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静电现象》学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和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2. 摩擦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3. 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棒吸引碎纸屑、衣服上粘有灰尘等,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
3. 课堂讲解:讲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静电、打印机的工作原理等。
5. 互动提问:引导学生提问和解答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教案附件:课后作业:1. 简述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
2.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及其原理。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利与弊。
4. 查阅资料,了解静电现象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5. 针对静电现象,提出防止触电的方法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特点的掌握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条件及应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中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分析和实验视频。
3. 实验器材:摩擦起电实验器材、感应起电实验器材。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静电现象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资料。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基本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和实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特点。
2. 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质。
3. 感应起电的原理和实质。
4. 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基本特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的静电等,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特点。
3. 课堂讲解:(1)摩擦起电: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质,演示相关实验。
(2)感应起电:讲解感应起电的原理和实质,演示相关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练习题解答:分析学生在练习题中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下册》2. 实验器材:摩擦起电实验装置、感应起电实验装置等。
3. 课件:静电现象相关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课时(45分钟)九、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练习题解答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物理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7.2《静电现象》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3.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二、导学流程活动一:探究微观世界,分子能否再分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活动二:请思考:(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用塑料笔杆或塑料尺与头发或衣服摩擦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上述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现象:上述摩擦后的物体都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物体叫做带电体.结论:用摩擦的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这种方式叫做摩擦起电.活动四:知道了摩擦过的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自然界仅存在两种电荷.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电荷.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_______电荷.用“—”表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作用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五: 探究摩擦起电的原因① 19世纪,_____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发现了比小得多的带______电的电子.②原子是由带______电的_________和带______电的______________组成的.③摩擦起电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钓鱼时,钓鱼竿可看成是一个杠杆.关于这个杠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省力省距离B.省力费距离C.费力省距离D.费力费距离【答案】C【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则动力就会大于阻力,所以钓鱼竿是一个费力杠杆,费力的杠杆,一定会省距离.故C正确.2.两次水平拉动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两次物体运动的路程(s)一时间(t)图象如下图.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两次物体运动的速度:v1<v2B.两次物体所受的拉力:F1>F2C.0-8s两次拉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P1>P2D.0-8s两次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1=2W2【答案】D【解析】A.由图象知道,两次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大于第二次通过的路程,所以v1>v2;故A错误;B.同一物体,则重力不变,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变;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故两次拉动物体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相等;又因为两次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两次物体所受的拉力是F1=F2 =f,故B错误;CD.由图象知道,0~8s物体第一次通过的路程为0.8m,第二次通过的路程为0.4m,又因为两次拉力相等,由W=Fs知道,W1 =2W2,由WPt知道,0~8s两次拉力对物体做功的功率是:P1>P2,故C错误,故D正确.3.关于电学知识,下列法正确的()A.如图,表盘上的“3000r/kW•h”表示电能表转盘转过3000圈,消耗电能3600kW B.如图,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应接在火线和用电器之间C.如图,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为了减少误差,应调节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D.如图,实验表明: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小,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答案】B【解析】表盘上的“3000r/(kW•h)”表示电能表转盘转过3000圈,消耗电能1kW•h;在家庭电路中,开关要接在火线和灯之间;伏安法测电阻试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由于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无意义;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详解】A、“3000r/kW•h”表示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转,消耗电能1kW•h,故A错;B、在家庭电路中,开关要接在火线和灯之间,这样断开开关时,灯没有电,便于维修或换灯泡,故B正确;C、由于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调节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无意义,故C错;D、由Q=I2Rt可知在电流相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这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故D错.故选B.4.下列关于信息和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B.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利用光纤中激光的多次反射C.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发电的D.手机信号下雨天会受影响是因为水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答案】B【解析】A.石油和天然气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利用之后无法再生,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B.光在光导纤维中经多次反射向前传播,故B正确,C.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来释放能量的,不是利用核聚变,故C错误;D.手机信号下雨天会受影响是因为雷电对电磁波有干扰作用,故D错误.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0℃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C.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D.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答案】C【解析】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0℃的冰块内能一定不为零,故A正确。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

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2.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内在联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塑料棒、气球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静电现象。
2. 探究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1)教师提问:“什么是静电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教师总结并讲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
3. 摩擦起电(1)教师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摩擦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并强调其实际应用。
4. 感应起电(1)教师展示感应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感应起电的原理。
(3)教师讲解感应起电的原理,并与摩擦起电进行对比。
5. 课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给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发放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现象的物理意义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七章 二、 静电现象》学历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静电现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静电现象”。
我们将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静电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静电现象的原理,并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静电现象。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及电荷的种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静电现象,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静电概念及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2. 技能评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评价学生观察和解释静电现象的能力。
3. 过程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及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电的相关知识,引出静电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视频等方式,讲解静电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及电荷的种类。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静电实验,观察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静电现象。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深化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静电概念及产生原因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布置与静电现象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静电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需要反思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反馈如何等。
2. 学生反思:学生需要反思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表现,是否理解了静电的概念和原理,是否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等。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的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

7.2静电现象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下册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课《静电现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实验,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
活动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静电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深入理解静电现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 教学难点:静电的传播机制。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塑料棒、毛皮、气球、丝绸、玻璃棒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静电,使头发粘在一起,引起学生对静电的好奇心。
2. 探究静电的产生:让学生用塑料棒和毛皮摩擦,观察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 实验观察静电的传播:让学生用摩擦过的塑料棒去靠近气球,观察气球是否被吸引,引导学生理解静电的传播。
4. 探究静电的利用:让学生用摩擦过的塑料棒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片,引导学生思考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传播机制。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对静电有了直观的认识,能理解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部分学生还不够细致,需要加强指导和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探究静电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加深对静电的理解和认识。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问题驱动的探究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静电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科学活动课《静电现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静电现象-学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2 静电现象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产生静电。
2. 静电的显现:静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静电荷在绝缘体上的分布。
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静电的利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静电的防止如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掌握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重点: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气球、塑料尺、验电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尺摩擦起电,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理论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静电实验,如丝绸和毛皮摩擦起电,验电器检验电荷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方法,分享彼此的看法。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的产生:接触和分离两种不同的材料。
2. 静电的显现:导体上的电荷分布,绝缘体上的电荷分布。
3. 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4.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静电的产生和显现。
2. 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静电的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静电的产生和显现,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除尘等,了解静电的实际应用价值。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难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足,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实例、趣味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静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静电现象的定义,掌握静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与分布。
2.学习静电的产生原因,了解不同物质摩擦产生的静电荷类型。
3.掌握静电的三大基本现象:吸引、排斥和感应,并能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学会使用验电器、电荷磨擦器等实验器材进行静电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实践探究作业需在家长监督下完成,确保实验安全。
3.分析与应用作业要注重实际操作,结合生活实例进行阐述。
4.拓展阅读作业可从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取资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a.静电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b.静电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c.你认为如何有效地防止静电现象?
2.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和应用实例。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补充遗漏知识点。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巩固静电现象的知识点。
4.重视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静电现象》学案
7、2静电现象(初二物理下007 )
一、目标导学(必做)目标一:分子的构成
1、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吗?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目标二:摩擦起电现象
2、用塑料笔杆或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再用该物体去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出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4、怎样判断物体带了电?目标三: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5、电荷的种类正电荷: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负电荷:被摩擦过的棒所带的电荷
6、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演示实验:(a)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b)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
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将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
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结论:由(a)(b)可得
;由(c)可得。
学生实验: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看到的现象:
,说明。
7、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8、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目标四:原子构成初步
9、原子能再分吗?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10、原子核和电子各带什么电?
(五)摩擦起电的解释
11、摩擦起电的实质?
二、目标检测(必做)
1、电荷有
种,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是
电荷,那么毛皮所带的电荷是
电荷。
这一现象说明了橡胶棒束缚电子的本领比毛皮。
2、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如果用塑料桶装了汽油,桶内汽油不断与桶壁摩擦,使塑料桶带了
,造成火灾隐患。
3、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毛巾擦镜子,镜子表面往往粘有很多“毛毛”,这是因为镜子表面带了
,这种现象叫做。
4、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有一些灰尘,其原因是:。
5、实验室里常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
,它是利用
的原理制成的。
6、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由于玻璃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相对较弱,所以(
)
A、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
B、玻璃棒得到电子,带负电
C、丝绸失去电子,带正电
D、丝绸得到电子,带正电
7、下列事例中,不可以用静电知识解释的是
(
)
A、干燥的季节,夜晚脱毛衣时会冒“火花”
B、电工用的钢丝钳柄上套有橡皮套
C、电视机屏幕上经常吸附许多灰尘
D、油罐车尾部有一条拖到地面的铁链
8、物理老师在讲授“摩擦起电”一节时,请同学们用塑料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后试试能否吸引碎纸片,结果塑料直尺能够吸引碎纸片。
如果以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作类比,这个现象说明()
A、摩擦时,同时发生了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负电,塑料直尺带正电
B、摩擦时,同时发生正、负电荷的转移,头发带正电,塑料直尺带负电
C、摩擦时,只发生了正电荷的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正电
D、摩擦时,头发上的电子向塑料直尺转移,使塑料直尺带了负电
9、只要留心,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可以做不少物理小实验、如塑料吸管与纸巾摩擦后会吸引小泡沫,说明吸管带了电、那么用纸巾摩擦过的塑料吸管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呢?给你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塑料吸管、纸巾和细线,请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三、拓展提升
1、实验室里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验电器的构造如右图所示。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上。
这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互
相排斥而张开。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2、用手握住铜棒,用丝绸摩擦,靠近小纸屑,发现不能吸引纸屑,第二次用戴橡胶手套的手握住铜棒,再与丝绸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发现小纸屑飞向铜棒,请分析:(1)第一次摩擦使正、负电荷分开了吗?(2)第一次摩擦使铜棒所带的电荷转移到什么地方去了?(3)为什么第二次铜棒能带电?
3、在生产、生活中由于摩擦等原因,常常产生静电,静电既可利用也能造成危害。
(1)请各举一例,说明静电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2)请各举例说明防止静电带来不利影响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