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变态和回归:魏晋南北朝政治历程.docx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35
高祖曰:“今恂 (即太子)欲违父背 尊,跨据恒朔(今山 西大同,内蒙古河套 一带)。……此小儿 今日不灭,乃是国家 之大祸……”乃废为 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36
(2009年宁夏)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 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39
(2014年1月西城期末)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
“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
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
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
B.成都
C.杭州
D.广州
4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47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2、内容: 3、影响:①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政权封建化加速 ③促进民族大融合
48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这些雕像的共同特征是: 面相丰满,目大眉长,鼻梁高隆,直通额际,口唇较薄,嘴角微微上翘, 呈微笑之意.体现了原始佛教的特点。龙门石窟造像面容清瘦,褒 衣博带,性格爽朗,风神飘逸,从侧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
1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幻和转折的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制度
的演变也是非常复杂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五胡乱华到王道,再到士族专权的过程。
一、五胡乱华时期的政治制度
五胡乱华时期,政治制度相当简单,基本上是凭借军队的力量来掌握政权。
每
一个王朝都有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政体,却难以维持和管辖整个国家。
因为这样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朝政腐败和政治失衡。
这时,晋朝的“王道政治”应运而生,成为了整个时代的主流。
二、王道时期的政治制度
王道政治中心思想是以礼治国,其核心是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王道政治对于
当时政治制度的演进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王道时期的政治制度基于道教思想,尽力维护社会平等,重视政治道德和统治者的素质,推崇宽容和法制;同时对士族的权力作了一定限制,实行封禁制度,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三、士族专权的政治制度
接下来是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和民族形势的调整,士族逐渐出现,并逐步形成士族专权的局面,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富有社会地位的士族,他们主要是富裕的农民,此外,有些还是文人、军汉、商人,以及地方官员。
这些士族运用各种手段或强迫或收买,影响政治权力的分配。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五胡乱华到王道、再到士族专
权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升级,同时也对后来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对峙
南朝与北朝长期对峙,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
异。
社会经济状况
01
02
03
土地制度变革
曹魏推行屯田制,西晋实 施占田制,南北朝时期则 出现均田制。
商业与手工业发展
商业在三国时期逐渐复苏, 手工业则得到一定发展。
民族融合
五胡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 时期,各民族间的交流与 融合加速。
文化发展
荣。商品种类丰富,市场遍布城乡,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02
手工业进步
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纺织、冶炼、陶瓷等行
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种类和质量也有所提升。
03
商人阶层的崛起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他们通过经营商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货币与税收制度
货币制度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五铢钱到两钱制,再到后来的年 号钱,货币的种类和发行量逐渐增加,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税收制度的调整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各政权不断调整税收制度。从租调制到户调制,再到后来的 租庸调制,税收的形式和标准逐渐完善,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玄学兴盛
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盛行,探讨道教、佛教与儒教的关系。
文学艺术成就
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
科技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天文学、农学等领域取得一定成就。
02
政治格局
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的更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先后出现了曹魏、西晋、东晋以及南朝的宋、 齐、梁、陈和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朝代。
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高欢专权与侯 景之乱:高欢 在东魏专权, 随后侯景之乱 爆发,对东魏 政治产生了重
大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
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共 同发展。
民族冲突: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如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 和政治斗争。
医学:南北朝时期的医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例如《肘后备 急方》、《本草经集注》等。
佛教与佛教文化: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 研究和交流。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遗产
农业发展:南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业繁荣: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
政治人物的作用: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人物,如拓跋焘、刘裕等,在民族融合与冲突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
事件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促进 了隋唐时期的统一和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文化与思想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儒学的复兴与变异
道教的演变与融合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政治表 达
南北朝时期的 政治影响与遗 产
南北朝时期对后世的政治影响
确立了士族门阀 制度,对隋唐时 期的政治格局产 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佛教的兴 盛,为唐宋时期 的宗教文化奠定 了基础。
强化了民族融合, 为元明清时期的 统一多民族国家 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政 治变革为后世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训,对现代政 治制度建设具有 一定的借鉴意义。
南北朝的社会经济基础
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促 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对于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从魏晋之初的王朝制度,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最终演变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王朝制度。
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演变等。
在此期间,由于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动乱,王朝的政治制度也不断面临挑战和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第一个重要政治制度便是魏晋王朝的统治体制。
在魏晋之初,魏国取代了东汉王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且在政治制度上借鉴了东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的特点。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相对自治的限制。
然而,魏晋王朝并没有稳定的统治,不断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这导致了政权的不断更替和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
其中魏晋王朝的灭亡和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是政治制度发生较大变革的重要节点。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主要表现为政权的分裂和地方割据。
北方的北魏和北周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基本遵循了魏晋王朝的制度模式,但其实质上是由各种民族政权取而代之。
而南方的南梁、南陈等南朝王朝则较为强调地方自治和文化发展,政权分散在各地方。
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裂不仅使得王朝的统一制度受到挑战,也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
政权的动荡和地方割据导致了疆域的频繁变化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这也为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重新统一提供了动力。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王朝制度的再度统一。
隋炀帝建立了统一王朝制度,恢复了中央集权。
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国家政权高度集中,地方政权受到强制统一的控制。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演变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统一王朝制度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隋唐时期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的宋朝、明朝等王朝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这些变化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演变进行深入剖析。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起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
这个时期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和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演变始于魏晋时期。
那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统一朝代的衰落时期,中央政府的统治力度已经逐渐减弱,各地地方政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这些地方政权,通常是由当地豪门、士族或将领掌握,他们大多自称为“国君”或“王”,事实上都是私人的封建自治组织。
尽管中央政府尚存,但它已失去了对地方的管辖和调控能力。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征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政治任用制度,将官吏分为九个等级,其中第一至第三品称为正员,第四至第六品称为从员,第七至第九品称为员。
这种制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被视为统治者对官员的任用和评价的标准。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地方士绅的权力,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2、分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封制,指的是中央政府将大片领土分给地方政权统治,以增强地方政权的自治能力,同时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手段。
分封制先后经历了周、汉、唐、宋等朝代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文化繁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道家、儒家思想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和传承。
这种文化繁荣为中国未来的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条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1、魏晋时期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不断演变的时期之一。
在魏晋时期初期,中国出现了一种叫做“县官不如屯田”的官员选拔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的政治变革和演变。
政治制度、地理行政区划、文化思想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革与演变。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制度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和演变。
最主要的是采取了“九品中正制”、“三公九卿制”、“六部制”等等制度,由大家共同策划来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确立了中央集权在文武官的体现。
同时也引入了一部分选部分职官制度,这一制度改进了贵族的世袭制,遏制了胡人宗族的势力扩张。
这样的制度变革为官员们的选拔和普通百姓进入官场创造了机会。
二、地理行政区划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地理行政区划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刘裕在洛阳建立南北朝的梁朝,实行南北统一。
梁朝在地理上采用了单一统治制度,省份之间的接触得到了加强,中原地区的文化地位得以巩固。
此外,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采用了刺史制度,大力提高地方自治和地方行政效率,抑制了封建式的领主制度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三、文化思想的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这时期诸多籍民的大量著作,数百家的思想流派涌现出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主张。
其中最重要的贡献是道教的产生,张道陵、赵逸等道教创始人潜心研修道论,吸取各种玄秘之术,聚焦古今学者之论,精粹之后奉为道经,这使得古代文明获得了新的补充和丰富,使其更加多元和富有。
四、经济结构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结构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南北朝时期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上的条件等多种因素,各政权统治区域的金融、货币和税收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梁华燕、龚炯之等位于南北两派当中的经济理论家对经济问题提出了一些明晰和有力的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中国古代经济学的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展。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演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非常崇高的时期之一,其重要性在各方面的转变都有着明显的体现。
4-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解析

• 2.2.西晋户调式 • 依据官员的级别限定编户和田亩(p.89) • 旨在限制门阀豪强的势力。 • 效果不佳,却反使其正值化
3.中心地方关系
• 3.1.西晋的分封制复古 • 分封皇族27人为国王;委任王以都督等重要职务 • 初衷:以皇族贵族对抗其他贵族 • 结果:“八王之乱”,分裂和王朝灭亡 • 3.2.中心与地方的竞争 • 门阀与豪强威逼中心 • 地方割据,中心地方权力竞争 • 思索题: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分裂的缘由有哪些?
第四讲,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政 治制度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概况 2.九品中正制与户调式 3.西晋的分封制复古
4.中心机构:三省制度的出现 5.地方行政区划 6.军事制度
1.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概况
• 东汉在外戚和宦官专权以及门阀豪强的作 用下灭亡,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更替线索
南朝
蜀
东晋
宋齐梁 陈
魏
西晋
东魏 北齐
吴
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分裂
短暂统一 再分裂
北朝 长期分裂对峙
三 国 鼎 立 图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此后两年刘备、孙权 先后称帝,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形成
西 晋 统 一 图
266年,晋武帝司马炎废魏称帝,史称西晋 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 思索题:
• 君主制与治乱兴衰的循环出现之间是否有 必定联系?假如有,是什么联系?
4.中心机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制的出现
• 4.1.三公九卿的名誉化
• 4.2.三省制的出现
• 中书省:从皇帝的文学侍从演化而来;职责:拟定诏书 (中书省在帮助皇帝立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与回归: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阎步克研究角度:制度史观阎步克老师首先表明,随后所要讲的,等于是他的《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一书的一个概述。
此书观察魏晋南北朝史的基本角度,可以说是“制度史观”,意即,偏重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特点及变迁。
具体说来有三点:第一是政治制度变化,如官制、法制和人事制度;第二是政治势力,即各种政治势力、集团、阶级或群体的相互关系、何种势力占据支配。
第三是政治文化,它构成了一个体制的运作基础。
同一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中的运作,可能截然不同。
从制度、势力和文化这三个方面,比较魏晋南北朝与其他时代,可以让某些历史轨迹更为凸显。
变态的发生:士族门阀的兴起周代实行分封制,诸侯各自建国,卿大夫则拥有大片采邑。
周天子虽然号称天下共主,其实他根本管不到天下每一个农民,因为他不可能到各诸侯国去征稅, 只能以王畿为生。
列国国君也不会到卿大夫的私人领地上去征稅。
这跟与中世纪西欧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那里,“The king sha I I I i ve of his own"。
周代又实行贵族政治,采用世卿、世禄和世官之制。
大贵族世代为卿执政, 贵族子弟都有爵有禄,某些官职还可能由某家族世代把持,形成世官。
世官往往需要专门技能,占卜之官、史官往往是世官。
因世代做某官,那官名往往变成其家族氏姓了。
如某家族世代占卜,后来便以卜为氏;某家族世代为史,后来便以史为氏;世代负责屠宰,后来就以屠为氏;世代制作毛皮衣服,后来便以裘为氏,等等。
这叫“以官为氏”。
自秦以降,情况大变。
秦始皇凭借郡县、乡里、什伍和户籍制,能让天下四千万农民都向其交稅、为其服役。
清人赵翼称秦汉间是“天地一大变局”。
一个布衣领着一群亡命无赖,几年后便成为天下之主,这都是此前历史从未有过的。
一个流动化、功绩制的社会降临。
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语,项羽“彼可取而代之”之鋅、刘邦“大丈夫当如是也”之言,都显示了此时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激发了底层的政治期望。
进入汉代,先秦那些古老贵族彻底沦落,不可能靠旧贵族身份在政治舞台上展示自己了。
然而,“世家”在经历了巨大断裂后,两汉四百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积累。
相关的世家可分三类,分别滋生于官场、乡里和士林。
第一种是官僚世家。
秦汉选贤任能,但也有任子等制度为官僚提供了入仕特 权。
一些家族因世代居官,逐渐建立了族望。
他们可称官族。
第二种是豪强世家。
汉初年小农队伍可能是比较庞大的。
文景之后土地自由买卖普遍化,少数人占据 大量土地,拥有大批奴婢、佃客,形成了豪强世家。
第三是文化世家。
在先秦诸 子时代,学术家传的现象并不明显。
汉代有所变化。
有人做过统计,两汉师传和 家传的比例其实差不多。
但东汉儒生数量庞大,所以家传经学的“学门”数量, 肯定大大增加了。
经学家族、名士家族也逐渐建立了族望。
这三种世家围绕着“族”这一轴心,形成了一种“三位一体”的循环。
乡里 豪族凭借着经济优势,令子弟读书、成为士人;士人由明经入仕获得了政治权力, 反过来又强化了其家族的乡里势力。
士族就是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封闭循环中形成 的。
所谓士族,就是官族、学门、豪强的三位一体。
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汝南 袁氏,世代传经、世代三公,就被认为是东汉士族的典型代表。
面对这个官族、豪族、学门“三位一体”的模式,要关注如下几条线索。
一 是就“官族”而言,这里有个官僚与贵族的关系问题:中古士族在多大程度上是 贵族,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官僚?二是就“学门”而言,这里有个文士与式人的关 系问题。
魏晋士族有一个文化来源,可以说是中国士人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而 在晋宋间,是军人势力而非文化世族振兴了皇权,刘宋开创者刘裕系北府将领; 北朝振兴皇权的力量主要是鲜卑军功贵族与国人武装,汉族文化士族在这里是被 统治者。
三是就“豪强”而言,这里存在着一个“士族地主”的问题。
较早一些 学者,习惯性地把“士族”与“地主”联系起来,强调士族是地主阶级的一种类 型,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古老的农村结构”。
因读者也会读到那些著述,所以这 里要做一提示:在这样的论述中,“官场”和“士林”这两个更高级的活动空间, 多少被忽略了。
士族政治波及到了制度层面,还造成了一定的“制度变态”。
例如恰好出现 了一种九品中正制,与魏晋南北朝共始终,构成了时代特色,被认为保障了士族 特权。
这种选官办法,是在朝官之中选拔若干德高望重者,业余兼任中正,负责 品评人才,根据德行才能之高下,把士人评为“上上”到“下下”九品,吏部便 根据士人的中正品之高下授其官职。
粗看这些规定,似乎没怎么优待士族。
但对 一个制度,不能只看其法律上、书面上如何规定,制度必须在投入运作之后,其 全部意义才会充分表现出来。
中正通常由士族头面人物担任。
尽管最初有些中正 还能恪尽职守,依据德才品评,但西晋后基本上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了,谁家门第高、父祖官大,其子弟就给上品。
所以说九品中正制很特别,它在 形式上仍是“选贤任能”的,在运作中则被扭曲了,面目全非。
士族门阀・是官僚家族.士人家族和乡里橐族的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号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周代选官是世卿世禄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卿门有卿”的现象卷土重来了。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周代贵族政治的死灰复燃。
从政治体制上看,这一段历史走回头路了。
南朝沈约曾评述说:“周汉之道,以智役愚”,而“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从文化上看,中古士族是由先秦士人、汉代儒生、汉末名士一脉相承发展而来的,是“士人的贵族化”。
他们有一个悠久的文化渊源。
所以进入魏晋,从“正始名士”、“竹林七贤”、“中朝名士”一直到“江左八达”,“名士”现象非常夺目。
西汉的创业集团是一群布衣、“亡命无赖”。
西汉社会的流动性相当之大,进太学没有任何的身份限制,寒门子弟也可以明经入仕。
东汉创业功臣则“多近儒”,显示了时代变迁。
魏晋创业者及其子弟,既是最大的权贵,头是当代名士,思想界的前卫,以玄学清谈为特色。
汉代经学是开放的社会教育,魏晋玄学则是封闭的贵族沙龙式的学术。
汉人习经是为了做官,魏晋玄学名士谈玄,更多出自纯粹的文化兴趣。
名士崇尚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了儒家礼法, 放达不羁成了名士风尚。
变态的幅度对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殊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处理。
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者曾有“四大名旦”之说,其中除了周一良先生,其余三位即王仲荤、唐长孺与何兹全先生,都持“魏晋封建论”。
以王仲荤为例:“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态,是世家大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耕作者依附农民——部曲、佃客。
”根据唯物史观,他们认为战国秦汉是奴隶社会,魏晋南北朝的部曲佃客、豪强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庄园经济等,决定了此期进入封建社会。
这是从阶级结构和生产关系,来阐释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的。
日本内藤湖南参考西欧史的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阶段,反观中国史,把中国史也分为三个阶段:东汉以前是第一阶段,相当于西方的古代社会;六朝隋唐算是中国的中世纪,其特点是贵族政治;宋以后是“东洋的近世”。
这样的分期,凸显了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把它视为贵族现象。
内藤湖南论述说,六朝到唐中叶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贵族制度并不是天子赐予人民领土,而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家族长期自然相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世家。
在这时候,君主成了贵族的共有物。
周朝的政体支柱,是贵族制和“授民授疆土”的封建制,内藤湖南说魏晋没有周朝那样的封建,只有类似周代那样的贵族制,所以魏晋南北朝不是封建社会。
宫崎市定、谷川道雄对此也都有明确阐释。
他们把六朝隋唐视为“非封建的中世”。
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史的观照。
大家马上看到,内藤等认为六朝隋唐不是封建,而中国的“魏晋封建论”恰好相反,以“封建”为这个时代冠名——当然,他们各自的“封建”内涵大不相同。
吕振羽、侯外庐等很重视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从土地国有、中央集权、共同体形态等方面认识中国史,这样政治体制在决定社会形态上的作用,就得到了更大强调。
而在“二战”之后,若干日本学者也从马克思的“亚细亚国家”概念出发观察中国史。
滨口重国认为自耕农构成了秦汉专制君权的基础。
西嶋定生申说“皇帝的个别人身支配”,倾向于把社会政治结构作为生产关系来把握。
在魏晋南北朝史领域,矢野主稅提出了“寄生官僚”的论点,认为中古贵族因国家权力的存在才得以成立,门阀只是国家政权的“寄生官僚” O这样,前面曾加提示的那个问题,即中古士族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律贵族”,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寄生官僚”的问题,就凸显了。
比较之下,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学者主要是把士族看成“士族地主”的,所以对这个“官僚VS.贵族”的问题并不关心,而且至今仍然很不敏感。
不过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已正面触及这一论题了。
1902年,不到30岁的梁启超发表了《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一文。
这篇文章运用了很多政治学原理,例如相关的各种政体理论,例如贵族政治和君主专制此消彼长的规律,等等。
以此为基础,梁启超对历代政治体制变迁,提供了一个通贯的阐述,为从制度史观理解中国史,确立了很多基本认识。
他确认周代政治体制是贵族制和封建制;战国至秦用客卿,贵族政治遂受裁抑;汉统治集团出自草泽,不带一毫贵族性质,为专制政体又一进化。
至于魏晋南北朝,梁启超认为“可谓之有贵族,而不可谓之有贵族政治。
其于专制政体之进化,毫无损也” O梁启超的这一看法,与日本学者的六朝贵族论相当不同,却跟田余庆先生的看法非常接近。
田余庆先生认为,魏晋南北朝总体上仍是皇权占据主导,这一时期虽出现了门阀现象,但门阀政治仅是“皇权政治的变态”。
可以说百年以来,只有梁启超、田余庆强调了汉唐间历史的连续性。
沿田余庆先生的思路继续推论的话,阎步克老师认为,中古士族也可说只是“官僚的变态”。
从“官僚vs.贵族”的角度看,士族门阀一度扭曲了官僚政治,令其出现了“变态”;但其扭曲的幅度,没有达到整体上转型为贵族体制的程度。
魏晋南北朝使中国历史发展的另一些可能性展现出来了,但是最终,它又回归于中国史进化的中轴线,即皇帝专制、中央集权与官僚政治。
回归的动力田余庆先生曾指出,东晋末刘裕以北府将领的身份终结了门阀政治,南朝皇权得以振兴,“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是确定不移地一去不返了”。
刘裕的身份是次等士族——次等士族是沿用了陈寅恪的用语,我们也可以说是军人势力——而非文化士族,文化士族出不了皇帝,军人中崛起了又一代皇帝。
刘裕的赫赫式功几百年来除了曹操无人与之匹敌。
这再次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皇权的军事来源。
南朝皇帝“主威独运,空置百司,权不外假”,恢复了对各个行政机构的支配,随后还采用了武将执兵柄、寒门掌机要、皇子镇要藩等措施。
北朝政治复兴的势头更为强劲。
十六国以来,“五胡”君主就拥有重大的军事专制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