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诗歌、小说、戏剧等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艺术的创作活动。
而世界文学则是指跨越国界,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下面将对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比较和分析。
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早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神话、史诗和口头传统为主,记录了人类的起源、历史、宗教信仰和英雄事迹。
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到中国的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文学在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学在中世纪欧洲经历了一段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段时期被称为“黑暗时代”,由于宗教的束缚和教会对文学作品的审查限制,很少有创作突破和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这个时期,世界文学的发展相对较慢。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文学逐渐走出了宗教束缚,开始倡导个人的自由与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诗人和作家如但丁、莎士比亚、蒙田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为欧洲文学的复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与世界各地交流的加强,文学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
近现代的文学发展则更加注重个体的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提倡个人感受和情感的创作,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和拜伦的《唐璜》。
随后,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兴起,强调真实和客观,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而世界文学则不再局限于其中一地域或国家,而是跨越国界和文化背景,汇聚了不同文化的声音和表达方式。
世界文学的发展受到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推动,以及翻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
例如,中国的古诗词和古代小说经过翻译,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熟知和欣赏。
此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也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分享自己的文学作品,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最新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精品

外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及发展比较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比较文学概述近年来,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被广泛的关注。
比较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自从1827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和1886年波斯奈特提出“比较文学”,到现在,作为一门比较正式的学科,比较文学也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
自从西方在十九世纪末产生了比较文学,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到二十世纪中期,比较文学已成为文学领域最为引人关注的学科。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联系,使得其文化、文学方面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且在日益紧密地进行着,从而使得比较文学也在不断地传播和发展着,从欧洲的法国学派发展到美洲的美国学派,在发展到亚洲的中国学派,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比较文学所研究的主要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之间文学的联系和异同,从而实现各种文学种类之间、不同国别文学之间的跨越式对话。
比较文学具有明显的跨越性特征。
可见比较文学主要是对不同文化文学、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联系和作用进行研究,以及对文学跟其他门类学科或者跟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互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的跨越性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跨语言研究。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即使是同一语系的语言都会有较大差别,更不用说不同语系的两种文化了。
因此语言是比较文学研究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二是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对文学跟其他所有的学科都能进行跨科际比较研究,其所包括的学科有语言学、、宗教学、心、科学与等等。
第三是跨文明研究。
主要是指不同文明的文学、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所进行的比较研究。
综上,比较文学主要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语言、不同学科、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文明之间文学的差异性、普适性研究。
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2020/4/18
11
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
二十世纪,是整个世界在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急剧碰撞、交流中走 向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尤其 经济 全球化更促使各民族文化跨出国门,世界文化交流更是频繁。在 这种情况下,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在 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强烈关注。在当代文 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在比较文学的研究框架中,还运用心理学、文化学、 形式分析等多种方法,使文学比较研究深入全面。
二战以后,美国的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所谓“平行的研 究”,即国别文学之间即使没有发生过关系,照样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 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如一些作品,不仅人 物性格相似,连反映性格的细节也几乎一样。
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具有四种类型:最早的源于法国的“影响研
究”,继而又有美国首倡的“平行研究”,苏联创造的“历史类型学研
究”,中国提出的“阐发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主要运用
“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这三种研究方法。
2020/4/18
12
1.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 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 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某个作家可以 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 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 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 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 规律 ,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 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 材处理、主题原型、 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 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王蒙的”中西合璧式“幽默)
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2019年精选文档

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在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领域,韦勒克、沃伦等人的《文学理论》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韦勒克对“比较文学”的概念加以全面、准确的界定,从而提出了“世界文学”与“总体文学”的概念,然而在文学界“各个声部”的奏鸣中却总有声部处于弱势。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之辩根据《文学理论》,“比较文学”首先归入民俗学的研究当中。
①然而如韦勒克所说,直接将“比较文学”等同于民俗学实在太不确切。
“比较文学”的另一个含义来自于法国学派。
这一学派以巴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为首,以“莎士比亚在法国”“德莱登对蒲伯的影响”之类研究最常见。
然而,韦勒克也不无揶揄地指出法国学派的优在于说明了“西欧文学的高度统一性”②,却也有其显而易见的缺失。
他们的研究“将重点放在纯粹的‘事实’上”而忽略了文学本身的价值。
1958年9月就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的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上,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确立了美国学派的地位。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时,对未来文学流露出满怀深情。
韦勒克等认为,“世界文学”更应该是“总体文学”,“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不考虑个民族语言上的差别,去探索文学的发生和发展”③。
“世界文学”的提出孕育着文学自身研究的超越和跨界特征,也预示着“比较文学”的诞生。
而之中文学联系成为一种文化的、审美的联系。
这样的比较文学研究才更具有普世价值,更能欣赏到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
虽然提出“世界文学”概念,但是包括韦勒克等人在内④,人们总是难逃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论偏见,忽视其他文化圈的文学也应是合奏中的一个声部。
二、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何去何?我们都知道,“世界文学”是歌德在阅读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一些东方文学作品之后构想出来的一个概念。
“世界文学”当然也不仅仅局限在西方文学上。
“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也不应该由西方文学或者任何一种文学处于主导地位。
然而在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学的语境下,除西方文学之外的文学,如东方文学、拉美文学等文学却处于尴尬的边缘。
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

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作者:陆烨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6期摘; ; 要:勒内·韦勒克的《文学理论》在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界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一章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比较文学的“名与实”辩护。
本文通过细读文本,具体论述韦勒克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概念的解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期深入了解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从而形成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
关键词:《文学理论》; ; 韦勒克; ; 比较文学; ; 世界文学; ; 民族文学勒内·韦勒克(1903—1995)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韦勒克与奥斯丁·沃伦共同撰写的《文学理论》出版至今,在世界各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被作为大学教材。
当前,国内大多高校都设置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发展至今,学术界对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仍然十分激烈,无法达成共识。
在《文学理论》的第一部第五章“总体文学、比较文学和民族文学”中,韦勒克对一些基本概念做出具体的阐释,并在之后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危机》(1985年)等文章中重点关注“比较文学”问题,分析这些材料,或许可以帮助解决当前的某些困惑。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来了解韦勒克的比较文学观,从而形成对“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之后的文学研究。
一、何为比较文学?在第一部第五章开头,韦勒克就表明“我们将采用另外一种划分原则,以便给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民族文学下一个系统的定义。
”[1](34)韦勒克承认“比较文学”这一名称带来一定的麻烦,导致这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式无法取得预期的成就。
“比较”一词不能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比较文学”的名称其实是名与实不符的,更是往往被误解为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研究。
高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

高 校 “ 较 文 学 与 世 界 文 学 " 比 学 科 建 设 的 回 顾 与 前 瞻院 , 上海 203 ) 0 24
摘要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 学” “ 学科 建设 中面临一 些问题 , 引发 学者们的 争议 , 如什 么是 比较 文 学, 诸 世界 文学的合 法性 ,
己。但是 , 如果把 “ 民族 、 跨 文化 、 科的界 限 的文学 现象作 学
为 自己的研究 对象” , 明确 了比较文学 的研 究 内容 , 就 从而
找到其学科的定位之处。 其次 , 关于比较 文学 的方法论 问题 。比较 文学作为 一个 学科 , 应有其特有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如果把 比较作为 比较
个都 另有 归属 的学 科 , 最终 在 无 限 的学 术 牵 间 中迷 失 丁 自
、
争论 的焦点 问题
在“ 比较 文学 与世 界文学” 学科 的建 没和发展 中 , 老问 新 题交织在一起 , 些问题 经过 各方 面的 论争 和努 力 , 到解 有 得
决, 并促进 了学科 的整体发展。同时住发展 中又有新 的问题
摆在学 苦们 的面前 , 些新 问题 、 困惑继续 引发 新的 思索 这 新 和争论 。存争论 中, 焦点 问 题可 以简单地 概括 为三个 方 面:
一
是什 么是 比较文学 ; 二是 世界文 学 的合法性 ; 是 比较 文 三 学与世界文学合并 的合理性 。
1 什 么是 比较 文 学 .
19 97年, 由国务院学院委员会和 国家教 育委员会联 合颁
争论 最为持 久 和 激烈 , 为它 关 系 到 比较 文 学 的 “ 因 生死 存
亡 ” 。
布的《 授予博 士 、 学位 和培养 研究 生 的学 科 、 硕士 专业 目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跨文明研究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
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一篇: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感情、思想和经验的艺术形式。
而世界文学则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的总体。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文学与世界文学有着明显不同。
文学作品常常涉及个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经历,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作者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
而世界文学则更加注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交流,探索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主题和文化差异。
其次,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来看,文学和世界文学也存在差异。
文学作为每个国家与地区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作品往往受到当地的文化、宗教和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
而世界文学则更加注重各国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流,探索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此外,文学和世界文学在形式上也有所区别。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表达,比如诗歌、小说、戏剧等。
相比之下,世界文学更加强调作品之间的比较和研究,重点关注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和影响。
最后,从价值和意义上来看,文学和世界文学各有特点。
文学作为每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世界文学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强调了文学的普世性和跨越国界的交流,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不同文化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综上所述,文学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世界文学则通过比较和研究各国文学作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文学与世界文学在内容、历史文化背景、形式以及价值和意义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文学与世界文学中的交流与互鉴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世界文学则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学作品的总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交流与互鉴的关系。
首先,文学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一些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这使得文学作品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摘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纵观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累进式发展的三大阶段,即影响研究的欧洲阶段(法国)、平行研究的北美洲阶段(美国)和跨文化研究的亚洲阶段(中国)。
关键词: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跨文明研究
在当今世界学术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学科之一。
自它在中华大地上复兴以来,发展迅猛,至今仍然方兴未艾。
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卡雷在他的《比较文学》艺术中对比较文学进行了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司各特与维涅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
”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对比较文学进行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
我国学者季羡林先生对比较文学曾下定义:“顾名思义,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出来比较,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比较文学。
广义的比较文学是把文学同其他学科来比较,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钱钟书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则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更具体的说,就是把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文学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它们在文艺理论、文学思潮,具体作家、作品之间的互相影响。
”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比较文学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以世界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但是,中西比较文学是
否也能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犹如“红学”之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鲁迅学”之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我们认为,把中西比较文学从比较文学中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固然,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取异域文学之长,补我国文学之短,中国文学与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比较,以中国文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学与以印度文学为主体的南亚文学的比较,乃至中国文学与中东文学、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比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
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西方文学那样,对我们民族的文学冲击那么大,发生过那么无孔不入的影响。
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仍在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冲击。
我们现在的文学教科书,甚至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教科书,都在使用着欧美文学的概念。
我国当代的作家,仍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一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实际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课。
因此,作为专门学科的中西比较文学的建立已迫在眉睫!
中西比较文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大的研究领域。
一是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前者应侧重于法国学派正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即影响研究,后者应侧重于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不长,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这个传统总在有形无形地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影响。
因此,随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应该把研究的重点从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移道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上来。
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曹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谈到“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实施,就是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个个‘人为圈子’的不断被冲破,一堵堵围墙的不断被跨越,从而构成整个比较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走向。
”[1]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较为清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学术之链。
这条学术之链历经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三大阶段,呈累进式的发展态势。
第一阶段,在比较文学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出现的一个学派,从19世纪末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已具雏形。
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列及基亚等人。
法国学派所进行的影响研究可以概括为:其一,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文学的事实联系和实际的影响关系,在有些学者那里,对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研究甚至被严格的限定在两国之间,如梵第根就持有这种观点。
所以法国学派学者严厉,比较文学一词是一门系统而科学的学科没有起好的名字。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主义。
认为要使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关系的事实联系进行细致的、慎重的考察求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主张把比较文学看成为文学史的一个分支。
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它在比较文学形成之初就为学科发展开辟了一条科学、严谨的研究道路,为学科理论和研究范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虽然法国学派在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偏狭的观点,
但影响研究至今,认识比较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且也是一个始终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领域。
第二阶段,1958年9月在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次大会上,耶鲁大学教授韦勒克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向法国学派的理论观点提出了直截了当的挑战。
这个发言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此后不仅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也确立了美国学派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中的地位。
美国学派对文学进行的平行研究在与法国学派争论中确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其理论重点和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可小结如下:第一,扩大了研究的领域,把不同学科引入到文学研究中来;第二,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目光转向了文学的内部,更加关注作品的结构、语言、层次等方面的问题;第三,开拓了多元的研究方法,主张针对不同作品、不同问题运用不同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在第三阶段,学科自我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是东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崛起。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台港及大陆比较文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为开拓比较文学的领域,尤其是东西方文学的跨文明比较做出了实绩。
这种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全世界比较文学引向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为比较文学拓展了更加宽广的视界,将比较文学导向了又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学术界正在探索甚至正在建构跨越东西方异质文明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体系。
台港学者对于东西方文化“模子”的比较文学研究和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探索,已迈开了比较文学新的学科理论建设的步伐。
而近年来中国大陆学者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跨文明”的提出及其方法论体系轮廓的初步勾勒,更进一步奠定了学科理论建设的坚实基础。
可以说,全世界比较文学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战略性转变,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正如旭日般冉冉升起,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视界,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
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今后迈向何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跨文明研究”,或者说着眼于在中西文明冲突、对话与交流的跨越东西方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将是中国比较文学乃至世界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
[2]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主编.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杨乃乔,伍晓明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