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合集下载

遗传学第10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PPT

遗传学第10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PPT
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本质:遗传物质的交流与重组。
细菌和病毒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物质也可以传递。 这种遗传物质的传递,被称之为拟有性过程。
拟有性过程指的是细菌或病毒获取外源遗传物质的 方式。
Small summary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①世代周期短 ②易于管理和进行生物化学分析 ③遗传物质比较简单 ④是单倍体,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⑤便于遗传操作 ⑥可用作研究高等生物的简单模型。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概念:指某些细菌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 体片段,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加入自己染色体组 的过程。
1928年,格里费斯(Griffith F.)在肺炎双球菌中发现 转化现象。
1944年,阿委瑞(Avery O. T.)成功地进行了肺炎双球菌 转化试验;证实遗传物质是DNA;转化是细菌交换基因的 方法之一。
的染色体上,而是 独立存在于细胞质 内。
※仅少数基因活动,表达出阻碍物,关闭其它基因。 原噬菌体经诱导可转变为烈性噬菌体 裂解途径。
Small summary
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被溶原性噬菌体感染了的细菌。
整合在寄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DNA称为原 噬菌体(prophage)。
以百万计的细菌和病毒,操作管理方便。
3.便于研究基因突变: 裸露的DNA分子(有的病毒为RNA分子),易受环境条
件的影响而发生突变;单倍体生物,不存在显性掩盖隐 性问题,突变均能表现出来。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Small summary
影印培养,易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利于从生化 角度来研究基因的作用。
②. 抗性突变型: 如抗药性或抗感染性。 例如:青霉素(penr)抗性突变

10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10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如果研究三因子转导(three-factor transduction),只需分析一个实 验的结果就可以推出三个基因的次序。
普遍性转导

例如:供体基因型a+b+c+,受体的基因型为a- b- c- 。 供体用P1噬菌体感染,P1的后代再用来感染受体细胞,
然后把受体细胞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如果通过中断杂交已知三个基因中的一个如a不在中 间,就可对a+进行选择,即在对a+进行选择的选择培 养基上,把可以生长的a+细胞选出来。然后,再把被 选择的受体细胞重复接种在其他对b+或c+进行选择的 选择培养基上,检查a+细胞是否同时具有b+和c+。
突变子和重组子都是一个核苷酸对或者碱基对(bp)。所
以基因内每个碱基均可能发生突变,任意两个碱基间均能 发生交换重组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属于同一基因(功能单位)还是两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呢
p59
对于两个独立起源的、表型相似的隐性突变,如何判定是 在二倍体生物中,可以建立双突变杂合体。双突变体杂合 体有两种形式:顺式(cis)和反式(trans)
普遍性转导
最少的一类转导体应当代表最难于转导的情况,
这种转导体是同时发生交换次数最多的一类。
这种转导子的基因排列应为两边是供体基因,而
中间为受体基因。
假定由实验得到的最少的转导体类别为a+b+c- ,
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三个基因的正确次序应当是 acb或bca,而不是abc。
普遍性转导

如λ的DNA,既可以以自主的状态存在,也可以整合在细菌染色 体中。这种有两种状态的遗传因子叫做附加体(episome)。

第十章 遗传学--优生学

第十章 遗传学--优生学

2.古代的优生思想
人类进入有文字的历史阶段之后,优生思想就以各种方式在文化典 籍中表达出来,流传下来。最著名的、被认为是倡导优生的先驱乃是古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对婚姻关系加以控制和调节,以生育优秀的儿 女,一方面倡言将衰弱、有病或低能的个体处死,另一方面提议让那些 优秀的男女作“暂时的和通”以生衍杰出的儿童;柏拉图还曾指出择偶 和生育年龄对后代的影响,认为父50岁、母40岁以上生的子女都不能留。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主张政府应用干涉婚姻制度之权,并 极力反对早婚,认为早婚生育的婴儿发育不良;还强调孕期保健,认为 妇女怀孕时,必须注意她们身体的健康,不可过怠惰的生活,也不可食 淡泊食物。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典籍中就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 说法,《礼记· 内则》中指出:“娶妻不娶同姓”,表明对近亲通婚的危 害已经有所认识和总结(在古代,同姓的往往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大戴礼· 本命》中说“五不娶”,就有“世有恶疾不娶”的说法。古犹 太人法典中就有对多种亲属关系的男女献中又有“有女不嫁消渴病(现在的糖尿 病)”的记载,这说明祖先对遗传病患者不宜结婚和生育道理有所认识。 古斯巴达人甚至规定低能的男女结婚要受刑罚,所生畸形儿可弃之山谷。 这些历史事实,均体现出优生的思想。
一、优生学的概念
(一)早期优生学概念
1883年,英国科学家高尔顿创立的优生学是指研究在社会 控制下的能从体力、智力方面改善或消弱后代的种族素质的各 种动因的科学,即中国人称为善种学。早期优生学理论具有的 特性如下: 1.社会性 需要“在社会控制下”开展,并认为社会对人的 “体力和智力”的消长有控制作用。 2.前瞻性 关心的是“后代”的“体格和智力”身心两方面 的发展。 3.主动性 一方面是主动“改善或促进”好的“动因”,另 一方面主动“控制或消灭”不好的“动因”。 4.模糊性 与“后代体格和智力”相关的种族素质的各种动 因可以是遗传素质本身,也可以是影响或决定遗传素质的社会、 民族、家庭等其它因素。 5.种族性 好的与不好的“动因”取决于“种族”的利益和 标准。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刘庆昌绪言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遗传、变异、选择2、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要遗传学家的主要贡献3、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大小、类别,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分析3、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4、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5、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殖方式、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6、生活周期:生活周期、世代交替、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据(细菌的转化、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2、核酸的化学结构:DNA和RNA及其分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3、DNA的复制: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DNA合成、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以及与原核生物DNA合成的主要区别4、RNA的转录及加工:三种RNA分子、RNA合成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RNA的合成、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5、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翻译:遗传密码及其特征、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第三章孟德尔遗传1、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分离现象的解释、表现型和基因型、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分离规律的应用2、独立分配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其分离比、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多对基因的遗传、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某2测验3、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连锁和交换:连锁遗传的发现及解释、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交换及其发生机制2、交换值及其测定:交换值、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3、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两点测验、三点测验、干扰与符合)、连锁遗传图4、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着丝点作图5、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6、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连锁、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第五章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的时期、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2、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3、基因突变的鉴定: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真实性、显隐性、突变频率)、生化突变的鉴定(营养缺陷型及其鉴定)、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2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突变的修复(光修复、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转换与颠换,DNA防护机制(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突变、多倍体、致死突变)5、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因素诱变(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诱变(碱基类似物、DNA诱变剂)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2、重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3、倒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4、易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基因定位、果蝇的CIB测定法、利用易位制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利用、利用易位疏花疏果防治害虫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1、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名称、染色体组成、联会方式)2、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3、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形成与应用、同源联会与异员源联会(烟草、小麦)、单倍体4、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三体的基因分离5、非整倍体的应用:单体测验、三体测验、染色体替换第八章数量遗传1、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特征、多基因假说、超亲遗传2、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均值、方差、标准差3、遗传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显性3表现形式4、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5、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单标记分析法,区间定位法,复合区间定位法,应用(3方面)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纯合率2、纯系学说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假说)4、杂种优势利用与固定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细菌、病毒、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2、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3、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转化的概念与过程、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接合:接合的概念与过程、U型管实验、F因子及其存在状态、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性导:性导的概念与过程、性导的作用转导:转导的概念与过程、利用普遍性转导进行染色体作图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母性影响:母性影响的概念及其与母性遗传的区别3、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的表现、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4、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的表现、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5、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共生体的遗传(卡巴粒)、4质粒的遗传6、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核不育型和质核不育型、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单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不育基因的多样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雄性不育的利用(三系法、二系法)第十二章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概述4、重组DNA分子5、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导入方法)、转基因生物的鉴定、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安全问题第十三章基因组学1、基因组学的概念与概述、C值、N值2、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3、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与标记种类、物理图谱)4、基因组测序策略:鸟枪法、重叠克隆群法5、基因组图谱的应用(5个方面)6、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组学第十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1、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基因的微细结构、顺反测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2、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乳糖操纵元、色氨酸操纵元;翻译水平的调控3、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DNA水平、染色质水平(组蛋白、非组蛋白)、转录水平(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翻译水平的调5控、蛋白质加工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基因调控上的区别第十五章遗传与发育1、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与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环境条件的影响2、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个体发育的阶段性、基因与发育模式、基因与发育过程3、细胞的全能性第十六章群体遗传与进化1、群体的遗传平衡: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哈迪-魏伯格定律及其应用2、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3、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生物进化的概念、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分子水平的进化4、物种的形成: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渐变式、爆发式)6。

遗传学_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_

遗传学_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_

1180 + 418 + 685 +107 +11940 +3660
100% = 2390 100% =13% 17990
trp2
tyr
34
his2
13 tyr1
his
40
trp
八、转导(transduction)
⚫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转导是以噬菌 体为媒介,将 外源基因携带 入细菌,使受 体细胞发生遗 传重组的方式。
a、b间发生交换
单性状的转化子
a、b间不发生交换
双性状的转化子
七、转化作图的原理
细菌两连锁基因的交换率
=
单性状转化子的数 单性状转化子数+共转化的转化子数
100%
表7-1 枯草芽孢杆菌trp2+ his2+ tyr1+(供体)× trp2- his2- tyr1-(受体)的转化实验 座位转化子类型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7-1 T4噬菌体的电镜照片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2年 Hershey & Chase的同位素示踪试验
证明T4病毒的遗传物质 是脱氧核糖核酸(DNA) 【1969年诺贝尔奖】
二、病毒对遗传学研究的贡献
1956年Fraemkel Conrat的烟草花叶病毒的重建试验
滑,可致病)
粗糙型R菌株 (无荚膜,菌落粗
糙,不致病)
三、转化现象的发现——Griffth的肺炎双球菌实验
IIR菌株不致病 IIIS菌株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不致病 灭活的IIIS菌株的某种物 质使IIR菌株发生性状改 变,变成致病的IIIS菌株

遗传学(第二版)刘庆昌重点整理2

遗传学(第二版)刘庆昌重点整理2

第九章★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指通过营养体增殖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能保持品种的优良特性、生长快。

★有性繁殖(Sexual reproduction)指通过♀、♂结合产生的繁殖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产生大量种子和由此繁殖较多的种苗。

大多数动植物都是进行有性生殖的。

★近交(Inbreeding)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近亲交配。

近交可使原本是杂交繁殖的生物增加纯合性(homozygosity),从而提高遗传稳定性,但往往伴随严重的近交衰退现象(inbreeding depression)。

★杂交(crossing or hybridization)指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的交配。

可以使原本是自交或近交的生物增加杂合性(heterozygosity),产生杂种优势。

一、近交的种类★自交(Selfing)指同一个体产生的雌雄配子彼此融合的交配方式,它是近交的极端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植物中(自花授粉植物),又称自花受粉或自体受精(self-fertilization)。

★回交(Back-crossing)杂交子代和其任一亲本的杂交,包括亲子交配(parent-offspring mating)。

★全同胞交配(Full-sib mating)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又叫姊妹交。

★半同胞交配(Half-sib mating)仅有一个相同亲本的后代个体间的交配。

★自花授粉植物(Self-pollinated plant)天然杂交率低(1-4%):如水稻、小麦、大豆、烟草等;★常异花授粉植物(Often cross -pollinated plant)天然杂交率常较高(5-20%):如棉花、高粱等;★异花授粉植物(Cross-pollinated plant):天然杂交率高(>20-50%)如玉米、黑麦等,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传粉。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近交的一个重要的遗传效应就是近交衰退,表现为近交后代的生活力下降,产量和品质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或者出现一些畸形性状。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作图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作图

7.1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7.1.1 细菌的培养 7.1.2 细菌在生物进化树中的地位 7.1.3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7.1.4 细菌和病毒的拟有性过程
7.1.1 细菌培养
平皿分离 平皿培养
摇瓶培养
7.1.2 细菌在生物进化树中的地位
产烷生物
盐杆菌
7.1.3 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
❖ 建立纯系的方法——纯培养
➢ 纯系:由单个细胞繁殖而 来的菌落称为纯系。
➢ 菌种纯:采用平板表面涂 布法或划线法获得单株菌 落。这种方法获得的纯系, 称为“菌种纯”。
➢ 菌株纯:利用显微操纵器 进行菌丝尖端切割等方法 获得单个细胞,并直接培 养建立纯系,这种方法获 得的纯系称为“菌株纯”。
❖选择培养法鉴定突变型与重组型
类病毒:一个单链环状的裸露的RNA。 拟病毒:线状单链RNA+环状单链RNA。 朊病毒:蛋白质颗粒。
7.2.3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烈性噬菌体(virulent phage)——噬菌体侵入宿主细
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物质进行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
的合成,组装出许多子噬菌体,使宿主细胞裂解而释放子
许多细菌的突变都与培养基营养成分及培养条件有关。 ➢ 营养缺陷型的筛选、鉴定——选择培养法。是根据菌
+++
S C01 mi S++
+ C01 mi S C01 + + + mi
S + mi
+ C01 + 总数
975 924 30
2.9%
32 61 51 5.3% 5 13 0.86% 2091
Rf s-co1 =3.76% Rf s-mi =6.16% Rf co1-mi=9.92%

遗传学部分整理复习提纲

遗传学部分整理复习提纲

遗传学部分整理复习提纲遗传学部分整理复习提纲第⼀章:绪论1. 最重要⼈物的贡献、年份、论著1900年,孟德尔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遗传学的诞⽣,贝特⽣发现了连锁现象,但做出了错误的解释,发现连锁与交换规律的科学家是摩尔根。

约翰⽣最先提出“基因”⼀词。

斯特蒂⽂特绘制出第⼀张遗传连锁图。

1953年,⽡特森和克⾥克提出DNA分⼦结构模式理论。

第⼆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重要概念:染⾊体: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组蛋⽩及少量RNA 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异染⾊质:染⾊质上染⾊深,通常不含有功能基因,在细胞周期中变化较⼩的区域,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体。

A染⾊体:真核细胞染⾊体组的任何正常染⾊体,包括常染⾊体和性染⾊体(A染⾊体在遗传上是重要的,对个体的正常⽣活和繁殖是必需的。

其数⽬的增减和结构的变化对机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B染⾊体:在⼀组基本染⾊体外,所含的多余染⾊体或染⾊体断⽚称为B染⾊体,它们的数⽬和⼤⼩变化很多。

⼀般在顶端都具有着丝粒,⼤多含有较多的异染⾊质。

随体:位于染⾊体次缢痕末端的、圆形或圆柱形的染⾊体⽚段。

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直接表现⽗本的某些性状。

果实直感:种⽪或果⽪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表现⽗本的某些性状。

⽆融合⽣殖:雌雄配⼦不发⽣核融合的⼀种⽆性⽣殖⽅式。

巨型染⾊体:⽐普通染⾊体显著巨⼤的染⾊体的总称。

有丝分裂⼀般没有同源染⾊体联会,果蝇唾腺中的多线染⾊体,染⾊质线不断复制,但是染⾊体着丝粒不分裂。

联会:在减数分裂前期过程中,同源染⾊体彼此配对的过程。

⼆价体:减数分裂前期Ι的偶线期,同源染⾊体联会形成联会复合体的⼀对染⾊体。

单价体:在特殊情况,减数分裂前期Ι的偶线期联会时,存在不能配对的染⾊体。

同源染⾊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对染⾊体,⼀条来⾃⽗本,⼀条来⾃母本。

组型分析:利⽤染⾊体分带技术等,在染⾊体长度、着丝粒位置、长短臂⽐、随体有⽆特点基础上,进⼀步根据染⾊的显带表现区分出各对同源染⾊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特异性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3、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
当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它们就有较多
的机会包括在同一个DNA片段中,并同
时整合到受体染色体中。因此,紧密连
锁的基因可以通过转化进行作图。如:
trp2+ his2+ tyr1+×trp2 his2 tyr1 ↓
ra–h+ r+h– 34.0 42.0 12.0 12.0 24% rb–h+ r+h– 32.0 56.0 5.9 6.4 12.3% rc–h+×r+h– 39.0 59.0 0.7 0.9 1.6%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பைடு நூலகம்
分别作出ra、rb、rc与h的连锁图
ra
24
h
rb 12.3 h
=
×100%
h-r+ + h+r- + h-r- + h+r+
ra–h+ r+h– → 24%
rb–h+ r+h– → 12.3%
r h ×r h → 1.6% – + + –
c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表7-2 四种噬菌斑数及重组值
每 种 基 因 型 的%
杂交组 合
重组值
r–h+ r+h– r+h+ r–h–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 的意义
遗传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推进到分 子水平,是由于两大发展: (1)对基因的化学和物理结构
的了解日益深入 (2)研究材料采用了新的生物
类型-细菌和病毒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一、细菌
所有细菌都是比较小的单细胞,大约 12μm长,0.5μm宽 大肠杆菌(E.coli)在细菌遗传学研究中应 用十分广泛 ,其染色体为一条环状的裸 露DNA分子。其细胞里通常还具有一个 或多个小的染色体-质粒
三、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
的优越性
(1)世代周期短。大肠杆菌每20分钟可繁殖 一代,病毒每小时可繁殖数百个后代
(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 (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 (6)便于用作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
制的材料 (7)便于进行遗传遗传操学第十作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化,转化DNA片段至少要有800bp, 枯草杆菌最少需要16000bp (2)转化片段形态:转化片段必须是双链 (3)转化片段浓度:每个细胞摄取的DNA 分子数不超过10个 (4)受体细胞生理状态;感受态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2、转化DNA的摄取和整合
(1)结合与穿入 (2)联会 (3)整合,整合或DNA重组对同源DNA具
第十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典型 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 其染色体传递和重组方式与真核 生物不尽相同。 病毒甚至不进行分裂,它在宿主 细胞内以集团形式产生。细菌和 病毒的遗传分析对整个遗传学, 特别是对于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具 有重大作用。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rc 1.6 h
×
ra rb
rc h

ra rb
h rc

ra
rc h
rb
×
ra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h rc rb
为了确定基因排列顺序,可先只考虑rb 、rc及h来确定是rchrb还是hrcrb。 为此作:
h
rb+rc- × rb-rc+
rc

重组值约14%
可知h应位于rb及rc
之间,又因为T2噬菌 rb
转化首先是Griffith(1928)在肺炎
双球菌中发现的
杀死SⅢ片段
RⅡ
SⅢ
Avery(1944)等研究证实,转化因子 是DNA。这个极其重要的发现,不仅 证实遗传物质是DNA,而且表明转化
是细菌交换基因的方式之一。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1、供体DNA与受体细胞间的接触
与互作
影响因素包括: (1)转化片段大小:肺炎双球菌的成功转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二、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噬菌斑形态 正常r+:小、边缘模糊
噬菌体
突变r-:大、边缘清楚
性状
宿主范围:感染和裂 正常h+:B株
解的菌株 突变h-:B株
不同
或B/2株
由于h–和h+均能感染B株,用T2的两亲本 h–r+和h+r–同时遗感传学第染十章细B菌和株病毒,遗传 称为双重感染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研究细菌遗传的方法--平板培养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细菌菌落的表现型:
原养型(野生型)
形态性状:菌落形状、颜色
突变型
大小
生理特性 营养缺陷型
抗性-抗药或抗感染
为了测定所发生的突变, Lederberg设计了影印培养法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细菌的影印培养法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体的连锁图是环状的
ra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三、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 sco1mi×+++
相当于前面介绍的三点测验 (自学)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个细菌DNA与另一个细菌DNA的 交换重组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实现
转化、接合、性导、转导 一、转化
转化: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通过其细 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段,并将 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染 色体组的过程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二、病毒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原核生物 ,也不属于真核生物。 病毒结构十分简单,仅含DNA或RNA和一 个蛋白质外壳,没有合成蛋白质外壳所 必须的核糖体。所以,病毒必须感染活 细胞,改变和利用活细胞的代谢合成机 器,才能合成新的病毒后代。 感染细菌的病毒叫噬菌体,是目前了解 比较清楚的病毒,有:单链DNA、单链 RNA、双链DNA和遗传学双第十章链细菌和R病N毒遗A传等四种类型。
h-r+ × h+r↓B株
h-r+ h+r- h-r- h+r+ ↓
接种在同时长有B株及B/2株的培养基上
亲型噬菌斑 h-r+:透明、小 h+r-:半透明、大
重组型噬菌斑 h-r-:透明、大 h+r+:半透明、小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重组型噬菌斑
重组值=
× 100%
总噬菌斑
h-r- + h+r+
第二节 噬菌体的遗传分析
一、噬菌体的结构
遗传学上应用最广泛的是大肠杆菌的T 噬菌体系列(T1到T7)。其结构大同小异 ,呈蝌蚪状。T偶列噬菌体结构如下图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1、烈性噬菌体
遗传学第十章细菌和病毒遗传
2、温和性噬菌体 温和性噬菌体具有溶源性的生活周 期,即在 噬菌体侵 入后,细 菌并不裂 解,以两 种形式出 现,如λ 和P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