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文明

合集下载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概览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概览
• 传说中的夏朝历史与遗址
• 部落联盟制的政治制度
• 尧舜禹等先贤的文化传承
商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
• 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商朝历史的重构
• 世袭制、分封制的政治制度
• 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争鸣与百家争鸣
01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与文化传承
• 分封制的瓦解与诸侯国的争霸
• 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的出现
• 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与贡献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东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 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整合与传承
• 隋唐时期的文化变革与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04
隋唐时期的大一统与文明繁荣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唐朝的建立
隋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统一
•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国家统一
• 隋炀帝的暴政与政权灭亡
• 隋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政策
唐朝的建立与政治改革
•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与影响

唐朝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的发展
• 长安、洛阳等城市的繁荣
• 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政策
• 唐朝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 唐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7篇历史故事还可以培育我们的推断力和分析力量,关心我们更好地理解简单的社会和人类行为。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篇1】顾恺之吃甘蔗—渐入佳境顾恺之是东晋时期最闻名的画家,他博学多才,为人豪爽大方,又极其幽默,同时又有点痴呆,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现存于世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顾恺之的传世名作。

顾恺之曾经跟随大司马桓温做过参军。

有一天,顾恺之跟着桓温去江陵视察,当地官员来拜见桓温,带来了当地的特产甘蔗。

桓温见了非常快乐,说:“这里的甘蔗特别出名,大家都尝一尝。

”于是,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断夸赞甘蔗很甜。

唯独只有顾恺之一人出神地望着江面没有去拿甘蔗。

桓温见他出神,于是就有意挑了一个很长的甘蔗,把甘蔗尖头给了顾恺之。

顾恺之也没留意,就开头啃了起来。

桓温看到顾恺之的吃相,笑了起来,说:“甘蔗甜吗?”四周的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们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顾参军的甘蔗如何?”这时,顾恺之才回过神来,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头,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称赞自己。

他顺手举起甘蔗,说:“你们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讲究的。

”大家看他这么仔细回答,笑着说:“那你说怎么个讲究法?”顾恺之说:“你们一开头就吃这么甜的部分,后来就越吃越不甜,最终就反胃了。

而我从尖子开头吃起,到最终越来越甜,这就叫做‘渐入佳境’。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故事【篇2】李时珍:用坚持谱写中华传奇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你就是以这样谦逊的姿势和辉煌的成就为中华历史写下一部传奇!一介农夫,怀揣执着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

李家世代业医,但由于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打算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中华五千年简介内容

中华五千年简介内容

中华五千年简介内容
中华文明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史,拥有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成就和深厚的底蕴。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这是中国第一个有文
字记载的朝代。

从那时起,中国历史经历了众多朝代的更迭和变革,包括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文明创造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孟子等思想家提出的伦理道德理论至今仍被重视。

在文学方面,中国古代产生了众多的诗人、作家和书法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仍然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此外,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中华文明不仅在文化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也建立了庞大而强大的政治体系。

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和官僚体系为国家的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汉朝统一中国的制度和宋朝的科举制度都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人民代表机构——议会,这使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外,中华文明还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绘画、雕塑、
戏剧、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审美追求。

总之,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时期,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
化和传统。

这个悠久而独特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赞美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诗句

赞美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诗句

赞美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诗句以下是一些赞美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诗句的例子:
1.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五千年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3.华夏文明五千年,瑰丽多彩,在世界文明之林独树一帜。

4.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5.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着无数智慧和经验,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

6.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和事迹,是人类历史的宝贵
财富。

7.中国的文明历史是世界瞩目的焦点,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8.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和积累,使中国成为了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
家。

9.华夏文明五千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是人类历史的骄傲。

10.中国五千年文明,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
富。

这些诗句表达了中国历史五千年文明的伟大和珍贵,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的内容简介中华文明是中国最大的财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它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被喻为“五千年的文明”。

中华文化一直都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文化之美。

中国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那时,古蜀国建立了第一个有记载的文明帝国。

古蜀国拥有卓越的宗教、农业、建筑、商业、测量、服装、财富和制度,还制定了一套形式完整的法律,使古蜀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政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封建政权之一。

随着书面文化的兴起,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家,如《诗经》中的佚名、《楚辞》中的刘歆,以及后来的诗人李白、杜甫等,他们的创作把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度。

此外,它还为世界拓展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概念,丰富了文化内涵,使得中国文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系统之一,其影响力和深度可以直接与古希腊一样。

而以章太炎为首的明末清初名士,在国学研究方面,他们创造出来的“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对对古典文学的深刻研究,使中国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艺术的宝库,从早期的彩绘壁画、山水画、书法和雕刻,到如今的雕塑、摄影、水墨画等,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充满魅力,跨越了数千年,为世界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也出现了许多非常伟大的发明,如端午节的“端午艇”、火药、电磁技术、印刷术,以及古代中国人发明的计算机“算盘”。

万里长城、欧亚结盟,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也为世界经济、文明发展贡献了许多。

总之,自公元前21世纪以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五千年来的文学、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了那“五千年的文明”的精髓。

它以难以置信的范围和深度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它既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所得到的文明礼物。

五千年文明PPT教学课件

五千年文明PPT教学课件
8
9
10
楷书
隶书
金文
甲骨文
篆书
悬空寺由于科学的选址,是建在崖 壁凹回去的部分,且两边突出的山 崖缓解了风势,东边天峰岭遮挡了 太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小时, 风侵,雨蚀、日晒都对其损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 市),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公元 365-448)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 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 下绝嚣浮"。换句话来说,就是让 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 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 从天师仙逝到始建的43年间,他的 弟子们多筹资,精心选址设计,乃 至寺庙宗教内容的构思都超出了常 人的智慧,将陶宏景(公元456-540) 明确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 体现在一处空中寺院内,并将三教 殿建在寺院的最高处,使三位教主 共居一殿,他们神态各异。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2
• 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②国家的落后③外国 侵略者的侵略。 • 百年沧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闭关自守没有出路; 要进步、发展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要对外开放才能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民族精神支撑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
61




•\
历 来















民 62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历史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历史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历史题《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历史题》1. 引言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在当今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华五千年文明,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以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

2.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明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古老的文明遗址,如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的兴起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可以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发展状况。

3.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到商、周的封建王朝,再到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中华文明的发展蕴含着无数的变革和进步。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社会和文化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4.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忠孝廉耻,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体系。

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识,我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以更全面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除了从历史和哲学角度理解中华文明,我们还可以从艺术、文学、传统医药等方面深入探讨,以期能够更充分地感受和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

6. 总结中华五千年文明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明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程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历程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

这篇文章将带您回顾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等伟大的朝代,以及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1. 夏、商、周:封建文明的孕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三大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立者是禹,他以治水功绩闻名。

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商朝的商贾活跃,商代的青铜器制作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周朝则在商朝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封建等级制度,实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 秦、汉:统一中国的巨人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启了统一中国的先河。

同时,秦朝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制度改革,如统一的文字标准(小篆)、统一的度量衡系统(铁铛)、完善的交通系统等等,这些改革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随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继续推进统一进程,并迎来了繁荣的汉武帝时期,开展了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对外交换文化、技术。

3. 魏晋南北朝:政治动荡与文化繁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局势的动荡,但同时也迎来了文化繁盛的时期。

文学方面,魏晋南北朝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植、王羲之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外,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唐宋时期:繁荣的盛世唐宋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开放的政治局面、繁荣的经济状况、全面发展的文化艺术,都使唐朝成为中国文化的顶点。

李白、杜牧、王维等众多文人诗人的作品至今仍为后世所传诵。

宋朝则以及水利建设和工艺制造的发达而闻名,如科技巨擘苏东坡的文学才华、郭守敬的天文学贡献等都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增光添彩。

5. 其他领域的辉煌成就除了以上提到的朝代和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还在科技、艺术、哲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把夏代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但是,古代文献中对黄帝、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均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仅仅根据这些后世文献的记载,很难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

如果没有考古遗存发现,没有当世的文献资料,后世著述中的记载只能是“传说”。

20 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

经过80多年的发掘研究,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

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中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非凭空杜撰,其中的确传递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在 2000 年完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即开始了中国的综合性考古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了夏、商、西周王朝时期新的年表(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

断代工程的夏的始年,即从禹之受禅为王开始。

工程推出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

距今6000-5000年是一个文明起源加速的阶段,距今 5000-4000是初期文明形成的时期,距今4000-221年是王朝文明的诞生和发展的时期,到秦代以后,中华文明进入到了帝国的阶段。

中原起源说、“一枝独秀”:中国的学者们多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描绘为中原“一枝独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然后扩散到边疆,才有了边疆的民族与文明。

夏商周三朝都是在中原或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地区发展起来的。

“区系类型理论”、满天星斗:1981年,考古学家苏秉琦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了“区系类型理论”,“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一样,分布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他把中国古代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域,即陕豫晋邻境地区、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及临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及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和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对中原中心论提出明确挑战。

“多元一体”: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可以用“多元一体”来概括。

多元就是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一体是逐渐融合到以中原夏商周王朝为代表的文明当中。

先后地融入以中原为中心的大熔炉当中,只不过融入的时间不同,融入的方式有可能也不同,有些是被军事征服,有的是可能通过别的途径,共同构成这样的主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际上就是追溯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文明起源模式之一,可以用“汇聚”和“辐射”来概括。

汇聚主要是在夏王朝之前各地的文化因素向中原汇聚,辐射主要是商王朝及其后高度发达的文明向周围的扩展。

①近二十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梳理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发展脉络,论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根据最新的研究所得出的认识,仰韶时代中晚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龙山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和夏、商、西周王朝的时期(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0年)分别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形①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

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

①中华五千年文明,在中华大地上很多地方都有所展现,第一是良渚,第二是红山,还有其他一些。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涵,准确的理解应当是指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在5000年前都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曙光。

距今5000年的这些中华文明,是早期的一种区域文明,比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陶寺遗址等。

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基本上认为距今5300多年至 4300 年左右,延续了1000余年。

良渚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有古城、大型的墓葬、大量的玉器,展现出当时的宗教、神权、王权、战争等复杂社会形态。

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以良渚文化中的发现最为充分。

②红山文化因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年代为距今约6500—5000年,是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之一。

红山文明形成于红山文化晚期晚段,距今 5300—5000年,辽西地区率先跨入文明的门槛,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山文化与红山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红山文明是在红山文化基础上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红山文明六个主要标志:一是遗址分布密集,人口迅猛增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手工业生产专业化加剧,以建筑、玉雕、陶塑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集中出现;二是等级制度确立,玉礼制系统形成,特权阶层出现,独尊一人式的王权确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龙图腾崇拜最具代表性;四是红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会管理体系是神权和王权的统一,牛河梁大型墓的墓主人均为男性,说明红山文化晚期高层统治者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五是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成熟的旱作农业体系和发达的渔猎经济传统助推了红山文明的诞生;六是科学和艺术成就超越以往,前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后者是展示社会繁荣和红山文化先民智慧的重要标志。

③尧都——陶寺遗址的发现:在据古史传说在尧活动中心地区的山西南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汾陶寺遗址新发现了距今约4300-4000年的大型城址,其中早期的城址长约1000米、宽约580米,面积为58万平方米。

到了中期(约距今4100年前后),建成了长1800米、宽1500米,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

陶寺城址的规模比夏代后期的都城二里头遗址小约100万平方米,但与全国各地发现的早于夏代的城址相比,则要大 1 倍乃至数倍之多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表面,还发现了朱书的“文”等文字,表明当时已经使用了文字。

陶寺城址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城内功能分区明显。

高级贵族居住区与社会下层居住区相隔绝,并已出现专门为上层贵族所掌控的仓储区和墓葬及祭祀区。

课题组认为,至迟在距今 4000 多年前陶寺大城修建和使用的时期,已经进入到初期文明的阶段。

④文明起源的标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

①王巍:《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2月28日。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16日。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探寻红山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源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31日。

④王巍:《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22日。

20 世纪世界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柴尔德(V .Gordon childe ,1892~ 1957)的新石器时代革命———人类知识上的革命———城市革命的三段革命论。

他的理论强调构成文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知识上的革命, 城市形成是文明形成的决定性标志。

这一理论在国际学术界颇有影响, 例如,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等人在编写《世界文明史》时 ,就明确主张“探讨城市的起源与探讨文明的起源是一样的”国内学者在讨论中国文明形成问题时, 相继提出不同的判断标准。

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并普遍接受的是张光直的“青铜冶金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复杂礼仪中心”六项标准和夏鼐先生的“都市、文字、青铜器”三项标准。

实际上 ,张光直先生的六项标准中的后四项标准, 严格说来是与夏鼐先生的“都市”概念属同一范畴 ,完全可以合并在“都市”的内涵里。

“酋邦”、“社会复杂化”和“早期国家”的理论在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时,一些学者开始引入“酋邦(Chiefdom)”、“社会复杂化(social complexity )”和“早期国家(early state)”的理论和概念 ,并对一些地区的考古文化与文明形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个案研究。

酋邦理论是20世纪西方人类学和社会政治学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 ,它以人类学中具体的民族实例,展现出人类社会由史前向文明转变过程中社会组织结构的某些形态。

其中塞维斯(Elman R.Service)的酋邦理论曾在中国学者中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

塞维斯的酋邦理论是依据社会组织形态把社会划分为 :游团(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和国家(state)四种类型, 并把它们视为依次演进的四个进化阶段。

社会分层理论则从进化、自组织功能等方面研究社会的分层和累积过程。

弗里德(Morton H .Fried)的社会分层理论,依据社会结构分析把社会划分为平等社会 (egalitarian society)、等级社会(rank society)、分层社会(stratified)和国家(state)四种类型 , 并把它们作为社会发展依次演进的四个进化阶段。

国内学者开始对酋邦理论进行反省 ,提出聚落群的早期阶段仍是部落, 晚期阶段大都是古国, 酋邦和消亡阶段的部落无大区别, 并且主张中国不必划分酋邦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进化过程应当是由中心聚落形态走向邦国(初始国家)再走向王国这样三个演进阶段, 并主张这三个阶段中的后两个阶段, 都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 只是邦国为初始的国家,也被称为早期国家。

考古学的作用考古学是通过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来进行古代社会的复原重建工作的,在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问题时,相对于传世历史文献记载的不确定性, 它是有确凿根据的, 其作用之重要是毋庸置疑的。

考古学也有局限性。

首先,它发现的是局部遗留的文化遗物并非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部, 依据这些局部的文化遗物复原出来的古代社会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其有限的。

其次,它所呈现的面貌是经过历史风尘洗劫后的残存,并非当时的原貌。

我们所作的复原和重建,也与当时的真正原貌会有一定的距离。

再者,我们在研究某个地区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时,往往是根据地层学和类型学分析来建立当地考古文化发展序列的,这种文化发展序列和当地的历史实际发展进程是否一致,也是值得推敲的。

在分析考古资料和运用这些考古资料进行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问题的研究时,应考虑族群是否迁徙、文化是否移动等诸多因素。

①①南京大学范毓周:《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问题的几点思考》,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

古史辨派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