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法勘探
实验项目名称: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上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和观测系统,了解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掌握高密度电法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内容
任选高密度电法剖面,用RES2DINV软件进行数据畸变点剔除、反演计算以及结果成图。

三、实验具体要求
1.掌握高密度电法装置观测系统特点,熟悉资料反演方法和基本步骤。

2.安装RES2DINV高密度电法软件,根据软件说明,熟悉RES2DINV软件各个模块的基本功能。

3.任选一个高密度电法剖面,剔除数据畸变点,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反演,完成反演结果的显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在RES2DINV软件中打开一个数据文件,加载后剔除畸变点
2. 剔除畸变点后,对数据文件进行最小二乘法反演
3.结果分析
根据最小二乘法反演图结果显示,测量点11到13米处埋深2.5米处呈现低阻异常,而在地面20到22埋深3.19米处呈现高阻异常表现为高电阻率,在地表出有几处小水坑,表现为较高电阻率。

五、总结与认识
通过本次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实验,对于物探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对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使我们对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对前面所学课本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感谢老师的倾心授课,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中南大学)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中南大学)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班级:地科1301班学号: 0403130105姓名:庄铭煌指导老师:严家斌、龚安栋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2015年12月目录第一章实验简述 (2)第二章实验仪器 (2)一、DDC-5 电子自动补偿仪 (2)二、双频激电仪 (2)第三章实验原理及操作 (3)一、中梯装置 (3)二、三极装置 (3)三、二级装置 (4)四、偶极装置 (4)五、对称四级装置 (5)六、温纳装置 (5)七、矿石电阻率测量装置 (5)第四章实验数据及分析 (6)一、中梯装置 (6)二、三极装置 (8)三、二级装置 (10)四、偶极装置 (11)五、对称四级装置 (14)六、温纳装置 (16)七、矿石电阻率测量装置 (17)第五章实验小结 (19)第一章实验简述电法勘探,即根据地壳中不同岩层之间、岩石和矿石之间存在的电磁性质差异,通过观测天然存在的或由人工建立的电场、电磁场分布,研究地质构造、寻找有用矿产资源,解决工程、环境、灾害等地质问题的一类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勘探方法。

此次实验以水槽模拟实验为主,包括电阻率法和激发极化法两种方法;此外,还有测量矿体电阻率实验。

多个电法实验的完成,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悉并学会DDC-5和双频激电仪的操作流程,让我们对电法勘探过程有更加直观的理解。

第二章实验仪器一、DDC-5 电子自动补偿仪DDC—5是一种直流电法仪器,它将传统电法仪器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组装在一个箱体里,可直接用于电阻率法的测量。

可直接显示所测得的参数值,如视电阻率值Rs值,及电流I和电压V的平均值。

该仪器广泛用于寻找地下水源,解决人畜用水及工农业用水问题。

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的地质勘探及高分辨电阻率法工程地质勘探,用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能源勘探,城市物探,铁道及桥梁工程勘探,并用于找地热,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

二、双频激电仪SQ-3C双频道轻便型激电仪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双频道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开发完成,该系统由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组成。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实习实验报告模板

成都理工大学电法实习实验报告模板

电法勘探校内实习实习报告组别: 第三大组11小组姓名: XXXXX学号: 201XXXXXXXX)(2,BN BM AN AM MN BN BM AN AM K I U K MN MN MN MNs ⋅+⋅⋅⋅⋅⋅=∆= πρ一、 实习一: 大功率激电中梯实验原理:激发极化法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基础, 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时间域)或交流(频率域)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分支方法。

它是通过人工源向地下供电。

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 地表两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增大。

在一段时间以后达到某一饱和值, 断电后, 测量电极之间仍然存在一个随时间减小的电位差, 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其电位差衰减趋于零。

这种由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附加电场的过程称为充放电过程。

其特征是供电后, 附加场时间由快到慢, 最后达到饱和, 断电后随时间衰减由快到慢, 最后趋于零。

在开始供电瞬间测量电极间产生一次场电位差, 供电一段时间后, 测量电极间还产生二次场, 此时测量的为叠加场电位差, 即总场电位差。

一般情况下在断电后零秒是不可能观测到二次场电位差的, 通常是观测断电后某一时刻的二次场电位差, 从而达到找矿目的的。

激电中梯只需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 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 且能同时用多台接收机同时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观测。

其工作效率高, 扫描速度快而成为近年来电法工作中的主要方法, 而且其极化率参数不受地形影响。

二、实验仪器及工作方法:重庆奔腾仪器厂生产的WDJS —2接收机和WDFZ —2大功率发射机。

测区: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楼下草坪, 在主剖面中间三分之一段、平行其的两条侧线上进行逐点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利用记录的数据与仪器导出数据按照如下公式进行相应计算:三、成果图件:后附有手绘图一、实验二: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原理:基于电阻率法的原理, 采用一次阵列布极方式, 利用程控多路转换器和微机电位仪组合方式, 实行不同装置类型和不同极距的断面或立体视电阻率测量, 兼顾了电阻率剖面和电阻率测深法, 达到断面或立体勘查到目的。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一、引言电法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技术方法。

它基于电流通过地下岩石和土壤时的电阻特性不同,通过测量电阻率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类型、层位结构、液体含量等地质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电法勘探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该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学习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电法勘探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3. 进行电法勘探实验,收集并分析实验数据。

4. 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判断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三、实验仪器与原理本次实验所使用的电法勘探仪器包括:电源、电极、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

原理基于地下岩石的电阻率与其类型、含水量和孔隙度等因素相关。

导流电极用于通过电流,而测量电极用于测量电位差。

在实验中,电流从导流电极注入地下,经过不同类型的地层,通过测量电位差,可以计算出地下岩石的电阻率。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确定实验区域,清理测量点的地表杂物,布置测量线路。

2. 确定电极布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导流电极和测量电极的布置方式,确保电流均匀注入地下,以及获得较好的电位差测量结果。

3. 连接仪器:将电源、电流控制仪和电阻率测量仪连接好。

4. 设定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合适的电流强度和测量时间。

5. 开始测量:将电流通过导流电极注入地下,保持电流稳定后,进行电位差测量。

记录测量数据。

6. 移动电极:根据需要,移动测量电极的位置,重复步骤5,直至完成整个测区的覆盖。

7.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数据,计算不同测点的电阻率,并绘制电阻率剖面图。

8. 结果分析: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地下地质结构、液体含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和矿产资源。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根据实验采集的数据,经过计算和处理,得到如下电阻率剖面图:(在此插入电阻率剖面图)根据电阻率剖面图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该区域的地质结构特征。

例如,电阻率较低的区域可能存在水体,电阻率较高的区域可能是岩石层或矿物矿床。

电法实习报告

电法实习报告

电法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肖宏跃姓名:李文忠学号: 200805060102班级:勘查技术与工程1班实验准备:一.仪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1.发送机、接收机、发电机在工作前应系统检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在驻地试运行,确保安全、稳定可靠地工作。

2.用于实习的导线,特别是旧导线要认真检查有无破损点或断点。

发现破损点应用高压绝缘胶布或黑胶布逐层紧密缠绕好,力求所缠绝缘层平整、光滑,不要成为“肿瘤”。

3.对棒状铁、铜制电极要进行除锈处理,使电极表面光亮,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

4.在激发极化法中,使用的不极化电极极差应小于2mv,内阻小于1000 ,并将不极化电极放在盛有C SO4 u 溶液的容器中,电极并联起来以备使用。

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1.组长:组长协助教师落实每天的实习安排,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准备出工需用的仪器设备,外业完成后,负责检查仪器是否齐全。

2.操作员:负责组织野外作业,并负责仪器安全。

指挥布站、跑极,核实点位和野外观测。

当确保质量后,可决定收工,通知切断电源,跑极员收线,现场审查记录,签名以示负责。

3.记录员:核实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的位置,记录点号。

回报并记录观测数据,对跑极员反映的有用地形、接地和地质情况记于备注栏中。

及时计算测量参数并绘制草图。

协助操作员与跑极员的联络。

向操作员建议回程检查观测点,回到基地,对记录进行100%的复算。

4.跑极员:负责收、放导线和布极。

及时报告测点位置、地形、地质等情况。

当准确布极困难,或接地电阻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规范要求移动电极位置,并报告测站。

在布设高压电源供电时,应确保人畜安全。

服从测站指挥,提高工作效率。

三.注意事项1.野外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一般常识。

当使用高压电源时,“无穷远”供电电极或中梯装置A、B 供电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警告标志或派人看守。

2.在测站布置妥当和电极接地完成后,测站应先通知作业人员再开始供电观测。

观测结束时应先通知发电机停车或切断电池箱电源,然后才通知跑极人员收线或转移供电极位置。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1 实验题目:已知地下异常体的走向和大概的深度,判断异常体的具体位置,电阻性质。

2 实验所用设备:高密度电法仪一台;设备电源一台;电法信号专用电缆7根;电极57根;笔记本电脑一台;图1 电法实验的参数设置3 实验方案将56个电极垂直异常体走向布设,电极距为0.5米。

另将一个电极接在仪器上作为接地电阻。

先测量接地电阻,无异常后,进行视电阻率的测量,仪器工作完毕,测量结束。

由于时间限制,未进行第二条测线的布设及测量。

测线排列的位置坐标(RTK测量):起点(第1个电极的位置):X=4003159.244 Y=544036.212 H=64.806中间点(第28个电极的位置):X=4002171.428 Y=544041.923 H=64.587终点(第56个电极的位置):X=4003184.042 Y=544047.734 H=64.8064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按垂直于异常体的走向方向布线。

由于埋藏深度不超过10米。

所以我们将电极距设置为0.5米,56个电极距可以测量18层。

这样可以测量出地下9米之内的视电阻率情况。

首先,我们对起伏较大的坏点进行了剔除。

图2注:图中红色的点为坏点,予以去除。

然后将除去坏点的数据体进行反演,结果如下:图3 反演后所得的参数我们挑选出迭代次数为1和4的两幅图,也就是均方根误差最大和最小的两幅图进行对比。

图4 迭代一次后所得的图像图5:迭代四次后所得的图像5 实验结论从图4和图5均可看出,在距离原点16米到20米地区域,深度1到4米之间出现蓝色低阻区域,所以推测在17米到18米范围内,深度1.59米到2米之间,有低阻异常体的存在。

推测可能是铺设的供水或供暖管道。

电法观测实验报告

电法观测实验报告

地球物理观测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实验名称:电法勘探实验姓名:xx班级:xx完成日期:20xx 年x 月x日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三、仪器介绍与实验过程 (3)1、仪器使用方法和操作内容 (3)实验过程 (4)四、数据分析 (5)1.实测数据表 (5)2.电阻率曲线变化图 (5)3. 结果分析 (6)4. 注意事项 (6)五、实验感想 (7)一、实验目的1.通过操作电子自动补偿仪进行实验,掌握电子自动补偿仪主要使用方法,利用电阻率发中的联合剖面装置对低阻脉进行探测。

2.进行电法勘探室内实验模拟,初步了解室内工作方法。

3.学会利用软件,如matlab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画出异常曲线图以便观测。

4.利用专业知识对数据和异常进行解释分析,得出主要结论。

5.了解电阻率对称三极联合剖面法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了解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在良导体上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二、实验原理联合剖面法是由两组三极装置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视电阻率测量方法,具有分辨能力高。

异常明显的优点,但也有装置较笨重、地形影响大等缺点。

无穷远极C 通常设在测区基线方向离测区最边缘的测线大于五倍AO 的距离处,本实验设计在水槽边缘处。

三、仪器介绍与实验过程1、仪器使用方法和操作内容DDC-8 电阻率仪操作步骤DDC-8 电阻率仪操作步骤:(1)连接 A、B、M 、N 接线柱,并分别与电极正负极连接(2)按 ON 键打开DDC-8 电阻率仪后,再按电池键检查仪器工作电压≥10V,不满足电压条件,重新设置仪器至满足后方可进行实验(3)按“排列”键,设置排列方式参数,此次实验主要是对称三极联合剖面法、对称四级联合剖面法和对称四级测深法(4)按“极距”键,设置电极极距参数,AB/2,MN /2(单位:m) 按“前进”键,直至显示“K”值,记录装置系数 K 值(5)检查线路,连接外接电源“HV”(6)按“测量”,采集数据实验过程1、实验前准备,检查仪器确保其电压在10V以上(确保电量充足)。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电法勘探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电法勘探技术,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进一步理解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6月5日实习地点:某地质矿产研究院及周边地区三、实习内容及方法1、电法勘探基本原理:介绍电法勘探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电法勘探设备:参观电法勘探设备,了解设备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电源、电极、放大器、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3、电法勘探方法:介绍常用的电法勘探方法,包括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4、电法勘探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电法勘探,包括布设电极、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等环节。

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学生们对电法勘探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具体收获如下:1、深入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各种电法勘探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掌握了电法勘探设备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了解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3、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进行电法勘探,掌握了布设电极、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等技能。

4、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5、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拓宽了视野。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极极化效应、干扰信号的影响、数据异常等。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探索,学生们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姓名:邱乐稳◆学号:0145110130◆专业:地球科学信息与物理学院◆班级:1101班◆指导老师:龚安栋严家斌◆实验名称:直流电法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实验(电阻率法)◆实验仪器:1.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2.12V直流蓄电池3.带有标尺的水槽4.水平铜板或者高阻砖块5.连接线若干,点电极面电极各若干◆实验目的:1、熟悉了解DDC-5电子自动补偿(电阻率)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疑问及教材上的理论曲线,尝试调节一起参数,如观察工作模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生产操作中电法勘探的利弊。

3、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工作模式,熟悉电阻率法各种装置的具体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的认识。

◆实验装置:1.中间梯度装置中间梯度法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范围内移动,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原点O 为AB的中点,记录点号位置为MN中点。

反映一定深度内电阻率水平横向变化情况。

实验装置系数K=2π/|1/AM-1/AN-1/BM+1/BN|。

2.偶极偶极剖面装置偶极偶极装置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如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

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

其中,原点取OO’中点(O为AB中点,O’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

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

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系数,则K=π*n*(n^2-1)*d(DDC-5仪器中间隔系数n 与书上理论中提到的间隔系数n不同,前者是AB中点与MN中点的间距,后者是BM的间距)。

3.联合剖面装置联合剖面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

且K始终为K=π*(a^2-b^2)/b。

4.对称四级剖面装置对称四级装置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四个电极沿X移动的动源电剖面测量,用来研究电阻率的横向变化,电极相对位置保持恒定,K 值是常数。

原点O 是X 轴上的固定点(通常选为MN 最初的中点)。

5. 四级测深装置与对称四级剖面装置相同,只是测量时移动方式不同。

◆ 实验原理:电阻率法包括电阻率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电阻率剖面法:电极距保持一致,探测深度大致一致,反映一定深度内横向变化,电测深法:MN 不动或有变化,AB 逐渐增大以加大探测深度,反映纵向变化。

电阻率法是用直流电源通过导线经供电电极(A 、B )向地下供电建立电场,经测量电极(M 、N )将该电场引起的电位差△U 引入仪器进行测量。

随电极不同的布置方法与地下情况的复杂,使供电电极产生的地下电流场分布不同,高阻体具有排斥电流的能力,电阻率越高,排斥能力超强,低阻体具有吸引电流的能力,电阻率越低,吸引能力越强,电流从A 极经过避开高阻岩体和通过低阻岩体到达B 极,每条电流线的路径都按所受阻力最小运行,服从最小能量原理。

实际应用地表不是水平,地下也不是均匀各向同性的,通过同样的装置得到的电阻率是就不是岩体或矿体的真实电阻率,我们把它称为视电阻率s ρ,中梯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级装置、偶极偶极装置等装置只是装置系数不同,对称四级与四级测深则只是装置系数表达式里面的极距不同而已。

BNAN BM AM K IU KIU BNANBMAM MNMNs 111111112+--=∆=∆+--=πρ视电阻率公式的微分形式:MN MNs j j ρρ0=视电阻率的微分公式可以看出视电阻率与电流大小是无关,实际上由于E 或J 均与电流强度成正比,故所有的视电阻率公式中视电阻率值均与电流大小无关,只与不均匀体的分布及电极排列方式相关,但电流的大小会影响我们的观测精度。

◆ 实验步骤:1. 实验前的准备(A )检查仪器是否正常,仪器本身所带的附件是否完整。

(B )据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供电线,测量线,仪器供电线,夹子是否齐全。

为了实验安全,供电线与测量线、A 极线与B 极线,M 极线与N 极线最好在颜色上要有区分或做上记号。

2.把观测体放在水槽中间,水下2-5CM 。

3.按不同装置要求布置电极A 、B 、M 、N 。

4.把仪器接入高压12V ,检查所有的接线柱是否正确。

5.按仪器开关键,仪器显示DDC-5。

6.按电池键,检查电池电压,应不低于10V。

7.选择不同装置,.按排列键,按前进键选择排列如RECTCL、3P/PRFL、4 P/PRFL、OIPOLE、4P/VES等。

8.按各装置要求设置极距等各参数。

9.按测量键,显示INJECTION,测量结果显示R0=XXXX,V/I=XXXMV,XXXMA。

10.记录下测点号和测量的视电阻率,按存储键,显示存储号,第一次输入1,以后按前进键即可。

11.移动测量至下一个测点。

重复第8步。

安全注意事项:开始接线时先连接仪器一端再连电源一端,测量完毕先收电源线再断其他的线;对于不同的电极布置方式,实验室有可选的不同种类的电极如点电极、面电极等,电极间相差较远时供电电极选择面电极,以增大接触面积减少输出电阻增大供电电流。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水槽中的铜板水平横放,铜板尺寸为:29cm*17cm*0.25cm,AB=100m,MN=2cm,以下相关图形:-0.4-0.3-0.2-0.100.10.20.3-50050100水平产状铜块上中梯装置的ρs 实验曲线x/mρs (Ω⋅m )总体测量ρs 曲线背景场ρs 曲线减去背景场ρs 曲线由图可以看出,总体测量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间往下凹,两边出现双峰,与理论曲线较吻合,下凹反映了底下水平铜块异常,曲线极小值所在测线位置,也是铜板中心所在测线位置,曲线出现双峰这是由于水平铜块的激化极化效应产生的;背景场曲线呈现上凸现象是由于受到水槽壁的影响,曲线在个别点上并不平滑可能是操作人员的失误;减去背景场后的视电阻率曲线异常更加明显,在纯异常曲线的两侧出现负值及纯异常曲线双峰出现负值,而理论模型的双峰值是大于0且理论曲线的两侧均大于并趋于0,这是由于水槽壁的影响使得测量的背景值较大,使得减去背景场的异常曲线偏低,从而得到双峰小于0的错误。

埋深估计:利用第一种经验公式估计水平低阻板埋深:∆x=(15−(−15))cm=30cm ,h0=√221.4cm 利用第二种经验公式估计水平低阻板埋深:q=18cm , h0=1.3×q=23.4cm ,由此可见误差较大。

② 偶极偶极剖面n=4 n=6 n=8x/m ρs(Ω.m) x/m ρs(Ω.m) x/m ρs(Ω.m) 0.04 49.4 0.06 52.81 0.08 54.98 0.08 47.5 0.1 51.87 0.12 54.73 0.12 48.98 0.14 53.21 0.16 54.7 0.16 47.55 0.18 52.68 0.2 53.93 0.2 45.78 0.22 53.51 0.24 52.86 0.24 47.43 0.26 52 0.28 51.19 0.28 45.35 0.3 49.99 0.32 56.76130 120 110 100 90 80 70 60,00.10.20.30.40.50.60.70.80.912530354045505560x/mρs (Ω⋅m )由图可知:两条对称四级剖面曲线的基本形状相同,中间下凹反映了水下低阻铜板的存在,两侧双峰体现了激化极化效应。

随着极距AB/2的变大,视电阻率异常幅值变大,因为随着极距变大测到的深度越大直至铜板得到充分感应,即开始只是测到铜板上方的视电阻率,而增大极距之后,测量深度加大,于是测到整个铜板的视电阻率。

根据理论分析,异常幅值最后会趋于某一渐进值,此时即与用中梯装置测量的异常相同了。

利用两条曲线中间的变化转折点可以近似估计铜板MN=2cm ,以下相关图形:0.050.10.150.20.250.30.350.40.453638404244464850x/mρs (Ω⋅m )曲线整体为H 型曲线,通过水槽壁模拟分析知:随着AB 极距的变大,会增强水槽壁的影响,即使背景场视电阻率曲线上凸程度更大,所以在上图的左侧会出现上升的趋势,随后曲线呈下降趋势是因为水下低阻铜板的存在,曲线最后上升反映了由铜板到更深层水的过渡。

◆ 实验结论:1. 由于水池壁的反射作用,使背景场呈上凸弧线曲线。

2. 对于水平低阻铜板的中间梯度,联合剖面,对称四极几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基本与课本中理论曲线无异,皆能得到较明显异常。

3. 用中梯装置测量的低阻板状体异常幅值比联剖装置和对称四级剖面测量到的大且异常位置更明显,所以用中间梯度法寻找水平的良导脉状时最有利,对称四极效果次之。

4. 中间梯度法较为简单高效,偶极偶极法综合效率偏低,只能做定性分析,偶极偶极法、联合剖面法与对称四极法受极距影响大。

◆ 实验不足及误差分析:① 水质的影响。

② 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位置误差。

③ 标尺和测量仪器的误差和精度。

④ 供电电源电压的微动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⑤ 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操作习惯等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⑥ 仪器的精度有限。

◆ 电测深曲线模拟(一维直流电测深):采用四级测深,当MN →0时的四极装置视电阻率表达式:地下一层测量直流电测深响应曲线模拟先求出转换函数T,下面程序会用到:【syms m I A22 A1 B1 A2 B2 A3;rho=sym('[rho22,rho1,rho2,rho3]');h=sym('[h1,h2]');[A22 A1 B1 A2 B2 A3]=solve('-exp(2*m*h(1))*A22+exp(2*m*h(1))*A1+B1=0','rho(2)*exp(2*m*h(1)) *A22-rho(1)*exp(2*m*h(1))*A1+rho(1)*B1=0','exp((-2)*m*h(1))*A1+B1-exp((-2)* m*h(1))*A2-B2=-rho(2)*I*exp(-2*m*h(1))/(4*pi)','-rho(3)*exp((-2)*m*h(1))*A1+rh o(3)*B1+rho(2)*exp((-2)*m*h(1))*A2-rho(2)*B2=rho(2)*rho(3)*I*exp(-2*m*h(1))/( 4*pi)','exp((-2)*m*(h(1)+h(2)))*A2+B2-exp((-2)*m*(h(1)+h(2)))*A3=0','-rho(4)*exp ((-2)*m*(h(1)+h(2)))*A2+rho(4)*B2+rho(3)*exp((-2)*m*(h(1)+h(2)))*A3=0','A22,A 1,B1,A2,B2,A3');T=2*pi*(A1+B1)/I;simplify(T)】模拟程序:function z1=hankel1_47(fun,B)a=-3.05078187595e+00;s=1.10599010095e-01;wt1=[3.17926147465e-061.64866227408e-05 -1.81501261160e-05 1.87556556369e-05 -1.46550406038e-05 1.53799733803e-05 -6.9562827393e-05 1.41881555665e-05 3.41445665537e-062.139********e-05 2.34962369042e-05 4.84340283290e-05 7.33732978590e-51.27703784430e-042.0812*******e-043.49803898913e-04 5.79107814687e-04 9.65887918451e-041.60401273703e-032.66903777685e-03 4.43111590040e-03 7.35631696247e-031.21782796293e-022.010********e-023.30096953061e-02 5.37143591532e-02 8.60516613299e-021.34267607144e-012.00125033067e-012.94027505792e-013.181********e-01 2.41655667461e-01 -5.40549161658e-02 -4.46912952135e-01 -1.92231885629e-015.52376753950e-01 -3.57429049025e-01 1.41510519002e-01 -4.61421935309e-02 1.48273761923e-02 -5.07479209193e-03 1.83829713749e-03 -6.67742804324e-04 2.21277518118e-047.88229202853e-06];z1=0;for i=1:size(wt1,1)lamda=(1/B)*10^(a+(i-1)*s);z1=z1+feval(fun,lamda)*wt1(i);endz1=z1/B;function T=Transfer_Fun1(m)global rhoglobal hT=-rho(2)*(-rho(3)*rho(2)*rho(4)*exp(2*m*(3*h(1)+h(2)))-rho(2)*rho(3)^2*exp(2* m*(3*h(1)+h(2)))+rho(3)*rho(4)*rho(1)*exp(2*m*(3*h(1)+h(2)))+rho(1)*rho(3)^2* exp(2*m*(3*h(1)+h(2)))-exp(2*m*h(1))*rho(3)^2*rho(1)-rho(2)*exp(2*m*h(1))*rho (3)*rho(1)+rho(3)*exp(2*m*h(1))*rho(4)*rho(1)+rho(2)*exp(2*m*h(1))*rho(4)*rho( 1)-rho(2)*exp(2*m*(h(1)+h(2)))*rho(4)*rho(1)+exp(2*m*(h(1)+h(2)))*rho(3)^2*rho (1)+rho(3)*exp(2*m*(h(1)+h(2)))*rho(4)*rho(1)-rho(2)*rho(3)*exp(2*m*(h(1)+h(2) ))*rho(1))/(-rho(2)*exp(2*m*h(1))*rho(3)^2+exp(2*m*(h(1)+h(2)))*rho(3)^2*rho(1) -rho(3)*exp(6*m*h(1))*rho(1)*rho(4)+rho(3)*exp(6*m*h(1))*rho(2)*rho(4)-rho(2)^ 2*exp(6*m*h(1))*rho(4)+rho(3)*rho(2)*rho(4)*exp(2*m*(3*h(1)+h(2)))-rho(3)*rho( 4)*rho(1)*exp(2*m*(3*h(1)+h(2)))+rho(3)*exp(2*m*(h(1)+h(2)))*rho(4)*rho(1)-rho (2)*exp(2*m*(h(1)+h(2)))*rho(4)*rho(1)+rho(3)*exp(2*m*(h(1)+h(2)))*rho(4)*rho( 2)-rho(2)*rho(3)*exp(2*m*(h(1)+h(2)))*rho(1)-exp(6*m*h(1))*rho(2)*rho(3)^2+rho (2)*rho(3)^2*exp(2*m*(h(1)+h(2)))-rho(2)^2*exp(2*m*(h(1)+h(2)))*rho(4)+rho(2)* exp(6*m*h(1))*rho(4)*rho(1)-rho(2)*exp(6*m*h(1))*rho(3)*rho(1)-rho(2)*rho(3)*rh o(1)*exp(2*m*(3*h(1)+h(2)))-rho(2)*rho(4)*rho(1)*exp(2*m*(3*h(1)+h(2)))+rho(2) ^2*rho(3)*exp(2*m*(3*h(1)+h(2)))+rho(2)*rho(3)^2*exp(2*m*(3*h(1)+h(2)))+rho( 2)^2*rho(4)*exp(2*m*(3*h(1)+h(2)))-rho(1)*rho(3)^2*exp(2*m*(3*h(1)+h(2)))-rho( 2)^2*rho(3)*exp(2*m*(h(1)+h(2)))-exp(2*m*h(1))*rho(3)^2*rho(1)-rho(2)^2*exp(2 *m*h(1))*rho(3)+rho(2)^2*exp(2*m*h(1))*rho(4)+rho(2)*exp(2*m*h(1))*rho(4)*rh o(1)-rho(2)*exp(2*m*h(1))*rho(3)*rho(1)+rho(3)*rho(2)*exp(2*m*h(1))*rho(4)+rho (3)*exp(2*m*h(1))*rho(4)*rho(1)+exp(6*m*h(1))*rho(1)*rho(3)^2+rho(2)^2*exp(6 *m*h(1))*rho(3));T=rho(2)/2*(1+T/rho(2));T=T*m;function [r,rho_s]=DC1D_Forward1(rho1,h1)global rho;global h;rho=rho1;h=h1;r1=logspace(3,6,40);r=r1/h(1);for i=1:size(r,2)z(i)=hankel1_47('Transfer_Fun1',r(i));rho_s(i)=r(i)*r(i)*z(i)/rho(2);endP1=10000;P2=20:20:200;P3=60;P4=100;x1=20;x2=20;for i=1:10[r,rho_s]=DC1D_Forward1([P1 P2(i) P3 P4],[x1 x2]);loglog(r,rho_s,'-*');title('地下一层测量直流电测深响应曲线');xlabel('AB/(2h_1)');ylabel('\rho_s/\rho_1');hold onend地下一层模型示意图取参数:ρ1=10000;ρ2=20:20:200;ρ3=60;ρ4=100;h1=20;h2=20; 用matlab画图如下:由图所示,第一层电阻率视为无穷大,当ρ2 /ρ3=1/3,ρ2/ρ4=1/5时,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出第三层向第四层的过度,当ρ2 /ρ3=1,ρ2/ρ4=3/5时,曲线依旧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减少,最后趋向于1,即ρ2=ρ1,随着ρ2的增加,第二层与第三层的综合作用值逐渐超过第四层电阻率,所以最后当ρ2/ρ4=2时,曲线呈下降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