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系统集中账户分布式记账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分布式记账的原理和应用

分布式记账的原理和应用

分布式记账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分布式记账是一种基于分布式系统的记账方式,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安全高效的记账方法。

本文将介绍分布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2. 分布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分布式记账基于区块链技术,采用了去中心化的方式进行记账。

其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2.1 分布式账本分布式记账系统中,每个参与者都维护了一份完整的账本副本,所有的账本副本通过网络相互通信和同步。

这种分布式账本的设计使得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防篡改性。

2.2 共识算法为了保证分布式记账系统中各个节点对于账本的一致性,在每个区块的生成过程中需要采用共识算法。

常见的共识算法有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权益证明(Proof-of-Stake)等。

通过共识算法,系统能够达成对于账本更新的一致意见。

2.3 区块链链接区块链是由一个个区块组成的,每个区块都包含了一些交易的信息和上一个区块的哈希值。

通过将区块以链式的方式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的记账历史。

这种链式结构让数据在分布式系统中能够被有效地验证和追溯。

3. 分布式记账的应用场景分布式记账作为一种去中心化、安全高效的记账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3.1 数字货币分布式记账技术最早应用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系统中。

通过分布式记账,数字货币系统能够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保障交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 物联网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记账也开始在物联网领域得到应用。

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交互需要进行有效的记账,分布式记账技术能够提供安全的交互记录和可信的授权机制。

3.3 跨境支付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为跨境支付提供了便利和安全性。

传统的跨境支付往往需要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而采用分布式记账技术可以实现直接的点对点转账,节省了中介费用,提高了支付效率。

3.4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一个复杂的金融体系,其中涉及到多个参与方之间的交易和融资。

一种分布式记账方法、设备及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分布式记账方法、设备及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分布式记账方法、设备及系统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景婉婧,肖鹏,王齐,李翠平,张兰兰,王明媚申请号:CN201910171541.3
申请日:20190307
公开号:CN109978540A
公开日:
201907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布式记账方法、分布式记账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金融技术领域。

该方法包括:主服务器根据一业务请求报文调用所述第一从服务器的try接口以及所述第二从服务器的try接口;第一从服务器根据账户合法性、账户状态以及可用余额输出第一try接口返回信息;第二从服务器根据账户合法性以及账户状态输出第二try接口返回信息;事务管理器根据所述第一try接口返回信息以及所述第二try接口返回信息调用所述第一从服务器以及所述第二从服务器,以实现与业务请求报文对应的业务。

本发明实现了当部分节点故障时,能够保障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同时避免集中式架构依赖高端软硬件设备的弊端。

申请人:银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100195 北京市海淀区北坞村路23号北坞创新园南区3号楼一层112-113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技术可实现同业存放账户实时可见性及面临的挑战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技术可实现同业存放账户实时可见性及面临的挑战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技术可实现同业存放账户实时可见性及面临的挑战2018年SWIFT与34家全球交易银行启动概念验证来证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提供同业存放账户的实时可见性。

研究表明,DLT 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优化其同业存放账户的实时流动性,并降低与对账相关的运营成本,但是全球性交易银行选择DLT技术的意愿不强,DLT技术发展还面临挑战。

一、银行系统实时对账的必要性(一)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要求开发新型对账技术。

为提高客户的期望和监管要求,同时保持他们的竞争地位,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国际支付的交易成本已成为银行的关键优先应对方法之一。

交易的实时信息机制不仅可以通过实现流动性优化来降低成本;它还将通过减少召回和流动性风险的同时,允许提前付款来提高银行服务客户的能力。

(二)当前实时对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数据缺口。

实时的同业存款流动性和对账管理要求银行实时地收集交易的借记卡和信用确认信息。

当前仍存在重要的数据缺口,主要表现在实时报告的交易太少,报告的及时性不足,提供的信息不够详细,支持日内流动性信用通知的商业实践有限;二是数据集中化程度低。

一些机构没有集中管理他们的同业存款账户;三是数据异常和调查推高了支付费用。

数据异常、结算或不匹配项相关的调查会产生大量的人工解决过程。

特别是美国财政部的运作,使月度对账进程复杂化,导致高度人工解决过程。

二、DLT 方式的同业存放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实时对账等功能对34 家参与银行的测试结果表明,DLT 概念验证应用技术实现了预期的业务功能。

其优势包括实时事件处理、交易状态更新、完整的审计跟踪、预期和实际账户余额的可见性,以及能够利用SWIFT 正在实施的用于支付交易跟踪的SWIFT 全球支付创新独特的端到端交易。

在对账方面,该解决方案通过将费用分录与特定付款相对应,支持了实时简化账户分录确认,并能识别待处理分录和潜在相关问题。

这样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助于实现实时自动对账,从而降低与手动查询相关的高成本并提升其金融机构客户体验。

支付清算论文系统发展论文

支付清算论文系统发展论文

支付清算论文系统发展论文:支付清算系统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摘要: 我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从同城支付清算到电子联行清算系统发展到以大、小额支付系统来支付清算平台的现代化支付系统,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支付清算体系。

但由于系统建设未充分考虑与其他相关系统的接入,导致系统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着重从支付清算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对支付系统的发展提出了自己浅显的建议,以使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更多地考虑相关业务系统的关联性,提高系统效率。

关键词: 支付清算问题建议支付清算系统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金融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构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有利于各项支付结算工具的高效运转,有利于通过控制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并存的中国支付清算系统架构,建立了以“三票一卡三方式”为主体的支付结算制度,发展了信用支付工具。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网上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支付工具的电子化;推动了支付清算系统的持续改进。

目前的支付清算系统几乎覆盖了所有支付工具的应用,为社会资金的快速运行提供了重要渠道。

但是,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仍存在系统相对独立分散、功能分割、价格管理不完善等方面的缺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支付系统与其他相应系统相分割(一)与账户管理系统相分割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与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是两个相对孤立的系统,现代化支付系统缺少对清算账户信息的检验功能,容易造成支付结算风险。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是参与金融结算的最基本单位,但目前,由于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与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的运行的相互独立,缺少相互间的信息共享。

因而,在支付系统中无法判断各金融机构提供的票据账号信息的合法、合规性,从而有可能为未按要求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地下黑户”)提供经济业务,从而形成相应的金融风险。

金融行业中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与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金融行业中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与金融风险控制研究

金融行业中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与金融风险控制研究金融行业是一个信息流动非常庞大的行业,对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来说,金融风险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分布式账本技术(DLT)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在金融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对金融风险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DLT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交易结算和合规监管方面。

传统金融交易的结算过程需要银行和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参与,费用昂贵且速度较慢。

而通过使用DLT技术,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结算,减少传统中介环节,降低交易费用,并提高结算速度。

此外,DLT技术还可以提供可追溯的交易信息,有助于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实时的合规监管。

其次,DLT技术在金融风险控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金融交易的风险控制需要确保交易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

DLT技术通过采用去中心化和分布式的账本系统,可以实现多方共享和验证交易信息,确保交易数据的可信度。

同时,DLT技术还可以实现智能合约的应用,通过提前设定的合约条件和自动执行的机制,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风险控制的干预,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效率。

然而,尽管DLT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挑战。

DLT技术的性能和扩展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在高频交易和大规模交易场景下的应用仍然不够成熟。

其次是法律和监管方面的挑战。

由于DLT技术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特点,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和不适应。

因此,建立相应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保护投资者权益和金融稳定,是DLT技术在金融行业中应用的重要问题。

针对DLT技术在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和挑战,进一步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需要在技术方面进一步完善DLT系统的性能和扩展性,以满足金融行业的需求。

其次,需要加强与法律和监管机构的合作,制定相应的法律框架和监管规则,确保DLT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深入研究DLT技术对金融风险控制的影响,探索如何利用DLT技术提高交易风险识别和管理的能力,从而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指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其应用范围涵盖了金融、物流、医疗等多个领域。

然而,由于该技术的复杂性和新颖性,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这也成为了该技术应用推广的一大难点。

因此,建立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标准体系需要明确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其核心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网络,每个节点都可以参与到数据的验证和存储中。

分布式记账技术则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记账方式,其特点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等。

在建立标准体系时,需要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明确和规范。

建立标准体系需要考虑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其应用推广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建立标准体系时,需要考虑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立标准体系需要考虑技术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是多样化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例如,在金融领域,需要考虑技术的可扩展性和高并发性;在物流领域,需要考虑技术的实时性和
可追溯性。

建立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标准体系需要明确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考虑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只有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促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机制

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机制

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机制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通过其独特的记账机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将详细介绍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机制,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区块链的基本原理1. 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点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透明等特点而备受瞩目。

它将数据存储在一个个被称为区块的数据结构中,这些区块通过密码学技术链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

2. 分布式记账机制的作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机制是保证账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的中心化记账体系中,一旦记账中心遭受攻击或者出现错误,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就会受到威胁。

而通过分布式记账机制,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账本的分散存储和共识验证,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机制实现方式1. 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是最早被应用在区块链中的分布式记账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参与记账的节点需要通过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题来获得记账的权利。

解题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因此避免了单个节点垄断记账权力。

同时,其他节点可以通过验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来确认记账的有效性。

2. 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分布式记账机制。

在这种机制下,记账的权利与持有的数字资产数量相关。

具有更多数字资产的节点拥有更大的记账权重。

这种机制避免了大量浪费计算资源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提高了记账过程的效率。

三、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机制的优势1. 去中心化带来的安全性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机制使得数据无需通过中心化机构进行验证和存储,避免了中心化机构成为攻击目标的风险。

即使某个节点被篡改或遭受攻击,其他节点也可以通过共识算法保证账本的安全性和一致性。

2. 不可篡改的记录区块链中的每个区块都包含着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这样一来,即使有人试图篡改某个区块的数据,整个账本的完整性也将受到破坏。

区块链技术——如何理解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技术——如何理解分布式账本

区块链技术——如何理解分布式账本一、分布式账本基础分布式账本作为一种革新性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技术,与传统的数据库模式有着鲜明的差异。

在进一步探讨之前,我们先来揭示分布式账本的本质特征。

1.1 分布式账本的内涵解读分布式账本,如其名所示,是一种网络中的分布式账本系统,每个参与节点都持有账本的完整或部分拷贝。

所有的交易记录都被复制并在整个网络中存储,确保数据的透明性、不可更改性和高可用性。

与依赖单一存储点的数据库相比,分布式账本消除了单点故障的风险,因为信息在多个节点都有备份。

1.2 分布式账本与传统数据库的异同传统数据库通常由中心机构集中维护和管控,而分布式账本则颠覆了这一中心化架构。

在传统数据库中,数据的更新和验证需依靠中心权威,而分布式账本则通过共识机制,让所有网络成员共同参与验证和更新账本状态。

此外,分布式账本的交易历史公开透明,提升了可追溯性,但也可能对隐私保护构成挑战。

1.3 去中心化的特性与益处分布式账本的核心特质是去中心化,意味着没有单一实体能掌控全局。

这种设计带来了多重好处:首先,由于数据分散在多个节点,攻击者必须同时攻破大部分节点才能破坏系统,大大增强了安全性;其次,去中心化简化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延迟;再者,它促进了公平,使得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参与决策和验证过程,避免了对中心权威的过度依赖。

然而,去中心化也带来了挑战,如处理效率、隐私保护以及复杂的治理结构等,这些都是分布式账本技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分布式账本运作机制分布式账本作为一种革新性的技术架构,允许多方参与者共同维护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

其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共识机制和严谨的数据验证流程,确保了信息的高安全性和不可更改性。

2.1 共识机制详解2.1.1 主流共识机制概述Proof of Work (PoW):工作量证明是最早普及的共识模型,比特币即基于此机制运行。

在这个系统中,参与者通过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来争取记账权利,这一过程需要大量计算资源,从而保障了网络的安全门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2019, 9(7), 1334-1341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9 in Hans. /journal/csahttps:///10.12677/csa.2019.97150Research on Distributed AccountingModel of Centralized Account inPayment SystemPeng Xiao, Wanmin Cui, Cuiping Li, Wanjing JingYinqing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BeijingReceived: Jul. 1st, 2019; accepted: Jul. 15th, 2019; published: Jul. 22nd, 2019AbstractIn Payment System, the high traffic volume may lead to the problem that the single settlement ac-count becomes a hot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to further solve the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transformation of settlement account system under the centralized account scenario,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istributed accounting model in Payment System from two modes: debit and credit separation and shadow account, and gives a comparison and applicable scenarios of the two modes in Payment System at the end.KeywordsPayment System, Hot Account, Centralized Account, Distributed Accounting Model支付系统集中账户分布式记账模型研究肖鹏,崔婉旻,李翠平,景婉婧银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5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2日摘要针对银行间支付系统高峰时业务量高有可能导致单一清算账户成为热点账户的问题,同时为进一步解决集中账户场景下的支付清算系统分布式架构改造,本文从借贷分离和影子账户两种模式研究分布式记账模型在支付系统中的可行性并在结尾给出了两种模式的对比及在支付系统中的适用场景。

肖鹏等关键词支付系统,热点账户,集中账户,分布式记账模型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1.1. 分布式记账模型研究背景支付系统为适应商业银行数据大集中趋势的需求,其接入方式由多点接入、多点清算过渡为一点接入、一点清算,目前能支持的峰值每小时50万次的单一账户访问量,超过商业银行峰值的最大业务量,能够满足当前的业务处理需求。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型商业银行在高峰时业务量有可能突破每小时50万笔,导致单一清算账户成为热点账户。

目前支付系统更多的采用集中式架构,其特点是架构简捷稳定,便于纵向扩展与管理,技术成熟,但是集中式架构对高端设备依赖较强,业务连续性指标有待加强。

为进一步解决集中账户场景下的支付清算系统分布式架构改造,提出构建支付系统分布式记账模型研究。

从借贷分离和影子账户两种模式研究其在支付系统中的可行性。

1.2. 分布式记账模型研究目标1) 支持应用分布式改造应用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横向可扩展性。

2) 解决热点账户问题3) 提高业务连续性解决当前集中式架构依赖高端软硬件设备、系统健壮性弱等问题,部分节点故障时,保障业务连续性不受影响。

2. 分布式记账模型研究2.1. 借贷分离将支付业务拆分成借、贷两个事务,实现柔性事务,确保最终一致性。

多实例架构下,各实例分别负责部分账户的记账处理。

借贷分离的好处是一旦发生区域性故障,可以降低故障的影响面,只有部分行的账户处理受到影响。

2.1.1. 基于TCC的补偿性事务原理一个完整的TCC事务参与方包括三部分[1],如图1所示:1) 主业务服务主业务服务为整个业务活动的发起方,如贷记业务商业银行A转账给商业银行B,支付系统即是主业务服务。

肖鹏等2) 从业务服务从业务服务负责提供TCC业务操作,是整个业务活动的操作方。

从业务服务必须实现Try、Confirm 和Cancel三个接口,供主业务服务调用。

由于Confirm和Cancel操作可能被重复调用,故要求Confirm 和Cancel两个接口必须是幂等的。

前面的贷记业务场景中的商业银行A扣款和商业银行B增款即为从业务服务。

3) 业务活动管理器业务活动管理器管理控制整个业务活动,包括记录维护TCC全局事务的事务状态和每个从业务服务的子事务状态,并在业务活动提交时确认所有的TCC型操作的confirm操作,在业务活动取消时调用所有TCC型操作的cancel操作。

TCC把事务运行过程分成Try、Confirm/Cancel两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的逻辑由业务代码控制。

其实际上是把数据库层的二阶段提交放在应用层来实现,对于数据库来说是一阶段提交,规避了数据库层2PC 大颗粒度资源锁定导致的性能低下问题。

Figure 1. TCC transaction processing图1. TCC事务处理2.1.2. 支付清算业务TCC业务设计方案支付业务清算TCC接口设计,如图2所示:Figure 2. TCC interface design for payment business clearing图2. 支付业务清算TCC接口设计肖鹏 等Try :对支付清算报文进行报文格式、业务合法性、重账检查,通过检查则记录该业务凭证。

调用借记方从服务的Try 接口、贷记方从服务的Try 接口,任何一个Try 接口返回异常,都触发支付业务清算Cancel 接口;Confirm :更新业务凭证表业务处理状态为已清算;Cancel :根据具体的情况做相应的操作,如头寸不足,更新业务凭证表业务处理状态为已排队; 借记方从服务TCC 接口设计:Try :检查借记行可用头寸是否足以支付,如果足够则对借记行账户进行资金圈存/直接扣减并提交(可根据业务需求做详细设计)。

如果Try 接口返回异常,调用Cancel 接口;如果Try 接口检测资源足够,调用Confirm 接口。

Confirm :圈存资金改余额扣减/不做任何操作(对应Try 中设计的具体操作,设计Confirm 接口) Cancel :圈存资金清0/被减掉的加回来。

(根据Try 中设计的具体操作,进行相应的回滚操作)贷记方从服务TCC 接口设计:Try :相关的业务检查。

(可根据业务需求做详细设计,比如可直接在Try 接口中将贷记方账户余额做增加操作。

)Confirm :贷记方账户余额做增加操作。

(对应Try 中设计的具体操作,设计Confirm 接口)Cancel :不做操作。

(根据Try 中设计的具体操作,进行相应的回滚操作,如果Try 接口中设计了贷记方账户余额做增加操作,则cancel 中进行相应的账户减操作)2.2. 影子账户影子账户是为流动性充裕的银行拆分账户,即内部通过分账户为各子账户单独建设跨地域的运行实例,并行受理业务,实现多中心多实例的运行架构。

通过对生产数据的统计查询分析,判断一个商业银行账户是否适合拆分子账户以及如何拆分子账户。

进行子账户拆分会产生分布式事务,分布式事务性能不佳[2]。

因此,在应用设计上应结合实际业务特征,尽可能降低分布式事务发生几率。

比如对于一些支付业务来往密切的银行可以划分为同一组行号集,使其尽量少的产生分布式事务。

拆分子账户的好处是对外暴露的是一个独立账户处理,对参与者无感知,也可以缓解热点账户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

2.2.1. 设计思路本设计遵循对参与者透明,维持清算处理对参与者外特性不变这一基本设计原则。

Figure 3. Account splitting and service acceptance图3. 账户拆分和业务受理如图3所示,将可拆分的商业银行账户拆分成主账户(分配大部分的可用头寸)和多个子账户(分配部肖鹏 等分可用头寸),主账户除受理普通的借贷记业务、清算业务外,还受理与排队业务相关的处理。

对于不可拆分的商业银行账户,直接将其放在主账户实例中,与该行相关的业务路由到主账户实例处理。

当普通借贷记业务、清算业务路由到任一子账户实例(借贷双方均在同一个账户实例中),头寸不足时,将其路由到主账户处理,当主账户头寸仍旧不足时,则进行头寸调拨,将子账户的头寸调拨至主账户,主账户头寸仍旧不足时,进行排队处理(达到触发金额起点的触发自动质押融资等服务。

);其他子账户发生借记业务,头寸增加时,在该行存在排队业务时,将子账户头寸调拨至主账户,用于解救排队业务;其他子账户发生借记业务,头寸增加时,在该行处于余额预警状态时,将子账户头寸调拨至主账户,用于余额预警解除。

该方案对于日间出现的头寸不足,需要进行头寸调拨,跨实例间交互,有一定的效率影响;对于清算窗口或日终业务对效率要求不高,可以解决分账户遇到的头寸不足判断的问题及部分流动性功能管理,头寸不足时,通过调拨来完成(资金池管理、日终拆借、风险预警与监控、圈存资金调整)。

2.2.2. 业务处理流程业务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Figure 4. Business process图4. 业务处理流程1) 交易系统将清算报文发送至路由组件系统;2) 路由组件系统根据路由策略将报文分发至某一个清算系统实例中进行处理;3) 清算系统对清算报文进行报文格式、业务合法性、重账检查,通过检查则记录该业务凭证;4) 如果清算系统中借记行账户可用头寸足以支付,继续下一步,否则转9);5) 清算系统针对该大额清算业务涉及的借记行、贷记行,进行账务处理;6) 余额预警,仅监控主账户余额,a)如果贷记行本次清算前有余额预警,且本次清算后贷记行所有子账户余额加和大于余额预警值,肖鹏 等如果本次清算发生在子账户,则将子账户头寸调拨至主账户,用于余额预警解除;如果本次清算发生在主账户,则直接进行余额预警解除;b) 如果本次清算发生在主账户,且借记行本次清算后导致余额首次低于余额预警值,清算系统将其他实例中子账户余额调拨至主账户,主账户余额仍旧达到余额告警值,则将余额预警告警通知报文给监视行;7) 如果贷记行存在排队,本次清算发生在子账户,则将子账户可用头寸调拨至主账户用于排队解救,本次清算发生在主账户,则直接进行排队解救;8) 清算系统发送清算回执报文到交易系统,处理状态为“清算”,转(11);9) 如果当前清算系统为子账户,则将清算报文路由至主账户实例中处理,主账户可用头寸仍旧不足时,将子账户中的可用头寸调拨至主账户,仍旧不足时,将该清算业务纳入清算排队;10) 清算系统发送清算回执报文到交易,处理状态为“排队”;11) 处理流程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