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如何审题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话题作文的审题技巧湖南省安化县第二中学谭文淼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从信息论角度看,审题就是要求我们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能准确全面地获取和把握。
这种信息无非是两类:提示和限制。
提示,是告诉你应该写什么;限制,是告诉你不该写什么。
我们在审题阶段掌握好这两大信息,就能完成审题任务。
一、准确地获取作文题目的信息㈠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这是审题立意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没有走好,很可能会“满盘皆输”。
对作文题目中的概念一定要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
例如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尝试”是指“一次有目的、有意义、带试验性质的实践活动”,它不等同于“体验”、“经历”、“实践”。
199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战胜脆弱”中“脆弱”不等同于“怯懦”、“虚弱”、“羞怯”。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不少考生用“克隆”代替“移植”,用“记忆力”代替“记忆”等等,是丢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是有感情色彩上的区别,“丰富多彩”是一个褒义词。
2001年高考作文话题“诚信”,其中“信”是守“信用”的意思,不仅仅是“诚实”的问题。
2002年高考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心灵”一词的理解一定要弄清楚,它是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一种神圣的对待,是具有严肃意义的。
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其中“感情亲疏”不同于“感情冲动”、“感情用事”、“感情波动”等等;“对事物的认知”即对客观事物作出的认识判断,它也不同于一般的理智、决定。
如果考生所写只是“感情与理智”、“情感与判断”等不涉及“亲疏关系”导致“认知差异”内容的,就没有吻合题意。
“亲疏”二宇可以说是题眼。
因此,要搞清词语的真正含义,不管是基本义、引申义还是比喻义,都要对其准确把握,不能亦彼亦此,似是而非。
[高考作文]话题作文审题三招
![[高考作文]话题作文审题三招](https://img.taocdn.com/s3/m/388388bc312b3169a551a43c.png)
[高考作文]话题作文审题三招话题作文审题三招一次高三期末抽查测试中,考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
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以“共享生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结果大多数学生审题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是围绕“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甚至有的同学直接写成: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治理环境污染、我们要控制瘟疫蔓延等,显得更离谱了。
没有在“共享”一词上着眼花笔墨,以致大多数作文都在三类及三类以下。
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以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其实话题作文是需要认真审题的,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
话题作文的审题有哪些技巧呢?解析话题作文的结构一般话题作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材料语+提示语+话题+要求。
如高考题中:宋国有一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这就是背景材料。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提示语。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显然是话题。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这就是要求。
许多话题作文没有材料,如上题中“ 生命是一个奇迹,在这个星球上相聚、相守、相处也是一个奇迹。
但是世界给予我们的还有更多的忧虑和不安:战火纷飞、环境污染、瘟疫蔓延……”这不属于材料,只是提示语。
有些话题作文有材料却没有提示语,如:有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
教你一招—话题作文的审题

“ 材料 提示 ” 往具体 、 一、 隘 . 往 单 狭 信息 量少 、 围小。就 这则 范
材料 来说 , 限于人 们是如 何对待 身体 上的缺 点这个 具体的范 围 。 仅
“ 议论 提示 “ 往是将 ” 往 材料 提示 “ 的信息 扩大 开来 , 开来 。 推广
审清 ” 议论 提示 “ 我们 可 以获得更 大的启 发性 , , 因而写 作的范 围更 大, 选择 的余地 更大 。上面例 子 中也 就是说 。 它们 都存在 着是 否愿
不敢暴 露 自己身体 上的缺 点 , 不敢 正视 自己身体 的缺 点。
它提供 的范 围内选择 即可 , 巨大 的选择空 间 : 有 命题 作 文一般 要 求
所写 内容必须 紧扣题 目展开 :话题作 文的 写作范 围远远 大于 命题
作文 。
再来谈 谈话题作 文跟 另一种 作文形 式供料 作文 的区别 。
心论 点 , 甚至连 文体 都确定 了 , 只好 写成议论 文 。 话题作 文所 写 的 内容 与话 题 的关 系是 相对 “ 散的 ” 只 要在 松 。
写一 篇文章 。 “ 料提示 “ 寓意 : 亮的镜 子能照 出人们 细 的缺点 , 以人 材 的 光 所 们害 怕 ; 昏暗的镜子 照不 出人们 身上的 缺点 , 以人们 喜欢 。人们 所
如 2O 0 4年湖北 高考 语文 作文 : 唐朝 的刘 禹锡 写过 一首 《 昏镜 词》 诗 的小 引说 : 诗。 一位制镜 的工 匠在店铺 里摆 了十面 铜镜求 售 , 其 中只有一 面磨制 的清晰光 亮 , 余九 面都 昏暗模糊 。 其 有人 不解地
问。 为什 么镜 的 昏明如此悬殊 ?工 匠解释说 : 不是不 能把所 有 的 并
镜子都 磨制得 一样 光亮 。问题 是买 镜的人 十 中有 九喜 欢昏镜 而不
话题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材料中的对比性质。
材料中的对比实质往往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是多则材料,
内容具有对比特点,抓住对比实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2、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
一般材料中总有那么一两句暗示意旨的文字,有的是对
话,有的是议论,有的是点睛之笔。
3、抓住材料中的形象暗示,有些材料描摹了形象,尤其是寓言故事,形象往往象征
了现实社会一类人物或事件。
抓住了象征意义,才算吃透了材料的实质。
4、抓住材料的哲理情趣。
供料最难把握的就是它的哲理意旨。
我们要抓住它,就应
运用哲学观点分析。
5、抓住材料的符号意义。
这是指那些特殊供料,如算式、漫画、特殊图案等等。
这
些图形都有它的暗示意义。
我们应从相关、相似、相反的角度去联想,特别要注意的
是漫画材料,要注意它的构图艺术特点,重视文字说明和文题暗示。
话题作文审题立意(自用)(1)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期 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 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 思。请就“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这个话题,写一篇 文章。 这则命题,前面材料仅是为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 望”提供了一个事例,作文的要求在提示语中说的十 分明确:—— 这是写文章的切入点,也是立意的切 入点,应联系社会现实,回想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和 事,我们就可将意确定为:要正确认识自我,还要正 确认识和处理与别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别人 和社会对自己的期望、要求、批评和约束。
2005年广东卷作文题:请以“纪念”为话题(1)怎样: 真正的纪念不是形式,而是用心灵纪念,将“纪念”化 作具体的行动,创造新的生活。 (2)结果:通过纪念,不忘历史,不忘先辈。
(3)事件:郭沫若纪念鲁迅先生,是为了光大其精神; 新中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缅怀先烈,继承其 遗志;河南省登封县公安局局长任长霞逝世时,十几万 群众自发为其立碑纪念,是发自内心的感激;连战和宋 楚瑜结束台海两岸的冰封时代,第一次来大陆访问是一 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等。 (4)评价:肯定。纪念是心灵的回响,历史的回音。 它的目的在于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二、话题作文立意
立意的高下,往往决定着文章的优 劣成败。立意好,就是在正确的前提下 确立一个深刻、新颖的思想。古人说 “文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就是 告诉我们落笔之前首先要考虑立意问题, 先考虑别人写什么,我准备写什么,这 样自己顺着选定的旨意写出一篇有鲜明 主题的文章来。
方法一、从所给的材料中确定主题。
方略二、从材料上把握隐含的信息点
无论是单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在写作前先弄 清楚写什么,隐含什么信息。如果所给的是几则 材料,则需要将几则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同中求 异,异中求同,概括出其中隐含的信息点。 如(“位置与价值”的材料)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绣铁锭不甘寂寞地 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话题作文审题四步

话题作文审题四步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审题同样是第一关,不得不审,一定要绷紧心弦,要懂得,命题中给出的文字都是必要条件,必须符合这些条件去行文,千万不能马虎!认真揣摩命题的四个方面,各有各的用处。
1.审材料(1)材料帮助理解话题的。
如“和而不同”有人就不理解,这就需要材料和提示语。
如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纪念”话题:纪念是用一定的方式对人对事表示怀念。
/它既可以是国家、民族对已有荣誉的回忆,对过去痛苦的祭奠,也可以是家庭和个人对往事对亲朋表示的怀念。
/纪念又不同于怀念,它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它还是思想与行动的结合。
/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纪念,节日庆典是纪念,树碑立传是纪念,种一棵树或写一篇文章也是纪念……形式或许不同,但意义同样真切。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这些材料或提示语“是什么……”“不同于……”“真正的……”在帮助你、告诉你对话题意思的理解,对话题近义词的分辩……(2)材料是可用可不用的。
常规的话题作文命题里的材料只是举一些例子,作一点提示,给一点启发……考生行文时是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
如:苏格拉底让一群寻找快乐的年轻人造一条大木船,从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
其中有苏格拉底一句话:“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候突然来到。
”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考生如果用这则材料,无论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立意,或是将材料作为议论论据,构思行文都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材料中苏格拉底所言,只是一种为我们少见而难以论述的寻找快乐的方式,而寻找快乐是有很多常见而又易于论述的方式的。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可以说,在弄准了话题之后,材料和提示语的任务基本完成。
2.审提示这几年话题作文,常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用处是对话题构思行文思路的开拓,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话题作文是指在题目中给出一个话题,要求考生根据话题写一篇作文。
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不同,话题作文没有给出具体的材料或题目要求,考生需要自己构思、组织文章内容。
因此,话题作文是对考生写作能力的全面考察。
话题作文中话题的类型各种各样,有关人生哲理、社会现象、文学艺术、自然环境等等。
考生在审题时要理解话题的含义和范围,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
审题立意是话题作文写作的第一步,要求考生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导语、话题和写作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立意。
在审题时,容易犯的错误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没有理解话题的含义和范围,写作偏题或离题;其次是没有把握好材料的关系,写作内容杂乱无章;最后是没有注意写作要求,导致字数不足或超过要求、文体不当等问题。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考生在审题时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话题的含义和范围,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立意。
同时,要注意材料的关系,把握好写作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要严格按照写作要求进行写作,注意字数、文体等方面的要求。
例题一:导语:生活中,一句夸奖的话可以使我们备受鼓舞,但也可以使我们沾沾自喜,甚至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一句批评的话常常使我们垂头丧气,甚至失去进取之心,但也可以使我们心灵警醒,精神振奋,从此奋发向上。
面对夸奖或批评的心态不同,对日后的影响也会不同。
话题:面对“批评”或“表扬”要求:可以从一方面来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写,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本题的导语明确了话题的范围和意义,要求考生从“批评”或“表扬”两个方面来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注意字数和不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
考生在审题时要理解话题的意义和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立意,同时注意写作要求的要求。
例题二:本题没有给出具体的导语,而是用材料代替了导语。
话题是“座右铭”,要求考生根据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话题作文审题技巧】话题作文如何审题

【话题作文审题技巧】话题作文如何审题【--高考祝福语】话题作文近年来一直是中高考语文作文的热门,要想写好话题作文,审题是第一步也是关键。
如何理解作文题目中所给的材料的内容?为大家整理了话题作文审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作文如何审题
作文审题,是写作者下笔之前必须面对的第一道关卡。
就命题作文而言,审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就审题而言,要使文章深刻、透彻,有创新,就要把握最根本的一个规律,即将题目的含义由本义向引申义、比喻义开拓!自1999年以来,高考作文采用了话题作文这样一种新的作文形式,当年的作文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要求“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
受此影响,近几年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大多侧重于话题作文的写作,而学生又大多陷入了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话题作文的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不存在跑题、偏题、离题的问题。
所以写作时常常是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真个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写出来的文章则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平时训练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考场上自然也就欲罢不能了。
因此,年年因作文失误导致名落孙山,抱憾终生的,大有人在。
实际上,综观几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从1999年的“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话题有关就符合要求”到2001年的“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再到2003年的“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话题作文的“紧箍咒”越念越紧,这意味着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过好话题作文的审题关,在高考作文训练指导中,就显得非常迫切而又重要了。
那么,话题作文如何审题呢?
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审题就是要正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包括话题的字面意思、话题的内涵和外延、立意取向和选材范围等等。
比如1999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话题的内涵和立意取向非常明确:立意的前提是记忆可以移植,立意的取向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主宰这个世界的人类会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从而使这个世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考生反其道而行之,大谈什么记忆不可移植,否则世界将走向毁灭,或是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丧尽天良,做绝坏事,这与命题人的意图将是格格不入的!那么,这样的立意、构思绝对也是等而下之的,不入流的!再如2000年全国卷作文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文要求特别强调“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也就是说,话题的外延很大,加之
“文体不限。
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这实际上是在具体点拨考生:怎样构思与表达!如果在审题时顾及不到这些,此题的构思将大受局限!又如2001年全国卷作文话题“诚信”,其字面意思是“诚实,守信用”,可有些考生不解其意,导致审题立意出现偏颇、偏差,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至于2002年全国卷作文话题“心灵的选择”,其内涵和外延则较难把握,这同时也制约着此题的立意取向和选材范围:“选择”是外延,“心灵”
是内涵。
也就是说,可供“选择”写的材料各色各样,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是属于“心灵”方面的。
这就是说,你所写的选择的事件,都必须有内心的活动、思想的参与、精神的
指引;都必须倾听灵魂深处的声音,让隐秘的内心站出来进行抉择。
这样的立意构思才算完全符合题意,才有可能写出新意,拿到发展等级的高分!2003年全国卷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从形式看,是一个并列短语;从内容看,则是一个关系式话题。
既然如此,作文时就要能够正确、全面的揭示出话题蕴涵的各种关系:感情亲疏会影响事物的认知,感情亲疏不会影响事物的认知,感情亲、疏导致对事物的认知正确、错误,感情亲、疏导致对事物的认知错误、正确……运用数学上的概率统计,二者之间至少包含16种以上各不相同的关系。
为了避免材料对考生可能造成的单向影响,题目中明确提示“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作文卷中可用也可不用”。
这一点暗示考生:这个话题可以从不同的或相反的角度立意,进行多角度思考。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个话题才有可能写出新意!同时,这个话题的选材范围也是比较宽泛的。
因为话题本身启示我们:(1)生活小事中隐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道理,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在对事物的认知上就能够取得新的收获;(2)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在感情上的亲疏浓淡这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结合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两个方面,那么可供选择的材料—家庭中的、社会中的、学校中的都是很多的。
总之,审题要“三审”:审话题材料,搞清思维模式(怎么想)和话题题旨(是什么);审话题范围,特别要注意命题者隐含在其中的暗示性信息,搞清写作重点(写什么);审注意事项,搞清具体要求(怎么写),要确定易于写成功的文体形式。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命中目标,从而取得高考作文的优异成绩。
2004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