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合集下载

浅议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浅议高中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个真正的谓语动词。如果需几个动词连用 , 其他的动词必
须用 非谓语 动词 一vi 分词 、.d -g n ve 分词 或不定式 。
H v o o a e 坚! t or aeyugt y ! h do? k e
lc n o e rl igao e a n tb a i n ln ? v
因的话 , 未免 失之 偏 颇 。我 们 应 主 动 反 思 , 则 我们 是 否 注
重 了对学 生英 语学 习方 法 的 指 导 ?在 英 语 教学 中是 否 遵
( ) 习者 在 英 语 名 词 复 数 方 面 的错 误 。 因为 汉 语 1学 名词 没有 绝对要 求 , 时仅 在名 词前加 了表示 复 数含义 的 有

径。
要: 汉语对 英语 学 习存在正 负迁移现 象, 论述 了迁移 的表 现形 式 以及 减 少负迁移对 英语 学 习的 阻碍 的途
关键 词 : 迁移 ; 英语 学习; 途径
中 图 分 类 号 : 6 34 G 3 .1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7 4 2 1 ) 1 0 3— 2 10 6 1 (0 0 0 —0 8 0
1 .汉式 英语 ( hni ) C ilh s
中国学 生往往 不 习惯 这种句 子结 构 , 经常 在动词 使用
上 出现错误 。
中学 生在英 语 学 习过 程 中 , 常 易 出现 “ 非 汉式 英 语 ”
( hn s n lh或 c igi ) C ieeE g s i hn l h 的毛病 。所 谓汉 式英语 是 指 s
21 00年第 1 期 总第 14期 5
林 区 教 学
Tea chi ng of For t y R e o esp gi n

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强化英语写作 训练,提高语 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 并纠正汉语负 迁移现象,培 养英语思维习 惯
结合实际教学 情况,制定针 对性的教学方 案
0
0
0
0
1
2
3
4
对英语学习的意义
了解汉语负迁移现象,有助于识 别英语写作中的错误,提高英语 写作水平。
研究汉语负迁移现象,可以为英 语教学提供借鉴,帮助教师更好 地指导学生英语写作。
汉语负迁移现象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定义:汉语负迁 移现象是指汉语 的语法、词汇和 表达方式对英语 写作的干扰和影
响。
添加标题
影响:导致英语 表达不地道、不 准确,甚至出现 语法错误和表达
歧义。
添加标题
例子:如将“好 好学习,天天向
上”直译为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不符合英 语表达习惯。
汉语负迁移现象的定义
原因: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词汇和 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学习英 语时,学生会不自觉地用汉语的思维方 式去理解和表达英语,从而导致负迁移
现象的产生。
定义:汉语负迁移现象是指在学 习英语过程中,汉语的语法、词 汇和表达方式对英语学习的干扰 和影响。
影响:汉语负迁移现象会导致学生 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语法错误、词汇 搭配不当、表达方式不地道等问题, 从而影响英语写作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对汉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汉语和英语的差异, 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
汉语负迁移现象的研究,可以为 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对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 沟通
帮助避免文化误解和冲突
提升个人和团体的跨文化 交流能力

浅淡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现象

浅淡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现象

浅淡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现象[摘要]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就是指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迁移有正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有利于学习者加快对英语的理解,负迁移则妨碍学习者对英语的掌握。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应该积极有效地利用正负迁移规律,使英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学习;正迁移;负迁移[作者简介]张林屏(1959-),女,汉族。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即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产生的影响。

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于学习过程中,有正负迁移之分。

汉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的迁移为正迁移;反之,汉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

就英语学习而言,汉语对英语及英语知识的正负迁移现象是并存的。

初学者学外语一般是在本族语已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的,所以,必然受母语影响。

如何利用它促进正迁移并克服其干扰,是外语学习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学习者具备了汉语语法知识后,再学习分析英语的句子成分,则比较容易,但英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组合在许多方面又与汉语迥然不同,迁移就不太容易形成。

有时反成干扰,如汉语"他回家吃午饭。

"这样一个句子,如何用英语表达?有些初学者会说成:"He went home have supper."这是明显的错误,因为汉语中谓语动词可以有连动式的结构,而英语则不可随便叠用动词。

也有的初学者会译成"He went home to have supper." 这个句子用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语法上并没有错,但英美人听起来会觉得不那么自然,最佳的表达应是:"He went home for supper." 其理由,正如英语专家许孟雄教授所说,英语是介词语言,而汉语是动词语言,一个介词for,体现了英语与汉语不同的特点。

又如:汉语的动词没有人称、时态和语态的变化,而英语动词却有人称、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迁移作用
负迁移作用。
2
乔姆斯基的关于语言习得机制从理论上证明
汉语对英语存在正迁移作用。他认为普遍语法 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 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最基本的东西。因此 任何语言之间必然存在正迁移的作用,英汉两 种语言也不例外。另外,从文化图示理论的角 度看,真正掌握好英语必须形成英语的语言图 示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指语言知识,而内容 图式包括背景知识与公有知识两部分。由于图 式具有共同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内容图式上, 所以汉语正迁移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内容图式上, 尤其是共有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方面。
2020/12/1
7
汉语和英语虽都有被动语态的句式,但汉语的被动语态是由 “被”、“受”、“由”等词体现出来,而英语里的被动语态 词形变化复杂,由于受汉语的影响,极易出错。英语中不及物 动词如 appear(出现),disappear(消失),take place(发生) 等以及部分及物动词如last(持续),have(拥有),lack(缺 少),possess(占有)等不能用被动语态,学生往往受汉语的 影响也用被动语态。如,过去的十年上海发生了巨大变化。
(2)词汇:在词性上,英汉词汇差异不大,都含有名词、动词、 副词、形容词、连词、介词等词性。在词意上,英汉词汇存在 大量代表同一现象和同类现象的对应词。比如:“爸爸”“妈 妈”“兄弟姐妹”与father, mother, brothers and sisters 相对应。
2020/12/1
4
(3) 句法:第一,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都有主语、谓语、宾
2020/12/1
9
汉语中讲求句式的对称与完美,一般来说,有“虽然”就会有 “但是”;有“因为”就会有“所以”。可是,英语中的“虽 然”与“但是”,“因为”与“所以”却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 个句子里。例如:他虽然很努力但也没取得好成绩。

浅谈如何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浅谈如何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浅谈如何利用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促进高中英语教学关键字:英语汉语正迁移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母语的影响不可回避。

既然如此,高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应一味地强调回避母语的使用,而是应该明智地、更合理地利用母语使学生学起英语来更容易一些。

一、语言正迁移的概念语言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教育心理学指出迁移是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试图借助母语的语音、语法等来表达或学习目的语而产生的现象。

它是“一种语言学习对另一种语言产生影响”[1], 是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由于不熟悉目的与的语法规则而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运用母语的规则来处理目的与信息的现象,它多半出现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出阶段[2]。

Odlin认为语言迁移表现为:(1)正迁移,指母语与目标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2)负迁移,指母语干扰,指母语与目标语的不同之处会使学习者在目标语的过程中误认为是相同的,从而使学习者出现认识混乱,导致错误出现。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则完全一样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3]。

由此可知,负迁移会阻碍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或是外语,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尽量规避,同时善加利用语言学习的正迁移现象,在课堂上发扬母语的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二、利用汉语对语法教学的正迁移作用促进语法教学汉语和英语作为某种语言,这就意味着它们拥有共同的因素。

这些共同因素使得汉语有助于英语学习。

汉语的正迁移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系统中均有体现。

(一)语音系统正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系统都有元音和辅音,并且存在一定相似性。

汉语的辅音大部分与英语的辅音相似。

汉语拼音是由辅音拼读元音读出汉字。

在教授英语语音时,可以借助汉语拼音的辅音让学生记忆英语的辅音。

通过汉语拼音拼读情况教授学生拼读英文单词。

汉语语调有声调、降调,曲折调。

降调表示肯定和完整,声调表示未完成和疑惑,曲折调主要表达某种复杂的心情。

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本文中以语言迁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语言迁移的种类,探讨了中国的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认为在教学中应重点分析英汉在语音、形态、句法结构、篇章结构的差别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使学生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标签:英语学习;负迁移;英语教学;启示一、引言语言和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点和差异,当然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这一现象在语言学上称之为“迁移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语言学习者所学习的第二外语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之间存在着很多不同和相似性。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也不例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同和不同。

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也会受到母语汉语的影响。

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别,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克服母语的影响,使用更加准确的、地道的英语表到自己的意思。

二、语言迁移的理论背景“迁移”最初是被作为一种心理称谓而被提出来的。

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中,迁移是指将学会了的行为从一种情景转移至另一种情景。

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Lado(1957)指出“学习者往往把来自于母语的形式和意义转移到所学的外语和其文化当中,这种迁移不仅体现在语言学习者的口语以及和语言有关的文化活动中,而且体现在理解该种外语和其文化中。

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的一种过程。

迁移一般分为负迁移和正迁移。

正迁移是指的是先前的一种语言对后来习得的语言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一种语言对后习得的语言的学习具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如果两种语言在某个方面存在相同点或者相似点会产生正迁移,也就是先前习的语言会促进后习得语言的学习,比如,英语和汉语在句子主要结构方面都遵循了相同的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那么在中国学生学习时候,英语、汉语这种结构的相似性就会有利于他们掌握英语的句式,发生了正迁移。

浅析英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全文)

浅析英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全文)

浅析英语习得中的母语正迁移(全文)摘要:英语习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迁移现象,其中既有负迁移又有正迁移。

然而,受传统观点的影响,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干扰作用往往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而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却很少被提及,甚至被忽略。

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的对比,分析了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

关键词:英语习得母语正迁移英汉对比1.引言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Odlin曾指出,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

Ellis也曾表示:“语言学习者应该使用第一语言作为他们有意识地可以借助的资源,从而促进他们的第二语言学习。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教与学,母语的作用都不容忽视。

然而,长期以来,母语在二语习得中都被视为一种干扰,因此二语习得的过程几乎被看做是克服母语负迁移干扰的过程。

因此,正确认识并发挥英语学习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能有效地促进英语学习。

2.母语正迁移理论的含义迁移一词最早源于心理学,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迁移问题首次在对比分析中提出。

后来,RobertLado把这个术语应用到二语习得领域。

他认为,语言迁移是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包括负向和正向两类语言迁移。

负向迁移(negative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的或不合适的目标语形式;正向迁移(positivetransfer)则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在母语与目标语有相同的形式时会出现,即先行学习的母语对后来学习的目标语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一切人类语言都具有共同特点。

二语习得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正体现出语言的这种普遍性特征。

3.英语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现象从表面上看,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它们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语言。

然而,作为两种语言形式,它们必然拥有共同的因素。

3.1语音正迁移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是很受汉语发音影响的,很容易产生口音问题。

浅谈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汉语负迁移

浅谈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汉语负迁移

浅谈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汉语负迁移汉语负迁移是指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受汉语语言习惯影响,出现不符合英语语法规则或者用法不当的情况。

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错误可能会成为学习者的坏习惯,影响其英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语负迁移现象:1. 词序错误:汉语的词序通常是主谓宾的结构,而英语的词序却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因此许多学习者在翻译时会出现词序上的错误。

例如,“我听了音乐”(I listened to music.)会被误译为“我音乐听了”(I music listened.)。

2. 时态错误:英语的时态较为丰富,与汉语不同,因此学习者容易在时态的使用上出现错误。

例如,“我昨天去了图书馆”(Yesterday, I go to the library.)应该为“我昨天去了图书馆”(Yesterday, I went to the library.)。

3. 冠词错误:英语的冠词使用较为复杂,有定冠词(the)和不定冠词(a/an)之分,而汉语却没有冠词。

因此,学习者容易在冠词的使用上出现错误。

例如,“我喜欢听音乐”(I like to listen music.)应该为“我喜欢听音乐”(I like to listen to music.)。

4. 语法错误:英语的语法较为繁琐,与汉语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学习者容易在语法上出现错误。

例如,“他比我高很多”(Heis much taller than me.)应该为“他比我高很多”(He is much taller than I am.)。

为了避免汉语负迁移,学习者应该:1. 了解英语语法和词汇的基本规则,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练习。

2. 尽量避免直接将汉语翻译成英语,而是尝试用英语思考、表达。

3. 多做英语语法、词汇的练习题,并且向老师或其他有英语经验的人请教。

4. 多听多读多写,增加对英语语言的熟悉程度和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摘要: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经验的横移和引进,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语言共同性理论及教育心理学上的正负迁移规律,来分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

关键词:迁移,语言共性,汉语迁移迁移和迁移作用发生的条件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迁移是观察、技艺、思维、想象、推理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或已有经验对新知识的影响(汪清洁,2002)。

迁移按其效果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迁移,执意中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一种是负迁移,只两种学习间的干扰作用。

当新旧刺激相同或相似,又要求学生作相同反应时,容易产生正迁移;而当新旧刺激物十分相似而又要求作出不同反应时,则容易产生负迁移。

负迁移一般是暂时性的,经过练习和训练是可以克服的。

尽管迁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迁移的发生不是自动的,它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两项学习具有共同因素:首先,学习内容方面的共同因素较多,则迁移现象较明显。

其次,学习方法方面统统因素较多,迁移现象也较明显。

例如: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可以将记忆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好的经验运用到记忆英语词汇、句子中。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概括是迁移的核心,掌握普遍性的原理、原则,提高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简单句的构成规则,就很容易作出含有修饰成分的简单句。

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认知结构是由人们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它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在实际学习中,它直接表现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英语词汇学习中,词缀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大量的单词。

迁移的定势作用: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迁移的定势是应用知识经验的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当定势作用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干扰作用。

例如在做动词的时态填空练习时,一见到有always, sometimes, often, seldom等时间副词,学生会立即想到动词应用一般现在时态。

而在汉英翻译中,学生往往会由于汉语的干扰,而译出Chinese –English式的句子。

如:医生告诉我我父亲病情很危险。

-----The doctor told me my father was very dangerous.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已有的认识和良好的习惯思路去研究新问题,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

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也是影响迁移的因素。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时,就会充满信心,注意力集中,这样会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反之,当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缺乏信心,注意力涣散,这样会造成迁移的障碍。

找出汉英知识的联系,促进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在英语学习中,正负迁移的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以掌握的本族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问题。

汉语和英语在结构上有不同之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用汉语思维,用汉语的习惯句式来套英语句式,势必会产生干扰作用。

因此,我们要掌握和利用汉语与英语间的共同规律,利用迁移规律,促进汉语知识在英语学习中产生正迁移。

转换生成语法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一切语言都有“共性(universals)”。

一切语言的基本体系里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一种普遍性的特征。

汉语和英语自然也有它们的共同规律。

如语音、语法方面的共同之处。

另外,英语中的主动句、被动句与汉语中的“把字句式”和“被字句式”也有相同之处。

例如:英:He put the book on the shelf. (主动句)汉:他把书放到书架上了。

(“把”字句式)英:The book was put on the shelf. (被动句)汉:书被放到书架上了。

( “被”字句式)(张放放,丁建宁,1998)这些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式上的许多共同点,与两个民族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相同性有关。

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应对新旧知识作认真地分析,比较,发挥和发掘汉语对学英语的正面影响,促进英语学习,达到正迁移的目的。

正确理解英语学习中汉语的负迁移现象。

汉英两种语言虽有相同的规律,但两个民族思维的方式毕竟有本质的不同。

语言间的差异往往导致“负向转移”,即干扰。

应用语言学中的差错分析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初期,由于对目的语的规则知之甚少,常把母语的规则转移到学习中来。

这是由于我们学惯了汉语,形成了汉语的思维定势。

在英语学习中,汉语对英语产生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

语言干扰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特点,如果学生不清楚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他们会把英语和汉语等同对待,自觉不自觉地把学习汉语的方法和习惯套用到英语学习上去,常见的汉语干扰在汉英翻译中比较多。

例如:有一个流行的儿童故事描述了奇迹般的变活了的木偶的奇遇。

今天我们党内还有不少人认为有人富了就会变成新地主、新资本家。

学生经常会译成下列错误句子:There is a popular children’s story ﹡describes the adventures of a wooden puppet who is magically brought to life.There are still quite a lot of people in our Party today ﹡hold the view that if someone becomes rich, he will become a new landlord or capitalist.(张玉娟,1998)上述两句的共同错误是从句结构不对,应在﹡号处加上that、who之类的从句引导词。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此类错误很普遍。

除了学生的语法概念不清外,我们还应看到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他们显然受到汉语句子篇章结构的影响。

因为汉语的特点是主体显著,句子的基本结构为主题和述题的关系,而不是主语和谓语的关系。

所以学生可能将﹡号前的部分作为主题,﹡号的部分作为述题,把there is /are 作为主题引导词,相当于汉语的“有”。

文化干扰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同时产生,相互依存,并行发展。

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有的教育家就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文化灌输”。

学习外语应该结合相应国家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等。

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潜意识地把第一语言的语用习惯和交际模式用于第二语言的交际中,引起语用迁移。

这种迁移很可能干扰交际的正常进行,从而产生交际失误。

例如:在阅读下面一个段落,Johnnie, son of Scully, in a tone which defined his opinion of his ability as a card player, challenged the old farmer of both grey and sandy whisker to a game of High-five. The farmer agreed with contemptuous and bitter scoff.然后根据这个段落,让学生选择。

When Johnnie spoke, he soundedself confident b.very polite c. quite rude d. rather angry有不少学生选择了C,这说明学生在判断时不知不觉使用了汉语中的文化概念,即向老年人提出挑战是粗鲁、不礼貌的行为,并且把这一判断强加于英美交际文化中,从而做出错误的推测,正确答案应为A(张玉娟,1998)。

以上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汉语的负迁移现象。

母语在学生脑中以根深蒂固,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这种负迁移呢?首先,这种“负迁移”主要出现在学习者的学习初期,在所有的差错中只占少数。

而且这种负迁移所造成的差错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是必要的。

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出错就会逐渐掌握英语。

随之,错误将渐渐减少直至消失。

限制汉语思维,培养和提高英语思维定势,实现正迁移。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这种语言,因此要学好英语,还必须培养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养成英语的思维定势。

如上文所述,定势可以促使负迁移的产生,也会促使正迁移的产生。

例如,学生一见到一段以文具,就会想到用升调读等。

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按照已有的认识和良好的习惯思路去研究新问题,在积极的思维定势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张放放)。

学习本族语时,思维和语言是密切关联,相互促进的,容易产生正迁移。

而在本族语基础上学习英语,往往要经过一个心译过程,才能与思维联系起来。

因此要达到用英语进行思维,就必须在英语词、词组、句子与概念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这就要求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限制学生使用汉语或用汉语思维,多练习讲英语,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刺激大脑中的分析其,促进积极的英语思维,通过实物和情境建立联系,这样就可以避免汉语的心译过程,语言和思维就可以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就容易产生正迁移。

参考文献:汪清洁,2002,学习迁移规律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仰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80-81。

张放放,丁建宁,1998,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迁移现象,广州师院学报,77-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