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导语:《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现在,小编要和你们分享的是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字词解释1、岂伊:难道。
2、伊:语助词。
3、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4、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5、荐:进献。
6、树:种植。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一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

古诗感遇十二首其七翻译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七》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九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前言】《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注释】①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②荐:进奉意。
③树:种植意。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鉴赏】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导语:《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
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现在,小编要和你们分享的是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张九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字词解释1、岂伊:难道。
2、伊:语助词。
3、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4、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5、荐:进献。
6、树:种植。
翻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一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
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
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
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
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
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
“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
《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古代诗歌阅读:感遇张九龄 (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感遇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
(2分)
(2)比兴手法。
兰迎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
(2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想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求得富贵利达。
(2分)。
张九龄《感遇》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张九龄《感遇》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感遇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②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③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①这首诗是张九龄遭馋贬谪后所作。
②自:各自③坐:深
8.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自”的艺术妙用。
9.根据你读诗的经验,简要分析诗人在本诗的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8.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征,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
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为下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伏笔。
9.诗人以“草木”喻人,表达了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
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的思想感情。
或诗人以“草木”自喻,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不求名利与虚荣
的思想感情。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
诗借物起兴,自
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
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
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赏析张九龄(1085-1141),南宋的重要诗人,也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豪,有“文宗”的美誉。
他拥有精湛的审美能力,是优秀的诗人与文学家,他长于检讨诗文,有很高的审美观念。
张九龄在宋代诗歌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发表了多种名作,包括《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侧重写景象,细密而明快,采用“锦联修补”的结构,承接上文,使叙述更加流畅,形成一种节奏感。
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语言,他抚揉了众多家园,感同身受地表达了家乡安宁的欢乐,以及游子凄楚的怅惘情绪。
同时,他也给出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希望游子把家乡的景色深深地心里,希望祖国的繁荣和富足能在自己的一生中不断发展。
第一首《南园择鹭归》,张九龄以明晃晃的池水,以及沙沙的枫叶,勾勒出青翠的池林景象。
他描绘了鹭鸶在池边飞翔,空气中充满了平和的祥和,淡雅的气味穿越苍穹,犹如抚慰人们的心灵一般。
诗题提出了一种期望:思念游子想在家乡里再度重逢,希望他们可以以家乡的景色和美好气息来安慰自己。
这体现出张九龄对游子的挂念与祝福,并且表达了他对安宁和平的切望。
第二首《广宁里道感怀四首》,张九龄又一次以细腻的语言,描绘出安宁宅舍的景色,山河流云,竹林深处,传递出一种温暖的家园气息。
他将景物的细节描述的淋漓尽致,有的是落日的晚霞,有的是碧泉荡漾的池塘,还有芳草长生的田园,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他暗示了游子在外的孤独凄凉,但是也坚定的怀抱着再次回家乡的期望。
第三首《宝鸡书印经里章》,张九龄再次写尽了家乡的繁华,描述了家乡山川的雄伟,古柏凤楼的辉煌,以及清澈的河流,使观者犹如置身其中,有如身临其境。
他把家园的美景与忧愁离乡的游子们相联系,想把家乡景色深深地印入他们的心中。
此外,他还暗示了期望游子们可以把祖国的繁荣富足带给世界,以及自己一生的发展。
第四首《应天归老林清明》,张九龄以庆春的晨曦、翠柳的晚风,以及虹霓的雨水,描绘出了一幅恢弘的田园景色。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感遇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感遇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十二首·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感遇十二首》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师古而不泥古,在首联中化用了屈原《九歌》中“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的诗句,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突出了春兰生机勃勃与秋桂清雅高洁的特征。
B.颔联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
C.颈联中,“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闻风”一词隐晦地点出“林栖者”指那些附庸风雅的权贵。
D.花开无主本是落寞之境,然而本诗尾联却另辟蹊径,反而说兰桂若有知觉,应该也不希求美人折花欣赏,凸显其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后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戍边的城堡。
③何摧兀:多么险峻。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今内蒙古一带。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苍茫渺远的居所,一时感慨写下此诗。
B.戍边的堡垒险峻雄伟,士兵却战死沙场,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批评了朝廷。
C.诗人以风卷黄沙、夕阳西坠的阴沉凄凉景象,渲染了战场的悲凉气氛。
D.诗人直抒胸臆,讥刺时弊,同情兵民,言简意深,而锋芒毕露。
4.《感遇三十八首》是一组诗歌。
有人评价陈子昂的组诗紧扣时事,关切时弊。
本诗关切的“时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阐述。
张九龄《感遇(其七)》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第3页共4页
诗言志 词抒情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 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
参考答案: (1)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第4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诗言志 词抒情
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 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五、练习题 答案 【试题 1】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试题 2】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 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 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 【试题 3】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言志 词抒情
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 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 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 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 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 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 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 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 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 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 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诗言志 词抒情
一、诗文
感遇(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二、注释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李林甫得势,正直之臣备受排挤。 三、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 年—740 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 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第2页共4页
诗言志 词抒情
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 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五、练习题 答案 【试题 1】 (1)简析本诗中最主要的表现情感思想的手法。 (2)简要分析诗中“桃李”这一意象。 答案: (1)诗人有感于朝政的紊乱和个人身世的遭遇,在诗中以橘自比,托物言志。 (2)诗中的“桃李”作为“丹橘”的对立面出现,影射当时当权得势的小人。 【试题 2】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 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 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 2 点得 3 分) 【试题 3】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第3页共4页
诗言志 词抒情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 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
参考答案: (1)犹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第4页共4页
四、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 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 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 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 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 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 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 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 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