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蜀相

合集下载

蜀相导学案及

蜀相导学案及

一、教课目的:知识和能力:①经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怀、反衬等表达感情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四周的风景?光景有什么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品尝语言,掌握诗歌的感情。

特色?此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感觉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敬慕和痛惜之情,了解杜甫伤时感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课重、难点:领会诗人感情,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五、知识拓展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炼字题的种类杜甫( 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 1. 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依据必定的艺术构想组合而成的,而真实能组成鲜亮的巩义人,唐朝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假如动词。

由于名词在诗句中常常不过一个被陈说的对象,它本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此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经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杜甫伤时感事,人品崇高,约 1400 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存心识的,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尊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代有杜甫草堂纪而见是无心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赏识与被赏识的关念。

系,人忧如在自然以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赏识2、写作背景(论世):与被赏识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闲,料南山见我亦这样。

假如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宦途崎岖,志向没法发挥。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时安排:1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蜀相 导学案

蜀相 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了解杜甫不能建功立业之恨的情怀4、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诗歌创作背景,把握关键词语,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叹惜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蜀相》参考答案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由著名作家巴金创作,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广受欢迎。

作品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主角,描写了诸葛亮的一生和政治生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谋利的精神。

本篇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认识历史、了解人物,提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本篇导学案的实施细节和步骤。

1.导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三国历史和蜀汉政治背景来引入本篇作品,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同时启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和向往。

2.阅读指导为保证学生对本文的深入理解,以普通话朗读和发音指导为并关注一些词语和细节,提醒学生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蜀相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人物性格变化,加深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历史背景的感性认识。

3.个别交流与讨论在进行完观念的讲解和阅读指导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安排1-2次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本篇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了解问题的本质,加深对诸葛亮个人、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认识,加强学习效果。

4.网上人文素养项目本篇导学案还设计了一些网上人文素养项目,包括人文音乐、人文电影等。

通过这些项目,帮助学生深化对本篇文学作品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5.简单评估教师可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主题理解的深度,以及个别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等。

总之,《蜀相》导学案是一篇基于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的文学作品分析,面向学生,带有示范性、跟踪性和启发性,旨在提高学习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以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历史及文化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对《蜀相》的导学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该导学案的设计非常有针对性、全面且深入。

它不仅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面理解,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个体人性的思考。

蜀相 高效课堂导学案

蜀相 高效课堂导学案

蜀相高效课堂导学案一、前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推崇的是“高效课堂”,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介绍蜀相的高效课堂导学案,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表现。

二、课前准备2.1 教师1.精心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确保内容完整、有条理和易于理解;2.对课程结构和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3.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2.2 学生1.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2.带上必要的学习工具,如笔记本电脑、文具等;3.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注意力,能够集中注意力于课堂内容。

三、课堂教学3.1 开始阶段1.讲解学习目标和内容,明确课程主题和知识点重点;2.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借此掌握课堂氛围和基础情况;3.立即进行互动,通过互动环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并帮助学生有效记忆知识点。

3.2 主要阶段1.将知识点分解为小节,采用“简单到复杂”的讲授方式,确保每个知识点的透彻理解;2.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反思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3.强调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3.3 结束阶段1.通过课堂小结,回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2.打破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创造才能;3.教育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达到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通过这些高效的课堂导学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潜能,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并帮助学生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和热忱,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以更好地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下一代。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蜀相》“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龙小燕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设计步骤:一、读通: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悲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读懂:(小组合作与探究)、翻译并赏析诗歌试问: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翻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翻译: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这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凄清之感,英雄寂寞之意。

(乐景写哀情)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件大事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导学案
编者:
学习目标
1、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2、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⑴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⑵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等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⑷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作。

《蜀相》就是杜甫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祠堂时所作。

3、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自主学习
1、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2、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
3、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

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其中“自”“空”二字用法同杜诗相同。

请抓住“自”“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色,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知识链接-----炼字型
⑴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②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⑵答题思路
①解释这个字;
②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③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④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

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试题链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6.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7.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一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蜀相》导学案练习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
①“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②“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③“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④“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因为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⑤“一个爱国的杜甫”,因为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此外,《登高》等诗篇, 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⑥“一个不得志的杜甫”,因为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
2、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3、答案:草色莺声无人滋扰,无人赏玩,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

而碧草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则寄寓了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下文怀古思人的引子。

4、答案: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

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

5、答案: D
6、答案:抒发了三种感情:①对家乡故园的亲人的思念,②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③对自己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凄凉感伤之情。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后困居瞿唐附近时所写。

全诗以明月兴思情,首联“万里瞿唐月”表明作者与故乡有万里之遥,思念之情顿生,明月“开暗室”“满青天”寄寓作者的两地思念,思情绵长悠远。

颈联写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静止不动。

明月悬天正如泪脸高悬。

尾联乌鹊停在江边,夜深时分依然不走,衬托出诗人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凄凉之感。

7、答案:①“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

②“时时”借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

③“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