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生理

C6H6O6+ 6O2
6CO2+ 6H2O + E
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1、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定义:
分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
糖、脂肪:物理热价 = 生物热价 1克蛋白质的物理热价约23.43KJ 生物热价约 为18KJ,说明蛋白质在体内是不能被完全氧化的
(三)动物对炎热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调整血液循环 3. 蒸发散热 皮肤和表层血管舒张
(1)出汗
(2)呼吸次数增加和热喘呼吸,并伴以唾液分泌 增加,使呼吸道蒸发散热大为增加。
(四)动物对寒冷的生理反应
1. 行为反应
2. 增加绝热性能
短期暴露于寒冷中,竖毛肌收缩,被毛竖 立;长期生活于寒冷环境中,则被毛增生,皮 下脂肪蓄积,以增大身体的绝热效应,减少体 热散失。
4、产热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 ① 甲状腺激素(T3、T4):产热作用缓慢而持久。 动物长时间处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以适应低温环境。 ②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产热作用迅速 而短暂。 当动物突然进入冷环境时,E和NE 分泌增加,主 要是使动物应付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保持体温恒定。 (2)神经调节: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NE、E释 放增加。 寒冷—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TRH释放—TSH释放
选择:1 狗的散热是以( )为主
A 蒸发 B 传导、对流、辐射 C 传导 D 对流
2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 )成为唯一的 散热方式。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蒸发
7.能量代谢和体温

3.蛋白质
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蛋白质主要功能是构成细胞成分和形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一般不做供能物质。
长期不能进食或消耗量极大时,糖原和贮存脂质几乎耗竭 时,机体通过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供能。
蛋白质不能在体内完全氧化,没有被完全氧化的代谢产物 以尿素、尿酸、肌酸形式经肾脏排出。
(二)能量的去路
基础状态: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 环境温度20-25℃、空腹(禁食12小时)。此时的能量主要维 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基础代谢率比一般的安静时的代谢率更 低,但不是最低。熟睡无梦时更低。
能量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基础代谢率的单位: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 kJ/(m·h)
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上移,冷 敏神经元活动增强,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寒战、皮肤血管 收缩。相反,高热因素去除后,体温调定点下移,热敏神经元活 动增强,散热增加,产热减少,皮肤血管舒张,发汗,体温下降。
(四)温度习服:当机体较长时间处于高温和低温环境 中,机体对环境的耐受性逐渐升高,而维持正常健康状 态。
2.机体的产热形式及调节:机体的产热量大部分来自全身各组织 器官的代谢活动。 安静寒冷环境下:寒战产热和非寒战产热
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加基础上,伸肌和屈 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此时机体的能力代谢率可增加 4-5倍,骨骼肌不做功,收缩的能力全部转化为热能,产热显著。
非寒战产热:寒冷刺激下,机体通过升高代谢率而增加产热的 现象。体内的褐色脂肪组织的非寒战产热量最大。 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多,促进代谢产热。
(2)传导散热:机体将热量直接传递给与皮肤接触的较冷物体。 取决于皮肤表面与接触物体表面的温度差、接触面积等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医学课件

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当日 最低,排卵后升高0.2-0.50C。与血中孕激素浓度的 周期性变化有关
➢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正常体温维持
产热
动态平衡
散热
• 产热 ✓ 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时--内脏(尤其是肝脏)为主 运动或劳动时—骨骼肌为主
➢ 产热形式 ✓ 寒战产热
骨骼肌在肌紧张增强的基础上,伸肌和屈肌同时发 生的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特点:不做外功 中枢:下丘脑后部 传出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注:通常情况下,体内能量主要来自糖和脂肪的氧化,蛋白 质用于氧化供能的量很少,且氧化不彻底,在计算能量代 谢时可忽略不计。
• 能量代谢率的测算方法 方法一: ① 测定单位时间内O2耗量和CO2产生量,计算RQ ② 以算出的RQ作为非蛋白呼吸商,从表中查得相应的混合氧热价, ③ 利用公式:产热量=混合氧热价× O2耗量,求出单位时间内的产热量,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 体温
机体深部组织的平均温度, 也叫体核温度,37 ℃
意义:体温的相对恒定是 机体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 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 生理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 正常体温 血液温度最理想,但不易测量,通常体温的测量 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 肛温:36.9~37.9℃,最接近机体深部的温度 口温:36.7~37.7℃ 腋温:36.0~37.4℃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 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 机体能量的来源 主要来源于糖、脂肪、蛋白质
ATP(三磷酸腺苷):贮能物质和直接供能物质 CP(磷酸肌酸):ATP的贮存库,但不能直接供能
➢糖 正常情况下糖是主要供能物质。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 有氧氧化,故缺氧和血糖水平过低,均可导致意识障碍、 昏迷及抽搐 机体糖的储备较少,成年人糖的储备量仅为150g左右。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33
体温调节
一、动物的体温及其正常变动
(一) 体 温
正常新陈代谢要求在一定 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哺乳动物 的体温超过42℃或低于25℃, 将引起代谢严重障碍甚至死亡。
所以,正常的体温对于生命 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机体 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34
体温调节
二、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V糖(物理)=V糖(生物) V脂肪(物理)=V脂肪(生物) V V 蛋白质(物理) > 蛋白质(生物)
13
表6-1 三 种 营 养 物 质 氧 化 时 的 几 种 数 据
产 热 量 ( KJ╱ g) 营 养 物 质
物 理 热 价生 物 热 价营 养 学 热 价 ※
糖 17.17
蛋 白 质 23.45 脂 肪 39.77
大家好
1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Temperature regulation)
能量代谢 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体温恒定的调节 外界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2
第一节 能量代谢
❖ 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 转移、储存和利用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 新陈代谢:维持生命各种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的总称。 ❖ 新陈代谢包括: ❖ 物质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 能量代谢(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3
一、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机体能量的来源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氧 化分解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机 体主要利用糖(70%)和脂肪(30%)供能,少量的能量 依靠蛋白质分解供给。
既然机体消耗的能量都是来源于食物,是否可 以用每天摄取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来估测机体能量的
? 消耗率呢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课件

第二节 体温
(二)行为性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包括变温动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 姿势的改变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如动物避开过冷或过热的环境向适宜的温度环境靠近, 或改变姿态如:蜷缩身体而保暖,伸展肢体而散热,以及人类在寒冷时拱肩缩背、踏步跺 脚、增减衣着、创造人工气候环境等来祛暑或御寒。行为性体温调节是以自主性体温调节 为基础的,也是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影响而发挥作用,因此两者不可截然分开。对人类来 讲,行为性体温调节是大脑皮层参与下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对自主性调节的补充。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二)能量的去路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三)能量的平衡
人体能量的平衡是指机体摄入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之间的平衡。人体每 天所消耗的能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身体运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的能量消耗。 如果一段时间内体重不变,则这段时间内机体摄人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基本 相等,能量达到“收支”平衡;如果摄人能量少于消耗能量,机体会动用储 存的能源物质,使体重减轻,称为能量的负平衡;如果摄入能量多于消耗能 量,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变为脂肪,导致体重增加,称为能量的正平衡。
(4)蒸发散热:是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热的 一种方式。
(1) (4)
(2) (3)
第二节 体温
3.散热活动的调节
•
机体主要通过皮肤血流量的调节和发汗来调控散热。
•
当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散热量大小
主要取决于皮肤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皮肤
第二节 体温
3.体温调定点学说
对于正常人的体温为什么能够 保持在37℃左右,有人提出了调定 点(set point)学说。该学说认为,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控制体 温恒定的平衡点,即调定点,其功 能类似于恒温调节器,调定点的高 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认为感受的 阑值为37℃,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二)体温的测定
临床: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实验研究: 食管温度——体核温度的一个指标 鼓膜温度——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三)体温的生理性变动
1.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2.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女子的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 4.肌肉活动与精神活动
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 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NPRQ):糖 和脂肪氧化(非蛋白代谢)的CO2产量与O2耗量的比值。
三种营养物质氧化的几种数据
───────────────────────────
物质
耗氧量 (L/g)
产(CLO/2g量)
物理热价 (KJ/g)
生物热价 氧热价 (KJ/g) (KJ/L)
呼吸商 (RQ)
───────────────────────────
糖 0.83 0.83 17.0
17.0 21.0 1.00
脂 肪 1.98 1.43 39.8 39.8 19.7 0.71
(一)肌肉活动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影响最显著 (二)环境温度
躺卧 开会 擦窗子
2.73 3.40 8.30
(三)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洗衣 扫地
9.89 11.37
南华大学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D、计算24h产热量 24h产热量=1350kJ+6706.5kJ=8056.5kJ
3、耗O2量与CO2产生量的测定方法 (1)开放式测定法
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测定耗氧 量和CO2产生量 (2)闭合式测定法
一般是使用能量代谢率测定器械 (如肺量计)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 运动或劳动的强度 消耗的能量 能量代谢值可作为评价劳动强度的指标 2、精神活动 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受到的 影响不大,其产热量一般不超过4%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能量代谢 *骨骼肌的紧张性 *交感神经兴奋 儿茶酚胺释放 代谢率
C6H12O6+6O2=6CO2+6H2O+Q。
举例: 受试者在标准状态下24小时耗 氧量:400L,CO2产生量:340L,尿氮量: 12克,计算24小时的能量代谢。 步骤: A、求出蛋白质代谢的耗氧量、CO2产 生量和产热量
蛋白质氧化量=12×6.25=75g 产热量=18×75=1350kJ 耗氧量=0.95×75=71.25L CO2产生量=0.76 ×75=57L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到7-8h), 即使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机体产热量也要比进食前有 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生额外的热量作用,称为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蛋白质:25-30% 糖和脂肪:4-5% 混合性食物:10% 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肝脏处理蛋白分解产物 时的额外能量消耗有关
RQ=1.0 →氧化糖; RQ=0.71→ 氧化脂肪; RQ=0.80→ 氧化蛋白质; RQ=0.85→一般饮食。
(二)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 机体释放的能量=热能+外功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3.调定点学说
下丘脑PO/AH中的温度敏感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 调定点:能使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活动后 恰好使散热和产热保持平衡的温度值。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2.人体体温昼夜节律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上午8~10时 B.下午3~4时 C.清晨2~6时 D.夜间10~12时 3.女性月经期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是 A.行经期 B.排卵前 C.排卵后 D.排卵日 4.人体腋下温度正常值是 A.36.0℃~37.4℃ B.36.7℃~37.7℃ C.36.9℃~37.9℃ D.37.5℃~37.6℃ 5.影响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进食 C.精神、情绪 D.肌肉活动
6.劳动或运动时,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A.肝脏 B.脑 C.心脏 D.肌肉 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和对流 C.发汗蒸发 D.不显性发汗 8.给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9.给高热病人作用冰帽或冰袋的作用是 A.增加辐射散热 B.增加传导散热 C.增加蒸发散热 D.增加对流散热 10.决定体温调定点的部位在 A.下丘脑 B.大脑皮层 C.下丘脑后部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2.测 定
产热量=20.2kJ/L×耗氧量/体表面积 BMR=(实测值-平均正常值)/平均正常值
年龄 (岁) 男 11~15 195.5 16~17 193.4 18~19 166.2 20~30 157.8 31~40 158.6 41~50 154.0 >51 149.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教学内容】掌握:1.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3.体温的正常变动;4.产热的调节反应;散热的调节反应发汗、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蒸发;5.外周及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1.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2.主要产热器官;3.调定点学说。
了解:1.能量代谢概念;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定方法;2.几种散热途径(传导、对流、辐射)。
一、填空题1.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是_____。
2.一般说来,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升高_____3.正常成年人的腋窝温度为_____℃,口腔温度为_____℃,直肠温度为_____℃。
4.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源于_____。
5.机体最重要的散热器官是_____。
6.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
7.人体调节体温的中枢位于_____。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与正常平均值相差_____以内属正常,甲亢时Basal metabolic rate可比正常值高出_____。
9.在体温的常测部位中,以_____温最高,_____温最低。
10.常温下,安静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_____。
11.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_____。
12.蒸发散热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
13.发汗可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它属于神经调节,其基本中枢位于_____。
14.小汗腺受_____神经支配,其节后纤维为_____纤维。
15.不显汗与汗腺分泌无关,它是通过_____来实现的。
16.致热原能使下丘脑的“调定点”水平_____。
17.醛固酮能_____汗腺导管对NaCl的重吸收。
18.外周温度感受器一部分在_____,另一部分在_____和_____。
19.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_____。
20.女子体温在排卵后_____,这种变动可能与血中_____升高有关。
二、名词解释1.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2.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3.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4.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6.体温 (body temperature)7.温热性发汗(thermal sweating)8.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9.精神性发汗(mental sweating)三、选择题A型题1.长期处于病理性饥饿状态下的病人, 呼吸商趋向于A.0.70B.1.00 C .0.80 D.0.82 E.0.852.临床上测量体温常用的部位是A.肝脏B.血液C.食道D.腋窝E.肛门3.体内能源贮存的主要形式是A.肝糖元B.肌糖元C.脂肪D.组织脂质E.蛋白质4.下列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 哪一项是错误的A.男子的基础代谢率平均比女子高B幼儿的基础代谢率比成年人的高C.老年人的基础代谢率低D.体重相同的人基础代谢率较为接近E.基础代谢率同体表面积之间具有比例关系5.下列哪种情况能使能量代谢率升高A.进食后B.运动C.体温升高D.环境温度低于20℃E.以上均可6.人体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率A.与身高成正比B.与体重成正比C.与体表面积成正比D.与身高和体重的乘积成反比E.与上述各因素都无关7.在生殖周期中基础体温最低的时期是A.月经期B.卵泡期C.黄体期D.排卵期E.妊娠期8.基础代谢是指A.深睡时的能量代谢B.运动时的能量代谢C.安静时的物质代谢D.清醒、安静、空腹状态下的能量代谢E.安静时的能量代谢9.基础代谢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 这可能与下列哪种激素有关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胰岛素C.孕激素D.雌激素E.甲状腺激素10.为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直接供能的物A.ADPB.A TPC.脂肪酸D.葡萄糖E.氨基酸11.食物的氧热价是指A.1 g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B.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 L O2产生的热量C.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D.食物氧化时,消耗l mol O2所产生的热量E.1 g食物氧化时产生的CO2量12.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是A.肌肉运动B.高温C.寒冷D.情绪紧张E.进食13.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的正常范围是不超过正常平均值的A.±30%B.30%一40%C.±15%D.40%~50%E.±20%~30%14.下列疾病情况下,基础代谢率明显升高的是A.肢端肥大症B.甲状腺机能亢进C.糖尿病D.甲状腺机能低下E.呆小症15.生理学所说的体温是指A.口腔温度B.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D.皮肤温度E.平均深部温度16.在一昼夜中body temperature最高的时间是A.2:00~6:00B.7:00~9:00C.10:00~12:00D.13:00~18:00E.19:00~22:0017.安静时,产热最多的器官是A.脑B.皮肤C.内脏D.肌肉E.骨18.当外界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形式是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E. 辐射和对流散热19. 体温调节中枢的基本中枢位于A. 脊髓B. 延髓C. 中脑D. 下丘脑E. 大脑皮层20. 支配小汗腺的神经和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分别是A. 副交感神经,AChB. 副交感神经,肽类递质C. 躯体神经,AChD. 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E. 交感神经,AChB型题A.食物的热价B.食物的氧热价C.呼吸商D.能量代谢率E.基础代谢率1.单位时间时机体的CO2产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2.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称为3.食物氧化时消耗1 L O2产生的热量4.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率称为A.辐射散热B.对流散热C.不感蒸发D.蒸发散热E.传导散热5.给高热病人使用冰帽是通过增加6.夏日使用风扇是通过增加7.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A.糖B.脂肪C.蛋白质D.三磷酸腺苷E.二磷酸腺苷8.食物中作为主要能源的物质是9.食物氧化后释放的能量贮存于10.短期饥饿时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A.脑B.内脏C.肌肉D.脂肪E.内分泌腺11.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12.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X型题1.关于食物的热价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A.它是指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B.它又分为物理卡价和生物卡价C.物理卡价是指食物在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D.生物卡价是食物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热量E.所有食物的物理卡价和生物卡价均相等2.下列关于基础代谢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人体最低的能量代谢率B.女子高于男子C.儿童高于成年人D.老年人降低E.同性别、同年龄,但不同身高体重的个体,他们的基础代谢率较为接近3.关于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敏感神经元分为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B.温度敏感神经元仅存在于下丘脑C.脑组织温度增加时,热敏神经元放电增加D.脑组织温度降低时,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E.脑组织温度变动0.10摄氏度,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放电就会发生改变4.关于在寒冷环境中机体表现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出现战栗C.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D.组织代谢率提高,产热量增加E.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四、问答题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2.体温有哪些正常的生理变动?3.临床上测量体温的常用部位有哪些,其正常值各是多少 ?4.根据散热原理,如何给高热病人降温?5.简述人体的散热器官和散热方式。
6.何为基础状态?答案与题解一、填空题1.肌肉活动2.13%3.36.0℃~37.4℃,36.7℃~37.7℃,36.9℃~37.9℃4.糖5.皮肤6.传导,辐射,对流,蒸发7.下丘脑8. ±15%,25%~80%9.直肠,腋窝10.辐射,蒸发11.皮肤12.不感蒸发(不显汗),可感蒸发(显汗)13.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出汗14.交感,胆碱能15.体表蒸发16.上移17.促进18.皮肤,粘膜,内脏19.ATP20.升高,孕激素二、名词解释1.食物的氧热价是指每消耗1L氧用以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所产生的热量。
2.呼吸商在一定时间内,机体CO2的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RQ。
3.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4.非蛋白呼吸商: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
5.食物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6.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7.温热性发汗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发汗称为温热性发汗。
8.能量代谢指伴随着物质代谢过程中所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过程。
9.精神性发汗在手掌、足跖和前额等处,有些汗腺受肾上腺素能纤维支配,精神紧张时可引起这些部位发汗,称为精神性发汗。
三、选择题A型题1.C2.D3.C4.D5.E6.C7.D8.D9.C 10.B 11.B 12.A 13.C 14.B 15.E 16.D 17.C 18.D 19.D 20.E B型题1.C2.A3.B4.E5.E6.B7.D8.A9.D 10.B 11.B 12.CX型题1.ABCD2.AB3.ACDE4.CE四、问答题1.①肌肉活动②环境温度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④精神活动2.①昼夜变化清晨2-6时体温较低,午后1-6时较高,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②性别差异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
女性常因孕激素水平及其产热作用的影响,体温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
排卵前体温较低排卵日体温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到较高水平,并可维持一段时间。
③年龄新生儿体温易波动,老年人因基础代谢率低而体温略偏低。
④其它因素凡能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均可影响体温。
3.腋下温度:36.0~37.4℃;口腔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9~37.9℃。
4.①利用冰袋或冰帽给高热病人的降温(传导散热);②注意通风(对流散热);③用乙醇擦身(蒸发散热);④降低室温,增加辐射散热。
5.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另外还有其他排泄器官(如肾)借排泄活动散发少部分热量。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不显性蒸发和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