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二里头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第二课:夏商周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二课:夏商周建筑





二· 中国奴隶社会建筑特征与成就 1· 从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看,中国奴隶社会在极低 的生产力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 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 ·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为世界 主要三种体系(石、木、生土)之一,在奴隶社 会虽然尚属草创阶段,但结构方式以基本确立。 2· 中国奴隶社会是宗族和宗法制度控制的社会, 神的崇拜远次于祖先的崇拜。在整个奴隶社会, 尚未形成的神的崇拜体系。
三 · 陵墓
1 商周陵墓制式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四出(二出)羡道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2 实例 殷墟墓葬区 妇好墓 妇好墓1976年发掘。 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
·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嫔妃,祖庚、祖甲的母辈“母
辛”,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 · 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祭祀和占卜。 此外,受武丁派遣,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 ,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功劳。 · 型制 ——不封不树 ——设有棺椁 ——人殉 ——深埋,上建有祭祀堂 · 妇好墓所出玉器共755件,为商代玉器出土最多 的墓


二· 建筑实例
西周的都城丰、镐、洛邑王城,遗址已无存 发现主要于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的周原地区, 是周人 灭商之前的“岐邑” 。周文王、武王虽然迁都丰、镐, 但周原一带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

1· 岐山凤雏村甲组建筑遗址 1976年发现,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 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是一座高台建筑 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而北布置了广 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 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分为数间的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各有一个小院,室的左右各设后门
3· 河南登封王城岗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西北约0.5公里处的土岗 上,俗称“望城岗”。 东西并列两座城堡,西城 的东墙也就是东城的西墙。 东城因被冲毁,只剩下南 墙西段,残长约30米。西 墙南段残长约65米 西城垣略呈正方形,周长 约400米。 城墙基保存较好。可见出 为卵石夯具夯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一、教学目标设计二、重要概念分析●遗址:考古学术语,指古代的人类群体赖以生存、进行活动的场所,包括城市、村落、洞穴、墓地等。

遗址往往保存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遗迹和遗物。

考古学就是通过发掘,获取有关遗迹和遗物的资料,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一个遗址往往包括有几个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如庙底沟遗址就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遗物:遗物是人们制作的各种物品,在考古发现中,遗物一般是遗留或放置在某个遗迹中。

例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窖穴内的储存物,文化堆积中的残损器物等。

●文化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因而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

古代居址能够提供关于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资料,据此可以阐明这一遗址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内容。

发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种族的体质特征,了解古代埋葬风俗及墓葬形制;同时通过随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艺水平及社会经济生活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各种遗迹及遗物的综合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

●陶器系类: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可看作是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

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是我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陶器。

为了简明的概括陶器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就其外观区分为红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和硬陶系等。

●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四千米的二里头村而得名。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历史高二选修五第四单元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题 (共22题;共44分)1. (2分)下列四点如果都在二里头遗址被发现,那么其中最能说明二里头遗址是强大政权的都城的是()A . 宫殿B . 宗庙C . 陶器D . 墓葬【考点】2. (2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A . 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B . 甲骨文C . 金文D . 大篆【考点】3. (2分)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各学科的专家联合攻关,其中负责研究商周甲骨文和青铜器及其铭文的是()A . 文献学专家B . 古文字学专家C . 考古学专家D . 历史地理学专家【考点】4. (2分)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A . 马王堆文化B . “三星堆”文化C . 半坡文化D . 大汶口文化【考点】5. (2分) 1996年5月16日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是研究考证夏商周三代的()A . 年代学问题B . 占文字学问题C . 考古学问题D . 文化遗存问题【考点】6. (2分)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遗址、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还有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A . 村落遗址B . 社区遗址C . 都邑遗址D . 牧场遗址【考点】7. (2分)将二里头文化和龙山文化连接起来,同时也表明二者一脉相承的是()A . 龙山一期B . 二里头一期C . 新砦期D . 仰韶期【考点】8. (2分)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由此,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关于“青铜时代”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 . 司母戊鼎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B . 商周时代有大量青铜器农具C . 商时出现大量青铜铭文D . 广汉三星堆大型青铜铸像是该时代青铜艺术的杰作【考点】9. (2分)归纳起来,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主要包括()①是夏都还是商都之争②二里头遗址性质之争③二里头文化继承之争④夏朝是否有文字之争A . ①③④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④【考点】10. (2分)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活动区域主要是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1959年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夏朝文物,从而证明了一些历史文献的正确记载,这些文献可能包括()①《史记》②《礼记》③《论语》④《资治通鉴》A . ①②B . ②③C . ③④D . ①④【考点】11. (2分)下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距今5000多年的凌家滩遗址玉龙、玉人,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泥塑女神头像,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骨杆玉簪,夏代后期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

第2课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

第2课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

第2课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教案www.5y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丰富的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中的遗迹、遗物、墓葬工具用具制造水平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通过遗存考察社会状况观察图片对比分析了解先人们的生活生产状况宏伟的宫殿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情况宫殿是王者居住地,社会政治中心宫殿建筑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发展问题探索居住建筑的优化美化特权化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不同的系类、质料、形制、纹饰陶器变化反映生活水平变化考察陶器与宫殿建筑的联系分析对比饮食器具进化,建筑材料的进化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初步掌握宫殿和陶器的一般知识。

难点大型宫殿基址与都城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3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遗存,宏伟的宫殿,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在遗存中突出对宫殿和陶器的介绍。

本课引言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介绍陶器:因为陶器能反映人们的生活、反映时代特点、区域风貌,成为考古学界探索古文明的重要物件。

仰韶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河南龙山灰陶是不是夏文化,有激烈的争论。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2个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大型宫殿遗址与都城的关系如何?二里头文化各期陶器有何异同?引发好奇心,激起对二里头遗址考察的关注,引向华夏文明的探索。

第三部分:列出3个重要的概念,文化遗址与遗存,房址和宫殿基址,陶器系类。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第一目“丰富的文化遗存”教材介绍了遗存的内容是指遗迹、遗物和墓葬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先人足迹──遗迹:指灰坑、铲迹、房址、窑址、灶址。

三期是繁荣阶段堆积较厚,内涵丰富。

一号、二号宫殿基址考古意义最大。

它反映这一时期建筑水平的代表性遗存,建议教师通过图片,补充以下说明。

已经发掘的两座宫殿遗迹都建筑在夯土台基之上。

1号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的夯土基址。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的]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1〔234[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答复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假设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

第2课 夏、商、西周的

第2课 夏、商、西周的
1、公元元年是怎样确定的? (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
2、公元前与公元是怎样划分的? (以公元元年为界,向前推算是公元前,向后推算即公元。)
3、时间长度是怎样计算的? (用简单的加减法就可以计算。其中涉及公元前与公元 后时间的计算是两个时间相加后减1)如:夏朝建立距今 多少年了?2070+2005-1=4074(年)
三、西周的建立和灭亡
1、周文王和姜子牙 你能给大家讲一讲姜太公钓鱼的 故事吗? 2、西周的建立: 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都城:镐京
牧野大战(你能讲一讲武王伐纣的故事) 西周的统治范围比商朝大了很多:图册p9
说一说:“假如让你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西周成 为周天子,你将如何管理你的国家?”
学一学:公元纪年的规则
4、西周的灭亡:周幽王,前771年 你能讲一讲烽火戏诸侯的展到 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说 说你的想法。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 胜利?
二里头夏朝宫殿基址
在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面积3.75平方公里。1959年开始发掘。遗址中, 现已发现建筑基址多座。其中一座基址中心建筑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宫 殿。同时,遗址中出土有制陶、铸铜、制骨、制石的手工作坊和一些陶器、铜器 等。其年代晚于河南龙山文化而早于商代二里岗文化;经碳—14法测定,遗址年 代约当公元前1900—前1600年,与文献中所记夏朝时间相符。学术界普遍认为二 里头遗址的文化属于夏文化。
夏朝建立
禹治水 (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
禹的帝王像
禹陵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会稽山麓)
夏朝建立
二里头夏朝宫殿复原图 (正面俯视)
夏朝建立
夏朝活动区域图
商朝建立
成汤像
伊尹像

二里头文化专题教育课件

二里头文化专题教育课件

六、有关东下冯(类型)文化
1.发觉与命名
– 1959 山西夏县
2.分布与年代
– 霍山以南旳汾河下游、浍河、涑水河流域, 主要涉及了临汾与运城盆地
– BC1900—BC1523年
N
东下冯文化相对位置图
3.文化特征
①褐陶所占百分比较高,仅次于灰陶。
②自早到晚均以绳纹为主,篮纹、方格纹极少。
(2)早期以篮纹或细绳纹为主,另外还有 某些方格纹。晚期以中粗绳纹为主,极少 见篮纹和方格纹;
(3)早期折沿小平底器物较常见,晚期卷 沿圜底器很流行;
经典器物分期演变图
夹砂中口深腹罐由折 沿、矮鼓腹、平底发 展到卷沿、瘦高腹、 圜底;
圆腹罐由高领瘦腹到 矮领圆腹,花边口沿 作风由多渐少;
盆形鼎有深腹到浅腹;
5.邹衡:《有关探讨夏文化旳条件问题》,《华夏 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旳分布与年代。 2.简述二里头文化旳主要特征。 3.从谱系角度分析二里头文化是怎样形 成旳。 4.怎样认识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旳关系。
雕花漆器残片
玉器
玉器以兵形玉器为主
“合诸候于涂山,执玉帛 者万国”
玉器种类:
– 工具
斧、铲、多孔梯形刀
– 仪仗器
戈、钺、戚、矛、箭头
– 礼器
牙璋、圭、琮
– 饰玉
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四、二里头文化旳源流 及其与其他文化旳关系
二里头文化谱系分析
二里头文化 (陶器群)
王湾三期文化
《考古记》“一升 曰爵,二升曰觚, 三升曰觯,四升曰 角,五升曰散。”
河南博物院藏“父乙”角
青铜牌饰
(2)流行浅窖穴,平面形状多样。 (3)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无 腰坑。 (4)在大型遗址中出现了密集旳夯土 基址。

第02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第02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1.商朝建立 2.商王盘庚迁都至殷 3.纣的暴政(奢侈荒淫,严刑酷法)
三、周武王建立西周(公元前1046年)
1.周文王发展国力 2.武王罚纣与西周建立
3.周初的分封制
夏、商、西周的更替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周灭商和周初大分封图
夏、商、西周的更替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宜侯矢簋(盛食器)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1954年在江苏丹徒出 土。簋高15.7厘米,口径22.5厘米,重4.35公斤。 簋内有铭文120余字,实存116字,记述周康王 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酒、铜器、弓箭和土田、 山川、奴隶等。该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 制的重要史料。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夏、商、西周的更替
禹传子,家天下
夏桀暴虐
夏桀把人 当坐骑
(据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摹绘)
夏、商、西周的更替
禹传子,家天下
夏桀暴虐 (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不) 堪(忍受)。 ——《史记· 夏本纪》 (夏桀)残贼(伤害)海内,赋敛无度,万 民甚苦。 ——《韩诗外传》 夏桀暴虐无道,大修宫室台榭,赋敛 无度;夏民在他的压榨下,非常痛苦。
4.西周的灭亡(前771年)
夏、商、西周的更替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周幽王像
夏、商、西周的更替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骊山 (位于西安临潼县城南)
骊山烽火台遗址
夏、商、西周的更替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幽王烽火戏诸侯 传说,周幽王宠爱美女褒姒。为博得 她的欢心,幽王派人无故点燃起骊山的烽 火,示警有敌人进犯。各地诸侯纷纷带兵 来到骊山,准备与敌人厮杀,保卫周王。 褒姒看到他们到达时气喘吁吁的样子,开 心地笑了。但是,从此周王却失信于诸侯。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烽火戏诸侯”。后 来,犬戎真的来攻打,幽王点起烽火,诸 侯们再也不来援助。镐京被攻破,幽王被 杀,西周灭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里 头 陶 器 刻 划 符 号
对夏代文字的期待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车 辙 遗 迹
绿松石废料坑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道路网 络系统的初步探明、具有 中轴线规划的成组建筑基 址的确认以及宫城城墙的 发现,使我们对遗址总体 结构与布局的认识得以进 一步深化。纵横交错的中 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 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 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 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 严整的大型都邑。 宫墙基址
(1)、从材料1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有什么特色? (2)、综合材料1、2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练习与测评
(1) 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 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 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2) 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 别十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 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 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 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 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 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徐旭生 著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玉七孔刀
鸭形陶器
玉璋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里头文化铜爵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文物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 里 头 宫 殿 基 址 群 发 掘 现 场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二里Βιβλιοθήκη 宫殿基址复原图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1931年,梁思永:后岗三叠层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
练习与测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 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 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 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 羊等,可谓“六畜具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材料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 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发现有 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 大批遗址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二里头遗址》
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 会?根据教材所述的文献和考古资 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 化。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变“货 力不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 亲,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从考古资料 看: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映尊卑和贵 贱的各类礼器和祭器,表示礼制存在与战争状态 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已经出现,夏朝完 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已 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第2课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关于夏代文化的文献和传说
昔者禹之湮洪水,决 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名川三百,支川三千, 小者无数。禹亲自操 耒耜,而九杂天下之 川。腓无胈,胫无毛。 沐甚雨,栉疾风,置 万国。 ——《庄子· 天下》 南 宋 大 禹 像
东 汉 武 梁 祠 画 像 石 夏 禹
从“公天下”到“家天 下”
1、教材问题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统治 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 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 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 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 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 第四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 很多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2、小康社会何以值得追求? 3、夏朝的建立,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
从“公天下”到“家天 下”
阅读课文“文献选读”《礼 记·礼运》选段,从孔子这段话分 析“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与 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关系。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关于夏代文化的文献和传说
梁思永:后岗三叠层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
徐旭生先生与二里头文化的发现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 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 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 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 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 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来复原夏朝 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探索与争鸣
三期 二期 一期
二 里 头 文 化
4、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文化研究的推进
二里头文化分期与夏商文化界限专题研究
结论:二里头文化四期划分是正确的,二 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里头遗址考古的最新进展
夯 土 基 址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二 里 头 卜 骨
1959年,邹衡:南王湾文化分期 仰韶期—龙山期—二里头期—早商期 郑光序:河南龙山文化、二 里头文化和河南二里冈商文 化之间紧相衔接,以至于我 们可以这样说,今后已不可 能再发现一个新的考古文化 穿插在三者之间。
二里冈早商文化
二里头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
面纱中的夏代文化
关于二里头文化四期的争论 四期
1、一期是夏文化,二期以后是商 文化。 2、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 是商文化。 3、一至三期是夏文化,四期是商 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