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
蜀相 导学案 生

《蜀相》导学案编制人:明确目标1、知识和能力: 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一、预习(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看来,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二)了解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蜀相导学案及

一、教课目的:知识和能力:①经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怀、反衬等表达感情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四周的风景?光景有什么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品尝语言,掌握诗歌的感情。
特色?此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感觉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敬慕和痛惜之情,了解杜甫伤时感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课重、难点:领会诗人感情,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五、知识拓展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炼字题的种类杜甫( 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 1. 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依据必定的艺术构想组合而成的,而真实能组成鲜亮的巩义人,唐朝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假如动词。
由于名词在诗句中常常不过一个被陈说的对象,它本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此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经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杜甫伤时感事,人品崇高,约 1400 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存心识的,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尊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代有杜甫草堂纪而见是无心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赏识与被赏识的关念。
系,人忧如在自然以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赏识2、写作背景(论世):与被赏识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闲,料南山见我亦这样。
假如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宦途崎岖,志向没法发挥。
蜀相 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了解杜甫不能建功立业之恨的情怀4、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诗歌创作背景,把握关键词语,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叹惜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f6a3ba852458fb760b5613.png)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蜀相》参考答案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由著名作家巴金创作,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广受欢迎。
作品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主角,描写了诸葛亮的一生和政治生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谋利的精神。
本篇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认识历史、了解人物,提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本篇导学案的实施细节和步骤。
1.导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三国历史和蜀汉政治背景来引入本篇作品,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同时启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和向往。
2.阅读指导为保证学生对本文的深入理解,以普通话朗读和发音指导为并关注一些词语和细节,提醒学生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蜀相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人物性格变化,加深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历史背景的感性认识。
3.个别交流与讨论在进行完观念的讲解和阅读指导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安排1-2次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本篇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了解问题的本质,加深对诸葛亮个人、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认识,加强学习效果。
4.网上人文素养项目本篇导学案还设计了一些网上人文素养项目,包括人文音乐、人文电影等。
通过这些项目,帮助学生深化对本篇文学作品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5.简单评估教师可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主题理解的深度,以及个别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等。
总之,《蜀相》导学案是一篇基于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的文学作品分析,面向学生,带有示范性、跟踪性和启发性,旨在提高学习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以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历史及文化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对《蜀相》的导学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该导学案的设计非常有针对性、全面且深入。
它不仅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面理解,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个体人性的思考。
《蜀相》导学案

《蜀相》“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龙小燕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设计步骤:一、读通: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悲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读懂:(小组合作与探究)、翻译并赏析诗歌试问: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翻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翻译: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这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凄清之感,英雄寂寞之意。
(乐景写哀情)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件大事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体会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感情,学习咏史诗借古伤今的写法。
自主学习:(一)熟人见面打招呼大诗人杜甫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关于他的文学常识,聪明的你,一定还记得吧。
请写出与之相关的关键词,至少6个,多写更好。
(二)学习诗歌先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首先,你要读准字音。
你能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吗?柏森森黄鹂空好音频烦2、其次,你要读准节拍。
(参考课后练习一)3、最后,你要声音洪亮,读出一定的情感。
试一试吧,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三)放慢速度品字词同学,请放慢阅读速度,细究字词句,试试你能否从诗中的某个字词或句子中发现文字背后的情感秘密亦或是技法手段,你能否读出诗中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为了帮助你们品评诗的语言,老师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请你将你的发现批注出来与大家交流。
诸葛祠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树森森。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作交流:(四)交流碰撞收获多请将你品词句时的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获得共识后,小组可派一成员上黑板批注,并准备和全班同学交流。
(五)知人论世诗心悟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的主旨。
1、诗文中作者对诸葛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看出杜甫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些方面了吗?为什么是这些方面?2、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3、请你写出此诗的主旨。
助读材料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
杜甫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3、掌握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自号,河南巩县。
与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分别是:,,、《三别》分别是:,,等名作。
诗歌风格,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知识: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3、文学知识: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日积月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