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1、“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越危险,人类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
”你认为是这样吗?请论述之。
2、中国在古代很发达,但是近现代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你认为是那些原因造成这种结果的?请论述之。
1、我认为不会这样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和推动力在人类的始祖掌握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前,猿还是那只猿,石头还是那石头。
当他们用朦胧的科学技术在偶然间制造了第一批工具,从此跨越了被马克思等划定的人与猿的分水岭,人类随之也划时代地诞生了。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昌盛。
纵观近3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使物质生产力大大地向前推进;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而近2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已高达60%-80%。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物质生产方面已经充分体现了其优势。
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推进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条件,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包括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与人类社会推入到虚无然而,科学作为人类准确把握外界事物的工具,却永远无法关注人的内心和存在意义。
科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外界,人们能够依靠科学技术走到太空,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看清原子的结构,满足了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更为人类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人工世界提供了客观的尺度和前提,是人类从外部自然界求得解放、获得自由的重要方式和武器。
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单纯的自然科学不可能昭示人生存的意义,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承诺、保证和根基,难以满足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科学不涉及人的价值领域,因而不会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走向解放人性的最终胜利。
自然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期末结业论文1.自我学习状态评价作为一名研一的新生,我在第一学期选择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这门课程。
从本学期的第十周一直上到第十七周,我的出勤率几乎达到了100%,只有一次上过第一节课之后导师临时找我谈话,故而缺席了后半节课,为此我也感到很遗憾。
虽然在本科期间我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实践有着粗浅但不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没有经历过考研,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水平不高,同时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科学技术与哲学世界观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在课堂上保持着一种认真学习的心态,没能敢于在课上发言,这对我也是一种遗憾。
经过了八周的学习,我感受到这门课是按照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和精神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从大纲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讨论、学术前沿及问题讨论、历史资料与案例研究、阅读书目及参考文献建议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科技方法论、科技社会论、以及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等内容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从整体来看,我认为这八周的课程对我来说是收益良多的,我对我这八周的自我学习状态还是非常满意的。
2.在本课程中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本册教材的安排上,分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这四个部分进行了讲解,第五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讲解,但是前面的四部分中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思想,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第一部分中,我掌握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的根本看法或者总的观点,它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1:简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2:分析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范围,论述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
3:简述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论自然观和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姓名:×××学号:×××××××日期:×××1、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可以称之为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方法论。
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形式,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因此,自然辩证法可以成为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一种有效思想武器。
从一定意义上讲,任何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部是自觉或不自觉遵循唯物论利辩证法的结果。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当他从事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时总是受某种哲学思想支配的。
问题只在于是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支配,较快地达到日的,取得成果。
还是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支配,缓慢地做出成绩。
任何一个科学家在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时候,首先必须以客观世界为对象。
这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则一切研究就失去了立足点。
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
自然辩证法文理交叉,蕴涵着科学文化职能。
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树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有助于提高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和辨别伪科学的能力。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科学工作者的伦理责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人类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生活更加便捷了,劳动强度减轻了,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问题,比如信息泄露,垃圾邮件,过度的利用科技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转基因的安全问题等等。
这些负面的影响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科技,开始思考技术伦理。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他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随着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极大地冲击了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迫使人们开始对技术进行伦理思考。
?一.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在西方,“伦理”一词源出希腊文,意为风俗、习惯、性格等,英文形式为ethic。
在早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中,这个词曾作为专门术语,表示某种现象的实质或稳定的性质。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这个词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便专门用来表示研究人类道德的科学。
责任,通常在两个意义上使用: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在伦理学中的责任则是较为新近出现的用语,其词根是拉丁文的“respondere”,意味着“允诺一件事作为对另一件事的“回应”或“回答”,其与和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的义务(duty)、责任(obligation)、法律上的应负责任(1iability)含义稍有不同。
伦理责任具有前瞻性和目标导向性,它是一种以善与恶为标准的社会责任类型。
?科技工作者的伦理责任指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科技活动中的个人和团体在整个科研活动过程中应当使自己的活动及其成果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承担由其活动和成果所直接造成的有害人已的后果。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1、古代自然观有哪些局限性?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
当时的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之中,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
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
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
2、现代自然观相对于古代自然观有哪些进步?现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
为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科学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宗教的信仰性。
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
宗教则是人类在未知自然及其规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和方式,它束缚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
哈工程辩证法大作业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一、自我学习状态评价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来到哈工程半年了!在这半年的学习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课就是《自然辩证法》。
本学期的《自然辩证法》一共有八次课,分别有蔡文学、杨华、曹卫国三位教授给我们上课。
在这珍贵的八次课中,我从未逃过一次课,也从来都没有早退过,而且每次课我的座位似乎都是固定的,都是在讲桌左手边第二排靠门的位置。
每次上课我都能做到认真听老师讲课,并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听课状态总体良好!二、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它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著作,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有关问题。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对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了一个初步的全面了解,对一些事物有了一些新的全新的认识,并且了解了科学方法和理论的局限性。
总结如下:首先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面,把自然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并列的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并且他们相信其背后都是有规律的,因此对其研究更大胆,更具体,更深入。
而中国文化一直对自然心存敬畏,并把人和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用推测类比来印证和解释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缺乏对自然的深入的研究。
其次对一些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事实只有一个,存在一个完全客观的事实,当人们的认识和这个客观事实一致时,人们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
否则,就是错误的认识。
学习了这门课以后,我才知道并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研究绝对的客观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真正的绝对的事实是无法得到的,人们所能认识和把握的只有观察到的事实。
由于人们的局限,也由于观察主体的背景不同或指导的理论不同,人们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一个对象常常包含有无数的信息,但具体能够观察到什么信息,即看到什么样的事实一定是和观察主体紧密联系的,另外人们观察到的事实一定是对事实干预的情况下的结果,绝对的脱离观察主体的事实是无法得到的。
最后我了解到了科学的局限性,通过学习知道不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认为理所当然的认识经不起推敲,而且一些我们一直在用的方法也都是有局限的。
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在去年繁重而又紧张的考研准备期间,虽然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对自然辩证法有一点点的了解,但那时候作为一个工科男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兴趣去对这个政治科学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仅仅知道这是一门教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和正确去看待世界万物的一种方法,是我们无产阶级的两位伟大的领袖提出来的。
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之后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几节课的学习下来老师用诙谐的语言、生动的故事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深入浅出的将自然辩证法为我们进行诠释,我感觉自然辩证法离我好像没那么远。
这门课程是后半学期开设的,虽然后半学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但是我仍然没有缺席这门课程的每一堂课,因为无论是曹卫国老师还是蔡文学老师他们的讲课内容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曹卫国老师将许多科学家联系起来再加上他故意杜撰的部分,这使得整个课程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下进行,帮助我们减轻了学习和科研所带来的压力;蔡文学老师用自己的切身经历为我们讲“箩”仙的故事,来引导我们如何科学的方法去思考无法解决的问题。
对于自己的学习状态,我自认为还是可以的。
关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故事,可以紧跟老师的思路,沉浸在老师的故事中;而对于那些偏向理论的东西,难以提起兴趣去耐心的听讲经常会做一些其他课程的作业,在此对认真讲课的老师说一声抱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首先要涉及的一个概念就是杨华老师所讲的自然观,所谓的自然观就是一个人对自然界的总得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作业姓名:王方学号:2011322057 学院:物理学院专业:光学工程1.“人定胜天”,反思这一观点并结合“引渤海水入新疆”这一事件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答:“引渤海水入新疆”是为了缓解西部用水困难,治理荒漠,恢复湿地而提出的构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活动产生了人工自然。
同时,人工自然的扩大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了生态危机。
反过来,人类想通过一定的手段恢复自然,以适应生存和发展。
“人定胜天”的观点是说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从现实实践来看,这一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物种之一。
自从自然界中分化出人类以后,世界的历史就可以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史。
第一,人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生物界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以树栖生活为主的深林古猿。
后来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改变,使森林大面积消退,古猿被迫在地面上求生存。
于是在长期而残酷的物竞天择中,人类作为一种新生物钟诞生了。
第二,人依赖于自然有作用于自然。
人,如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主要表现在:(1)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生存环境与各种资源;(2)自然界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基础;(3)自然界制约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
人是自然界的宠儿,也是自然界的一员。
我们在承认自然界作用于人,人类依赖于自然界的同时,还必须承认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反作用,即改造和支配自然,以为人的目的服务。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也发展了人自身,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
当人与自然出现裂痕时,人类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
为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未来,人应当学会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首先,必须树立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概念。
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可避免的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这种交换又势必带来自然平衡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现状摘要介绍了镁基复合材料传统的及现代的制备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对该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对该复合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发展提出了看法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界面反应引言镁基复合材料是继铝基复合材料之后的又一具有竞争力的轻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某些方面其性能甚至超过了铝基复合材料。
镁基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低的密度、高的比强度和比模量、良好的耐磨性能和减震性能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及汽车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2]。
由于镁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应用和制造成本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备技术,因此,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个领域。
由于镁的熔点较低、易燃、易氧化和化学活性高等特点,常用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制备镁基复合材料。
所以,国内外工作者根据镁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参考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尝试了许多适合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1.镁基复合材料的组成及界面反应镁基复合材料主要由镁合金基体、增强相和基体与增强相间的接触面—界面组成。
基体镁合金可分为3类:室温铸造镁合金、高温铸造镁合金及锻造镁合金。
基体的选择要考虑基体合金的性能,另外基体与增强体的浸润性及界面反应,在选择基体时也必须给予相当重视。
常用基体合金目前主要有Mg-Mn、Mg-Al、Mg-Zn、Mg-Zr、Mg-Li 和Mg-RE,此外,还有于较高温度下工作的2个合金系Mg-Ag 和Mg-Y。
镁基复合材料根据其使用性能选择基体合金,侧重铸造性能的可选择铸造镁合金为基体,侧重挤压性能的则一般选用变形镁合金。
在选择增强相的时候,要求与铝基复合材料大致相同,都要求物理、化学相容性好,润湿性良好,载荷承受能力强,尽量避免增强相与基体合金之间的界面过度反应等。
在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常用的增强相主要有:Ti纤维、C纤维、B纤维、Al2O3短纤维、SiC晶须、B4C颗粒、SiC颗粒和Al2O3颗粒等[3]。
由于镁及镁合金比铝及铝合金化学性质更活泼,因而所用增强相与铝基复合材料不尽相同。
C纤维高强、低密度的特性使其理应是镁基复合材料最理想的增强相之一。
虽然C与纯镁不反应,但却与镁合金中的A1、Li等反应,可生成A14C3、Li2C2化合物,严重损伤碳纤维[4]。
研究发现B4C、SiC与镁不反应[5,6],但B4C颗粒表面的玻璃态B2O3与Mg能够发生界面反应:4Mg(1)+B2O3(1)=MgB2(s)+3MgO(s),MgB2的产生促使液态Mg对B4C颗粒的润湿性相应增大,所以这种反应不但不降低界面结合强度,反而可使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3,7]。
因此SiC和B4C晶须或颗粒是适合于镁基复合材料的增强相。
2.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铝基复合材料基本相似,但与铝合金不同的是镁合金基体化学性质很活泼,所以其制备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都需要真空、惰性气氛、CO2+SF6混合气体保护,以防止氧化。
其制备方法主要有搅拌铸造法、挤压铸造法、粉末冶金法、熔体浸渗法、气体注射法、喷射沉积法、原位合成法等。
2.1搅拌铸造法搅拌铸造法是制备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一种典型工艺,通过机械搅拌或电磁搅拌等方法,使增强相充分弥散到镁基熔体中,最终浇注或挤压成形。
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在颗粒分布和气孔率方面优于全液态铸造和半固态铸造方法。
运用搅拌铸造法可以制备出颗粒/晶须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这种制造技术以及随后的热挤压工艺生产出来的镁基复合材料,所得到的材料晶粒尺寸要比常规铸造条件下的小得多。
搅拌铸造法设备简单、生产效率高,但铸造气孔较多,颗粒分布不均匀,易偏聚。
2.2挤压铸造法挤压铸造法通常包括两个阶段:(1)增强物经加压成型或抽吸成型制成预制件;(2)将加热的预制件放入热态挤压模中,浇入液态镁合金后加压使熔融镁合金浸渗到预制件中,保压一定时间使之凝固,脱模后即得镁基复合材料。
挤压铸造法的特点:工艺简单、成本低、产量高。
由于采用高压浸渗,克服了增强体与基体不润滑的现象,保证了基体与增强体的连接,且消除了气孔,缩孔等铸造缺陷。
但不适合制备形状复杂的零件[8]。
2.3粉末冶金法首先将镁合金制成粉末,然后与增强相颗粒混合均匀,放入模具中压制成型,最后热压烧结,使增强相与基体合金复合为一体[8],该方法与常规粉末冶金法差别不大,只是镁合金的制粉过程需要防氧化保护。
通过不同的粉末冶金条件制备的镁基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也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增强相颗粒尺寸增大,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
机械合金化工艺也能用于制备镁基复合材料,工艺原理同粉末冶金方法有些类似。
这种工艺方法制备得到的镁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相能够在镁基体中均匀弥散分布。
利用粉末冶金工艺和机械合金化工艺都可以制备出具有优良储氢性能的镁基复合材料[9]。
粉末冶金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增强体分布均匀,体积分数任意可调,但工艺设备复杂,小批量成本高。
2.4 熔体浸渗法熔体浸渗法的原理是通过压力,将熔融的镁合金渗入到陶瓷纤维中。
氧化铝纤维、SiC晶须以及碳纤维等增强的镁基复合材料,均可用真空浸渗技术方法进行制备[10]。
利用挤压铸造方法制备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发现在压力冲击过程中存在着纤维移动现象。
通过压力浸渗方法得到的镁基复合材料,一般情况下硬度和抗拉强度要优于基体合金,但进行热处理后,由于降低了界面强度,使复合材料的强度比未热处理的基体合金有所降低。
2.5 流变铸造法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将镀镍层的铅粉在N2气氛保护下注射到铝合金熔融体中,然后匀速冷却固化,最终得到一种分布非常均匀的合金铸体。
该方法常常被用来制备镁基复合材料,一般是将不同粒径的SiC 和Al2O3颗粒在载气Ar和N2承载下通过管子或者是潜在熔体表面下的针状管进入熔融的AZ91合金中(约720~730℃),在SiC不团聚时提高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2.6 喷射沉积法在该工艺中,首先使液态镁合金在高压惰性气体喷射下雾化,形成熔融镁合金喷射流,同时将颗粒喷入熔融的镁合金射流中,使液固两相颗粒混合并共同沉积到经预处理的衬底上,最终凝固得到颗粒增强的镁基复合材料。
该法制备的复合材料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无偏聚、凝固迅速、无界面反应[8]。
由于颗粒与金属界面属机械结合,抗拉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制备的复合材料一般存在孔洞,不适合生产近尺寸零件。
2.7 原位合成法原位合成的概念源于原位结晶,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当的反应剂(气相、液相或粉末固相),在适当的温度下,借助于基体金属或合金和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在金属基体内原位生成一种或几种十分细小、分布均匀的高硬度、高弹性模量的增强相,从而达到强化金属基体的目的。
采用原位反应法获得自生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由于增强粒子是通过反应生成的,具有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没更适合以高化学活性的镁合金为基体的复合材料的制备。
因此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不断有新工艺新方法发明并走向应用。
但是目前的原位反应制备技术主要集中在铝基、钛基和铁基复合材料,关于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比较少,大部分工艺和反应体系尚处于试验和研究阶段,从实验室转向工业化生产,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3.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不足及其展望镁基复合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以及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优良的储氢容量和氢化动力学性能,使它成为很有发展前景的储氢材料。
制备镁基复合材料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搅拌铸造法、挤压铸造法和粉末冶金法等;新型制备方法有喷射沉积法和原位合成法等。
喷射沉积法和原位合成法是制备镁基复合材料很有前途的制备技术,但是需对其制备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提高镁基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并为产业化的推广创造条件。
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镁基复合材料的复合机理、界面强化机理等基础研究还不够充分,其制备工艺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增强相和基体的性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常用的基体合金还存在某些不足,例如AZ91D合金虽然抗拉强度、压铸性能及抗腐蚀性能不错,但抗蠕变性能不理想;AS41B合金的抗蠕变性能不错,但强度、硬度不尽人意。
所以发展新型的具有良好性能的基体合金对复合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镁材料的腐蚀现象严重,电化学腐蚀及应力腐蚀现象较为突出,杂质元素、晶粒细化和热处理等对其腐蚀影响规律的研究报道还不够。
此外,如何开发一种科学适用的镁基复合材料的回收体系,充分利用材料并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是镁基复合材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1] Aghion E, Brorfin B. Magnesium alloys development towards the 21 st century [J].Mater Sci Forum, 2006, 350-351(1):19[2]崔岩.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航空航天应用[J]. 材料工程,2002,(6):3[3]田君,李文芳,韩利发,彭继华,刘刚.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材料导v报:综述篇. 2009, 9(2): 第23卷第9期.[4] Mason J F, et a1. Mater Sci, 1990, 25:4535.[5] 吴桢干,顾明元,等.金属学报,1998, 34(4):443.[6] Gai Y, et a1. ScriptaMaterialia, 1997, 37(6):737.[7] 陈晓,傅高升等.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8] 蔡叶,苏华钦.美基复合材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3.第三期.[9]Ping W, Aimin W, J Alloys and Compounds. 2000, 297:240-245.[10] 胡连喜,李小强.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 10(5):68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