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医之异同看中西医之争

合集下载

中西医观点对比

中西医观点对比
第4节新生儿黄疸:中医,胎毒,根据黄疸情况,清除胎毒即好;西医,胆红素不正常,照蓝光,抑制胆红素。
第5节新生儿肺炎:中医,如果没有液体吸入肺里,应考虑是胎毒,脾虚导致内湿,健脾清胎毒;西医,一律认为是细菌感染,住院7天以上,点滴抗生素和抗病毒药。
第6节夜啼、多汗:中医,脾虚,健脾养血即好;西医,缺钙,补钙。(中医认为含有钙的很多东西有安神作用,所以西医补钙看上去有效,实际上并没有抓住本质,很多这种现象的小儿检测并不缺钙)
第2节不谈未来了,既然说爱孩子,我们这里就用孩子的一些病来做比较。更深入的也不在我们家长的范围内。其中所列西医,仅指我们大多数人能接受到的西医治疗方法,中医仅指本人理解范围内的治疗,而且检验有效的方法。
第3节观念:中医,以活人为本,五脏六腑平衡发展就可以健康;西医,以深入研究物质为本,认为病灶切除、细菌和病毒杀死,微量元素达标人就健康。
第22节抗生素:中医,只能杀死细菌,且不分敌我,不能治本;西医,抗生素有害,而且导致耐药性,不能滥用,但没有别的办法。
第23节补养:中医,小而早纳五谷,多吃杂粮,不健康是因为人的脏腑不平衡;西医,补充钙铁锌锡和其他各种维生素,不健康是因为缺了这些微量元素,或多了病毒细菌。
第24节河水发臭:中医,清理河道,清源正本,并促使河水流动起来,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西医,研究河里有什么细菌,然后研究药物,杀死细菌,如果细菌有耐药性,再换一种抗生素杀,实在控制不住,干脆填掉河流。这只是比喻,用在河道上,东西方都懂得如何做,1节
扁桃体发炎:中医,认为扁桃体是元阴的第一道防线,伤津、心脾热导致红肿,用对证药物调理脾胃气血;西医,认为扁桃体可有可无,发炎是细菌感染,使用点滴抗生素,基本上会反复发作,切除扁桃体。
第12节支气管炎和肺炎:中医,咳嗽有很多原因,要根据五脏六腑情况辨证施治;西医,咳嗽轻就是支气管炎,咳嗽重就是肺炎,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点滴,同时使用激素,防止哮喘。另外使用止咳药,麻痹中枢神经,让人体不再咳嗽。最近出现的非那根造成婴儿呼吸衰竭,就是因使用非那根导致人体不再咳嗽,痰壅于肺造成。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中医与西医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理论产生差别,致使中医与西医在治疗疾病时的认知方法,理论体系,诊疗体系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局部与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从而提出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中医定义整体观念为: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在结构上相互沟通,在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协调。

人体具有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并且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所以,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中医诊疗的过程中并不必知晓具体是哪里有病症,而是重点在于知晓机体那部分的平衡遭到破坏,以辩证的原则判断是虚实之症,寒热之症,进而进行调节,使机体整体趋于平衡状态。

而西医并不这么认为。

自从提出找病灶这一思想后,中西医的诊疗理论彻底背道而驰。

病灶即:机体上发生病变的部分。

如肺的某一部分被结核菌破坏,这部分就是肺结核。

一个局限的、具有病原微生物的病变组织,就称为病灶。

所以说,西医针对于病证发生处进行治疗,并不考虑其他部位。

它偏重从微观入手,以还原论为指导,对医学现象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以把握其实质。

(还原论(Reductionism)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它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

)抽象与具体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是以整体层次上的证候为对象,以建立在哲学和系统论原理基础上的阴阳五行为方法论,所形成的以藏象经络和病因病机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体系。

笔者在《中医形上识》中,对中医和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这样概括的:中医学是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如果把研究方法也包含进去,中医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如果从哲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上说,中医学是以哲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

同书对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这样概括的: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

后来在“中西医之间的公理性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一文中,又对中医的科学定位补充解释说:“中医是哲学和系统论原理孕育的医学科学。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对其所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充分肯定的。

比如,该书在“阴阳应象大论”里说:“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名处;豀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德国汉学家M·波克特指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

这句话,丝毫没有错。

否则,经无数医学家之手,历近千年之努力而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不会用“各从其经”、“各有名处”、“皆有所起”、“各有条理”、“尽有经纪”、“皆有表里”如此坚定、明确的语词,作自我肯定的。

《黄帝内经》之后,中医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结合本文以上各节的讨论,对于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做一些进一步的概括。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三点:1.中医与西医皆是科学,皆有确切、系统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体系;2.两者所面对的,皆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客观实在;3.两者的医学目的(或服务的对象)皆是人的健康与长寿,这个“人”皆由形上(或原形)、形下(或原质)两方面特性相合而成。

中西医学之争

中西医学之争

中西医学之争这里说的'中医',主要是指近代和现代的中医,现代医学'西医'则是指中国的西医。

生存在国外的西医,符合他们的那块天地,我们不在那个国度,没资格判它对错。

要讨论国内的中西医谁更合理,先要明白什么是“病”。

现代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遗传因素、物理化学致病因素、微生物致病因素(病毒或者细菌引起的炎症)、不良生活方式致病等导致。

中医认为病痛是由于人体气血津液的失衡引起的:“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在对“病”的理解上,中医和西医,其实是比较相近的,现代医学认为微循环不畅是百病之源,中医也说经脉不通会令身体产生病痛。

也就是说,其实中西医都在围绕改善微循环做文章。

而在具体的治疗方面,只有约40%的方面是相同或相通的,比如都在筋骨皮肉脏腑方面做文章。

另外60%,则劳燕分飞,各自追逐症状,总结创新去了。

其实那60%,本应该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是对气血根本的研究。

可这部分认知,正是现代中医和西医都不具备的。

两千多年前内经时代,大部分的医生都还懂得,后世医家就逐渐远离了自然规律和血气之根本。

几千年来,风云在变,地貌在变,国在变,家在变,人在变,可中国这块土地,却一直没变,它并没有开始诞生西洋人,它还是诞生中国人,还是盛产养育中国人的那些粮食作物。

也就是说,中医的根,其实不应该大变的。

但事实上,中医失去了根,随着风起云涌,中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中医与内经时代的医学,大相径庭。

因为后世之医者,都开始围绕患者的病名和症状去做文章了。

尤其当今的医学界,几乎莫不如此。

医生应该是对病痛有认知的人,而且认知度应该很高,才配得上这个职位。

患者身体不舒服了,他当然希望医生能告诉他是怎么回事,哪里出了问题,此乃人之常情。

所以医生通常会给患者一个定心丸,那就是“病名”,目的是让患者不再茫然。

但其他的医生一定要懂得:病名不一定就是病因啊。

病名只是医生告诉患者的一个名称而已,就像我们的名字,你叫张三,你也可以叫李四,还可以叫王五,但张三李四王五都只是个称谓,虽然从名称的寓意或顺口或好记等角度来看,对你的命运会有一些帮助,但你这具躯体,是没有大的改变的,无论叫什么名儿,你还是你本人。

中西医之争的看法

中西医之争的看法

中西医之争的看法中西医之争是指中医学和西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争议。

这种争议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医学体系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看法:支持中医的观点: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和谐。

这与西医的分析和分治方法有所不同。

2.个性化治疗:中医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生活环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中草药治疗:中医常采用中草药等自然资源进行治疗,一些支持者认为这有助于减少化学药物的副作用。

4.长期效果:一些人认为中医治疗能够在长期内调理身体,改善整体健康,而不仅仅是解决症状。

支持西医的观点:1.科学证据:西医强调科学方法,注重临床试验和大量实验证据的支持。

一些人认为这种方法更可靠。

2.病因病机:西医注重病因学,强调对疾病的生理和病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更直接地针对疾病。

3.先进技术:西医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方面更为先进,如影像学、微创手术等技术的应用。

4.迅速缓解症状:西医治疗方法通常能够更迅速地缓解症状,适用于一些紧急情况。

中立和整合观点:1.综合治疗:有人认为,中西医各有其优势,可以根据具体病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长处。

2.个体选择:不同的人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更倾向于中医或西医,治疗选择应该基于患者的偏好、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总体而言,中西医之争并非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应该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为重,探索中西医整合的可能性,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

中西医药文化之异同有关中西医药文化的异同,一直以来就被很多的人所关注。

简单来说,西医主张头痛医头,脚痛治脚,哪个部位有病,动用手术将其切除掉;而中医方面,主张整体概念,以调养为主,将防病比看病还重视。

因此一般的来讲如果是慢性疾病,中医药往往胜于西医,反之急性疾病则西医要比中医胜一筹。

一、思维方式不同中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许多哲学流派、经学流派,无不在中医学历史上留下痕迹。

东方人的文化体系和思维方式是从宏观到微观,强调的是秩序。

故而中医学形成和发展,处于宏观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识背景和氛围,呈现宏观优势和微观劣势。

西医学即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西方人的文化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强调的是个性。

故而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微观优势和宏观劣势。

二、认识基础不同中医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之上,像“象形文字”一样,采用“三维空间”思维,上至宏观天体运行、地理环境(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学说);中至人体系统(脏腑等学说);下至微观“宇宙统一场”“人体生物场”(五运六气,经络学说),利用人体的直觉、体验找出三个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防病治病学说。

西医发展建立在形式逻辑基础之上,采用“二维空间”思维,利用抽象思维和试验,建立了对人体局部功能、病因和治疗方法的认识。

三、中西药功效认识途径不同中药是“神农尝百草”开始的,不仅体现对局部疾病疗效的认识,也体现了对人体整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建立既考虑局部治疗功效,又考虑整体平衡的“君臣佐使”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而西药功效是从实验室开始通过动物试验,临床观察取得对局部疾病治疗作用的认识。

四、中西医药认识过程不同中医发展强调“无为”,尽量不用主观影响客观。

中医是一个从客观经验积累到主观结论总结的过程。

西医发展是与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同步的,是先设立“假说”,通过推理、试验、验证“假说”成立,得出结论,是一个从主观判断到客观检验的过程。

中医药西医药的异同

中医药西医药的异同

中医药西医药的异同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世界上两大主要医学体系,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探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异同点。

一、理论基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都是由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西医药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代生物医学科学,包括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西医药以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知识为依据,强调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解决病变问题。

二、诊断方法中医药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即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西医药的诊断方法主要是依靠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现代医学技术。

通过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辅以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诊断。

三、治疗方法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中药以草本植物、动物器官等为原材料,通过炮制、煎服等方式进行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效果。

推拿则通过按摩、拍打等方式,改善人体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

西医药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干预人体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手术治疗通过切除病灶、修复器官等方式进行治疗。

放射治疗则利用放射线来杀死或抑制病变细胞。

四、发展趋势中医药在保健、康复和慢性病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许多西医医院已经引入中医药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

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使中医药在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西医药以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治疗手段在急危重症救治、疑难病诊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仍然是当今世界主流医学。

然而,西医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药物耐药性的问题、副作用等。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异同点标签:中医学;西医学;异同点随着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在社会上、甚至在我们的同仁中不断产生着“中医学科学吗”这样的疑虑,更有甚者用西医学的方法论来解释、验证中医理论。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不科学的东西能经得起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吗?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中、西医学的含义及由来1.1中、西医学的含义中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与现代医学相对而言的。

所谓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传播和发展以前就已经存在几百年的有生命力的医疗实践,而且至今在应用(《WHO第八次工作纲要》)”。

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完整、经验最丰富的传统医学,包括汉医、蒙医、维吾尔族医、藏医,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医等。

西医学即西方医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它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因的致病作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为目的一门科学。

严格说来,医学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分。

现代医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西方医学又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中、西医学之说的由来几百年前,在我国是没有中医学与西医学之说的。

其说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

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代,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医学影响并不大。

直到19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日益广泛的传播:由沿海向内地、由开办诊所到建立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100多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医之异同看中西医之争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有人说西医只懂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此消彼长,这个争论从未停止。

以至于现在很多老百姓在生病后都会产生疑问,到底是去看中医呢还是去看西医呢?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并非如“是”与“非”、“科学”与“非科学”那般完全对立,医学的终极目标是治病救人、是维持健康,如果不是人类还面临着很多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即便是纠缠了百余年的中西医学,依然是可以互相为谋。

因此,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或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和与抗——调和与对抗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为一整体,必须阴阳调和,古语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见,中医治病以和为贵,注重调理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在肿瘤治疗中,更是注重调脾胃,和阴阳,辩虚实,调和机体的整体功能,从而恢复机体正气,扶正固本,增加免疫,抵抗外邪。

而西医治病要检查到人体致病的病原体,从组织器官到基因蛋白的变化,治疗手段是对病因的对抗治疗。

西医治疗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如手术切除病灶,细胞毒药物及放射线杀伤肿瘤细胞等都是以对抗为基本要素。

瘤与人——局部与整体
很多人都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但究竟什么是标、什么是本呢?我认为,人为本,病为标;局部是标,整体是本。

中医治病考虑的是病人身体的全部以及与其相关的整体环境,而西医治病则专注于发病的那个或那些组织器官。

因此,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西医是治疗人得的病,中医是治疗得病的人。

同样,西医治疗肿瘤重视局部,注重人患的"瘤"。

如WHO和RESIST肿瘤疗效评定标准,注重瘤体的有无和大小,治疗重心在瘤体,手术、化疗、放疗等都是针对瘤体的“杀伤武器”;而中医则重视整体,注重患瘤的"人"。

认为肿瘤是全
身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是可控的慢性疾病,犹如水与鱼,土壤与种子的关系,水质污染或变质,导致鱼生病,必须改善水质;土壤出现问题导致种子坏死,必须改良土壤。

因此,中医治疗更注重生活质量,"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时代已然过去,"人瘤共存"、"带瘤生存"是中医治疗肿瘤的关注热点。

治与防——治疗与预防
众所周知,西医擅长在病发时治疗和抢救,治疗迅速,能精确打击病症,却在防病方面比较欠缺。

而中医刚好擅长防病、保健和助人健康。

《黄帝內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防病在一定程度上说,要远远比生病后再治疗要重要得多。

中医治疗以人体自我恢复能力为依据,强调“辨证论治”,主张治疗未病,重视扼杀“苗头”的做法,就像中医学贡献给人类的“人痘疫苗”一样,是非常先进的。

“治未病”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四是病后调摄,防其复发。

目前中医健康大产业已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

尽管中医西医有众多不同之处,但是,中医与西医也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且,在很多方面,他们也有着相同的地方。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医辨证论治,同一种病,不同证型,治则治法就有不同,而不同疾病,如果证型相同,则治则治法也可能相同。

而在西医学上,也由同样的特点,特别是近些年来,基因检测及靶向治疗的日益发展,我们发现,不同肿瘤如有相同驱动基因(靶点),可用同种靶向药物治疗,而同一肿瘤如有不同驱动基因(靶点),可用不同靶向药物治疗,这与中医学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念不谋而合。

共同目标,提高生存期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治疗肿瘤,活得长久才是硬道理。

这同样也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共同治疗目标,尽管二者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从多年来科研及临床工作的疗效评价来看,一直都以提高患者总生存期,改善中位生存期及年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瘤体控制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等等为终极目
标,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等。

关注免疫扶正抗癌
免疫治疗被认为是21世纪极有可能攻克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扶正固本,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的理念基本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西医学也同样十分关注免疫功能。

近年来,疫苗治疗、免疫细胞治疗以及目前热点免疫检查点阻滞CPI治疗都是西医学关注免疫功能的具体表现。

甚至目前很多专家都一致认为,免疫评分和分期可以补充WHO和RESIST肿瘤疗效标准。

精准医疗提高疗效
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精准医疗技术的出现,将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诊疗效果。

现代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癌症是一种复杂和多样性疾病,患者可能表现出类似的症状,并具有相同的病理改变,却可能由完全不同的基因变化而造成,因此,借助基因组测序对肿瘤进行分类识别和定位肿瘤病变表达的路径方式,通过基因测序找出癌症的突变基因,从而迅速确定对症药物,省去患者尝试各种治疗方法的时间,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从而实现西医学的精准医疗。

中医治疗肿瘤同样蕴涵“精准医疗”的核心理念,整体观念、以人为本、动态化的辨证论治等是中医的核心,也是中医在探索精准医疗中的优势。

比如辨证论治,就是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进行望闻问切,根据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按发病的不同时间、地点和病人的不同个体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最后以“一时一法,一人一方”进行“点对点”的中医施治,摆脱了“千人套一方”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精准诊疗。

综上而言,我认为,中西医有同有异,不管哪种医学体系,都不可能涵盖并解释整个世界,中医、西医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社会成熟的标志是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和宽容程度的深化,中西医结合的趋势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