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品味论语赏析

合集下载

《论语》精彩片段赏析

《论语》精彩片段赏析

《论语》精彩片段赏析《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的记录,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哲学经典。

它不仅涵盖了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也记录了他与学生们的对话和交流。

下面是《论语》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赏析: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侯。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修身为本的思想,嘲讽了那些只会说空话而不实际行动的人。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和魅力来自于做事实际而不是空洞的口头表达。

2.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公冶长》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标准。

他认为,只会花言巧语和装腔作势的人,并不真正具备仁德的品质。

他认为真正的仁人是以实际行动来表现自己的。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张》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能够平和相处,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而小人却只会一味地追随他人,没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4. 彼无道则无德,何以做彼?斯可矣矣!《论语·子路》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和品德是紧密相连的,没有道德的人也就没有真正的品德。

它引导人们要努力追求道德的真理和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品德修养。

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子路》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态度。

君子可以规避比拼,而是通过周知和自省来不断提升自己;小人则喜欢相互攀比,却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见识来应对自己的不足。

这些精彩片段展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伦理和修身立德的追求,以及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中的经典思想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中的经典思想

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中的经典思想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中的经典思想古代文学作品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智慧的重要途径。

而《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千年的智慧和思想。

本文将通过赏析《论语》中的几个经典思想,探讨古代文学名篇如何展现哲人智慧和价值取向。

一、人伦之道《论语》中的一大特色就是突出了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孝、悌、忠、信等美德,并提醒人们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彼此友爱。

他认为,只有在人伦关系和谐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社会才能得到和谐发展。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了如何以身作则为人民做出榜样,他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这一思想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诚信、勇敢和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人伦之道不仅对领导者有指导作用,也对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互动起到了启示。

二、教育之道《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这与孔子本身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有很大关系。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智慧,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功利性的知识。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念,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了不断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必要性。

在《论语·学而》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他希望学生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仅要接纳他人的意见,还要保持着对知识的热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反映了孔子对于扩大知识范围和拓宽思维的重视。

三、治国之道孔子是一位思考社会治理的智者,他提出了一些关于治国之道的思考。

在《论语·为政》中,他谈到了君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比如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思想强调了君主应该以正义为导向,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民无信不立”的观点。

他认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需要建立在人民诚信的基础上,只有民众互相信任,社会和谐才能得以维持。

《论语》精彩片段赏析

《论语》精彩片段赏析

《论语》精彩片段赏析
以下是《论语》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赏析:
1.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篇》)
这是孔子在《学而篇》中说的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可以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他还强调了朋友的重要性,认为与好友相聚是一种享受。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里仁篇》)
在《里仁篇》中,孔子谈到了仁义的本质。

他认为,仁义不在于巧嘴巧舌和虚伪的外表,而在于真实和真诚。

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感情和行为的重要性。

3.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卫灵公篇》)
这句名言出自《卫灵公篇》,强调了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立场和道路,而不仅仅关注地位和权力。

孔子告诫人们不要担心没有高位,而是要担心自己如何站稳脚跟,以及如何建立起自己的人格和品德。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罕篇》)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君子胸
怀坦荡,品行光明正大,而小人则常常狭隘自私,常常活在痛苦和不安之中。

这句话呼吁人们要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正直的行为。

5. “有教无类。

”(《雍也篇》)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平等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不应受到社会地位、贫富和性别的限制。

他主张教育应该普惠全民,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赏析,这些片段体现了孔子对于人性、道德和教育的深刻思考,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论语》经典赏析

《论语》经典赏析

《论语》经典赏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选自《学而第一》)【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赏析】孔子的这几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不应只专注于书本,更应结合实际,从实践中获取经验。

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要把书本知识读活,做到活学活用,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材建设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一观点其实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教育思想更有深刻的认识。

早在四十年代,他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了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

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

”到了六十年代进一步强调:“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到了七十年代针对当时人们认为语文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更加深刻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丁培忠先生生前对叶老的思想进行了明了的诠释:“(语文课)教一篇又一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其目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为了借助文章教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他学科注重的是内容,而语文学科注重的是语言文字这种形式,也就是语言这种工具”,“千万不要以为发在你们手里的课本就是教材。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论语》的文学性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这部价值凸显为“仁者”的哲学著述,在构建中国主流仁义思想的背后,还被视为一部记录春秋史学的巨著;管理学上,《论语》为历代君王重视,至于后世论及“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为广大儒者所称道;到今天,《论语》依然被国人奉为经典,它的作用与诠释被普及到了经济、教育、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我们不应忽视的还有它富有魅力的文学价值。

这部堪称先秦语录散文典范的经典,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甚至只有语言对话,却让人顿觉生意,心领神会;它精炼的语言,字里行间妙语天然,精思之处令人折服,那么本文试图从《论语》本身刻画的人物形象、《论语》的文体特征、以及《论语》的语言艺术等三方面入手,对《论语》的文学性作一个探视和简要的分析。

一:《论语》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论语》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论语》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集中在对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形象特征的描述。

孔子是《论语》人物刻画的中心。

《论语》中不仅有关于他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可谓“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

胡念贻先生认为,《论语》“这部书所写的人物,都以孔子为中心。

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表现一个人物为中心,这是第一次出现。

”“《论语》中对孔子形象的描绘,它的动人之处……是在于它通过孔子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胡念贻《从人物形象看(论语)的文学价值》,《文史哲》,1962年第3期,第48—54页)。

吴景和先生认为,《论语》“所描写出来的孔子形像,按照其性质来说,是个喜剧角色。

”这一角色的成因是“孔子追求的目的与历史发展的不协调”,“他做了一件最滑稽可笑的事情时却像演着悲剧那样严肃”,“作者很善于通过行动写出孔子这种复杂的精神生活”,“写人叙事时,重在人物精神面貌的描写”,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传记文学的祖型”(吴景和《(论语)文学价值初论》,。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6篇)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6篇)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6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6篇,以供大家参考!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篇1我们从进校,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古诗文的诵读,我们就在经典古诗文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我们读的经典古诗文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还有我最喜欢的《论语》。

《论语》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记录。

其中教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复习的重要性,以前我没有复习的习惯,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以后,回家就不再看书了,总以为自己学会了,到了要用的时候却发现很多的知识都记不住了。

现在我终于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了,而且在复习中还会有新的收获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更是一条不变的真理。

以前的我遇到不懂的是不会向别人寻问的,一方面是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觉得我不懂的别人也许也不懂,问了也是白问。

现在我明白了“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向别人寻问,解决自己的疑问,这样我发现自己又进步了不少!《论语》这本书太深奥了,现在我能读懂的实在是太少了,但是这些知识已经让我受益无穷,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对《论语》的诵读,从中汲取更多宝贵的知识。

论语赏析评价及感悟精选篇2我在暑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

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

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的教育家。

思想家。

政治家和军事家。

《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

《论语》赏析

《论语》赏析

2020/2/28
《论语》赏析
4
2020/2/28
湖北工程学院孔圣广场孔子雕像
《论语》赏析
5
2020/2/28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 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孔 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 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赏析
8
《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 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 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 仅可当作页码看待。 +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
门”) +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 八佾(yì)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 公冶( yě )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 子罕(hǎn)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
2020/2/28
《论语》赏析
27
2020/2/28
《论语》赏析
28
《论语》赏析
24
2020/2/28
《论语》赏析
25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 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 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 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得意味 深长。”
——北宋理学家程颐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

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的语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经典之一,《论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通过深入的赏析,《论语》中的名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对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有一定的启示。

一、《论语》中的名篇呈现了孔子的思想理念和教育原则。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名篇通过对话和言行的形式,展示了孔子对于道德、仁爱、教育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些名篇体现了孔子崇尚道德、注重学习的教育思想,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名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要求。

古代中国是一个强调家庭和社会伦理的社会,这种伦理观念和道德要求是通过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传承下来的。

《论语》中的名篇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和对于社会秩序的关注。

例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这一名篇强调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培养道德良知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三、《论语》中的名篇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魅力和艺术特色。

作为一部具有文学性质的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名篇以其简洁明了、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例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名篇通过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的叙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才情。

在欣赏《论语》名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总之,《论语》中的名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和道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赏析,《论语》中的名篇可以启迪我们对于道德、教育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同时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让古代经典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品味]如何画出生命的年轮——《论语》一则赏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章内容是孔子一生的写照,被后人千古传诵。

明末思想家李贽曾经评论此章说:“孔子年谱,后人心诀”。

从本章内容来看,孔子在十五岁时就树立了自己的志向。

告诉我们,少年时期就应该立志,然后向着人生目标努力前行。

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奋斗,到三十岁时,自己在学业和修养方面就可以自立了;也可以理解为自我人格已经成熟,成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人,可以自食其力,立足于社会了。

再经过十年的磨炼,四十岁时就不会再受外界的干扰迷惑,内心会有一个自足、澄明、通透的世界,开始进入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理解阶段。

许多大器晚成的人,或者厚积薄发的人,也就在中年这个阶段开始取得成功。

更多的普通人,在这时候应该认清了自己,不再心浮气躁,不再患得患失,开始步入生命的全盛期。

五十岁理解天命,意思是懂得了世事无常,懂得了爱恨宠辱,真正地彻悟人生命运。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言:“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历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

”也就是说,在这个年纪,我们应该明白
自己的不足,懂得适可而止,坦然面对命运的给予。

言外之意是仍然需要不断学习,进行自我认知,调适自我与外界的关系。

六十耳顺,指的是能够全面接纳自己和外在世界,无论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

即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悦纳自我”,让自我与外在的世界和谐融洽。

这个阶段的人们,大多会脾气温和,人际关系顺畅,可以为自己的一生做总结或反思。

“人道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人从心所欲,像孩童一般,也是真实性情的表现。

但是,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却是,“不逾矩”,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地随心所欲,但因为有了几十年的持续不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你的品德、人格、性情、习惯等,都已经定型,所以,即使再怎么放纵,也不会超出既定的规矩,做出出格的事情。

从这样的年谱来看,说明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需要领悟,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同时,生命的走向应该是一级一级向上的台阶,少年、青年和中年时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老年时的自足、坦荡和圆满。

如此,作为独一无二的生命本身,也就体现出了其存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