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

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2.通过对史实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华文明的起源2.黄河流域的文明3.长江流域的文明4.原始的农耕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原始的农耕生活。
2.教学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华书局的背景和教材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明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中华文明的起源(1)教师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如:古代文明的特点、华夏族的形成等。
(2)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资料。
3.黄河流域的文明(1)教师讲述黄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如:夏、商、周等历史时期。
(2)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黄河流域的主要文明遗址。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4.长江流域的文明(1)教师讲述长江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如:巴蜀文化、楚文化等。
(2)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长江流域的主要文明遗址。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文明的特点。
5.原始的农耕生活(1)教师讲述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如:刀耕火种、定居生活等。
(2)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生活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2)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中华文明起源与农耕生活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史实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历史教案

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历史教案中华书局七年级上历史教案件是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下孕育而生的,其目的在于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大家阅读!设计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
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
揭示人类的起,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1 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
新课教学(一)人类的起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的说法?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
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_,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2.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1.夏朝的建立2.商朝后期都城教学难点1.夏朝建立的标志2.国家的含义及形成原因教法与学法讲解法、课堂讨论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生态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或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1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晋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基本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情况。
2、能力目标:探究秦末民变爆发红巾军的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难题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展开。
秦末农民战争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红巾军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入伍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
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我国全面的农民起义。
最后,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一般性,而秦亡此后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对此问题会有一些疑惑,从战争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汉朝建立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农民战争是农民战争第一次学习的基础科学,要在学习中注意认清看清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极佳的思维习惯。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
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2.过程目标方法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
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教学(一)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3.北京人4.山顶洞人五、课堂练习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六、课后反思: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和实物模型及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1《商鞅变法》教学目标: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全部内容的时间和变法的多半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商鞅商鞅的内容商鞅商鞅的评价难点: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抑制作用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宋国西汉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数项战争灭掉了百年战争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宋国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首要途径)二、教学过程(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采行变法?)1、原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战略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深感落后要是挨打)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吴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赵国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在于?(五)板书设计1、秦国为什么要开始实施变法?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止井田制触犯贵族神职人员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归侨都知道商君之法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6、变法成功与否?(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教案中华书局模板

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教案中华书局模板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历史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教案中华书局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教案中华书局1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本课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法学法]分组导学,学生自学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
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
教学过程:一、导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二、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通过学生角色[奴隶、统治者、新兴地主]扮演,展现大变革的时代背景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奴隶生产积极性不高。
2.奴隶主大量开垦私田,改变剥削方式,成为新兴地主。
3.统治者统治面临危机。
[公田不治诸侯争霸]三、讨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统治者,怎样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要变法改革。
四、指出当时各国都进行了变法,提问最彻底的变法在哪国引出秦国商鞅变法。
二组同学介绍商鞅。
商鞅最主要的功绩是变法.,那么变法的具体情况怎样讨论:假如你是商鞅,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学生讨论,制定变法措施。
用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内容。
1、背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将新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把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根底学问。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育学生的历史想象力量和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是学生熟悉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内容距今长远,只有依据考古开掘成果进展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把握本课的根本内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沟通【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入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头了人类历史。
人类社会经受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日就来探讨人类的神秘。
二、新课学习(一)元谋人教师:俗话说的好,树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
那么,同样道理,我们人类的老祖先是怎样消失在地球上的呢?关于人类的消失你知道有哪些说法吗?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现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制造的。
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制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现)(多媒体展现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觉的元谋人脚印。
学生:云南元谋县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怎么样?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在云南省元谋县发觉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现)北京人的发觉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积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觉,后来人类学家依据在遗址中发觉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思想准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
这是小编整理的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第23 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2.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B.鲜卑C.氐D.匈奴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六、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1、北魏建立2、统一北方3、融合的概况二、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三、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四、北朝的形成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二)第24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2、讲授新课:一、祖冲之与圆周率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
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
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
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并制成如下表格人物朝代称谓主要著作主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缀术》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其中最突出的是把圆周率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之后七位数字,较国外早近千年贾思勰北朝(北魏和东魏)著名农学家《齐民要术》总结我国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编成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郦道元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水经注》写出综合性地理学专著。
以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4、作业:课后思考题附:板书设计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三)第25 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是书法、绘画艺术。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艺术家用他们的所长反映着那段历史、记录着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2、讲授新课(板书)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王羲之,是东晋时最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坛的巨星,后世称为书圣。
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书法代表作有《兰亭序》。
《兰亭序》人称天下第一行书。
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
至今留传下来的只有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图》三件。
顾恺之的作品在绘画技巧上主要是运用流畅绵长的线条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形容他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人物栩栩如生,布局严密。
(板书)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后回答)①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② 佛教的盛行表现在哪两个方面?佛教自西汉末年开始由古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盛行。
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长期战乱和各族统治者的残暴而使许多人寻求精神寄托。
范缜,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论思想家。
508年,范缜写出《神灭论》,范缜《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看书回答)《神灭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互相结合着的。
有了肉体,才有精神;肉体死亡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板书)三、辉煌的石窟艺术石窟艺术包含石雕、壁画和塑像,它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传入我国。
南北朝时最著名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中国和印度佛教艺术的融合,是中外艺术结合的结晶,是举世瞩目的艺术宝库,都是世界著名文化遗产。
四、小结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大发展时期,成就辉煌。
这些文化成就在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一名文物保护专家,你打算如何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永葆艺术魅力。
六作业:课后习题附:板书设计一、思想:范缜著有《神灭论》二、书法艺术: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三、绘画艺术: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9、石窟艺术-10、-11、山西大同12、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相关文章:1.初一历史的优秀教案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下载5.2017七年级上历史教案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