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击实试验
土的击实试验

土的击实试验土的击实试验也称为土的压实性试验,是用来评估土壤在受到作用力的情况下的变形和抗力特性的试验。
土壤是建筑、基础设施和道路等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其力学性质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这一试验的步骤、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
步骤:1. 准备深度10-15厘米的土样。
为了获得精确的测试结果,应在同一地点分别进行多次采样,并将所有样品混合在一起以获得具有代表性的土样。
2. 将土样倒入铸模中。
铸模可以是一个圆柱体或一个立方体,其尺寸通常为10厘米x20厘米或15厘米x30厘米。
3. 用手或专用的工具将土均匀地压实到铸模中,直到土壤的表面与模板顶部水平对齐。
轻轻敲打铸模四周,以确保土的均匀分布和无气孔。
4. 称重,并记录整个系统(铸模+土)的重量,即为初试重。
5. 将冲击头沿着铸模中心的轴线向下落。
落下高度通常为30厘米至60厘米之间。
这个过程被称为一个冲击。
6. 重复第5步,使其共冲击5次,并记录每次冲击后的土样高度。
7. 重复所有步骤,并使用不同的落下高度来获得多组试验数据。
设备:1. 冲击头和杆:用于在土样上施加力。
2. 铸模:一个可以容纳土样并允许垂直冲击落下的方形或圆形的金属或塑料容器。
3. 电子天平:用于称量整个系统的重量。
4. 支架:用于确保冲击头的落下高度和角度的一致性。
数据处理:1. 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出土的应变-压实度曲线。
压实度是指土壤受到冲击后的压缩程度,通常表示为土的单位体积受到的压缩量。
应变是指土壤受到作用力产生的形变。
通过绘制这种曲线,可以评估土壤的压缩性。
2. 根据试验数据,计算每个冲击高度下的压实比例。
压实比例是指每个冲击所压实的土体积与未压实的土体积之比。
通过这项计算,可以明确不同压实高度的冲击力对土壤的影响。
3. 根据压实比例,将所获得的所有数据绘制成压实比例-落下高度曲线。
此曲线显示冲击高度与土壤的压实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也被称为曲线。
4. 使用曲线,评估土壤的压实度和压实性质。
土的击实试验报告

土的击实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的击实试验,探究土壤的击实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取了黏土、砂土和壤土作为试验材料,以代表不同类型的土壤。
2. 实验方法,首先,将每种土壤样品放入击实试验仪中,然后施加标准冲击数进行击实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记录每次冲击后土壤的压实度,并绘制击实曲线。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击实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土壤类型的击实特性存在明显差异。
黏土的击实性能最好,其次是壤土,砂土的击实性能最差。
2. 土壤的击实性能受含水率和颗粒组成的影响较大。
含水率较高时,土壤的击实性能较好;而颗粒组成较为均匀的土壤,其击实性能也较好。
3. 土壤的击实性能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在路基、堤坝等工程中,需要根据土壤的击实特性进行合理设计,以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四、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的击实试验,得出了土壤的击实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这对于土壤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土壤的击实性能,合理设计工程结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五、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土壤的击实特性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土壤的击实性能,合理选择土壤材料,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以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六、参考文献。
1. 《土壤力学基础》。
2. 《土木工程材料学》。
七、致谢。
特别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本次实验也无法顺利完成。
土的击实试验

四、操作步骤 1、取一定量的代表性风干土样,对于轻型击实试验为 20kg,对于重型击
图 6-1 击实仪
1-击实筒;2-护筒;3-导筒; 4-击锤;5-底板
实试验为 50kg。
2、将风干土样碾碎后过 5mm 的筛(轻型击实试验)或过 20mm 的筛(重型击实试验),
将筛下的土样搅匀,并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
4、将试样 2.5kg(轻型击实试验)或 5.0kg(重型击实试验)平铺于不吸水的平板上,按预 定含水率用喷雾器喷洒所需的加水量,充分搅和并分别装入塑料袋中静置 24h。
5、将击实筒固定在底板上,装好护筒,并在击实筒内壁涂一薄层润滑油,将搅和的试样 2~5kg 分层装入击实筒内。两层接触土面应刨毛,击实完成后,超出击实筒顶的试样高度应小 于 6mm。
3、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干密度与含水
率的关系曲线上的峰点的坐标分别为土的最大干密度 d max与最优含水率 wop ,如连不成完整的
曲线时,应进行补点试验(图 6-2)。 4、轻型击实试验中,当试样中粒径大于 5mm 的土质量小于或等于试样总质量的 30%时,
第六章 土的击实试验
一、试验目的 在标准击实方法下测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为控制路堤、土坝或填土地基等的 密实度及质量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基本原理
击实仪法是用锤击,使土密度增大,目的是在室内利用击实仪,测定土样在一定击实功能 作用下达到最大密度时的含水率(最优含水率)和此时的干密度(最大干密度),借以了解土 的压实特性。
目前国内常用的击实方法有两种: (1)轻型击实:适用于粒径小于 5mm 的细粒土,锤底直径为 51mm,击锤质量为 2.5kg, 落距为 305mm,单位体积击实功为 591.6kJ/m3;分 3 层夯实,每层 25 击。 (2)重型击实:适用于粒径不大于 40mm 的土。击实筒内径为 152mm,筒高 116mm,击
土料击实试验目的和意义

土料击实试验目的和意义一、土料击实试验的目的土料击实试验啊,听起来就很专业,但其实它的目的可有趣了呢。
这就像是给土料来一场“选拔大赛”。
一方面,我们想知道土料到底能被压实到什么程度呀。
就好比我们在做蛋糕的时候,想知道面粉最多能被压实到什么密度,这样蛋糕才会又好看又好吃。
对于土料也是一样的道理,知道了它能被压实的极限,在工程里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土料的压实质量啦。
比如说盖房子的时候,地基下面的土要是压得不实,房子就可能会不稳,就像我们站在软塌塌的泥巴上会陷进去一样。
还有哦,这个试验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土料的最优含水量。
土料可不是越干或者越湿就越好压实的。
就像我们揉面,水太多了面就稀得不成样子,水太少了又干巴巴的揉不动。
土料也是这样,有一个特定的含水量的时候,它是最容易被压实的。
这个最优含水量的确定,对于工程施工来说简直太重要啦。
如果不知道这个最优含水量,在施工的时候可能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材料,还达不到好的压实效果呢。
二、土料击实试验的意义土料击实试验的意义可真是超级大呢。
在土木工程领域,这几乎是一个基础又关键的试验。
首先,它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大坝的土料没有压实好,水的压力可能就会让大坝出现裂缝,甚至垮掉。
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啦。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土料的压实特性,就可以保证大坝这样的大型工程稳稳当当的。
另外,这个试验对于节约成本也很有意义哦。
如果不知道土料的压实特性,施工的时候可能就会盲目地使用更多的土料或者压实设备。
但是有了击实试验的结果,就可以精准地计算出土料的用量和压实的工作量,这样就能避免浪费啦。
比如说在修公路的时候,如果土基的压实做得好,就可以减少后期路面的维修次数,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省钱啊。
而且呢,土料击实试验还对环境保护有意义。
当我们准确地控制土料的压实,就可以减少因为土料松散而产生的扬尘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这就像是给土地穿上了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既结实又不会把自己的“衣服”弄破到处都是灰尘或者泥土。
土工击实试验方法

土工击实试验方法1.试验样品的制备:首先从野外或实验室采集土样,并按照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均匀,然后通过手工或机械设备将土样压入模具,制备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试样。
2.试验设备的准备:准备好静压器、流量计、压力表等设备,并进行校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试验步骤:(1)调整初始状态:将初始状态的土样放入静压器中,施加一定静压力,使土样达到一定的初次固结状态。
(2)施加外力:通过增加静压器中的压力,使土样继续受到外力作用,进一步击实。
(3)记录实验数据:在每次施加外力后,记录相应的压力值、试验时刻和土样的体积或高度等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计算。
(4)继续增加外力:反复进行步骤(2)和步骤(3),直到土样达到最终固结状态或压力不再增加。
4.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土样的固结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固结比体积、固结应力等参数,进而评价土壤的击实特性。
1.试验样品的制备:同样的,需要采集土样,并按照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均匀,然后将土样压入模具,制备成所需形状和尺寸的试样。
2.试验设备的准备:准备好动压器、流量计、压力表等设备,并进行校准,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试验步骤:(1)调整初始状态:将初始状态的土样放入动压器中,并设定一定的动压力和动压频率,使土样开始受到外力作用。
(2)施加外力:通过动压器施加周期性的外力,使土样受到连续的冲击和振动,进一步击实。
(3)记录实验数据:在每次施加外力后,记录相应的压力值、试验时刻和土样的体积或高度等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计算。
(4)继续施加外力:反复进行步骤(2)和步骤(3),直到土样达到最终固结状态或压力不再增加。
4.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计算土样的固结压缩指数、回弹指数、固结比体积、固结应力等参数,从而评价土壤的击实特性。
总之,土工击实试验是一种常用的用来研究土壤工程特性的试验方法。
通过静压击实试验和动压击实试验,可以获得土壤的击实特性参数,为土壤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从而确保土壤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土的击实试验过程

土的击实试验过程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土的击实试验过程!你可别小瞧了这土,它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得好好摆弄摆弄才能知道它的脾气呢!先得准备好各种家伙什儿,土样那肯定是主角啦,还得有那专门的击实仪,就像个大力士,能把土样一顿捶打。
把土样取来,得先筛一筛,把那些大块头的杂质啥的都去掉,就好比给土样洗个澡,干干净净地准备接受考验。
然后呢,根据要求调配好不同的含水率,这就像是给土样准备不同口味的食物。
含水率高了,土样就软乎乎的,含水率低了,土样就硬邦邦的。
接着,把调好含水率的土样放进那击实筒里,这就好比给土样找了个小窝。
然后启动击实仪,“砰砰砰”,一顿猛击,这感觉就像是给土样来了一场激烈的拳击比赛。
每击实一次,都得把土样倒出来,重新搅拌均匀,再放进去击实,就这么反反复复,可别嫌麻烦,这都是为了得到最准确的数据呀!你说这土样在里面被这么一顿折腾,它能不发生点变化吗?经过多次击实后,土样变得更密实了,就像被压缩过一样。
然后呢,再测量土样的干密度,这可很关键哦,就像是给土样称体重,看看它到底变得有多结实。
这整个过程不就像是在给土样塑造身材嘛,让它从松松垮垮变得结结实实。
你想想,要是咱盖房子、修马路啥的,不把土弄结实了,那能行吗?那不得摇摇晃晃,出大问题呀!所以啊,这土的击实试验可重要着呢,可不能马虎对待。
咱得像个细心的医生一样,好好给土样做个全面检查,找出最适合它的状态。
这试验过程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可得小心谨慎,每个步骤都得做到位,稍有疏忽,那得出的结果可能就不准确啦!咱可不能让土样白受了这一顿折腾呀,得让它的付出有价值,是不是?总之,土的击实试验就是这么个有趣又重要的事儿,咱得认真对待,才能让土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生活添砖加瓦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土的击实试验报告

土的击实试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次试验旨在通过对土壤进行击实试验,探究土壤的击实特性,为土壤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验原理。
土的击实是指土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颗粒之间的填充和排列状态发生改变,使土体密实度增加的过程。
土的击实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含水量、外力作用方式等。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
1. 实验材料,本次试验选取了黏土和砂土两种典型土壤作为试验材料。
2. 实验设备,包括击实器、土壤容器、水分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土壤样品分别放入土壤容器中,并测量土壤的含水量。
2. 进行击实试验,使用击实器对土壤进行不同程度的击实,记录每次击实后的土壤密实度。
3.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土壤击实曲线,并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和含水量对土壤击实性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显示,黏土和砂土在不同含水量下,其击实曲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相同含水量下,黏土的击实性质明显优于砂土,而随着含水量的增加,两者的击实性质逐渐趋于一致。
这表明土壤的击实性质受到含水量的显著影响。
六、实验结论。
1. 土壤的击实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和含水量等。
2. 含水量对土壤的击实性质具有显著影响,适当的含水量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击实性能。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在进行击实试验时,应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避免操作失误。
2.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避免因操作不慎造成伤害。
八、参考文献。
1. XXX.土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 XXX.岩土工程概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以上就是本次土的击实试验的报告内容,希望对土壤力学性质的研究有所帮助。
土体击实实验报告

土体击实实验报告1. 引言土体的击实性能是评价土壤工程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土体击实实验是评价土壤的工程性质以及合理的土壤改良措施的关键手段之一。
本实验旨在探究土体的击实性能,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对不同土壤的工程特性进行比较和评估。
2. 实验目的- 了解土体的击实性能及其对土壤工程性质的影响;- 掌握土体击实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分析土体击实实验的数据,评估土体的工程特性。
3. 实验原理土体的击实性能是指土壤在施加外加载荷的作用下,由于颗粒密实化或排列紧密而增加抗压强度的能力。
常用的土体击实实验方法包括标贯试验和静压试验。
本实验使用静压试验方法,通过在标准模具中加压并记录变形,以此评估土壤的击实性能。
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 标准模具、扬程器、滤纸- 塑料盆、搅拌棒- 计时器、压力计- 不同类型土壤样本4.2 实验操作1. 将土壤样本用筛网过筛,去除杂质。
2. 准备干燥的土壤样品,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3. 将样品置于塑料盆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并用搅拌棒搅拌均匀,使土壤与水充分混合。
4. 将混合后的土壤放入标准模具中,每次添加土壤后用压实器严密压实,记下每次压实后的排水时间和压力。
5. 依次增加压实次数,记录下每次压实后的排水时间和压力。
6. 进行一定压实次数后,按照规定方法取出标准模具中的土样,并在滤纸上晾干,计算其干重。
5.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经过实验操作后,我们得到了每次压实后的排水时间和压力,以及干重等数据。
接下来,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首先,对于不同土壤样本,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击实程度。
通常情况下,击实程度越高,土壤的抗压强度就越大。
通过比较不同土壤样本的排水时间和压力的变化,可以得出土壤的击实性能。
其次,我们可以计算每次压实后土壤的干重,并进行比较。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击实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干重增加幅度。
因此,通过比较不同土壤样本的干重,可以评估土壤的击实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水率(%) 40以上
允许平行差值(%) ≤2
6、报告 ①、土的鉴别分类和代号。 ②、土的最佳含水率(%)。 ③、土的最大干密度(g/cm3)
Soil Compaction Test
Thank you!
土
的
击
实
试
验
6
时)。
最大干密度按下式校正:
最佳含水率按下式校正:
r
¢ dm
=
1
1 - 0 .01 r dm
p
+
0 .01 p
r
w
G
¢ s
w0¢ = w0(1- 0.01p)+ 0.01pw2
式中:
ρ′dm——校正后的最大 干密度(g/cm3),计算至0.01;
ρdm ——用粒径小于 40mm的土样试验所得的最大干
w max
=
é ê
G
s
r
w
ë
(1 + w
GS r
)-
r
ù ú û
´ 100
或
w max
=
ççèæ
rw rd
-
1 Gs
÷÷øö ´ 100
式中:wmax ----饱和含水率(%),计算至0.01; ρ ----试样的湿密度(g/cm3);
ρw ----水在4℃时的密度(g/cm3); ρd ----试样的干密度(g/cm3);
②、烘箱及干燥器。 ③、天平:感量0.01g。 ④、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1
⑤、圆孔筛:孔径40mm,20mm和5mm各1个。 ⑥、拌和工具:400mm×600mm、深70mm的金属盘,土铲。 ⑦、其他:喷水设备、碾土器、盛土盘、量筒、推土器、铝盒、修土刀、 平直尺等。
图一: a)小击实筒;b)大击实筒 1-套筒;2-击实筒;3-底板;4-垫板 图二: a)2.5kg击锤(落高30cm);b)4.5kg 击锤(落高45cm) 1-提手;2-导筒;3-硬橡皮垫;4-击锤
最大粒径(mm) <5 约5
约20 约40
试样质量(g) 15~20 约50 约250 约500
个数 2 1 1 1
⑤、对于干土法(土不重复使用)和湿土法(土不重复使用),将试 样搓散,然后按本试验第3条方法进行洒水、拌和,每次约增加2%~3 %的含水率,其中有两个大于和两个小于最佳含水率,所需加水量按下 式计算:
③、湿土法(土不重复使用)。对于高含水率土,可省略过筛步骤, 用手拣除大于40mm的粗石子即可。保持天然含水率的第一个土样,可立即 用于击实试验。其余几个试样,将土分成小土块,分别风干,使含水率按 2%~3%递减。
4、试验步骤 根据工程实际的具体要求,按规定选择轻型或重型试验方法;根据土
的性质选用干土法或湿土法,对于高含水率土宜选用湿土法,对于非高含 水率土则选用干土法。
体积 (cm3)
997 2177
997 2177
层数
每层 击数
击实功 (kJ/m3)
最大 粒径
(mm)
3
27
598.2
20
3
59
598.2
40
5
27
2687.0
20
3
98
2677.2
40
3、试样 ①、本试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试样。各方法可按下表准备
试料。
使用方法
类别
试筒内径 (cm)
最大粒径 (cm)
当细粒土中的粗粒土总含量大于40%或粒径大于0.005mm颗粒的含 量大于土总质量的70%(即d30≤0.005mm)时,还应做粗粒土最大干密 度试验,其结果与重型击实试验结果比较,最大干密度取两种试验结果 的最大值。 2、仪器设备
①、标准击实仪:击实试验方法和相应设备的主要参数应符合下表 的规定。
最佳含水率=
计算者_________
落距
997cm3
每层击数
4.5kg
大于5mm颗粒含量
1
2
3
试验者_________ 45cm 27
4
5
最大干密度=
5
⑥、精密度和允许差:本试验含水率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 取其算术平均值,允许平行差值应符合下表规定。
含水率(%) 5以下 40以下
允许平行差值(%) 0.3 ≤1
mw
=
mi 1 + 0 .01 w i
´ 0 .01 (w
- wi)
式中:mw ----所需的加水量(g); mi ----含水率wi时土样的质量(g); wi ----土样原有含水率(%); w ----要求达到的含水率(%)
按上述步骤进行其他含水率试样的击实试验。
3
5、结果整理 ①、按下式计算击实后各点的干密度:
水量(%)。
⑤、试验记录格式如表
校核者_________
土样编号
筒号
土样来源
筒面积
试验日期
击锤度量
试验次数
筒+土质量(g)
干密度
筒质量(g) 湿土质量(g)
湿密度(g/cm3)
干密度(g/cm3)
盒号
盒+湿土质量(g)
盒+干土质量(g)
含水率
盒质量(g) 水质量(g)
干土质量(g)
含水率(%)
平均含水率(%)
rd
=
r 1 + 0 .01 w
式中:ρd ----干密度(g/cm3),计算至0.01; ρ ----湿密度(g/cm3); w ----含水率(%)。
②、以干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 系曲线图,曲线上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
如曲线不能绘出明显的峰值点,应进行补点或重做。 ③、按下式计算饱和曲线的饱和含水率wmax,并绘制饱和含水率与干 密度的关系曲线图。
③、用修土刀沿套筒内壁削刮,使试样与套筒脱离后,扭动并取下 套筒,齐筒顶细心削平试样,拆除底板,擦净筒外壁,称量,准确至1g。
④、用推土器推出筒内试样,从试样中心处取样测其含水率,计算 至0.1%。测定含水率用试样的数量按下表规定取样(取出有代表性的 土样)。两个试样含水率的精度应符合本试验精密度和允许差的规定。
试料质量 (kg)
干土法,试样 不重复使用
b
10 15.2
20
至少5个试样,每个3
40
至少5个试样,每个6
湿土法,试样 不重复使用
c
10 15.2
20
至少5个试样,每个3
40
至少5个试样,每个6
②、干土法(水分(按2%~3%含水率递增),拌匀后闷料一夜备用。
Gs ----试样土粒比重,对于粗粒土,则为土中粗细颗粒 的混合比重;
w ----试样的含水率(%)。
4
④、当试样中有大于40mm的颗粒时,应先取出大于40mm的颗粒,并求
得其百分率p,把小于40mm部分做击实试验,按下面公式分别对试验所得的
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进行校正(适用于大于40mm颗粒的含量小于30%
2
①、根据土的性质(含易击碎风化石数量多少、含水率高低),按 规定选用干土法(土不重复使用)或湿土法。
②、将击实筒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在筒壁上抹一薄层凡士林,并在 筒底(小试筒)或垫块(大试筒)上放置蜡纸或塑料薄膜。取制备好的 土样分3~5次倒入筒内。小筒按三层法时,每次约800~900g(其量应 使击实后的试样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1/3);按五层法时,每次约400~ 500g(其量应使击实后的土样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1/5)。对于大试筒, 先将垫块放入筒内底板上,按三层法,每层需试样1700g左右。整平表 面,并稍加压紧,然后按规定的击数进行第一层土的击实,击实时击锤 应自由垂直落下,锤迹必须均匀分布于土样面,第一层击实完后,将试 样层面“拉毛”然后再装入套筒,重复上述方法进行其余各层土的击实。 小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面5mm;大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 出筒顶面6mm。
试验 方法
轻型 重型
类别
Ⅰ-1 Ⅰ-2 Ⅱ-1 Ⅱ-2
锤底 直径 (cm)
锤质量 (kg)
5
2.5
5
2.5
5
4.5
5
4.5
落高 (cm)
30 30 45 45
试筒尺寸
内径 高 (cm) (cm)
10 12.7 15.2 17
10 12.7 15.2 17
试样尺寸
高 (cm)
12.7 17
12.7 17
土的击实试验
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实验方法适用于细粒土。 本实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内径100mm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
20mm的土.内径152mm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40mm的土。 当土中最大颗粒粒径大于或等于40mm,并且大于或等于40mm颗粒粒
径的质量含量大于5%时,则应使用大尺寸试筒进行击实试验,或按5.4 条进行最大干密度校正。大尺寸试筒要求其最小尺寸大于土样中最大颗 粒粒径的5倍以上,并且击实试验的分层厚度应大于土样中最大颗粒粒径 的3倍以上。单位体积击实功能控制在2677.2~2687.0kJ/m3范围内。
密度(g/cm3);
p ——试料中粒径大于
40mm颗粒的百分率(%);
G′s ——粒径大于40mm颗 粒的毛体积比重,计算至0.01。
式中:w′0 ——校正后的最佳含 水率(%),计算至0.01;
w0——用粒径小于40mm的土样 试验所得的最佳含水率(%);
p——试料中粒径大于40mm颗
粒的百分率(%); w2——粒径大于40mm颗粒的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