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

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遗址。

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产范围:根据目前的资料,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总数约250处,经过正式发掘的约50处.其分布中心是在河南省中、西部的郑州、洛阳地区和晋西南的运城、临汾地区。

向西突入了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的商州区,南及豫鄂交界地带,东到豫东南一带,东北至沁河岸旁二里头遗址的挖掘:1、寻找夏文化(1)背景:顾领刚等学者疑古;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积极探索途径(2)考古: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遗址2、辨认出二里头遗址(1)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2)河南偃师二里头沦为考古重点3、二里头遗址的发掘(1)挖掘过程及成果(2)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1、丰富的文化遗存:遗迹、遗物、墓葬2、宏大的宫殿(1)一号宫殿基址: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一座宫殿建筑基址(2)二号宫殿基址:陶管排洪3、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质料;形制;纹饰陶器群的主要特征:(1)流行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少见黑陶。

(2)纹饰以绳纹居多,其中一、二期时绳纹和篮纹相结合,存有部分方格纹;三、四期基本不见踪影篮纹、方格纹。

(3)器物组合:炊器以深腹罐、圆腹罐、散、鼓腹扁三角形足的鼎为主,三、四期有实足尖饰绳纹的晶,但鬲在炊具中不占主导地位。

酒器以觚、爵、?为土,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

食器以豆、三足皿为主,一、二期时还有圈足盘,四期常见簋。

盛储器主要存有口径大于或等同于肩径的大日尊像、八折沿盆、卷沿盆、镌刻槽盆等。

夏商周考古 二里头文化

夏商周考古 二里头文化
《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 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 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 焉”。
参考文献
1.郑光:《二里头陶器集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 全书出版社,1999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 1988年。
(5)卜骨只灼而不钻凿,同于龙山时 期卜骨。 (6)有漆器残痕,且有雕花者。
雕 花 漆 器 残 片
玉器
四、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 的关系
考古学讨论的“夏文化”不是指夏代的 文化,而是指一种族团的文化。这种族 团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而且因历史上 的血缘和姻亲关系而具备一定的自我认 同意识。而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充其量 只是依据实物遗存所反映出的一种文化 传统,故不能和族的文化完全相合。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甑和浅腹盆由宽沿外 侈到平沿再到窄沿下 斜,鸡冠耳逐渐退化;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三足盘有深腹到浅腹, 三足有瓦状到舌状;
豆的腹壁由折棱明显 而渐趋弧壁;
盉由尖顶而圆顶,顶 与腹之间由分界不明 显到逐渐出现转折;
觚由瘦高到粗矮;
典型器物分期演变图
爵腹由细瘦渐趋粗肥, 流尾由短而长;
扁三足鼎

(4)盛贮器中三足盘、盆、高柄 豆、刻槽盆、大口尊、小口罍、器 盖等较常见,还有贯耳壶、碗、单 耳杯等。
三足盘
晚期 早期
高 柄 黑 陶 豆
刻槽盆
鼓 形 壶
(5)酒器有盉、觚、爵、斝。
白 陶 盉
陶盉
陶觚
白 陶 鬶
陶器演变特征:
(1)早期虽以灰陶为主,但泥质磨光黑陶 仍占一定比例,晚期灰陶比例更大;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新郑市二里头村的一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夏代文化的发源地。

该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起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遗址。

一、夏代文化夏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时期,据说该时期的统治者为夏禹。

夏代文化是指夏代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显示了夏代文化的特征,如青铜器、陶器、玉器等,这些文物为研究夏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二、青铜器青铜器是二里头文化遗址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青铜器是指使用青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具,如盆、爵、斝等。

这些青铜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显示了当时人们的高度冶炼技术和精湛的铸造工艺。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陶器陶器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通过在高温下烧制粘土而成的,它们包括陶壶、陶罐、陶盆等。

陶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和技术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玉器玉器是指用玉石制作的各种器物,如玉璜、玉佩、玉珮等。

在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中,也发现了不少精美的玉器。

玉器在古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贵族和权贵的象征,同时也被用于祭祀和宗教仪式。

二里头的玉器不仅展现了人们对玉石的崇拜和使用,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五、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基础的。

人们组成大家庭或氏族的群体,通过共同的血缘关系和部落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这种社会制度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许多其他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

六、宗教信仰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还包括一些与宗教信仰相关的物品。

发现二里头遗址 揭开夏文化考古新时代

发现二里头遗址 揭开夏文化考古新时代

杜金鹏说,二里头遗址的城市布局、大型宫殿建筑群等,是学术界探索夏代都城和宫室制度的唯一实物资料。在这里发现的青铜冶铸作坊和青铜器,为研究夏代冶金技术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其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不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且也是讨论夏代礼仪制度的实物史料。
其实,二里头遗址的价值远不限于夏文化。许宏说,二里头遗址的面积约3平方公里,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中国青铜时代最为耀眼的明珠,被学者誉为“华夏第一都”。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了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可以说,二里头遗址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夏代”的范畴,而给予后世的中华文明以深远的影响。
发现二里头遗址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句话千古传诵。但在传世文献中,中国最早的确切纪年,只有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便是模糊一片,以致近代一些疑古派学者干脆说: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及夏、商、西周三代根本不是可信的历史,而只是一种传说或神话。
1928年,随着安阳殷墟的大规模发掘和大量甲骨文及其他商代器物的出土,殷墟在考古学上作为商文化已成定论。商文化找到了,那么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是否也可以通过考古学找到呢?
1959年,我国夏文化考古取得突破,突破口就是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该遗址的发现者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徐旭生。
二里头遗址: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王朝都城遗址
如今,在二里头遗址旁边有一个院落,这里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的办公地点。50年来,新中国老中青三代考古工作者甘居荒郊野外,在二里头遗址孜孜不倦地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发掘,其发掘持续之久、参与人数之多、成果之丰、影响之大,在国内除了安阳殷墟几无比肩者。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

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

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

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家社会阶段。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
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先民所创造。

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州区、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

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

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

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

2.了解如何运用文献中的资料与考古成果研究二里头文化与重新研究夏史。

3.掌握一些重要概念:年代标尺、积年和夏文化。

4.通过二里头文化研究对夏史研究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之谜,了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培养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归纳总结法2.问题总结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掌握近年夏文化研究成果,更全面地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引导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一、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1.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2.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夏年代标尺的基础2.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

三、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难点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在初步了解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研究在夏史文明探索中的作用: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使夏史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分期研究是建立夏年代标尺的基础;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再介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本情况:夏商周断代工程共涉及9大课题、30多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都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科学的多学科联合攻关。

直接参加工程的专家学者达170人,4位科学家被聘为首席专家。

四位首席科学家,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代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四个大的门类:一个是历史学、一个是考古学、一个是天文历法算术、一个是科技测年技术。

考虑到国家“863计划”也就聘任了7位首席科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量,我们当能掂量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摘要:二里头文化自1953年在河南登封王村遗址被发现以后,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有关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的认识上,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

本文从对夏文化的界定入手,围绕新砦期的归属与夏文化上限的确定,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差异性与连续性问题的解决,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夏商分界等问题,整体概观的对二里头文化是否夏文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多方面论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夏文化新砦期
二里头文化,1953年在河南登封的王村遗址首先被发现,经过以后的陆续发掘,现在确定其分布涵盖了今天河南全部、山西西南部和陕西东部等。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将二里头文化大致分为二里头类型(豫西地区),东下冯类型(包括山西东南部的晋南地区),牛角岗类型(豫东地区),下王岗类型(豫西南地区)、杨庄类型(豫南地区)等。

同时,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的数据最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二里头类型分为四期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一种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及确定之后,紧接着就面临对其族属文化归属的界定和分析。

学界已有部分学者基本形成了以二里头类型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但是在夏文化的界定,二里头类型一至四期特征以及四期之间关系等问题上争议的解决,是进一步证明和巩固该观点的关键。

一、夏文化界定以及相关问题
1、夏代的存在与夏文化的界定
夏代是否存在是界定夏文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学者目前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就由《史记·殷本纪》的记载被证明正确而推知《史记》对夏代的世系记载也应该是正确的。

………………
…………就应该指的是以夏国家势力范围内的以夏族为活动主体而产生的文化遗存,这
样就从时间、地域、文化主体上明确和界定了我们探讨的对象。

三、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差异分析
这里的二里头文化分期,主要是讲二里头类型的分期。

二里头文化分为相互连接的一至四期,已经是学界的共识。

客观上看,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之间在文化遗存特征上存在差异,有学者就将不包含二里头一期的二里头文化归属于夏文化,而且将二里头文化的来源归结为东下冯类型。

这样,就割裂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新砦期再到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连接,而且东下冯类型在出现年代上也为后起,分布的地域也与二里头类型核心分布区有一定的距离,不可能是二里头文化的来源。

但是,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确实存在文化遗存特征上的差异,如何对待和分析这些差异关系到对二里头文化的族属文化归属。

可以肯定的是,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实物遗存都是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分布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共性。

就目前发掘出土的陶器来看,两期都是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而且有一定量的泥质黑陶和夹砂棕陶。

陶器的制作方法则以轮制为主,夹杂有少量的手制,另外在装饰上堆纹和鸡冠耳都比较典型。

器物的器型以折沿、鼓腹、平底或圆底为主。

除此之外,遗址方面的窑穴、墓葬、随葬石器等都具有相似性。

不可忽视的是,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共有的典型器物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嬗变关系,但是一二期所使用的很多器型的器物在三四期仍然在使用,虽然伴随着时间推移,器物形制的细节有所变化。

上述情况已经基本说明了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的差异是同一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嬗变,是连续的,有联系可寻的,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也是连贯发展的,这期间虽然有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但是还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的。

………………………………
四、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夏商分界说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时,在建筑遗址、陶器、石器以及青铜器等实物遗存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分布区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四期遗存的数量大量减少。

碳十四测年数据也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会超过公元前1600年。

由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为夏商分界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不完全合理的,二里头文化是一各期之间相互联系、完整的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岗文化才是夏商文化的分界线。

在遗迹方面,主张三四期分解说的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的废弃标志着夏王朝的灭亡,二号宫殿则是商王朝允许夏人保留的宗社。

这种说法及其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仅仅以一座宫殿的存废来论证一个王朝的终结与否也是失之武断的。

一个王朝政权的灭亡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一号宫殿的废弃也正是这种过程的一个体现,而且具体原因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客观上,二号宫殿的规模、周围实物遗存、各种手工作坊遗址、墓葬等都表明
其不比一号宫殿差,是王朝实力的见证。

而且四期的遗存分布与三期基本相同,该期发掘出土的铜礼器、玉器等也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是在前三期基础上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势力消长的结果,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这时已经是一个新的王朝政权、新的族属文化主导的时候。

…………………………综上分析,二里头文化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发展而来,到新砦期再到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这是一个王朝的代表性文化由弱到强、由盛转衰同时伴随外来文化影响和自身势力消长的过程,是一个各期互相联系、没有割裂的完整过程,也是具有典型的夏文化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实物记载。

参考文献:
[1] 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朱君孝,中原文物,2006年第3期,52-57 .
[2] 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赵青青,中原文物,2002年第1期,21-27.
[3] 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方燕明,中原文物,2001年第4期,46-50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