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政治全册 2.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政治教案

九年级政治全册 2.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政治教案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课程标准要求】1.7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的情感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要求;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重点讲授法,学生课堂讨论法,例证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对某校中学生关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一项调查: 52%的同学认为无所谓、28%的同学支持外来文化、20%的同学支持与赞同民族传统文化。

这说明了什么?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板书)讲授新课:(一)、你我共织中国结课堂阅读:中国结的系列知识地位——产生——特点——意义意义:中国结不仅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艺术再现,因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和广泛的认同基础。

中国印——舞动的的含义1、中国特点、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

(最主要的一点)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X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

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主体图案基准颜色选择红色,传达和代表了中国文化喜庆、热烈的气氛。

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江苏省沭阳县银河学校初中部九年级政治全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沭阳县银河学校初中部九年级政治全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某某省沭阳县银河学校初中部九年级政治全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第1课时)
教案新人教版
年级学

课题备课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能力目标: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继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培养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敢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

重难点 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 2.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课时1课时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春节贴福字、窗花等图片导入
欣赏阅读:引导学生欣赏课本P23中的中国结图案,阅读相关文字。

设疑导思:为什么中国结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讨论并归结: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只有文化上的认同,才会有情
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同时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你我共织中国结
1.阅读:中国结的系列知识
地位——产生——特点——意义
意义:中国结不仅代表了人们的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艺术再现,因而具
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和广泛的认同基础。

2.除了中国结之外,还有哪些体现认同感的民族文化?
归结:如2008年奥运会会微”、“福娃”等。

感悟:2008年奥运会会微“中国印·舞动的”的含义。

分组讨论,点拨归结。

个性空间。

专题三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专题三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专题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弘扬民族精神(九第2课)
1.文化的重要性:P17 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力量,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
条件。

2.文字的出现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3.中华文化(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重要性)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发展趋势)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与世界文化交融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弘扬)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剔除消极落后部分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性: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建设动力与智力支持)
4.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重要性):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安定;是实
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基础归纳:经济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和平是发展的基础;义务是权利的基础;);要求: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弘扬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内涵: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重要性:凝聚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展示;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6.考题:选择:载体;特点;核心;文化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简答:内涵弘扬中
华文化重要性。

材料题:认同感态度实践题。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不同
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保持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传媒和社区活动等方面探讨增强民族文化
认同感的方法。

首先,教育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在培养学生
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的历史、
传统、艺术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同时,学
校可以组织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和文化展览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
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此外,社区活动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组织
民族文化节日庆祝、文化交流和展览等活动,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展示和
分享本民族文化的平台。

居民可以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交流和学习本民族
文化的知识,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社区活动还可以搭建起不同
年龄、职业和背景的人们之间交流的桥梁,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除了上述方法,个人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探索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个人可以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学习民族文化的语言、
艺术和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个人还可以通过参观民族博物馆、考察
民族风情等途径来亲身感受和体验本民族文化。

总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进行。

教育、传媒、
社区活动以及个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共同产生积极作用,塑造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只有保持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特点,才能更好地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立足和发展。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课件)

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课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通过了国家 法定假日调整方案,增设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三个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节日。 • 材料二:过春节时,家家都贴对联,放鞭炮。 问题: (1)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家家贴对联、放鞭炮,属于年俗,他们都是 ____________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 (2)请你说一说国家为什么要将这些传统节日变为法 定假日?
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
• 五个福娃名字连用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欢迎你”
• 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与海洋、森林、火、土地和天空的联系,其 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 中国结、福娃、中国印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情结,同时又富有时 代气息。
情为祖国动
我们的情感与中华的文化、祖国的命运紧紧相随
4.韩国抢先将端午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你 认为( D ) A.不要看得太重要 B.与韩国断交 C.学习模仿韩国的端午节文化 D.要增强责任感,弘扬民族文化
5.洋节,对于现代中国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过洋节 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洋节日益流行,传统节日却逐渐 D 被冷落和遗忘了”的原因是( ) ①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 化缺乏正确的态度 ②民族的整体素质还不高,某些人崇洋媚外的思 想还在作祟 ③某些传统文化缺乏时代感和生命力 ④民族文化已融入外来文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
A.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随着时代的 进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B.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教案

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教案

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教案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教案一、引言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的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增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和融合。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民族认同感的概念,并认识到其重要性;2. 培养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3.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能力;4. 增强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 提升学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民族认同感的概念和意义a) 民族认同感的定义和内涵b) 民族认同感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2. 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a) 研究学生所属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成就b) 举办民族文化展览、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身民族文化的特点3. 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能力培养a)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成就b) 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学生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和了解c) 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项目,拓宽自身视野4.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a) 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接触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b) 鼓励学生开展多元文化项目和研究,增进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 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a)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关系的现状和问题b) 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增强团结意识c) 引导学生通过互助合作,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的发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能力培养、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关系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少数民族村寨或文化交流中心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增强文化认同教案 初中

增强文化认同教案 初中

增强文化认同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 提高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包括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

2. 地方特色文化介绍:以学生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为主。

3.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化认同的理解和感受。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包括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教师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具体介绍,让学生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教师通过讲述英雄人物、革命故事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增强文化认同的感悟文章。

2. 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搜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实践成果,交流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课后作业:通过阅读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增强文化认同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综合表现:结合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第2课 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第2课 融入民族文化教案

第2课融入民族文化第二框题: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抵制糟粕文化。

3.在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体会文化认同及其重要性。

2、了解和尊重外来文化,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教学重点:情为祖国动。

教学难点:直面外来文化。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配套练习题。

学生准备阅读教材,搜集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视频:黄帝陵祭祖2、设问:海内外中华儿女为什么会远涉重洋,不远万里寻根问祖?这样的情感源自哪里?3、学生思考,代表发言略4、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寻根问祖,是寻找先祖和亲人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和传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板书)二、讲授新课(一)自主学习:1、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才能,增强和。

2、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要积极继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和。

3、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

4、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

5、,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6、中华文化是的不竭动力,是的重要精神支撑。

7、对外来文化实行和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地借鉴有吸收,,。

8、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加强。

注意防止和剔除使之于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同时,尊重,积极吸收,并在实践中不断,从而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合作与探究:活动1:中国结中国情(课件展示)介绍中国结教师设问:看中国结,你会想到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中国结不仅代表人们的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艺术再现,因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和广泛的认同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发展,展示学生的个性,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辩论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互联网、多媒体PPT课件。
活动目的:通过材料,激发学生对无形遗产(戏曲、剪纸等)的兴趣,增强保护无形遗产的意识,落实保护无形遗产的行动。
活动过程:
第一步:让学生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对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着作”,你有何看法?
出示课题: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第二环节:分析资料,升华情感
活动一:你我共织中国结
多媒体展示:中国结、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福娃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这三幅图片分析其中的寓意,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悟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活动过程:
第一步:让学生观看图片。
第二步:出示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我们必须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还应该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丰富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附板书设计: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1)请你说一说,这三幅图片的含义。
(2)请说出福娃的五个小伙伴的名称,并说出他们各自代表的精神。(为第三课时《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做准备)
(3)每组选出代表说出对福娃祝福的一句话。
第三步:学生代表发言:(略)。(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并给予对准备充分的肯定。)
第四步:总结过渡:中国结、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福娃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情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古今往来,多少仁人志士和寻常百姓,在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支撑下,勇敢地扞卫了民族的利益和尊严。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进入第二个活动——情为祖国动。
五、教学程:
第一环节:媒体,让我们看下北京奥运会礼仪服装图片,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
多媒体展示北京奥运会礼仪服装图片。(意在营造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评: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有男装一款,5个系列女装分别为“青花瓷”系列、宝蓝系列、国槐绿系列、“玉脂白”系列在和粉红色系列。服装的设计上,尽显中国元素,让中国的独特文化展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作为中华儿女,时刻要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联,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引入并出示课题)
你我共织中国结—-中国结、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福娃
情为祖国动—-爱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直面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六、教学反思: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教师更多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2)清明、端午节、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有何意义?
第三步:学生代表发言:(略)。(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来思考。教师要允许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引导。)
第四步:总结过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是出现了民间艺人消失、民间艺术衰微的现象。这要求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兴趣,以自己的能力让我国的无形文化遗产得以重新发扬光大。
活动四:直面外来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课前搜集的我们身边的外来文化,感悟到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学生辩论,让学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活动过程:
第一步:请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外来文化。
第二步:学生辩论——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苏人版思想品德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多媒体及北京奥运会礼仪服装图片资料。
(2)收集中国结、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福娃的相关图片资料。
(3)查阅书本P25两幅图片的背景资料。
(4)准备好“我看外来文化”辩论会的材料。
4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课时,我根据本课的特点,设计了辩论这一环节。但由于时间短,没有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角色中去。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强这方面能力题的训练。
二、教学课题: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教材分析
第二课一共包括三个框题,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一个框题,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既是第一框题的延伸,又是第三框题的准备。因此,本框题在第二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正方:中华文化落时已久,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
反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排斥外来文化
第三步:学生辩论:(略)。
第四步:教师归纳总结:刚才双方的辩论很精彩,让我们认识到,对待外来文化,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对待我国的文化,也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我所用。
(1)请学生代表说出两幅图片的背景资料。
(2)请你谈谈看到这些照片的感想,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3)任选一幅图片,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采取什么方式来愤怒或激动呢?
第三步:学生代表发言:(略)。
第四步:总结过渡: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讨论,我们知道民族、国家的命运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国家安危时,我们会同仇敌忾;国家昌盛时,我们会共贺同庆,这正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
活动三:保护民族文化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然而,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在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着作”。
材料二:对国家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调整: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
活国大使馆
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兴奋的表情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图片的愤怒,激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情感直接受到民族、国家命运的直接影响,这都是源自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活动过程:
第一步:让学生观看图片。
第二步:出示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有针对性的的引用相应的图片和课件,三番五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我们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小组合作的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