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2010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非专业人员不进行脉搏检查
3.革命性的修改:流程更换
更加强调了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05年 A.保持气道通畅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2010年 C.胸外按压 A.保持气道通畅 B.人工呼吸
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 但不包括新生儿)
3.心肺复苏程序变化:C-A-B 代替 A-B-C
4.团队合作!
第八部分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 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 主要内容:
1.气道管理、通气支持以及治疗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2.治疗心脏骤停(药物治疗等) 3.改善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预后的措施(第九部分)
2. 弱化了脉搏的检查
医务人员在检查反应时应该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 (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然后,该人员会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 AED(或由其他人员寻找)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 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如果有的话)
声门上气道(喉罩、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和喉管),由受过培 训的人员实施CPR时声门上气道可以替代球囊-面罩通气 和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
8.1 气道管理辅助措施和通气
1.球囊-面罩通气:
当放置高级气道有延误或不成功时,球囊-面罩通气尤其 有帮助;
抢救人员应确保用仰头-抬颏法充分开放气道,提起下巴 紧贴面罩,手持面罩紧贴脸,使面罩与口密闭;
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 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情 况下
成人BLS在ICU中的应用
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学习

2.伦理学问题
与复苏有关的伦理学问题非常复杂,这些问题出现的环境不同 (院内或院外)、涉及不同的操作者(非专业施救者或医务人 员)并且涉及到开始或停止基础生命支持和/或高级生命支持。 所有医务人员在为需要复苏的个人提供治疗时,都需要考虑伦 理、法律和文化因素。虽然操作者在复苏过程中会参与决策, 但他们应该综合科学、个人或其代理者的意愿以及当地的政策或法律规 定。
D:\医学资料\心肺复苏讲稿\QQ截图20110712235818.jpg
7.CA后的治疗
“心脏骤停后治疗”是《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新增部 分 为提高在恢复自主循环后收入院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应当通过统一的方式实施综 合、结构化、完整、多学科的心脏骤停后治疗体系(方块图 3)。治疗应包括心肺复苏和 神经系统支持。应根据指征提供低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由于在心脏骤 停后往往会发生癫痫症状,应进行脑电图检查以诊断癫痫并尽快给出解读,并在昏迷 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频繁或持续地进行监测。 D:\医学资料\心肺复苏讲稿\QQ截图20110713000441.jpg
6.ACLS
2010 版心血管病高级生命支持 (ACLS) 中的主要更改如下: • 建议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并监测气管插管位 置和心肺复苏质量。 • 简化了传统心脏骤停流程,并提出了替代的概念性设计流程以 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 进一步强调了生理参数监测以优化心肺复苏质量并检测是否恢 复自主循环。 •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 (PEA)/心搏停止时常规性地使 用阿托品。
o-two呼吸机使用方法的演示: F:\心肺复苏讲稿\AVSEQ01.DAT
谢谢!
8.ACS患者病情稳定化治疗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官方简体中文版

本
题问要主的者救施有所对针
。据依的议建南指了出给 还外此。议建导指的容内训培苏复或作操苏复改更致导能可有 或的议争有及以学苏复于注专们他助帮在旨�师导会协脏心国 美和员人救急向面容内的要摘本。结总的更变和题 问要重些一》南指 )CCE( 救急管血心及 )RPC( 苏复 肺心 )AHA( 会协脏心国美 0102《对是”要摘南指“
录目
要 摘 》 南 指救急管血心及 苏 复 肺 心 会协脏心国美 0102《
n o i ta ic o s sA tr ae H na c ir emA 0 1 0 2 ©
授教 ,鸣一陆
对校版文中体简
DM ,keoH nednaV .L y rreT cSM ,DM ,srevarT .H werdnA DM ,retsuhS leahciM HPM ,DM ,aeR .D samohT BhC ,BM ,namlreP .M yerffeJ DM ,ydrebeP nnA y raM HPM ,DM ,ronnoC ’O .E t reboR DhP ,DM ,ramueN .W t reboR cSM ,DM ,nosirroM .J eiruaL DM ,kniL .S kraM DM ,kuhcneduK .J reteP DM ,namnielK .E acinoM DM ,lekniwttaK nhoJ SM ,DM ,hcuaJ .C drawdE DM ,yekciH .W t reboR P-TMERN ,DM ,nosugreF .D yerffeJ DM ,araihccuC tterB NEC ,NSM ,NR ,evaC .M anaiD DhP ,DM ,yawallaC .W notfilC DM ,illiB .E nhoJ DM ,ijnahB nahraF DM ,greB .A t reboR DM ,greB .D craM DM ,eryaS .R leahciM
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

2010指南的亮点
从A—B—C到C—A—B的变化:2010 CPR—ECC指南的最新进展是对成人和儿童(除新生儿)实施
BLS的顺序从A—B—C到C—A—B的变化。这种变化基于以下原因:①各年龄段的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 最高的是那些有目击者的初始心律是VF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CPR的关键是初始的胸外按
时间太长,应不间断反复练习,通过教育使全社会对心搏骤停者做到迅速反应,呼叫EMSS,即进行胸外按 压,并激活急救生存链系统,以此环环相扣,使心搏骤停救治成功率提高。 1.4尽快将CPR科学转化为临床实践:2010指南另一特点是,将自2005年到现在为止5年间关于CPR研 究的重要文献通过现场会议、电话会议、在线研讨会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证据评估、 分析和分类及科学证据总结,将已为实践证实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规范为指南,转化为临床实践,并指导实践。 这些在2010指南中处处得到体现,如强调现场目击者仅按压不通气;BLS中从过去的A—B—C过渡到C— A—B;从过去4个环节的生存链增加了心搏骤停后治疗;突出强调了高质量的CPR(足够的按压频率和深 度,保证充分的胸廓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以及CPR系统组织、实施、教育协调的重要性; 弱化了CPR装置及药物的重要性;简化了CPR流程,做到简单、实用、易操作、易学习、易掌握并有实效。 CPR起源于经验,通过半个世纪的实验和临床反复实践逐渐上升为科学,现在将科学转化为实践并指 导实践。相信随着科学进步实践的积累,CPR会越来越简单有效,使之成为一种既有科学理论及丰富实践内 涵,又实用的救命方法,造福全人类。
5
am,儿童应在4 am;每次按压应使胸廓充分回弹。只有三者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BLS的目的。如果说
《2010 美国心脏协会 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理论试题 文档

一、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主要问题这部分总结《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主要问题,主要是针对所有施救者,即医务人员或非专业施救者的基础生命支持 (BLS) 方面的问题。
《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了高质量胸外按压(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并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的重要性。
2005 年前后发表的研究表明:(1) 尽管在实施《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然需要提高;(2)各个急救系统 (EMS) 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相差较大;(3) 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作出了一些更改建议,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有关重视心脏骤停后治疗的新建议,以提高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一)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仍然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l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l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请注意,不再使用 5 厘米的成人范围,而且为儿童和婴儿指定的绝对深度较《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早期版本中指定的深度更深。
l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l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l 避免过度通气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 (30:2) 并未更改。
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 1 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 8 至 10 次呼吸)。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

(二)【重要相似处】
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 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30:2) 并未更改。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速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且不必与呼吸 同步。之后,可按照大约每6至8秒钟1次呼 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8至10 次呼吸)。
(二)【不同处】
⑤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⑥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无 脉电活动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一) 【与2005主要变化】
2.几个数字的变化:
⑦维持自主循环恢复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⑧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
糖 ⑨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二)【重要相似处】
形成:
基于国际证据评估流程,由数百位国际复苏科学家和专家 对数千份已经过同行审核的发表物进行评估、讨论和辩论。
该2010年国际证据评估过程包括由来自29个国家的356 名复苏专家,通过亲临会议、电话会议和在线研讨会 (“网上研讨会”)对复苏研究进行为期36个月的分析、 讨论和探讨,包括2010年初在德克萨斯的达拉斯举办的 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及治疗建议国际指南会议。 工作表专家们制作了包括277个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主题的 411份科学证据总结。该过程包括对相关文献进行有组织 的证据评估、分析和分类。其中还包括对可能的利益冲突 进行严格的申报和管理。
不是A-B-C)。通过从30次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开始心肺 复苏,可以缩短开始第一次按压的延误时间。 ?按压速率从每分钟大约100次修改为每分钟至少100次。 ?成人的按压幅度略有增加,从以前建议的大约4至5厘米 增加到至少约5厘米。 ?继续强调需要缩短从最后一次按压到给予电击之间的时 间,以及给予电击到电击后立即恢复按压之间的时间。 ?进一步强调通过团队形式给予心肺复苏
2010_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整理课件ppt
31
操作后处理
操作5个循环或2分钟后再次判断患者颈动脉 搏动:
如未恢复,继续心肺复苏,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 如已恢复,判断呼吸是否恢复(一看二听三感
觉 5-10秒)
如未恢复,单做人工呼吸,频率10-12次/分,每两 分钟检查脉搏一次;准备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如已恢复,安置体位,头侧位,整理患者衣服,保 暖,等待救援,每两分钟检查脉搏呼吸。
如无脉搏,应立即给予心脏按压。
整理课件ppt
16
C-人工循环
要点 ★按压部位 ★姿势 ★按压与放松间隔相等 ★幅度及频率 ★按压/通气比率 ★按压中断时间≤10秒
整理课件ppt
17
心脏按压部位确定法1
步骤1 中指食指沿肋弓 向中间滑移,
步骤2 中指触到剑突,
整理课件ppt
18
步骤3:
另一手掌根部紧贴食 指放在胸骨上,
步骤4:
四指交叉抬起不接触 胸壁进行按压。
整理课件ppt
19
心脏按压部位确定法2
整理课件ppt
2005指南规 定(成人): 两乳头连线 与胸骨交叉 点处为心脏 按压部位。 (腋下法)
20
按
压
姿 势
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 床上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
• 已从流程中去除“看、听和感觉呼吸”。 • 进一步强调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包括以足够的速率和
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 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 • 通常不建议在通气过程中采用环状软骨加压。
整理课件ppt
7
针对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及更改
• 施救者应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开始胸外按压(CA-B 而不是A-B-C)。通过从 30 次按压而不是 2 次通气开始心肺复苏,可以缩短开始第一次按压 的延误时间。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

CPR2010指南
压心吹起比例儿童及婴儿
——气道未受保护 • 一位急救员的压心吹气比例是30:2,而两位急救员的压心 吹气比例为15:2,原因是因为儿童及婴儿的心跳骤停的主 因是气道阻塞及呼吸骤停,所以压心吹气的次数可以相应 的减少至15:2。 ------气道已经受到保护 • 情况和成人一样,CPR不需要按比例,压心频率以每分钟 100次不停顿进行,而吹气者亦是每分钟做8-10次吹气 (约6-8s做一次吹气),检查心电及脉搏是在2分钟后。 • 为避免急救者过度疲劳,专家建议应为每2分钟转换压心 者一次,而转换的时间不应超过5s。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
无P波, 代之以“ f ” 波, 350~600 次/分; QRS-T波基本正常; 心室律(R-R 间期)绝对不等; 心室率 100-180次/分(未治疗者)。 频率
窦性心动过速(sinus tachycardia)
• 逐渐加快和减慢、P波与窦律相同
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 3急救药物
• ——抗心律失常药应该在第二或第三次除 颤后施行,指南建议在处理VF时仍然首先 采用胺碘酮,因为仍然有较多的研究证明 胺碘酮比利多卡因更有效。 • ——抗心律迟缓方面的药,仍然采用阿托 品,但剂量略有调整(0.5-1.0mg,1mg/kg 一般50mg)。 • ——室上速所采用的药物仍然是腺苷
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 1除颤
1.指南建议,每次除颤后应立即施行2分钟 CPR才检查心电及脉搏。 2.除颤的程序为: (1)除颤一次 (2)CPR2分钟 (3)检查脉搏及心电 (4)重复此循环 3.除颤成功:通常定义为放电后终止VF至少5 秒钟
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 2高级人工气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心肺复苏操作标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二、操作要点。
1.立即呼救,同时检查脉搏,时间小于10秒,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患者仰卧在坚实表面(地面或垫板);
3.暴露胸腹部,松开腰带;
4.开始胸外按压,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联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
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5.采取仰头举颏法(医务人员对于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10~12升/分(有氧情况下)。
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1秒钟,使胸廓抬举,连续2次。
通气频率8-10次/分;
6.按压和通气比30:2;
7.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如未成功则继续进行CPR,评估时间不超过10秒钟。
三、注意事项。
1.按压应确保足够的速度与深度,尽量减少中断,如需安插人工气道或除颤时,中断不应超过10秒钟;
2.成人使用1-2升的简易呼吸器,如气道开放,无漏气,1升简易呼吸器挤压1/2-2/3,2升简易呼吸器挤压1/3;
3.人工通气时,避免过度通气;
4.如患者没有人工气道,吹气时稍停按压。
如患者插有人工气道,吹气时可不暂停按压。
新旧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一、关键点
1、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2、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3、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4、避免过度通气,
5、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二、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三、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四、生存链的变化
★2010(新):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2005(旧):
1、早期识别,激活EMSS
2、早期CPR
3、早期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
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010(新):
胸外按压先于通气
●2005(旧):
成人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后再做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
原因:
1、胸外按压能够向心脏和脑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患者经过抢救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
2、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误的情况应最小化。
3、胸外按压不受体位的影响,可以即时进行,而定位头部和进行嘴对嘴呼吸都需要花费时间。
4、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第二个抢救者施行开放气道。
在开始做人工呼吸时,第一个30次胸外按压也就结束了。
5、不管是单人还是多人抢救,以胸外按压开始CPR 不会推迟进行人工呼吸这点应该明确。
五、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10(新):
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
即“用力按,快速按”,在胸部中心按压,直至受害者被专业抢救者接管。
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应该至少为被救者提供胸外按压。
另外,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压和呼吸比例按照30:2进行。
在到达抢救室前,抢救者应持续实施CPR
●2005(旧):
没有区别抢救者是否受过培训。
仅建议旁观者可以在指导下行胸外按压。
原因:
对于未受过培训的抢救者来说,通过电话,就可实行仅有胸外按压的CPR。
然而,经过训练的救援人员,还是应该胸外按压和通气同时进行。
六、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2010(新):
CPR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
30次胸外按压后,单人抢救者开放被救者的气道,并给予2次通气。
●2005(旧):
开放气道实施时CPR的前提。
气道开放后,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评估没有呼吸心跳后,在进行胸外按压!
原因:
按照心肺复苏术中C-A-B的顺序,对于没有意识,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成人,应首先给予胸外按压。
因此,呼吸作为心脏骤停后简要检查的一部分,应放在胸外按压,开放气道,2次通气之后
七、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2010(新):
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2005(旧):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原因:
按压次数,中断时间,决定了胸外按压的频率。
这也是影响正常循环和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数研究中,胸外按压次数与存活率成正比。
作为CPR组成的重要部分,胸外按压不仅要把重点放在按压频率上,也要尽量缩短中断时间。
按压不足或频繁中断将会使每分钟的按压次数减少。
八、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5 ㎝≥5cm
★2010(新):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至少 5㎝≥5cm
●2005(旧):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 4㎝-5 ㎝ 4-5cm
原因:
胸外按压通过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能量。
尽管建议按压时要用力按,快速按,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多数抢救者按压深度还是不够。
此外,现有科学表明,按压深度至少5 ㎝时比4 ㎝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