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原理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汽轮机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汽轮机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题目汽轮机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研究背景汽轮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设备,在能源、化工、船舶、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内汽轮机制造业已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在生产管理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人工管理模式下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订单执行效率低、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
为此,开发一套汽轮机生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物料采购、生产计划、生产过程跟踪、质量管理等功能,将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并实现一套完整的汽轮机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以下功能:1. 全生命周期物料管理:实现物料采购、入库、出库、库存管理等功能,确保物料的充足和流转。
2. 生产计划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能力,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生产任务,确保生产任务的及时完成。
3. 质量管理: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4. 生产过程跟踪: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跟踪各级别生产任务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并以此优化生产效率。
5. 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通过系统内置的各种数据分析功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以基于数据的方式进行管理决策。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经典阶段化模型(即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并结合敏捷开发的理念进行开发。
针对系统需求,本研究将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系统进行建模。
技术路线主要包括:1. 前端技术:采用HTML、CSS、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系统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开发。
2. 后端技术:采用Java语言开发后端业务逻辑,使用SpringMVC、Mybatis等框架,实现业务逻辑的处理和数据持久化操作。
3. 数据库技术:使用MySQL数据库,存储系统数据。
4. 系统集成技术:采用RESTful或SOAP协议与其他系统进行通讯。
燃气轮机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燃气轮机控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燃气轮机是一种重要的热力设备,在能源转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国家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燃气轮机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实现燃气轮机的更加稳定高效运行,燃气轮机控制技术成为当前燃气轮机技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对燃气轮机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掌握先进的燃气轮机控制技术,并对燃气轮机的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1.燃气轮机控制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2.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析3.燃气轮机控制系统中各个模块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4.基于MATLAB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文献综述法:对燃气轮机控制技术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系统综述,了解其历史迭代,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2.理论分析法:对燃气轮机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理论探讨,梳理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分析其各个模块的设计和关键技术。
3.实验仿真法:基于MATLAB软件,搭建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仿真平台,实现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四、研究计划与进度安排1.燃气轮机控制技术文献综述,完成时间:1周2. 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分析,完成时间:1周3.燃气轮机控制系统中各个模块的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完成时间:2周4.基于MATLAB的燃气轮机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完成时间:3周5.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完成时间:2周五、预期成果1.掌握一定的燃气轮机控制技术和仿真技能2.具有较强的文献和理论综述能力3. 完成燃气轮机控制技术的研究并形成论文4. 在燃气轮机控制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成果。
汽轮机毕业设计

汽轮机毕业设计篇一:汽轮机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汽轮机是发电厂三大主要设备,汽轮机的启动是指汽轮机转子从静止状态升速至额定转速,并将负荷加到额定负荷的过程。
在启动过程中,汽轮机各部件的金属温度将发生十分剧烈的变化,从冷态或温度较低的状态加热到对应负荷下运行的高温工作状态。
因而汽轮机启动中零部件的热应力和热疲劳、转子和汽缸的胀差、机组振动都变化很大,将严重威胁汽轮机的安全,并使整个电厂发电负荷降低,经济损失严重。
分析汽轮机启动中的特点,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正确的运行方式对保证设备健康水平和安全、经济运行有深刻的意义。
本文以哈汽600MW汽轮机的启动过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与探讨了启动过程中蒸汽温升率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蒸汽初温与转子金属温度的匹配问题,使得汽轮机启动过程优化。
同时对启动过程中的换热系数进行了计算与比较。
关键词:启动;寿命分配;安全性;目录摘要 ................................................ ................................................... .. (I)1绪论 ................................................ ................................................... . (1)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1.2 高压加热器的作用介绍及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高压加热器停运的热经济性分析 ................................................ .. (3)2.1概述 ................................................ ................................................... . (3)2.2 回热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5)2.3 高压加热器停运的热经济性计算分析 (5)2.4与没有切除高压加热器是全厂热经济性指标对比 (15)3 高压加热器的运行对安全性的影响分析 (17)3.1高压加热器的启停及运行原理 ................................................ .. (17)3.2高压加热器的停运故障分析 ................................................ (18)3.3高加设计、运行及维护的注意要点 ................................................233.4 降低高压加热器停运率的途径 ................................................ . (25)3.5 用汽轮机变工况法分析汽轮机的安全性 (26)4. 结论与展望................................................. .. (29)4.1 结论 ................................................ ....................................................294.2 展望 ................................................ ....................................................291绪论1.1 课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十分迅速,供电能力大幅度提高,电网容量不断增大,用电结构也相应变化,电力供求之间矛盾也日益突出,电网峰谷差也日益加剧,迫使大型火电机组频繁的参与调峰运行。
汽轮机活塞开题报告

关于“小汽油机活塞连杆组的设计与分析”的开题报告周佳凯 0611058241 课题名称:小汽油机活塞连杆组的设计2 项目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也逐渐升华,从而演变成贪图于高品质的生活。
所以,对于汽车而言,在这个充满商机的21世纪,汽车不久将会成为中国人民的必备交通工具,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人们对它的要求也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用,人们会不断地寻求更卓越的舒适感,更显挑的视觉感,以及充满刺激的高速感。
再加上燃料的缺乏和对生态的保护,节能和减少尾气也是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而对于机械零件来说,其可修复性以及修复时的便捷性也必须纳入考虑的范围。
所以想要满足这些需求的话,对于现代汽车,就需要将其的内部结构,包括细小的零件和外部的结构设计都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和优化。
发动机活塞连杆组,作为发动机工作条件最严酷的零件,它所承担的使命是最严峻和苛刻的。
活塞连杆组的各部件的材料的选用和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
所以,合理的选用各部件的材料以及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对减小热应力、改善工作条件和延缓机油变质都十分有利。
因此,发动机活塞连杆组的合理设计会对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有很明显的提高,而且对于节能方面也会作出很大的贡献。
3国内外概况、发展趋势如何精确快速的进行活塞连杆结构设计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论文不多,各科研院所、发动机公司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整机性能研究方面,而在活塞以至活塞结构设计、分析及试验等方面做的工作较少。
现代发动机活塞火力岸和裙部是非常复杂的空间曲面形状,这种设计是综合考虑了活塞的机械变形、热变形,对活塞环、活塞进行了混合流体动力润滑分析而得到的结果。
目前,在国外的活塞连杆组设计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如拟HLE、FM、KS等公司,借助其先进的模拟分析技术和齐全的测试技术,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开发体系以及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根据用户提出的发动机技术参数,能迅速的设计出活塞结构(包括裙部型面),但是对于其中的理论依据、计算方法等介绍的极少。
1000MW汽轮机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报告

3.特色或创新点
紧跟国内火电机组的发展状况,有前瞻性的对超超临界机组进行了解和研究。
三、审批意见
可行性:□是 □否 任务量大小: □ 较大 □ 适中 □偏小
是否同意开题:□是 □否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
题目名称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结构分析及原则性热力计算
3.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国内外现状
美国是发展超临界机组最早的国家,世界上第一台超临界机组1957年在Philo电厂(6#)投运,该机组由B&W和GE公司设计制造。据统计,到1986年为止,美国已投运的超临界机组有166台,其中多数为超超临界机组,平均每台机组容量为669MW,而到1992年为止,美国在役的117台8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均为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为1300MW。1999年美国能源部(DOE)提出了火电新技术发展的Vision计划,美国计划开发蒸汽参数为35MPa/760℃/760℃/760℃的大功率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热效率将高于55%(比蒸汽温度600℃的超超临界机组热效率提高8%~10%),C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约减少30%.
2.发展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战略意义
2003年7月中国机械联合会根据对我国能源结构、国家能源政策和未来发电用能源供应状况的分析,在充分考虑水电、天然气、核电和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基础上,再考虑煤电的开发,经过分析、测算,虽然煤电所占比重从2000年到2020年在逐年下降(从72.7%下降到64.4%),但煤电在电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由于超超临界机组与常规火电机组相比,超临界机组的可用率与亚临界机组相当,效率比亚临界机组约提高2%。超超临界机组效率可比超临界机组再提高约2%~3%,若再提高其主汽压力到28MPa以上,效率还可再提高约2个百分点。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高效、节能和环保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竞相采用和发展的新技术。我国的能源装备政策是要发展大容量高参数的火电机组,国家计委明确新建600MW及以上容量燃煤机组原则上采用超临界或超超临界参数的火电机组。
南京工业大学过控毕业设计开题报告6

(1)单机功率大:300MW→600MW→900MW
(2)效率高:汽轮机内效率:→90%
电厂效率→40%
(3)运转平稳:机组振动<0.03mm
(4)使用寿命长:>30年
(5)整个循环过程使用劣质、廉价燃料:如劣质煤等
(6)使用范围专业而广泛:A.火电长、B.核电厂、C.直接驱动、D.……
目前,联合循环机组已在国内外的发电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其强大的竞争力来自于极高的机组效率(最新设计效率可达58%)。与此同时,旨在提高火电厂效率的汽轮机新型设计也层出不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最新的燃煤蒸汽电厂可以采用更高的蒸汽参数,先进的给水加热循环及在锅炉、汽机主要零部件上新材料的应用,要取得45%或更高的效率已成为可能。[4][5]
U6
40
0.033
7
技术资料
U7
140
0.117
8
技术管理
U8
100
0.083
总和
汽轮机设备
UT
1200
1.000
5.展望
1.提高热力循环的热效率。汽轮机的排汽压力越低,蒸汽循环的热效率就越高。此外,提高汽轮机热效率的措施还有,采用回热循环、采用再热循环、采用供热式汽轮机等。提高汽轮机的热效率,对节约能源有着重大的意义。
3.2汽轮机的维护
汽轮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成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又称汽透平。目前在国内一般将其作为发电厂的原动机,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各大火电厂。[17]若是发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不但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还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火电厂效益的提高。因此发电厂日常维护工作任务就是要保证汽轮机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减少故障发生率、保证设备完好,保持发电的持续稳定高效。[18]汽轮机组是在振动状态下工作的,其振动值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汽轮机的安全运行。当振动超过某一极限时,轻者噪音增大,影响转子及其零件的使用寿命;重者动静部分发生摩擦,损坏零部件,甚至造成整台机组毁坏,严重影响电厂安全稳定运行。[19][20]
600MW汽轮机控制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

600MW汽轮机控制系统分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呈上升趋势。
化石能源依然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给形式,其中以煤电厂为主要的发电形式。
汽轮机是煤电厂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能够将燃料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
然而,在汽轮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参数的变化以及其它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包括振动过大、温度过高等情况,这些异常情况可能会导致汽轮机发生故障。
因此,汽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一台600MW的汽轮机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研究。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汽轮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分析,包括汽轮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汽轮机开机、负荷调节、停机等不同状态下的运行特点。
2.汽轮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分析,包括汽轮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以及控制逻辑和控制策略的设计。
3.汽轮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稳态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满足控制要求的PID控制器,并进行参数调节。
4.汽轮机控制系统的鲁棒性与鲁棒设计研究,包括汽轮机控制系统的最优设计、鲁棒控制性能分析以及鲁棒控制器设计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搭建仿真实验平台和实验平台,分析和研究汽轮机控制系统的稳态控制性能,并进行参数调节和控制策略设计。
同时,还将通过模型预测控制、最优控制等方法进行系统鲁棒性分析和鲁棒控制器设计。
四、研究意义对汽轮机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有利于设计出性能更优、鲁棒性更强的控制系统,提高汽轮机的稳态控制能力和运行的安全性。
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煤电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N300MW汽轮机组热力系统分析- TMCR 毕业设计

N300MW汽轮机组热力系统分析- TMCR本科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2010 年月日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热能和动力工程题目名称N300MW汽轮机组热力系统-TMCR课题目的及意义目的:汽轮机是高等院校热能和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现代化国家重要的动力机械设备。
通过本次设计,可以使我进一步深入学习汽轮机原理,基本结构等相关知识,同时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这次设计,还可以培养我的实践技能,总结合巩固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查阅资料、使用国家有关设计标准规范,进行实际工程设计,合理选择和分析数据的能力,锻炼提高运算、识图计算机绘图等基本技能,增强工程概念,培养了我对工程技术问题的严肃、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并在实践过程中吸取新的知识。
意义:基于300MW汽轮机热力系统分析提高了我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设计中要用到许多本专业的课程,不仅是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使我提高了对已有知识的使用能力,也提高了我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所以本次毕业设计让我们理论使用于实际,使我们受益匪浅。
本系统N300MW汽轮机是亚临界中间再热两缸两排汽凝汽式机。
有八级抽汽供给三台高压加热器,一台除氧器和四台低压加热器。
主要参数:主蒸汽压力: 16.67MPa主蒸汽温度: 538 ℃再热蒸汽温度:538 ℃排气压力:0.00539Mpa主要内容根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热能和动力工程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规定,此次设计包括几个阶段,基本内容如下:第一部分 N300MW汽轮机概述1.了解汽轮机工作的基本原理2.掌握汽轮机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主要包括汽缸、隔板和隔板套、转子、动叶片等第二部分热力系统的设计设计并绘制以下各系统图1.主再热蒸汽系统2.主给水系统3.凝结水系统4.抽汽及加热器疏水系统5.轴封系统6.高压抗燃油系统,润滑油系统7.本体疏水系统8.发电机水冷系统9.绘制原则性热力系统图10.调节保安系统图第三部分热力系统的计算热力系统的计算有传统的常规计算方法、简捷计算、等效热降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现状:
世界范围内的汽轮机技术进步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
198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以实验气动力学为基础,汽轮机设计以平均截面上一维流动的手工计算为主,叶片广泛采用直叶片和简单扭转叶片,代表特征是等截面直叶片或自由涡流型造型。这个阶段的汽轮机设计以平均截面上一维流动的手工计算为主,叶片广泛采用直叶片和简单扭转叶片。三缸三排汽200 MW汽轮机就属于此代产品.
80年代为第二阶段,计算气动力学逐步代替实验气动力学,其代表特征是可控涡和可控反动度设计概念、新型扭叶片得到应用,气动热力设计进入一维/二维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以可控涡概念为代表的二维设计理论,叶片按较为复杂的造型规律扭转。
90年代进入第三阶段,即以计算气动力学为主,全三维设计概念开始应用,其突出代表是弯扭联合成型叶片。通过采用第三代设计技术改造老机组,可以提高汽轮机的经济性、安全性及运行的灵活性等各方面性能。
(2)对软件的研究:构建一个整体的软件框架,然后完成各个一级子系统的框架和完成各个二级子系统的框架。最后编写程序代码与软件指导界面。
四、设计(研究)进度计划:
1.第1—2周进行调研,收集资料,翻译外文文献,写出开题报告;
2.第2-5周进行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3.第6-9周进行水力机组辅助设备三大系统的相关计算。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月日
教研室(学术小组)意见
教研室主任(学术小组长)(签章):
月日
[7]王仲奇,郑严.叶轮机械弯扭叶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工程科学,2000,6.
[8] John 1 ,Cofer.IV and John K.Reinker,etc.Advances in Steam Path Te- chnology,GE Power Generation.
[9] Tadashi Tanuma,Shin-ichior Nagaoand Taor Sakamoto,etc.The Deve- lopment of There-Dimensional Aerodynamic Design Blades for Turbines[J ] . JSME International Jounral Series B ,1998 ,41(4).
本课题的目的旨在开发一套操作人性化、界面友好的软件用于指导学生完成汽轮机课程设计。本软件对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提高计算效率有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本软件针对课程设计中常见重点、难点进行解释说明,操作者在使用本软件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能够熟悉和了解汽轮机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使操作者对汽轮机课程设计内容有一定的学习和思考。此外本软件还可调用相关数据表格,使学生无需再查阅大量书本资料和表格。
[4]臧玉琴,腾跃.Visual Basic-界面、多媒体与操作系统程序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9.
[5]刘圣才,李春葆. Visual Basic 6-程序设计导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6]郭琦. Visual Basic-数据库系统开发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2.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汽轮机课程设计软件开发
课题类别:设计论文 □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全称):
指导教师:
2010年3月
一、本课题设计(研究)的目的:
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汽轮机知识,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的训练,学生应该能够全面掌握汽轮机的热力计算方法、汽轮机基本结构和零部件组成,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汽轮机第三阶段的设计概念的使汽轮机热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综合国外文献,每一代新技术的采用使汽轮机热耗下降1.5%~2.0%。
传统的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一般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并提供有关数据作为课程设计任务交给学生,学生用手工进行计算完成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培养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汽轮机原理课程设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但是,现今计算机已应用到了各个领域,从汽轮机的设计制造,到汽轮机的运行监视。显然,不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是不能适应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要求的。传统的汽轮机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已显得非常欠缺。
发展趋势:
以后的汽轮机课程设计趋势也必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在汽轮机课程设计这一块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尚未出现这样一种用于指导计算的软件。因此开发出一套软件用于指导汽轮机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提高计算效率来说有着不可获取的必要性。因此开发出一套软件用于汽轮机课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提高计算效率来说有着不可获取的必要性。以后的汽轮机课程设计趋势也必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4.第9—12周:软件开发。
5.第12—13周:软件测试。
6.第13—14周:总结、撰写论。
五、参考文献:
[1]冯慧雯.汽轮机课程设计参考资料[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8.
[2]翦天聪.汽轮机原理[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3]舒士甄等.叶轮机械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三、设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拟采用的途径(研究手段):
重点:
(1)开发一套操作人性化、界面友好的软件用于指导学生完成汽轮机课程设计
(2)构建软件整体框架,为以后软件升级提供基础
(3)编写通流部分模块程序代码
难点:
软件整体框架的建立级程序中输入参数的指导。
研究方法:
(1)对汽轮机课程设计的整体研究:汽轮机课程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包括通流部分和强度部分的设计与核算。对一个复杂系统进行研究时,常把该系统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简单的系统和子程序。例如将通流部分分解为:调节级、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末级长叶片等一级子系统。这一些系统可进一步分解为二级子系统,例如末级长叶片可分解为:级的热力计算、各参赛沿叶高的变化规律、各截面速度三角形的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