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成语故事,学会成语“精卫填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及其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细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寓意。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成语故事及重点内容。

2. 故事书或教材,用于引导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成语故事,如“愚公移山”、“孟母三迁”等。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个成语是关于填海的吗?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 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背景、情节及寓意。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如“精卫”、“填海”等。

Step 3:课堂互动(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成员讲述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

2. 提问:同学们觉得精卫填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Step 4: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成语故事内容,完成填空题目。

2. 成语接龙: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成语都要与“海”有关。

2. 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关于填海的成语,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精卫填海”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练习与巩固环节,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了所学内容。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学会成语“掩耳盗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如节日、民俗、艺术、历史等。

2. 诗词欣赏,学习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的阅读与讨论。

4. 传统艺术的学习,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

5. 实践体验,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 学生课后作业、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方面的评价。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兴趣培养、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学计划1. 第一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第二周:学习诗词欣赏,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

3. 第三周:阅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第四周:学习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

5. 第五周: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民俗游戏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内容6. 传统礼仪的学习与实践,如尊师重教、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

7. 传统美德的传承,如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国守法等。

8.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等。

9. 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如和谐共生、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等。

10. 总结与回顾,对整个传统文化教学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方法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传统礼仪。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美德。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古诗词等;(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成语故事1.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及含义2. 成语“掩耳盗铃”的故事及含义3. 成语“亡羊补牢”的故事及含义第二单元:古代诗词1. 学习《静夜思》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2. 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 学习《小池》这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故事及含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2. 难点:成语的典故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意境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成语故事和诗词的意义;2. 采用举例法,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地复述成语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2. 学生能流利地背诵并理解诗词的意义;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成语和诗词,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有所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计划第1周:成语故事教学第2周:成语故事教学第3周:成语故事教学第4周:成语故事教学第5周:古代诗词教学第6周:古代诗词教学第7周:古代诗词教学第8周:综合实践活动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成语或诗词;2. 讲解成语故事或诗词:详细讲解成语的来历、意义及背后的文化内涵;3. 举例说明:通过生动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语或诗词;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成语或诗词进行语言表达;5. 总结课堂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第一章:认识传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如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见解。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二)第二章:诗词鉴赏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教学步骤:1. 讲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类型、诗的格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诗词,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程度。

3. 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三)第三章: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培养学生对书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教学步骤:1. 讲解书画艺术的基本知识,如书法的种类、绘画的技法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书画作品。

3. 让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书画作品,并互相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全)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承。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课文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词。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第二部分)一、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传统节日》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情感把握。

3. 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学习与传承。

四、教学难点1.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2. 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 中国传统艺术:介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特色和魅力,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美。

3. 中国传统习俗: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如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与示范: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写毛笔字、画国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4.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和能力,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掌握程度。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节日1. 春节2. 清明节3. 端午节4. 中秋节5. 重阳节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难点: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日文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春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2. 第二课时: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3. 第三课时:介绍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4. 第四课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5. 第五课时: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特点。

7. 第七课时: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包饺子、做灯笼等。

8. 第八课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10. 第十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三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讲解。

3. 视频资料:收集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4. 实践活动材料: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纸张、彩笔、剪刀等。

八、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三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和经典著作3.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习惯4.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5.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思考和讨论。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经典著作、艺术形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3. 分析: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4. 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5.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和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3. 学生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3. 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影响4. 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实践5. 家庭、学校、社会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七、教学方法:1. 对比法: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单元经典驿站《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五、总结《子不学》教学目标: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爱的鼓励]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

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

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昔仲尼》教学目标: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

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

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

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

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

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

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

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

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

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师生》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

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四、总结。

《花木》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

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二、教学新课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冰肌玉骨,傲然清奇。

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

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

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四、拓展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精卫填海》教学目标: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教具准备:挂图、头饰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二、学习新课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

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

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

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

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三、总结: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

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

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学习新课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了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大禹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三、总结大禹一心为百姓造福,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第二单元名人长廊孔子《万世师表》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对孔子生平进行了解。

教具准备:孔子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二、学习新课:1、教师阅读《万世师表》,学生想一想这段文章的意思。

2、学生练习读,并读一读解释。

3、教师结合《万世师表》,介绍一下孔子的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山东曲阜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从十岁开始发愤学习,长大后游说各国,修学从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深受世人的尊崇和爱戴,被誉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

4、学生再度课文,理解课文意思。

5、听孔子故事,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三、课后拓展:搜集孔子的故事。

《为人处事的准则——孔子语录》教学目标:1、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2、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阅读并领会孔子语录。

教学难点: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有很多的至理名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