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多车道公路-公通行能力手册

合集下载

【交通运输】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第章交通流参数

【交通运输】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第章交通流参数

第7章交通流参数目录7.1 引言 (2)7.2 连续流 (2)7.2.1 交通量和流率 (2)7.2.2 速度 (4)7.2.3 密度 (7)7.2.4 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 (8)7.2.5 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 (9)7.3 间断流 (11)7.3.1 信号控制 (12)7.3.2 停车或让路控制交叉口 (14)7.3.3 速度 (15)7.3.4 延误 (16)7.3.5 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 (16)7.3.6 排队 (18)7.4 参考文献 (22)图表目录图表7-1 时间平均速度和区间平均速度之间的典型关系图 (6)图表7-2 连续流设施上速度、密度和流率之间的一般关系 (10)图表7-3 信号交叉口引道车道中交通间断情况 (13)图表7-4 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概念图 (14)图表7-5 信号交叉口排队图 (20)7.1 引言交通量或流率、速度和密度这三个基本变量可描述各种道路上的交通流。

本手册中,交通量或交通流量是连续流和间断流两类交通设施共用的参数,而速度和密度主要用于连续流。

一些与流率相关的参数,如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也都适用于两种类型的交通设施;其他参数,如饱和流量或间隙,只用于间断流。

7.2 连续流7.2.1 交通量和流率交通量和流率是量化给定时间间隔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上某一点车辆数的两个指标,其定义如下:交通量——在给定时间间隔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总数。

交通量可以按年、日、小时或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来计量。

流率——在给定的不足1小时的时间间隔内,通常为15min,车辆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当量小时流率。

交通量和流率是量化交通需求的变量,也就是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希望使用已知交通设施的车主或司机的数量,通常以车辆数表示。

由于交通阻塞能够影响交通需求,有时观测到的交通量反映的是通行能力的限制,而不是实际的交通需求。

交通量和流率之间的区别很重要。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第一章引言目录1 概述 (2)编写手册的目的 (2)手册的内容 (2)手册的使用 (2)公制版和美国通用制版的惯例版本 (3)北美和国际的应用 (3)在线手册 (3)计算软件 (4)2 手册的历史 (4)3 HCM2000的新内容 (5)第一部分:概述 (5)第二部分:概念 (7)第三部分:分析方法 (7)城市道路 (7)信号交叉口 (7)无信号交叉口 (7)行人 (7)自行车 (7)双车道公路 (8)多车道公路 (8)高速公路设施 (8)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8)高速公路交织区 (8)匝道和匝道联接点 (8)立体交叉匝道 (8)公共交通 (8)第四篇: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 (8)第五篇:仿真和其他模型 (8)4 HCM2000的研究基础 (8)5 参考文献 (9)图表目录表1-1 HCM1985版本:编制和修订 (4)表1-2 HCM 2000的编制 (5)表1-3 相关研究项目 (9)1 概述编写手册的目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简称HCM)给交通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统一的公路和街道设施服务质量的评价评方法。

HCM不是为了各种交通设施、系统、区域、环境制定有关期望的和恰当的服务质量的政策,而是为了对确定交通设施的规模,为了确保从业人员接触到最新研究的成果和提出典型的问题,进而提供一套合乎逻辑的分析方法。

第四版HCM目的是为给出一个系统的、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其评价地面交通系统中各种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一系列设施组成的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多个交通设施的组合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

本手册是一本主要的原始文献,它汇集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分析各种街道、公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设施运行状况的方法。

目前,交通研究委员会(TRB)正在编写一部辅助补充性手册,即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这部手册将从使用者和经营者两个角度阐述分析公交服务水平的方法。

手册的内容手册分为5个部分。

第7章-多车道公路-公通行能力手册

第7章-多车道公路-公通行能力手册

目录第七章多车道公路 (2)7.1引言 (2)7.1.1 运行特性分析 (3)7.1.2 理想条件下的多车道公路交通流特性 (3)7.1.3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3)7.2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4)7.2.1 通行能力分析流程 (4)7.2.2 通行能力基本计算参数与公式 (4)7.3应用分析步骤 (9)7.3.1 运行状况分析 (10)7.3.2 规划和设计分析 (12)7.4算例分析 (15)7.4.1 算例1 ——多车道公路运行状况分析 (15)7.4.2 算例2——多车道公路的规划分析 (17)附录7-I多车道公路运行状况分析表 (1)附录7-II多车道公路规划分析表 (2)附录7-III横向干扰等级分析方法 (3)第七章多车道公路7.1 引言按照技术等级划分,一般公路是指“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除高速公路以外的一、二、三、四级公路。

在本手册中,根据一般公路横断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多车道公路和双车道公路,其中,多车道公路多是一级路,而双车道公路则多是二、三、四级公路。

多车道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行车道数量不少于4条的公路,其典型的横段面形式如图7-1所示。

与其他类型的公路相比,多车道公路特有的运行特性描述如下:0.75 0.75(2.75) (2.75)( A )0.50 0.50(1.50) (1.50)( B )图7-1 多车道公路横断面形式示意图1)存在横、纵向干扰:多车道公路与其他公路相交处多为平面交叉口,并且在入口处没有控制,因此,多车道公路的交通流在运行过程中将受到横向、纵向的干扰;2)交通组成比较复杂: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多是收费公路,因此,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车主更愿意选择多车道公路,而他们所拥有的车辆不管是车辆外形尺寸还是动力性能,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导致交通组成比较复杂;3)可能存在对向交通干扰:通常多车道公路具有中央分隔带,有时也采用双黄线作为中央分隔,此时,对向车辆将会使当前车道的车辆偏离车道中线甚至实施换车道。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第一章引言目录1 概述 (2)编写手册的目的 (2)手册的内容 (2)手册的使用 (2)公制版和美国通用制版的惯例版本 (3)北美和国际的应用 (3)在线手册 (3)计算软件 (4)2 手册的历史 (4)3 HCM2000 的新内容 (5)第一部分:概述 (5)第二部分:概念 (7)第三部分:分析方法 (7)城市道路 (7)信号交叉口 (7)无信号交叉口 (7)双车道公路 (8)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8)高速公路交织区 (8)匝道和匝道联接点 (8)立体交叉匝道 (8)公共交通 (8)第四篇: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 (8)第五篇:仿真和其他模型 (8)4 HCM2000 的研究基础 (8)5 参考文献 (9)图表目录表1-1 HCM1985 版本:编制和修订 (4)表1-2 HCM 2000 的编制 (5)表1-3 相关研究项目 (9)1 概述编写手册的目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简称HCM)给交通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统一的公路和街道设施服务质量的评价评方法。

HCM 不是为了各种交通设施、系统、区域、环境制定有关期望的和恰当的服务质量的政策,而是为了对确定交通设施的规模,为了确保从业人员接触到最新研究的成果和提出典型的问题,进而提供一套合乎逻辑的分析方法。

第四版HCM 目的是为给出一个系统的、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其评价地面交通系统中各种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一系列设施组成的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多个交通设施的组合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

本手册是一本主要的原始文献,它汇集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分析各种街道、公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设施运行状况的方法。

目前,交通研究委员会(TRB )正在编写一部辅助补充性手册,即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这部手册将从使用者和经营者两个角度阐述分析公交服务水平的方法。

手册的内容手册分为 5 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与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关的交通流特性,探讨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应用,说明如何利用手册进行决策。

公路通行能力手册pdf

公路通行能力手册pdf
在这些道路设施上交通流状态是车辆相互之间以及车辆与公路线形公路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而没有停车或让路一类的交通标志地区包括省市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山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4也不会由于信号灯控制平面交叉而中断车流
1.1.1 手册编写背景
国外从本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行对通行能力研究,一直持续至今,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 其中美国运输研究委员会(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以下简称 TRB)的研究工作最具系 统性和代表性。从 1950 年第一部《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简称 HCM)出版至今,随着交通 工具的更新、交通设施的发展,几乎每隔 15 年再版一次。特别是于 2000 年编写的第四版《手 册》,吸收了世界范围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了交通流仿真模型和智能交通技术 ITS,丰富 了通行能力研究的实验手段。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以美国《HCM》为蓝本,结 合各国具体的交通流特性,编写了各自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1.3 交通流特性......................................................................................................................11
1.3.1 交通流关键参数............................................................................................................. 11 1.3.2 路段交通流特性............................................................................................................. 14 1.3.3 交叉口交通流特性......................................................................................................... 16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第一章引言目录1 概述 (1)编写手册的目的 (1)手册的内容 (1)手册的使用 (1)公制版和美国通用制版的惯例版本 (2)北美和国际的应用 (2)在线手册 (2)计算软件 (3)2 手册的历史 (3)3 HCM2000的新内容 (4)第一部分:概述 (4)第二部分:概念 (6)第三部分:分析方法 (6)城市道路 (6)信号交叉口 (6)无信号交叉口 (6)行人 (6)自行车 (6)双车道公路 (7)多车道公路 (7)高速公路设施 (7)高速公路基本路段 (7)高速公路交织区 (7)匝道和匝道联接点 (7)立体交叉匝道 (7)公共交通 (7)第四篇:交通走廊和区域分析 (7)第五篇:仿真和其他模型 (7)4 HCM2000的研究基础 (7)5 参考文献 (8)图表目录表1-1 HCM1985版本:编制和修订 (3)表1-2 HCM 2000的编制 (4)表1-3 相关研究项目 (8)1 概述编写手册的目的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简称HCM)给交通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统一的公路和街道设施服务质量的评价评方法。

HCM不是为了各种交通设施、系统、区域、环境制定有关期望的和恰当的服务质量的政策,而是为了对确定交通设施的规模,为了确保从业人员接触到最新研究的成果和提出典型的问题,进而提供一套合乎逻辑的分析方法。

第四版HCM目的是为给出一个系统的、协调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其评价地面交通系统中各种设施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一系列设施组成的系统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评价多个交通设施的组合体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

本手册是一本主要的原始文献,它汇集了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分析各种街道、公路、行人和自行车交通设施运行状况的方法。

目前,交通研究委员会(TRB)正在编写一部辅助补充性手册,即公交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手册。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 中文版】第21章-多车道公路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 中文版】第21章-多车道公路

第21章多车道公路21.1 引言使用本章介绍的程序可分析乡村和郊区多车道公路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所需车道数,以及线形设计对交通的影响。

本章中的方法以国家公路合作研究计划(NCHRP)的研究成果(1)为基础,又参考其他文献,进行研究,推进了原有方法(2-6),使之更加完善(7)。

21.1.1 多车道公路的理想条件本章中的程序可以确定因不满足理想条件而造成的行程速度的降低。

在理想条件下, 多车道公路可达到规定的速度和通行能力。

这些条件包括天气晴朗,视距良好,无意外事件或事故发生。

为研究交通流三参数间的关系和修正速度,在多车道公路交通流特性的研究中,定义了多车道公路的理想条件:·车道最小宽度3.6米;·某行进方向上总侧向净空最小为3.6米-这代表从行车道边线到沿路边缘,到沿中央带边缘障碍物的总侧向净空(在计算中,大1.8米的侧向净空均可视为等于1.8米);·交通流中只有小客车;·道路沿线无直接入口;·有分隔带的公路;·自由流速度(FFS)大于100km/h。

这些理想条件表征了乡村和郊区多车道公路的最高运行水平。

21.1.2 方法的限制条件本章中的分析方法未考虑以下情况:·因施工、事故或铁路交叉口所造成的临时性阻塞;·在路肩上停车引起的干扰( 例如在乡村商店,跳蚤市场或景点的附近);·三车道横断面;·路段开始或结束时车道减少或增加的影响;·从多车道路段进入双车道路段时可能造成的排队延误;·中央带护栏和双向左转车道的区别;·自由流速度(FFS)小于70 km/h或大于100 km/h。

21.2 方法本章中所描述的方法旨在用于分析连续流路段。

第15章介绍的方法用于分析有下列一个或多个特征的城市道路。

·交通流明显受其他交通信号的影响(也就是, 信号间距小于或等于3千米)·路侧停车普遍存在·有频繁使用的公共汽车站, 或·大量的行人。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21—第7章交通流参数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21—第7章交通流参数

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21—第7章交通流参数目录7.1 引言 (2)7.2 延续流 (2)7.2.1 交通量和流率 (2)7.2.2 速度 (4)7.2.3 密度 (7)7.2.4 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 (8)7.2.5 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 (9)7.3 连续流 (11)7.3.1 信号控制 (12)7.3.2 停车或让路控制交叉口 (14)7.3.3 速度 (15)7.3.4 延误 (16)7.3.5 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 (16)7.3.6 排队 (18)7.4 参考文献 (22)图表目录图表7-1 时间平均速度和区间平均速度之间的典型关系图 (6)图表7-2 延续流设备上速度、密度和流率之间的普通关系 (10)图表7-3 信号交叉口引道车道中交通连续状况 (13)图表7-4 饱和流率和损失时间概念图 (14)图表7-5 信号交叉口排队图 (20)7.1 引言交通量或流率、速度和密度这三个基本变量可描画各种路途上的交通流。

本手册中,交通量或交通流量是延续流和连续流两类交通设备共用的参数,而速度和密度主要用于延续流。

一些与流率相关的参数,如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也都适用于两种类型的交通设备;其他参数,如饱和流量或间隙,只用于连续流。

7.2 延续流7.2.1 交通量和流率交通量和流率是量化给定时间距离内,经过一条车道或路途上某一点车辆数的两个目的,其定义如下:交通量——在给定时间距离内,经过一条车道或路途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总数。

交通量可以按年、日、小时或缺乏1小时的时间距离来计量。

流率——在给定的缺乏1小时的时间距离内,通常为15min,车辆经过一条车道或路途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当量小时流率。

交通量和流率是量化交通需求的变量,也就是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希望运用交通设备的车主或司机的数量,通常以车辆数表示。

由于交通阻塞可以影响交通需求,有时观测到的交通量反映的是通行才干的限制,而不是实践的交通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七章多车道公路 (2)7.1引言 (2)7.1.1 运行特性分析 (3)7.1.2 理想条件下的多车道公路交通流特性 (3)7.1.3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3)7.2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4)7.2.1 通行能力分析流程 (4)7.2.2 通行能力基本计算参数与公式 (4)7.3应用分析步骤 (9)7.3.1 运行状况分析 (10)7.3.2 规划和设计分析 (12)7.4算例分析 (15)7.4.1 算例1 ——多车道公路运行状况分析 (15)7.4.2 算例2——多车道公路的规划分析 (17)附录7-I多车道公路运行状况分析表 (1)附录7-II多车道公路规划分析表 (2)附录7-III横向干扰等级分析方法 (3)第七章多车道公路7.1 引言按照技术等级划分,一般公路是指“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除高速公路以外的一、二、三、四级公路。

在本手册中,根据一般公路横断面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多车道公路和双车道公路,其中,多车道公路多是一级路,而双车道公路则多是二、三、四级公路。

多车道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行车道数量不少于4条的公路,其典型的横段面形式如图7-1所示。

与其他类型的公路相比,多车道公路特有的运行特性描述如下:0.75 0.75(2.75) (2.75)( A )0.50 0.50(1.50) (1.50)( B )图7-1 多车道公路横断面形式示意图1)存在横、纵向干扰:多车道公路与其他公路相交处多为平面交叉口,并且在入口处没有控制,因此,多车道公路的交通流在运行过程中将受到横向、纵向的干扰;2)交通组成比较复杂: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多是收费公路,因此,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车主更愿意选择多车道公路,而他们所拥有的车辆不管是车辆外形尺寸还是动力性能,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导致交通组成比较复杂;3)可能存在对向交通干扰:通常多车道公路具有中央分隔带,有时也采用双黄线作为中央分隔,此时,对向车辆将会使当前车道的车辆偏离车道中线甚至实施换车道。

7.1.1 运行特性分析多车道公路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具有多条车道的公路。

同高速公路相比,理想道路条件下多车道公路的横断面形式与设计速度为100km/h 四车道高速公路基本相同,如行车道宽度为3.75m ,硬路肩宽度为3.0m ,路缘带宽度为0.5m ,中央分隔带宽度2.0米。

然而,由于多车道公路没有实行全封闭,入口也没有实施控制,因此,多车道公路中交通流较高速公路中的交通流更容易受到横、纵向的干扰。

从实际观测的结果来看,多车道公路在运行质量和具体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数值上都与高速公路存在差别。

7.1.2 理想条件下的多车道公路交通流特性多车道公路的理想条件包括理想的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

理想道路条件是指设计速度为100km/h ,车道宽度为3.75m ,硬路肩宽度为3.0m ,左侧路缘带宽度为0.5m ,中央分隔带宽度为2.0m ,纵坡为0,具有良好的线形,没有出入口;理想交通条件是指交通组成是100%的小客车,都是专职驾驶员。

理想条件下,多车道公路的运行特性与高速公路相似,其速度——流量关系图如图7-3所示。

020*********12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流量(pcu/h/车道)速度(k m /h )设计车速=100km/h 设计车速=80km/h设计车速=60km/h图7-2 多车道公路理想条件下的速度——流量曲线7.1.3 通行能力影响因素与高速公路基本路段类似,多车道公路的通行能力也受到车道宽度及侧向净空、车道数量、设计速度、交通组成和驾驶员总体特性等及方面因素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机动车性能差别较大,多车道公路中的大型车和性能较差的农用汽车占有一定比例,交通组成非常复杂,不仅使通行能力分析中,多车道公路采用了不同的车辆折算系数,就是车辆类型也都与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中的车辆分类存在根本的差别。

7.2 通行能力分析方法7.2.1 通行能力分析流程同高速公路基本路段通行能力分析方法流程类似(参见图3-10),多车道公路的通行能力分析也是从理想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开始,然后根据规划、设计或运营高速公路的实际条件,对理想通行能力进行修正,得到实际条件下的通行能力值后,再进行多车道公路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状况分析。

7.2.2 通行能力基本计算参数与公式(1)理想通行能力理想条件下,不同设计速度多车道公路的通行能力值见表7-1。

表7-1 多车道公路的通行能力推荐值(2)服务水平指标体系密度是多车道公路的服务水平衡量指标。

各设计速度下,多车道公路服务水平的分级情况见图7-3和图7-4,以及表7-2~4。

表7-2 设计速度100km/h的多车道公路服务水平分级0500100015002000250010203040506070密度(pcu/km)流量(p c u /h)图7-3 理想条件下密度——流量图的服务水平分级02040608010012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流量(pcu/h/车道)速度(k m /h )设计车速=100km/h设计车速=80km/h设计车速=60km/h一级二级四级三级图7-4 理想条件下速度——流量图的服务水平分级 表7-3 设计速度80km/h 的多车道公路服务水平分级表7-4 设计速度60km/h 的多车道公路服务水平分级(3) 实际道路条件对设计速度的修正按照式(7-1)计算实际道路条件对设计速度的修正。

N w R V V V V ∆+∆+=0式(7-1)其中, R V ——实际道路条件下的设计速度,km/h ;0V ——理想条件下的设计速度,km/h ;wV ∆——车道宽度和路侧净空对设计速度的修正值,km/h ; N V ∆——车道数对设计速度的修正值,km/h ;1) 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对设计速度的修正值表7-5 车道宽度和侧向净空对设计速度的修正值w V ∆(km/h )表7-5分别列出了车道宽度、左侧路缘带和右侧路肩宽度不满足理想条件时,设计速度的修正值。

当以上3个条件中有2个或3个同时不足时,其综合的修正值为独立影响情况下修正值之和。

如车道宽为3.5 m ,左侧路缘带0.25m 时,其设计速度修正值为(-3)+(-5)= -8(km/h );又如,车道宽为3.5 m ,左侧路缘带0.25m ,右侧路肩为1.0 m 时,其设计速度的修正值为(-3)+(-5)+(-5)= -13(km/h )。

2) 车道数对设计速度的修正值表7-6 车道数对设计速度的修正值N V ∆(km/h )(4)实际通行能力计算公式按照式(7-2)计算实际道路、交通条件对通行能力的修正。

N f f f f MSF SF p H V d f i i ⨯⨯⨯⨯⨯=式(7-2)其中,i SF ——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i 级服务水平对应的单方向N 条车道的服务交通量,辆/h ;i MSF ——理想条件下,i 级服务水平对应的单车道最大服务交通量,辆小客车/h/车道;四级的最大服务交通量就是通行能力。

f f ——横向干扰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参见表7-7; d f ——平交路口密度修正系数,参见表7-8;HV f ——交通组成影响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按式(7-3)计算,参见表7-9和表7-10;p f ——驾驶员总体特性影响对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N ——多车道公路单向车道数。

1)横向干扰影响的修正系数f f表7-7 横向干扰影响的修正系数f f实际应用中,横向干扰等级往往难以判断,其判别方法详见本章附录III 。

2)平交路口密度的修正系数表7-8 平交路口密度的修正系数d f3)交通组成影响的修正系数HV f()∑-+=111i i HV E p f式(7-3)其中,i p ——车型i 的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百分比,%;i E ——车型i 的车辆折算系数;其中,车型i 的分类说明以及各车型的车辆折算系数取值分别见表7-9和表7-10。

表7-9 多车道公路车型分类表7-10 多车道公路车辆折算系数E的推荐值i注:1.表中的折算系数适用于路况、横向干扰、交通秩序等方面均为较好水平的情况;2.对设置了慢行线的多车道公路,拖拉机作为横向干扰处理。

f4)驾驶员总体特性影响的修正系数pf来反同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一样,多车道公路中驾驶员总体特征的影响是通过修正系数p映,其取值范围在0.85~1.00之间。

使用该系数应非常谨慎,可以通过调查工作日和休息日的交通流率和速度来确定该修正系数取值;或通过专家对道路、交通状况的综合分析,提出合f的取值范围对通行能力进行灵敏性分析,以确定理的修正系数。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采用p驾驶员总体的不同是否会严重影响多车道公路通行能力。

7.3 应用分析步骤上节中讨论的通行能力分析方法常用于解决下列各类问题:1)运行状况分析——运行状况分析可以针对现有的或拟建的多车道公路进行。

运行状况分析是在已知详细的道路几何线形及交通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运行状况分析,估计现有的或拟建的多车道公路中交通流的服务水平、速度和密度。

运行状况分析可以用来评价多车道公路运营状况,或采取某些改造措施后产生的效果,也可以用来评价多车道公路的设计方案。

2)规划和设计分析——规划和设计分析一般是根据预测交通量和几何线形设计标准,以及目标年期望达到的服务水平作为已知条件,计算出规划和设计中多车道公路路段所需的车道数。

规划和设计相比,规划分析中只要求交通预测和道路的平、纵线形的近似数据,对所需车道数进行初步估算。

另外,尽管规划和设计分析本身的过程相对简单,但是如果需要深入分析规划、设计方案,往往需要假设详细的交通预测资料,包括交通量高峰特性,交通组成和有关的平、纵线形等资料,对路段进行运行状况分析。

必须指出的是:本手册的这些分析方法只是用作原则性分析,并不能代替可行方案的论据和决策。

通过通行能力分析,只是向作决策的工程师和规划人员提供了一些参考数据,并不等于决策本身。

要进行最后的决策,除了这些基本的、重要的数据以外,还由其他一些准则,如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

7.3.1 运行状况分析(1)数据要求进行多车道公路基本路段运行状况分析所需资料如下:1)高峰小时交通量,或者其它规定时间内的小时交通量;2)交通特性,包括交通组成:大、中、小、拖挂车以及拖拉机所占的百分比,1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以及驾驶员总体特征;3)道路特性,包括车道数,车道宽度,侧向净空,设计速度和纵坡坡度等。

(2)划分分析路段在运行状况分析之前,应把多车道公路划分成具有统一特性的路段,即多车道公路路段的上述各项数据稳定不变;如果某一项数据发生变化,则需要划分为另外一段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