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方法的应用
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地球化学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通过对地球表层物质的成分、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来揭示地球内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环境污染等信息的一门技术。
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
首先,地球化学技术在矿产资源勘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矿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和组成,可以确定矿床的类型、规模和储量等关键信息。
例如,通过对矿石中金属元素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金矿床的存在与否,并进一步评估其开采潜力。
此外,地球化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矿床的成因和演化过程,为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地球化学技术在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评估环境污染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地球化学技术还可以追踪污染物的来源和迁移路径,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可以确定污染源,并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此外,地球化学技术在水资源勘查和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而地球化学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水体中的溶解物质、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判断水源的类型、水质的优劣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例如,通过对地下水中同位素的分析,可以判断水源的补给方式和水体的循环过程,为合理开发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随着地球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其在勘查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一方面,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和组成,提供更可靠的勘查数据。
另一方面,随着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技术的进步,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更好地揭示地球内部构造、矿产资源分布和环境演变规律,为勘查工作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总之,地球化学技术在勘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于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方法的使用分析

关于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方法的使用分析地质找矿是指利用地质学理论和方法,找寻地球内部的各种矿产资源的活动。
在地质找矿中,物化探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使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学等方法,来寻找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成矿地质条件等信息。
本文将对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中的使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物化探方法的概念物化探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勘探手段,主要是通过测定地球物理场、化学场和地磁场等的一种手段,通过使用重力、磁力、电阻率、地震波等物理现象,来确定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在地质找矿中,物化探的应用非常广泛,是一种高效的勘查手段。
1. 重力方法重力法是利用地球引力场对地下物质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观测地表的重力异常,来推断地下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确定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重力法在地质找矿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电磁法3. 地震波法4. 地球物化学方法地球物化学方法是通过测定地质样品的化学成分,来推断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成矿地质条件。
地球物化学方法在矿产资源勘查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矿物成分的分析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确定矿产资源的类型、含量和分布规律。
三、物化探方法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尽管物化探方法在地质找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1. 技术手段不够先进当前物化探方法在仪器设备、数据处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勘查的精度和效率。
2. 成本较高物化探方法在勘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需要寻求更加节约成本的勘查方法。
3. 不适用于所有地质环境物化探方法是一种通过测定地下物质的物理和化学特征来推断矿产资源分布的方法,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地质环境,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勘查方法。
化学矿石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应用领域:拓展探测技术 的应用领域,提高探测精
度和灵敏度
发展新型地球化学探测技术
提高探测精度和分辨率
发展智能化、自动化探测技术
发展多参数、多尺度探测技术 发展实时、动态探测技术
发展绿色、环保、节能的探测技术
发展与地质、环境、资源等领域交叉融合 的探测技术
加强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理论研究
玻璃等。
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的定义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是一种通过分 析地球化学成分, 了解地球内部结 构和演化过程的
技术。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主要包括岩石 地球化学、矿物 地球化学、元素 地球化学、同位 素地球化学等。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可以应用于矿 产资源勘查、环 境监测、地质灾 害预警等领域。
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可以提高矿产 资源勘查的效率 和准确性,为矿 产资源的开发利 用提供科学依据。
非金属矿床的定义和分类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方法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实例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结果分 析
添加 标题
非金属矿床的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应 用前景
油气田的地球化学探测
油气田的地球化学探测技 术:通过分析油气田的地 球化学特征,预测油气田
地下水的地球化学探测
地下水地球化学探测技术:通过分析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了解地下水的来源、性质和 分布。
应用实例:地下水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在寻找地下水资源、监测地下水污染、评估地下水 环境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地下水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能够为地下水资源 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地壳中元素、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揭示矿床的成因过程以及地球深部的物质循环。
本文将介绍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矿床成因的基本原理矿床成因研究是在揭示矿床生成过程中,通过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机制。
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热活动以及水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矿床中矿物和岩石样品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了解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运移和浓缩过程,为矿床的成因提供线索。
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子探测、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
其中,同位素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其组成不同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可以通过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来揭示地质体系的演化过程。
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的应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对矿石、土壤和岩石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矿床成分的分布规律。
例如,研究发现在铜矿成矿作用过程中,富铜矿体周围的岩石中富集了大量的铜元素,这为寻找新的铜矿床提供了线索。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的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地壳中元素的地质过程、成矿作用过程以及地球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例如,通过对铅同位素的测定,可以判断铅矿床的成因类型,从而指导实际勘探工作。
此外,通过对锆石中铀同位素的测定,可以确定岩浆活动的时代和形成深度,为寻找富锆石的矿床提供了依据。
五、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矿石、土壤和水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可以找到与矿床成因相关的特征元素和异常区域,从而指导实地勘探工作。
例如,在铀矿床的勘探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土壤和地下水中铀同位素的分析,发现了一系列与铀矿床形成相关的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为铀矿床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

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勘查地球化学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方法,它是通过在地质地球化学上的探测和分析,确定地壳中矿产资源的位置、性质和分布规律,从而为找矿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勘查地球化学中,地球化学勘查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勘查技术、分类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地壳中的矿产资源进行分析,来确定矿产资源的位置、性质、分布规律和成因。
矿物在岩石中的分布、形态及其化学组成与岩石的成因、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地壳中矿物元素的组成及其分布规律,可以从中推断出矿床所处的区域、类型、规模、性质、成因等信息。
1. 确定找矿区域首先需要确定有矿藏或有找矿前景的区域,通过对潜在矿区的地质、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多方位信息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具有找矿价值的区域。
2. 发现找矿指标发现找矿指标是勘查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找矿指标的探测过程中,地球化学勘查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通过分析和测定潜在找矿区矿物、岩石及水中的元素和同位素含量,寻找与某种矿化作用、地质体或矿床有关联的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找矿勘查。
3. 建立模型和圈定目标区域在发现找矿指标后,需要利用整合的资料建立找矿模型,从而在寻找到矿床时为后续勘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圈定出具有最大潜力的找矿目标区域,作为后续的勘查和开采的重要依据。
二、勘查地球化学的分类和方法勘查地球化学可以分为浅层地球化学勘查和深层地球化学勘查两种类型。
浅层勘查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水和植被等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深层勘查常用的方法则包括矿物、岩石和地质体等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1. 土壤和植被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土壤和植被样品是勘查地球化学中常使用的标本类型。
在这类样品中,主要测定元素的含量、形态和分布规律,如Au、Ag、Cu、Pb、Zn、Mo等。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ray荧光光谱法等。
构造地球化学在地质填图找矿中的应用探讨

构造地球化学在地质填图找矿中的应用探讨摘要: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矿产勘查领域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是基于传统矿产勘查发展起来的,具备战略性使用意义的找矿方法,其以成矿相关的物质研究、分析为依据,对成矿的化学元素等地质相关参数进行观测,进而确定矿产情况。
关键词:构造地球化学;地质填图找矿;应用引言地球化学是近年来以研究地壳化学过程的新型的学科,主要用来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以及化学发展演变的过程,涉及到地质学及化学、物理学相关方面。
其研究的内容对矿产的勘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用在农业发展中,为科学种植提供数据指导。
1构造地球化学找矿依据人们通过对天文的不断研究发现,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复杂运动会导致地质结构不断演化,加上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往往会发生不同的构造运动,在此过程中还会伴随构造变形。
相关调查表明,地球化学异常现象往往出现在强构造变形区域,找矿单位在此过程中有很大概率可以准确找到矿区。
岩石圈岩块会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形变,岩石圈物质也会发生定向迁移,构造应力改变时也会对地球化学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外,运动由一种平稳状态过渡到另一种平稳状态,最终会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对岩石圈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构造运动原理中,成矿最有利的时期就是构造性质转变的时间,岩石可以在多期构造活动中有效破碎和被渗透,同时不断重组内部各种物质。
相关工作人员要形成构造地球化学系统思想,在此基础上,于特定区域开展全方位的勘查工作,及时记录各种数据信息,确保这些数据信息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终对矿区作出准确判断,保证矿产勘查工作正常开展,避免出现各种问题和风险。
2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的发展意义及其特点2.1构造地球化学找矿的发展意义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掌握各个异常带分布的区域,并记录其中存在的地质元素,对矿区内部各种构造类型作出准确的预测。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地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构造、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其应用广泛,对资源勘探具有重要作用。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以其高效、准确的特点,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分析手段。
本文将探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并阐述其在矿产勘探中的重要性。
一、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的应用前景地质地球化学方法是以地质学、化学学科为基础,结合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地壳化学元素的分布,控制地质过程,以及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其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床评价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地质体内是否存在矿化作用及其成矿潜力。
地球化学方法能够综合考虑矿床成因的多种因素,如地质、矿化特征、矿床类型等,对储量、品位、成矿规模等进行评估,为找矿方向和勘探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石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巨大。
矿石中的杂质元素对矿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地球化学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矿石中的杂质元素含量,为矿石的选择、分选等加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地球化学方法还能够对矿石中有毒元素进行分析,为矿石的环境友好型加工提供保障。
此外,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球化学方法在环境监测、环境修复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石油、天然气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可以通过对矿石中各种元素的分析,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的成因进行研究,为勘探工作提供指导。
同时,地球化学方法还能够对含油、含气岩石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油气资源,为勘探的精细化提供支持。
二、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产勘探中的重要性地质地球化学方法在矿产勘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对地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分析,来揭示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沉积物的起源、演化和地球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在矿产勘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概述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是利用各种分析手段,对地球样品中的矿物、岩石、土壤、水、气体等进行成分和结构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常用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色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
光谱分析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散射、透射等特性来确定其成分。
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近红外光谱等。
质谱分析是通过测量粒子离子加速运动引起的圆周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质谱分析可以检测地样品中的元素及其同位素。
色谱分析是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色谱分析广泛应用于地样品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成分分析。
X射线衍射分析是利用物质中原子排列引起的衍射现象来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
X射线衍射分析广泛应用于矿物和岩石中的晶体结构研究。
二、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矿产勘探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对地球样品中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析,来揭示地下矿产资源的存在、分布和富集规律。
首先,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找矿模型的建立和修正。
通过对不同地质背景下的矿产勘查区域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确定矿床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进而构建合理的找矿模型,为后续的矿产勘探提供指导。
其次,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矿产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土壤样品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矿石矿物的组成及其含量,进一步研究矿石的赋存状况和可能的成矿机制。
此外,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还可以用于地下水和地下气体的分析。
地下水和地下气体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对于矿产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和地下气体中的某些元素的异常含量可能与矿床的存在和富集有关,因此通过对地下水和地下气体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为矿产勘探提供宝贵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方法的应用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方法的应用—以山东招远魏家沟金矿床为例摘要:通过对招远某些金矿的成矿预测研究,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以山东招远魏家沟金矿床为例详细阐述了工作程序,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作了总结。
关键词:构造地球化学探矿成矿预测金矿床1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原理和工作方法1.1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原理构造地球化学晕,可以定义为“含矿溶液运移过程中在构造带内部及其两侧形成的元素异常带”。
基于以上认识,在与成矿有关的断裂构造中按一定的构造地球化学晕取样网度系统采样化验,圈定构造地球化学晕(异常),根据其形态、产状、规模及与成矿有利构造部位、金矿体关系,推测矿床边部和深部盲矿体存在的可能性,确定预测矿体的空间定位。
1.2 构造地球化学探矿的工作方法1.2.1 样品采集样品只在构造破碎蚀变带中采集,其网度依据矿床的实际情况而定。
所采集样品投影到一定地质图件上,包括剖面图、平面图、垂直纵投影图等。
1.2.2 数据处理和解释包括数据预处理、成矿指示元素确定和构造地球化学晕圈定与解释。
数据预处理是将地质原始变量经过适当的变换,使之服从正态分布,常用的变换包括标准化变换、极差变换、对数变换、广义幂正态变换等[1];成矿指示元素确定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一系列与成矿元素有相关关系的单变量或组合变量,用单变量或组合变量圈定成矿元素异常,达到减少工作量和工作成本的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构造地球化学晕的圈定和解释是将所变换的数据经过一定的处理(如趋势分析),用计算机成图,所成的图件结合地质实际来判别异常,指出盲矿的空间定位。
2 实际应用以山东招远魏家沟金矿床3号脉为例。
2.1 矿床地质特征魏家沟金矿床位于胶东招掖金矿带北截—灵山沟断裂的中段,矿床断裂构造发育,矿脉成群出现,主要矿脉有1号、2号、3号、7号,矿体赋存在矿脉中,具较高的工业价值(图1)。
图1 魏家沟金矿床平面地质图—玲珑花岗岩;Is—斜长角闪Q-第四系;δμ—闪长玢岩;γm25岩;q—石英脉;P—蚀变带;1—金矿体;2—地质界线;3—矿脉及编号;4—勘探线及编号;5—钻孔;6—探槽控制,北起28线,南至17线,全长约2 000 m。
其北端3号脉受F3与2号脉交汇,南部被第四系覆盖,向南有延伸的趋势。
脉厚15 m~55 m,一般为30 m左右,矿脉出露标高100 m~ 200 m,深部与2号脉相交,交线标高3~4线间为-300 m,向北逐渐升高。
矿脉在走向上曲折多变,4线以北,7线以南走向近SN,4~7线间走向15°左右。
矿脉倾向NW,倾角变化较大,4~7线间倾角较小,约45°~50°,两端较陡,约70°。
3号脉平面上呈带状,中间常夹有透镜状花岗岩块;剖面上部呈单脉,深部分成二枝形如裤腿,脉幅宽窄不一,变化明显,呈不规则脉状。
该脉由碎裂状绢英岩、碎裂状绢英岩化花岗岩、碎裂状钾化花岗岩及黄铁矿石英脉、黄铁矿细脉、断层泥组成,以碎裂状绢英岩、碎裂状绢英岩化花岗岩为主。
蚀变岩石的分带规律性明显,中部为绢英岩,两侧为绢英岩化花岗岩,边部为钾长花岗岩.绢英岩中常有黄铁矿石英脉,黄铁矿细脉呈灰黑色、烟灰色,沿裂隙分布,是重要的矿化标志。
矿体赋存在矿脉中.矿体展布规律呈左行斜列,斜列方位30°左右,但各矿体首尾对应相接,无重叠部位或重叠部位很短, 3—Ⅳ、3—Ⅴ、3—Ⅱ北段为一列,3—Ⅱ、3—Ⅲ为一列。
3-Ⅱ矿体是3号脉矿体中规模较大者。
赋矿层位明显,顶底板都有一层灰白色断层泥。
矿体分布于9~6线,赋矿标高+114 m~18 m,矿体走向3°~11°,倾向NNW,倾角63°~70°。
厚度0.80 m~7.69 m,平均2.97 m。
金品位平均5.03 g/t。
品位变化较稳定,变化系数92%。
依据矿石的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及其成因,矿石的自然类型可划分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其中3号脉矿石类型以蚀变岩型为主,约占矿石总量的90%以上。
矿石中金属矿物以银金矿和黄铁矿为主,次为自然金、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非金属矿物以石英和绢云母为主。
根据矿物特征组合及相关关系,金的成矿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为石英、绢云母的主要生成期,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金为主:(Ⅱ)金—多金属硫化物阶段,金属硫化物的主要生成期,并伴有银金矿的形成,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为主,同时有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的形成,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为主要的成矿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碳酸盐矿物生成阶段,并有石英及少量绢云母、黄铁矿的生成,成矿作用微弱,不构成独立金矿体。
上述三个成矿阶段以前二个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相互叠加的部位,金品位明显增高。
2.2 构造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样品只在断裂构造破碎带蚀变岩中采取,沿垂直矿化体走向方向用连续打块取样,样品重量1000 g以上,取样间距在沿脉中沿矿化走向为20 m间隔,在穿脉中按穿脉间距,取样线沿穿脉厚度方向切穿矿化带厚度连续打块取样。
深部钻孔沿切穿断裂构造矿化蚀变带厚度方向采取劈半岩芯打块取样。
本次研究根据矿床各中段中探采坑道工程能进入采样的最大可能性及深部钻孔保存的岩芯共采集样品125个,经过化验分析,参与电算处理、用于原生晕圈定的样品实际数目为100个。
由于3号脉为陡倾斜矿体,所以每个样品位置均投影于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上,应用此图来圈定化探异常。
2.3 数据的预处理根据多元分析理论,只有当样本呈正态分布时才有最优参数估计效果,并取得满意的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包克斯和考克斯(1964)建立的广义幂正态转换法,其转换形式如下:式中z为转换后的数据,x为转换前的数据,λ为待求的转换参数。
求解λ值的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指示函数式中s={Σ(x-μ)3/N}/σ3k={Σ(x-μ)4/N}/σ4w为权系数,μ与σ是N个观察数据经某次λ转换后的平均值和均方差,当w选择得当,在指示函数F取最小值时,可实现λ值的非线性最优化结果,根据洁乌斯和艾勒的实验结果,当 w=2时,可得到λ值的最优化转换[2]。
选择广义幂正态转换的优点在于:(1)转换后的数据没有负值,利于进一步的数据处理;(2)较一般正态变换(对数变换、标准化变换等)其转换后的数据正态分布形式明显优于后者,一般经常规正态变换无法达到要求的,广义幂正态变换均可达到较好效果。
表1为数据转换后的若干参数值,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要求。
表1 参数对照表表中原始数据平均值单位除Au 为×10外,其余为×10。
2.4 元素的相关性及最佳指示元素的确定我们分二个层次对魏家沟金矿床3号脉微量元素进行相关性和相关程度的研究,一是通过 R 型聚类分析实现,二是通过坐标变换,用因子分析实现。
1)R 型聚类分析3号脉样品的分析结果见图2。
从谱系图可见在r=0.4的水平上与金关系密切的元素 Bi 、Mo 、As 、Ag 。
Cu 、Zn 、Sb 在r=0.53的水平上合为一组,与金为负相关。
Co 、Ni 在r=0.39的水平上合为一组,相关关系不是很密切。
联系矿床实际,可能与Ⅱ阶段矿化晚期有关。
根据元素组合,可以把 Bi —Mo —As —Ag 作为3号脉的最佳指示元素。
图2 3号脉R 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2)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的方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变量转换为数目较少的由原始变量组合而成的新变量(因子)。
这些因子更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比原始变量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在元素地球化学中,不仅能反映元素间,元素组合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反映元素组合间的成因联系。
本文采用的结果均为初始因子解(已能较好反映,故不用正交因子解),所取公因子个数取决于累积方差贡献是否达到85%以上。
3号脉样品因子载荷矩阵见表2。
从表2可见,F 1因子反映了3号脉Au 矿化元素的主要特征,因子载荷较大的元素有 Au 、Bi 、Mo 、As 、Ag 。
F 2因子中 Cu 、Zn 、Sb 、Co 、Ni 的载荷较大,Au 的载荷极小,可能是主矿化阶段(Ⅱ阶段)晚期的反映。
F 3因子中 Co 、Ni 的载荷很大,并且Au 有一定的载荷(0.2407),同时 Cu 也有一定的载荷(0.2653),似乎反映主成矿阶段(Ⅱ阶段)早中期的特点。
F 4、F 5成因意义不明,暂不作讨论。
因此, F 1 、F 2、F 3的意义是十分明确的, F 1是主矿化阶段早期Au 大量沉淀时元素组合的因子,F 2、F 3则代表稍晚期元素组合的特征,这时Au 的沉淀已明显不足。
根据以上分析,Bi —Mo —As —Ag 可作为3号脉Au 矿化的指示元素。
表2 3号脉因子分析载荷矩阵Bi—Mo—As—Ag。
2.5 构造地球化学晕的圈定和解释即使是通常作为典型随机变化的金矿品位值,如果从大范围看,从无矿地段—有矿地段—无矿地段,也表现为金含量在地壳某一地段内由低—高—低的变化。
因此在成矿预测中,往往用趋势分析的方法来找出趋势,预报异常[3]。
基于以上认识,将所转换后数据调用专门计算程序进行趋势计算。
在计算中需要不断的引入或剔除变量,使趋势方程最优化。
计算结果包括趋势值和剩余值,趋势值反映断裂构造中元素含量的总体分布规律,剩余值反映局部的异常,即矿化异常。
所得的趋势值和剩余值与坐标值组成数据文件,调用绘图软件绘图,应当注意的是,往往由于图幅边界的控制点少而使图幅边缘产生“边界畸变”,解决的办法是在边界增加控制点或缩小图幅,使某些控制点在图幅外。
按照以上步骤,对魏家沟金矿床3号脉进行趋势分析预报异常,预测图见图3、图4。
图3 魏家沟金矿床3号脉成矿预测体系图1—勘探线;2—钻孔;3—矿体编号;4—矿体边界线;5—预测矿体边界线图4 3号脉趋势分析结果图(a)—金含量4次趋势分析等值线;(b)—金含量4次趋势分析剩余值等值线;(c)—矿化因子(F1)得分4次趋势分析等值线;(d)—矿化因子(F1)得分4次趋势分析剩余值等值线从已有工程控制资料看,3号脉矿体多集中在-50 m标高之上,矿化较好,-50 m以下则矿化较差。
因此,对3号脉的预测主要从上部控制区的探边和深部预测着手。
笔者用6~7勘探线-200 m—+75 m标高的100个样品的Au品位进行了3~6次趋势分析。
对比3~6次趋势面分析,差异不大,基本能反映3号脉金品位的变化趋势。
考虑到3号脉地质体的变化较为复杂,一般选用较为高次的趋势面(3次以上),同时也考虑到太高次的趋势面畸变较为明显(6次),因此本文采用4次金品位的趋势面来研究金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