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典学派:先驱者
新古典综合派

政策主张
两个方面的创 新
两个基本主张
两个方面的创新
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和扩张性财政政策思想的基础上,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主张采取“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减少经济周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20世纪50年代,汉森提出了以“反经济周期”为目的的“补偿性财政政策”(compensatory fiscalp olicy)和“补偿性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不追求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只求在经济周期的整个期 间实现收支平衡。在经济萧条时,主张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同时中央银行放宽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 息率,可以变萧条为繁荣;在达到充分就业、出现通货膨胀时,实施相反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同时紧缩信用,减 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以求得萧条与繁荣时期的相互补偿,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2、新古典综合派是从实证经济学的手段和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的。该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萨缪尔森认为,现代混合经济制度仍然面临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生活质量,贫穷与不平等,生 态与生长等问题。这些问题全都涉及到价值判断,超出了狭义经济分析的范围。但是萨缪尔森认为可以通过实证 经济学对其做出实证分析。萨缪尔森认为可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在经济学这样复杂的学科中,怎么能保证经济手 段不会造成恰恰与想达到的目标相反的结果呢?萨缪尔森是从实证经济学手段与目标的统一角度考虑这些原来属 于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他扩展了实证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表现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在研究课题 上的交叉和结合的取向。这为我们进行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的综合达到解决经济问 题的目的。
经济思想史

导论(2课时) 前古典经济思想(6课时) 古典学派· 先驱者(2课时) 古典学派· 亚当· 斯密(4课时) 古典学派· 马尔萨斯、李嘉图、萨伊、穆勒(4课时) 马克思经济学(6课时) 边际学派· 先驱者(4课时) 边际学派· 边际革命(2课时) 边际学派· 埃奇沃斯和克拉克(2课时)
格莱欣定律(Gresham's law)是一条经济法则,又叫“格莱 欣定律”,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是由16世纪英国金 融家、商人托马斯·格莱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 是金属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 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 起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 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际 价值就明显低于它的名义价值了。
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英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陆续订立。 1651年,英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的航海 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 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 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 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些规定排挤 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导致1652年的第一次 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被迫承认这一条例。166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重申 1651年航海条例的主要内容,规定某些产品只能运送到英国和爱尔兰或英 国其他殖民地。1665年爆发第二次英荷战争,英国战败,航海条例稍有放 宽。1651年以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是为了垄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殖 民地对英国的依赖,限制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殖民地的经济 带来了正面效应:对美国南部,造船物资和靛蓝的生产受到鼓励,烟草、 稻米等产品获得了可靠的市场;对北部,船运业主得以免受法国、荷兰、 西班牙等国商船的竞争。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航海条例。 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到1849年废除大 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 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1774)《经济表》 杜尔阁(1727-1781)《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第四章 古典经济学派

三、古典学派为谁谋利
• 古典学派的理论鼓励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长远地
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 商人、工业家成为国家财富的促进者而获得相应的 社会地位与尊严,企业家追求利润的行为也视做在 为社会服务;
10
四、古典学派的影响 • 具有长远影响的主要信条:
– 收益递减规律; – 比较优势理论; – 消费者至上的思想; – 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 市场是协调个人与社会利益的一种机制;
重要概念几乎都已经被广泛讨论过了。
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1
1
第五章 古典经济学派
2
主要内容
• 一、古典学派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二、古典学派的主要信条是什么?
• 三、古典学派对谁有利戒为谁谋利?
• 四、古典学派当时是如何成为一个有效、有 用戒正确的理论体系的?
• 五、古典学派的哪些信条具有长进影响? • 六、古典学派的先驱者:威廉・配第 • 七、古典学派的奠基人:亚当・斯密
超越重商主义:数量方法的兴起
19
3、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到经济学
• “与其用比较级或最高级的词语以及单纯做思维的 论证„„不如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自己的想 法。只进行诉诸人们感觉的议论,借以考察在自然 中有可见根据的原因。至于那些以个人的容易变动 的思想、意见、偏好和情绪为依据的原因,则留待 别人去研究。” —— 配第,《政治算术》 政治算术——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形式
(其中最后3年,73-76年是在伦敦写作的);
• 1778年开始,斯密任海关丏员直到去丑;在去丑
前,他亲自监督将自己的16大开本手稿烧毁。
2013年7月30日星期二
28
• 所以,和那个时期其他几位英国伟大人物相比,他的生 活平稳安定:既没有像配第那样迚过监狱,也没有如洛
古典学派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课件

约翰·穆勒在1828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之后在东印度公司任职,但很快转向学术研究。
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观点
约翰·穆勒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他主张自由放任的 经济政策,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
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 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获取 利润,这是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本质。
无产阶级革命论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 本主义社会的被剥削阶级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 自身的解放。
阶级斗争论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 会发展的动力,不同阶级 之间的斗争决定了社会的 发展方向。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 说,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源 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成 本的差异。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李嘉图主张自由放任的经 济政策,认为政府应该尽 可能少地干预经济活动。
大卫·李嘉图的思想局限和争议
局限
李嘉图的理论体系中没有考虑到 资本积累和阶级关系等因素对经
济发展的影响。
争议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在后世引发 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尤其是关 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问题。
03
亚当·斯密强调了公正和公平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权 利和利益。
04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承来培养人类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以实 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03 代表人物二:大 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的生平简介
大卫·李嘉图,英国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伦敦的一个 犹太人家庭。
早年从事证券交易,后受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影响,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兴趣 。
lecture4 古典学派的先驱

一、古典学派概览 二、威廉· 配第 三、诺思 四、康替龙 五、休谟
1
一、古典学派概览
亚当· 斯密(1723-1790)苏格兰政治经济学家 和哲学家。他的著作《国富论》(1776年) 成为古典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也被 形容为:现代经济之诞生(1776); 开启了古 典学派。
3
古典学派的产生
历史背景
1. 2.
1. 2.
科技革命 牛顿:宇宙是由自然规律统治的→自然规律将引导经 济体系及人们的作用。P38 地租、利息和利润仅仅是对财富所有权与生产性使用 的回报而已,利益不再是罪恶的。 工业革命 1776年,英国是世界上工业最有效率和最强大的国家 企业和企业家更为强大,重商主义的许多措施被废除
6
二、威廉· 配第
2、人们对三次产业分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威廉•配
第(William.Petty)在其《政治算术》中指出:
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这种不 同产业间相对的收入差会推动劳动力从低收入向高收入的 产业移动。 3、关于配第 引入了国民收入的概念以及公式来表达其思想 使用了“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等表达方式 配第:“一人之收入必为另一人之支出” 统计学学科的奠基人 身份:海员、医生、教授、统计学家、大地主、议员
11
五、休谟
列举为斯密所共享的部分休谟观点 功利主义哲学 对经济个人主义的讴歌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容性的信念 对重商主义的批评态度 习题P48 以恒等式解释休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
12
5
二、威廉· 配第
1、为何会把配第放在重商主义当中? (1)在马克思主义观点中,Petty是不折不扣的古典政 治经济学奠基者,在劳动价值论等方面的作用远远 大于其他。 (2)但西方学者往往更看重他在贸易、统计学等方面 的成就。 (3)Petty的多才多艺,使人们往往只注重他在某个方 面的成就,而忽视了其他。→本书就把他列在重商 主义之中。
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2018年秋)

授课合计:56
第17-18周
考试
四、考核方式:闭卷
成绩比例:平时表现、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占20%、30%、50%(百分比)。
五、开课专业
经济学院本科各专业。
六、其它信息
任课老师答疑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疑地点:_______________
答疑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尔阁(3.3)
4
第3-5周
第二篇:古典学派
1、古典学派概述(4.1)
2、古典学派的先驱者:
——威廉·配第(2.6)
——达德利·诺斯(4.2)
——理查德·康替龙(4.3)
——大卫·休谟(古典货币数量理论)(4.4)
3、亚当·斯密:
——生平、著述和思想渊源(5.1-5.3)
——劳动分工思想(5.4)
经济学院本科统一开设课程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20177年修订稿增加马克思学派课时林金忠修订于2017080044课程名称中文经济思想史课程名称英文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学分周学时34课程类型学院统一开设通修课程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选用教材美斯坦利l
经济学院本科统一开设课程《经济思想史》教学大纲
10
第5-6周
第三篇: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1、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思想渊源(10.1)
2、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10.3-10.4)
8
第7-8周
第四篇:边际学派
1、边际学派概览(12.1)
2、边际学派的先驱者:
——古诺(12.2)
——杜普伊特(12.3)
——戈森(p.200)
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的经济学

2、关税保护与生产力理论 (1)保护关税与发展生产力
古典学派从世界主义经济学出发,只重视财富和交换 价值,而忽视了生产力。 财富是交换价值,而财富的原因则是生产力,财富的 生产力比财富本身要重要许多倍。为了发展德国的生产力, 李斯特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提出必须实行关税保护制度 他说道:“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 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这足以抵偿损失而有余,由此使 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 战事,可以保有工业的独立地位。”
– 3.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一国生产力的增进是国内各产业之间分工协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作和国际间分工协作的结果。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 分工的原理不仅适用于某一行业,而且也适用 于整个国家。 于整个国家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分工是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精神工作与物质工作 的划分; 的划分; 在物质生产中最重要的分工和协作是工业与农 工业与农 业的划分和协作,二者也是相互依存的。 同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各个行业之间一样,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这 各国之间也存在着分工与生产力的协作关系 种协作对生产力的增进也起着积极作用。
(3)生产力理论评价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国学者
01 人物生平
03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主要贡献
基本信息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 先驱者。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与 亚 当 ·斯 密 的 自 由 主 义 经 济 学 相 左 , 他 认 为 国 家 应 该 在 经 济 生 活 中 起 到 重 要 作 用 。 他 的 观 点 深 受 亚 历 山 大 ·汉 密 尔 顿 ( A l e x a n d e r ·H a m i l t o n ) 以 及 美 国 学 派 影 响 。 他 的 主 要 思 想 包 括 国 家 主 导 的 工 业 化 , 贸 易 保 护 主 义 等 等 。 其 以 具体行动力促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废除各邦关税,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并对后世德国的统一产生影响。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作为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在首先发起同英国古典学派 论战的同时,还从德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出发,从历史、理论和政策的多种角度,论述了相对落后于英、法 两国的德国如何促进生产力增长,使之发展成为工业强国的问题。李斯特在上述方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古典学派:先驱者一、 历史背景1. 科技革命1687年牛顿在开普勒和伽利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之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122Gm m F r,而与他们的化学组成与其间的介质种类无关。
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局面,极大的增强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对于很多人来说,牛顿的科学和之前上帝的意愿一样完全有效的解释了自然界。
当时的欧洲社会还有两个具有突出影响的学说。
一个是国家契约理论,一个是“自然法”思想。
陈岱孙教授指出:“国家契约论认为,国家没什么超人的属性;国家或社会只是个人的总和……个人为达到某些公共生活的目的,主动地同意限制自己的天赋权利,把它交给国家,于是国家构成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这关系是自由的契约的关系。
在这关系中,主体是个人而不是国家。
由这思想引申而同在的,就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以个人为主体,而认为个人有下列特点。
第一特点是利己……第二,就是理智……第三是惰性……第四,原子主义,认为个人是一个基本实体,社会只是个人的总和。
社会的制度、组织和机制只为用于个人而存在。
”而“自然法”思想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阿奎那,一直延续到17-18世纪。
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信条是:在物质世界存在着某种根本的秩序;通过对现象的论辩或直觉的感受,可以发现这些秩序;遵循自然法则便可达到最好的状态;健全的立法应当遵循这些自然法则;自然法是不能人为的加以变更或取消的;自由是达到和谐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自然法不可或缺的条件。
科学革命对于人们将国家契约理论、个人主义和自然法则思想引入社会经济分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典学者们认为,如果是上帝的意愿创造了一种不加干涉就可以和谐、自动运行的机制,那么自由放任就是处理社会事务的最高形式的智慧。
自然规律将引导经济体系和人们的活动。
人们不再毫无疑问的接受古代的真理,如利息是罪恶的,地位可以继承等等,而是相信如果人们遵循自利的自然法则,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好。
既然自然规律最好完全不受阻碍,私人的节约和谨慎对社会利益有所贡献,那么地租、利息和利润就是对所有者和财富有效使用的公平回报。
2.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英国的生产方式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阶级矛盾和冲突的深化与扩大,是英国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
英国的人口从1740年代开始增长,在增长最快的1810-1820年间达到了年均增长16.9%。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数1700年不足600万,1871年达到2200多万。
国民收入在1800年左右不足5000万英镑,1871年达到了9.166亿英镑。
人口剧增的同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保持正的增速,增幅在1%以上。
实际工资水平在1840年以后也开始有了明显增长。
经济逐渐自由化,原来的许多干预和限制被逐步取消。
大致看来,英国经历了1784-1786、1820、1845-1846三次大的关税改革,并取消了谷物法。
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和生产的发展。
英国的进口额1796年3960万英镑,1853年超过了1亿英镑,出口也从3000万增至7100万英镑。
英国国内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农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776年占45%左右,1821年降到了26%,1871年再降到14%。
农业劳动力占全国的比重从1801年的36%降到了15%。
这中间伴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机器生产的采用,农业产量也大增。
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1770年为24%,1871年升到38%。
纺织工业和煤炭工业发展也很快。
交通运输业也迅速发展,1864年铁路总长已达11000英里。
此时,英国已成为称霸世界的贸易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底层农民和工人的生活却没有同步的改善。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把大批的农民和工人变成了雇佣奴隶,沦为资本的附庸和工具。
贫富的分化和底层劳动者的权益不断受到侵害,导致了英国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激化。
工人运动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有了长足的发展,除了要求提高工资、改善生活待遇一类的经济斗争之外,还爆发了要求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
二、古典经济学的先驱者1.达德利·诺斯爵士(Sir Dudley North 1641-1691)1)生平达德利·诺斯1641年生于威斯敏斯特,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三,他的父亲是第四代吉尔福德(Guilford)男爵。
达德利·诺斯在地中海度过了十分成功的商人生涯后,于1680年回到伦敦,后于1682年因在伦敦担任行政司法长官而被授予爵位,并于1683年任为海关督查,1685年任财政委员会委员,几年后财政委员会解散,达德利·诺斯又回到海关,在那里一直任职到1688年光荣革命发生。
1691年12月31日,诺斯在文考特花园逝世。
2)主要贡献、观点达德利·诺斯只出版了一本著作——《贸易论》(Discourses upon Trade)。
①贸易使交易双方都获益诺斯强调,贸易会使得交易双方都获益,贸易的目标不在于积累金银,而在于交换盈余。
即使不存在金银,劳动分工与国际贸易也会增加财富:贸易只是一种交换剩余产品的行为。
例如,我给予我多余的,来交换你多余的而我需要的……最勤劳、种植最多农产品或者制造最多产品的人,将最大程度地拥有别人生产或种植出来的产品,从而不会有什么缺少的东西,并可以享受到最大的便利。
这才是真正的富有,即使在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金、银之类的东西。
②批判了财富用贵金属来衡量的观点没有人会因为将他的财产全部用货币、金银等形式保管而变得更加富有,相反,他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贫困。
最富有的人,使其财产处于增值状态中,或者投资于农场土地、借贷获得利息,或者投资于贸易商品。
如果有人出于任性,将其全部财产转化为货币持有,而不流动,那么当他吃掉存量之后,他很快就会感觉到贫困也渐渐向他靠近。
我们来做更进一步的研究,什么是人们所需要的?谁迫切需要金钱?我将从分析乞丐开始:他渴望、恳求金钱,但他得到金钱后会用来做什么呢?买面包,等等。
那么事实上他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面包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③国家间的商业往来是根据贸易需求分配货币供给可以观察到,没有造币厂的国家,其贸易并不需要有充分的货币供给;因为如果它需要,其他国家的货币就可以参与流通,就像在爱尔兰和普兰塔寻……那么不要让对某种特定货币的担心如此折磨我们;因为富有的民族可能不需要它,并且如果他们需要的话,其他国家的货币可以提供给他们。
④自由放任会促进贸易带来的利益对公众来说,可能所有的贸易都能够获利,因为如果不能获利,公众就会停止贸易。
当从事贸易的商人事业兴旺了,公众也将富裕起来,因为商人是公众的一部分。
诺斯反对政府对特定私人利益的支持: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是以自身的直接利益作为衡量好坏的通用标准。
有很多人,从自己的贸易中获得一点利益,并不关心其他人为此损失了多少;每个人要想得到利益,必须在他们的交易中强迫其他人服务于他的利润,但这是在公众的掩盖下进行的。
因此,纺织商人强迫人们购买他们的制成品;我还要提及的是,比如出售羊毛的商人,他们可能会以高价强迫人们购买,尽管这会给纺织商人带来损失……通常,那些懒惰、无所事事,或者不积极行为,不太注意为他们的产品寻找出路的人,或者无法自己进行贸易的人,将通过法律强迫所有的贸易者为他们带回足够的利润,不管他们(其他贸易者)从中盈利还是受损。
2.理查德·康替龙(Richard Cantillon,1680/1697?-1734)1)生平理查德·康替龙出生在爱尔兰,他的家族是诺曼底时代(1066-1154)移居爱尔兰的,尽管并不总是很虔诚,但还是信奉旧教。
当时的爱尔兰人主要是新教徒,信奉旧教的人尝尝面临“地牢、火和剑”的威胁。
这些旧教徒往往把欧洲看作寻求避难和支持的地方,很多人都前往巴黎和罗马,在那里接受欧洲教育。
理查德·康替龙在7个欧洲城市有住宅,但他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巴黎。
理查德·康替龙于1716-1720年在巴黎从事银行业,在已经精确预感到约翰·劳的银行体系将面临崩溃时,仍敢于冒险参与,并从中获取了暴利。
W·斯坦利·杰文斯查到的资料表明,“他几天内就赚到了几百万,不过他仍然不信任劳氏银行,因而谨慎为上,辞职去了荷兰”。
而当时(1717-1720)巴黎的银行家却纷纷落败,损失惨重,有人说(希格斯)他们损失的大部分钱财都进了康替龙的口袋。
1729-1732年间,他重返巴黎后卷入了一场诉讼之中,一些因约翰·劳银行体系崩溃而蒙受损失的人们指控康替龙应负责,但最后康替龙赢得了官司。
1734年,康替龙回到伦敦,在他的家里遭到谋杀。
是年5月14日早晨,他的住宅失火。
康替龙被烧成了灰烬,但有证据表明他在大火前已经被杀死。
分析人员在对他的住宅灰烬搜查时,没有发现金属餐具、现金或珠宝,表明房子在着火前曾遭过抢劫。
后来事实表明,凶手很可能是他家里的法国厨师,他为康替龙服务了11年,但在康替龙被杀前一个多星期遭到了解雇。
但不管他有罪与否,由于他已经逃往荷兰,而没能被逮捕。
2)主要贡献、观点理查德·康替龙只留下了一本著作——《商业性质概论》。
①率先使用了“企业家”的称谓康替龙率先使用了企业家的称谓,强调了企业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康替龙认为,企业家是以固定的成本来获得预期不确定的收益;承担的风险可以从获得的利润中得到补偿。
同时,康替龙指出竞争会使利润降低到企业家服务价值的正常水平。
②关于货币循环康替龙在魁奈之前就零星的提到过货币循环的观点:因此现金是必不可少的,不仅用于支付地主的地租……而且用于支付农村消费掉的城市生产的产品……当地主将农场主一次性支付给他的租金分批分次在城市进行消费时,当城市的企业家、屠夫、面包师、酿酒商人将他们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钱用来向农场主一次性购买牛、小麦、大麦等产品时,货币循环就发生了。
③发展了价值与价格理论村民们在集市日来到城镇出售他们的产品,并且购买他们需要的产品。
价格由可供出售的产品与人们愿意为之支付的金钱的比例来决定……当价格落在一个小区间,其他人可以无困难地跟随这个价格的时候,当天的市场价格就被决定了……一件商品的价格或内在价值,是生产它所需要的土地和劳动力数量的一种衡量,且需要考虑土地的肥沃程度和生产力以及劳动力的数量。
但是在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产品并没有按照其内在价值出售的情形,这是取决于人们的心情、偏好及消费情况……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比往年种植了更多谷物,远远超过了人们该年的消费需求,谷物真实的内在价值相当于投入其生产的土地及劳动力的数量,但因为有大量的富余供给,卖者的数量超过买者数量,谷物的市场价格必然跌落到内在价格或价值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