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

合集下载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

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

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

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

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家社会阶段。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一、教学目标设计二、重要概念分析●遗址:考古学术语,指古代的人类群体赖以生存、进行活动的场所,包括城市、村落、洞穴、墓地等。

遗址往往保存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遗迹和遗物。

考古学就是通过发掘,获取有关遗迹和遗物的资料,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一个遗址往往包括有几个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如庙底沟遗址就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遗物:遗物是人们制作的各种物品,在考古发现中,遗物一般是遗留或放置在某个遗迹中。

例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窖穴内的储存物,文化堆积中的残损器物等。

●文化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因而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

古代居址能够提供关于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资料,据此可以阐明这一遗址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内容。

发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种族的体质特征,了解古代埋葬风俗及墓葬形制;同时通过随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艺水平及社会经济生活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各种遗迹及遗物的综合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

●陶器系类: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可看作是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

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是我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陶器。

为了简明的概括陶器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就其外观区分为红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和硬陶系等。

●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四千米的二里头村而得名。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

遗迹概览
1
概况
2
宫城
3
墓葬
4
作坊
5
文物
概况
二里头遗址图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 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 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 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 平方米。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 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 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 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公元前175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的居民开始在此营建大型聚落。二里头文化一期时的聚落 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伊洛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如此迅速的人口集中应为来自周边地区的 人口迁徙。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包括贵族用器,如白陶、象牙和绿松石制品,以及青铜工具,但由于晚期遗存对 该期堆积的严重破坏,聚落的布局尚不清楚。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介绍,这座现编为3号的建筑基 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宫城面积逾10万平方米,就对历史资料的认识而言,它是中国 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 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遗址,如纵横交错的道路、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 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土木建筑技术的若干侧面等。此外,在宫殿区大路发现的车 辙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车辙遗迹,将中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贵族墓出土的大型绿 松石龙形器,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 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价值。此次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一。

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属商文化

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属商文化

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属商文化摘要: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现在学术界对夏、商分界线划分还有争议。

大部分争议集中在:到底是划在三期、四期之间,还是四期结束的时候。

更早的时候还有人认为划在二期、三期之间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划在三期、四期之间的说法更加可信。

本文从对二里头文化的第四期入手,围绕考古学的多方数据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文化上限来确定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夏商分界等问题,整体概观的对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是否是商文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多方面论证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是商文化而非夏文化。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同位素、类比法、C14二里头文化期大约为公元前1900一前1600年,属于夏代历史的范围。

夏人能铸造铜器,史有明载如:“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而我们从考古发掘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夏代的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1953年在河南登封的王村遗址首先被发现,经过以后的陆续发掘,现在确定其分布涵盖了今天河南全部、山西西南部和陕西东部等。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将二里头文化大致分为二里头类型(豫西地区),东下冯类型(包括山西东南部的晋南地区),牛角岗类型(豫东地区),下王岗类型(豫西南地区)、杨庄类型(豫南地区)等。

同时,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的数据最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二里头类型分为四期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一种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及确定之后,紧接着就面临对其族属文化归属的界定和分析。

学界已有部分学者基本形成了以二里头类型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但是在夏文化的界定,二里头类型一至四期特征以及四期之间关系等问题上争议的解决,是进一步证明和巩固该观点的关键。

一、二里头文化出土青铜器分析从目前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二里头文化的确已经是一个等级分明、建立了国家机构的有高度发展的青铜时代文化。

二里头文化专题教育课件

二里头文化专题教育课件

六、有关东下冯(类型)文化
1.发觉与命名
– 1959 山西夏县
2.分布与年代
– 霍山以南旳汾河下游、浍河、涑水河流域, 主要涉及了临汾与运城盆地
– BC1900—BC1523年
N
东下冯文化相对位置图
3.文化特征
①褐陶所占百分比较高,仅次于灰陶。
②自早到晚均以绳纹为主,篮纹、方格纹极少。
(2)早期以篮纹或细绳纹为主,另外还有 某些方格纹。晚期以中粗绳纹为主,极少 见篮纹和方格纹;
(3)早期折沿小平底器物较常见,晚期卷 沿圜底器很流行;
经典器物分期演变图
夹砂中口深腹罐由折 沿、矮鼓腹、平底发 展到卷沿、瘦高腹、 圜底;
圆腹罐由高领瘦腹到 矮领圆腹,花边口沿 作风由多渐少;
盆形鼎有深腹到浅腹;
5.邹衡:《有关探讨夏文化旳条件问题》,《华夏 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旳分布与年代。 2.简述二里头文化旳主要特征。 3.从谱系角度分析二里头文化是怎样形 成旳。 4.怎样认识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旳关系。
雕花漆器残片
玉器
玉器以兵形玉器为主
“合诸候于涂山,执玉帛 者万国”
玉器种类:
– 工具
斧、铲、多孔梯形刀
– 仪仗器
戈、钺、戚、矛、箭头
– 礼器
牙璋、圭、琮
– 饰玉
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四、二里头文化旳源流 及其与其他文化旳关系
二里头文化谱系分析
二里头文化 (陶器群)
王湾三期文化
《考古记》“一升 曰爵,二升曰觚, 三升曰觯,四升曰 角,五升曰散。”
河南博物院藏“父乙”角
青铜牌饰
(2)流行浅窖穴,平面形状多样。 (3)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无 腰坑。 (4)在大型遗址中出现了密集旳夯土 基址。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二里冈上的一类聚落遗址。

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因首次发现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而得名。

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

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即是夏王朝的都城,或曰夏代的首都。

据记载,夏禹曾建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东)。

故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王朝的第一个国都。

公元前1500年左右,夏王桀政权被商汤推翻,其后商王朝的国都相继迁于毫和西毫(今洛阳偃师境内)。

至商朝末年,逐步废弃了都城毫。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文化的一部分。

与二里头遗址有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二里头宫殿、宗庙、作坊、手工业作坊区、铸铜遗址等。

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城。

周武王灭商后,即着手营建洛邑(今洛阳城东南的古城村),他以此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约在公元前1000年,开始营建二里头宫殿,周人以“迁宅”为名,将国都自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到这里。

因其位于全国中心地带,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镇,所以称“天下之中”。

它不仅是当时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中心,也是东方夷族与中原华夏族融合的中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诞生在这里。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由宫城、王陵区、制骨作坊区等构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二里头文化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宫殿宗庙区、制骨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等,出土的玉器、铜器、陶器等,与夏代中晚期文化面貌基本相同。

中国考古学者把二里头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遗存可分为四期,晚期又可划分为五段。

二里头文化以其首次科学发掘闻名于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范围跨度大,据碳14测定,年代从公元前2260——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续了1700多年,夏代历史从公元前2070年延续到公元前1600年,约为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历时500余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知识目标
1、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
2、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3、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4、夏朝有没有文字
能力目标
1、理解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
2、理解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
3、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
4、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5、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情感目标
1、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
2、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比较法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第三部分:列出三个重要的概念,斟鄩与西亳、夏文化、二里冈文化,科学细致的区分为学生深入认识学习夏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目“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
教材讲了三个问题。

1.都邑遗址:教材首先明确肯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2.判断方法:一般从遗址中的布局、建筑、设施、工坊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

教材的展示顺序:首先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这在二里头遗址中有明确的表现;其次它的居所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这类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动舞台,都邑的政治中心──宫殿;再次是宫殿周围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该是为王者服务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再其次教材述说了各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

以上四点足以证
明这个遗址是一处古代某个王朝的首都,以上内容建议由学生概括整理;3.提出问题──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还是商朝的商都西亳?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课文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西亳。

建议教师在此处补充第一种学术观点的具体论述。

A.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鄩在何处?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

距今约有4 000年的历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

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斟鄩的所在地。

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

《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

《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

B.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

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东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区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举兵西进,逼近夏都斟鄩。

夏军纷纷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

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

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

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

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

宫城成正方形。

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

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序。

城外有环城马路。

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

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城早期与晚期的城池。

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到此处建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以上分析有种种质疑和否定,古书中记载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教材介绍了两个问题。

1.遗址层与文化期的对应。

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断代定性。

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教材介绍了4种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

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

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第四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

建议教师请学生列表比较归纳。

归纳项应该包括看法、主张、原因等。

通过做学思之窗的练习加深印象。

第三目“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终发展去向?它被谁继承?表现为什么文化形态?这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问题。

教材在此讲述三个问题。

1.二里冈商文化。

引入了二里冈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冈文化特征:通过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得出二里冈文化特征,建议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二里冈文化特征。

A.分布地域;B.碳素测定;C.陶器种类;
D.青铜样式;
E.墓葬格式。

3.继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没有文字”
教材讲述了四个问题。

1.甲骨文:先从商朝文字入手,明确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建议教师展示几个甲骨文文字,并简单介绍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由来的兴趣。

2.中国文字应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应该有一个中国相象文字的萌发期,郭沫若提出的这一假设引起人们的赞同关注和思考。

顺此思路,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文字萌发过程是否从夏朝开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教材在本目中客观地展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拓本,一期2处,三期46件,此处建议教师按以下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拓片,归纳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结论──接近象形文字。

4.置疑:它们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专家断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时不远。

将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上疑问,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发现、夏都斟鄩的确定。

有专家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