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合集下载

解析漓江流域人文景观(民居)空间动态特性

解析漓江流域人文景观(民居)空间动态特性
青年 基金一 基于 “ G I S 技术+ 景观生态学 ”角度 :桂 林漓江山水风景 区 滨水 驳岸景观研究 与保护再 生研 究成果论文: 2 . 1 2 年 度教 育部 人 文社会研 究项 目青年基 金项 目之侗族 干阑式 建 筑的传承 与发展应用 研究成 果论文 、项 目批准号 :1 2 Y J C 7 6 0 0 5 2 、 教社 科司函 [ 2 0 1 2 ] 4 1 号。 引言
对特 定 区 域 人文 景观 的研 究 ,能 帮助 人 们进 一 步 了解 和把 握 区域 人 文景 观 的 基本 特 点 。通 过环 境 差异 性 之 间的 对 比 ,认识 特 定 区域 自然 环 境 背景 下 的影 响 和人 为 活动 的方 式差 异性 ,进~ 步 认 识 理解 人 们 所 形成 的 生活 方 式对 自然适 应及 改造 和建 设 适合 自 身属 性 的人 文 景 观 。随着 经 济 的发 展 ,人 们对 所 处 环境 生 存和 生 活方 式 的 改变 ,又将 进 一 步影 响人 文 景观 的形 式 。本文 所 指 的人 文景 观 ,主 要 指 民居 在 空 间形 态上 的 动态 变 化分 析 。特 定 区域 民 居 的形 成 是与 当 地 自然 环境 的 和谐 及 人们 长 期适 应 自然 环 境 的结 果 。 同时 ,人 类对 环 境 的适 应 性而 营 建 的各 种类 型 的人 文 景观 也 是 以对 当地 的生 态环 境适 应 性 为基底 。 漓 江流 域 民居 景观 的 空 间异质 性 人文 景 观 在 空 间上存 在 着 异化 与 趋 同性 的动 态 变化 。异化 , 指 的是 在 一个 区 域 中各 种 人文 景观 的独立 发 展 ,不 断增 强 的相 互 差异 性 过程 ,并 创建 新 形式 的 人文 景 观 的结 果 。趋 同 ,指 的是 区 域 人 文 景 观 类 型 的 相 互 渗 透 、融 合 、 同化 并 相 互 趋 同 的过 程 。 漓江 流 域 民居 景 观异 同性 从 以下元 素 体现 : “ 同 ”即选 址 ,村 寨 的选 址 , 离不 开 自身 所 处 的地 理环 境 ,有 利 的地 形 与水 源 、充 足 的 阳光 、 茂密 的 植物 、便利 的交通 等 等 都是 选 址 的基本 条 件 。位 于 丘 陵 地 形 , 地 形 多 样 , 山势 起 伏 连 绵 ,呈 现 丘 陵 地 貌 。在 选 址 、建 村和 筑 居 过程 中,充 分 利用 复 杂地 形 、 建筑 或悬 挑 ,或 垒 台 ,或 架 空 ,或 按地 形 层层 嵌 入等 。村寨 就 在 复杂 多变 的地 形条 件下 ,与环 境 有 机结 合 在一 起 ,融 为 一体 ; “ 异 ”即布 局 ,村 寨 群落 布 局 总结 归 纳可 分 为两 大 类 :壮 、瑶 族 分 散 自由布 局 与侗 族 内聚 向心 布局 。但此 两 种 布局 模式 ,都是 要 跟 随 自然地 形 自由布 局 ,不 受轴 线 限 制 ,村 寨边 缘 无 明显 轮廓 线 , 随 自然地 势 和河 流 小 溪 因 势 利 导 ;道 路 ,村 寨 的道 路 巧 于 因借 ,密 切 结 合 地 形 地 势 ,有 放射 状 、 螺旋 式 、棋 盘 式等 各 式道 路 , 与地 形及 民居有 机 结合 ;河 流 , 山地村 寨 大 多沿 水 系而 建 , 既方 便生 活 又起 到 防火 隔 离 的作用 。地 形 ,村 寨 群落 地处 复 杂 的 山地 环境 之 中 ,依 山傍 水 ,在 山坡 、 山顶 、 山坳及 河 畔 , 灵活利 用 地 形 ,顺应 自然 ,使 村寨 与 山势融 为 一体 ,成 为 自然环 境 中有 机 的 组成 部 分 ,正 是这 种特 殊 的 复杂 环 境 中 ,使建 筑 群落 显示 出不 拘 一格 的特 色 。 民居 群落 景 观 则是 当地人 适 应地 域 气候 、环境 及 人 文过 程 中 的互相 适 应 的物 质 形态 的 表露 。因 此 同样是 聚 落及 建 筑形 式 ,在 山地 和平 原及 水 乡 的村 寨 布局 及 建筑 形 式就 有 很大 的差 异性 。这 种 差异 性 的文 化景 观 具有 明显 的顺 从 自然 本质 的特 性 。 二 、漓 江流 域 民居景 观 的稳 定 与变 化性 从 时 间 纵 向看 ,人 文 景 观 具 有 时 代 的 鲜 明 特 征 ,不 同时 间 的文 化 景观 会 常 常成 为 一个 区 域 的载 体 。文 化 景观 的 时空 格 局是 由时间 和 空间 上 的结 构 构成 的 ,而 景 观 的时 间 结构 则是 文 化地 域 的特 色 形 式之 一 。不 同的地 域 及不 同的人 文 景观 在 时 间结 构和 组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漓江流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

传统村落是漓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成为当前热点议题。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然而,当前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旅游过度开发导致文化破坏和生态破坏等。

因此,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的内容就是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为后续研究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探讨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以促进该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不少地方,传统村落因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等独特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涌入,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传统村落也面临着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景区化、商业化、文化侵蚀等,导致传统村落的原汁原味逐渐消失。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现状和现存问题,探讨可行的旅游开发对策,并提出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促进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现状分析不足或者超出要求等等。

漓江流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传统村落如黄姚、镇远、荔波等,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而备受游客青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开始面临一些问题。

一些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未能有效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导致文化景观的破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消失。

部分村落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合理,过分商业化和大规模开发使得村落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文化氛围。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表现价值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表现价值研究

我国的漓江流域具有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多个民族在此生存繁衍,而民族的多样性也影响着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形成,因此漓江流域的传统村落形式极其丰富,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化资源。

除此之外,漓江流域的传统民居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古代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会背景,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文化并继承这些文化资源。

一、漓江流域传统民居文化资源的背景(一)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漓江流域从整体上来看,是位于广西丘陵之上,处于一个由高原向沿海地区过渡的地带。

在很多以前的文献中提到:“西有三江,其一为漓。

”在古代,河流往往是重要的交通要线,村落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所以一些平原和盆地地区,成为了大多数居民的选择。

漓江流域的传统民居多分布于漓江的支流和一些主要的河流的两岸,从而形成了该地区传统民居的整体布局结构。

(二)社会背景的影响1.社会历史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可知,尧在位时,平定了荆州地区附近发生的叛乱,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原就开始对漓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进行了控制。

舜在位时,中原地区增加了很多与漓江流域的交往。

到了夏商周的时候,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漓江流域与商周王朝都开始有了许多交流和往来。

随着岭北的汉人通过“湘桂走廊”进行南迁,他们带来的中原的文明从很大程度影响了岭南地区。

后来秦国将岭南统一之后,在岭南开凿了一个灵渠,与之对应的是这个时候当地的经济与社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几乎整个桂林地区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包括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漓江流域的很多人才开始走上仕途做官,在很大程度上为漓江流域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基础。

2.经济背景一般来说,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与当地居民建筑物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而漓江流域就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

漓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影响了整个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物。

漓江流域的经济从秦代开凿灵渠就有所发展了。

早在公元前214年,灵渠就已经凿成并通航了,直到现在还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研究——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

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研究——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

广 西 农 学 报Journal of Guangxi Agriculture 第38卷 第3期Vol.38,No.3952023年6月June,2023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研究——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孙琳 赵启帆 蒙添霞(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摘要: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和载体,蕴藏着民族记忆,是民族基因的物质载体。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章以桂林市临桂区四塘乡横山村为例,调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现状。

横山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禀赋,囊括了建筑文化、石刻文化、饮食文化、家风文化和名人文化等。

然而,在文旅融合进程中横山村文化传承存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宣传、文化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创新等文化传承的困境。

建议通过创新传统村落文旅产品、构建传统村落文旅品牌、提升村民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意识等路径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活态传承,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与旅游融合,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旅融合;活态传承中图分类号:K878;G1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3-4374(2023)03-0095-06Research on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Hengshan Village, Sitang Township,Lingui District, Guilin City Sun Lin, Zhao Qi-fan, Meng Tian-xia(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 Guilin, Guangxi 541001, China)Abstract: Traditional villages are the epitome and carrier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y contain national memories and are the material carriers of national gen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is paper takes Hengshan Village, Sitang Township, Lingui District, Guilin City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Hengshan Village has a unique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stone carving culture, food culture, family culture and celebrity culture.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Hengshan Village has the dilemma of cultural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cultural brandpromo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nov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realize the living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by innovating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constructing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tourism brands, and enhancing villagers ' awarenes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al inheritanc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culture in China.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living inheritance收稿日期:2023-01-20 修回日期:2023-01-30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滇桂黔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效提升研究”(18BJY202)。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39卷总目次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39卷总目次
地球科学 广西大瑶山大黎斑岩型钼铜矿床辉钼矿 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 李忠阳,党 院,韦子任,叶有乐,陈懋弘(249) 新疆西准噶尔哈姆图斯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张治国,刘 磊,刘希军,胡荣国,龚小晗,谭震江,王梦超,李 锐(258) 桂西德峨地区基性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 李兴鹏,陈忠斌,韦剑玮,余树青,刘武文,陆干强(270) 桂西那坡百都辉绿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基性岩浆活动的证据 ………………………………………………………………………… 李锦诚,周旭霞,韦永先,梁秋明,李政林(282) 桂东北富川鲁洞辉绿玢岩 LA-ICP-MS锆石 U-Pb年龄及 Hf同位素组成 …………………………………… 时 毓,三元合,郭智超,刘希军,王新宇,吴祥珂,冯佐海,杨金磊,张晓晨(291) 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技术在黄土覆盖区隐伏金矿勘查中的应用及异常成因探讨 ………………………………………………………………………… 张必敏,王学求,叶 荣,姚文生,王 玮(301) 世界主要产地碧玉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来源及成矿过程 ………………………………………… 于海燕,杨晓文(311) 硬岩型与卤水型锂矿开发技术回顾 ………………………………………………………… 乔 宇,韩志轩,张必敏(321) 老挝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进展———以氟元素为例 …………………………… 王 玮,王学求,张必敏,聂兰仕,刘汉粮,刘东盛,韩志轩,迟清华,徐善法,周 建(335) 赤水河上游大河村至三层岩段洞穴发育特征及机理 …… 罗书文,杨 桃,陈伟海,邓亚东,覃星铭,韦跃龙,潘晓东(341) 基于放射状网格剖分的井中激电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 赵荣春,吕玉增,韦柳椰,文达麟,刘 波(349) 利用多重滤波法提取面波群速度及其高斯滤波参数取值 ………………………… 蒋婵君,王有学,熊 彬,王海燕(356) 深部致密油储层现今地应力测井评价方法 ………………………………………………… 张建华,王改红,尹 帅(362) 土木工程与测绘科学 索道桥施工控制参数的精细数值解析算法 ………………………………………… 景天虎,王 鑫,刘均利,莫时旭(369) 桂林地区碱污染红黏土力学效应弱化试验 ………………………………………………… 牟春梅,韦瑜玺,张 岩(376) 灰岩地区超大吨位荷载下嵌岩桩承载力特性分析 …………………………………………………… 程秉坤,傅根根(383) 基于深部位移及气象监测的泥岩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以岑溪大业公田滑坡为例 ………………………………………………………………… 郑 恒,潘雪瑛,沙桢晖,曾召田,肖 锋,陈链鑫(389) 影响合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因素分��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漓江流域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成为旅游者们瞩目的目标。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些传统村落的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环境污染等。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景区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好地促进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开发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以实现传统村落旅游与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

1.2 研究意义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

漓江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但在开发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为进一步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建议的提出,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和企业更有效地规划和管理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提升传统村落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分析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现状包括景区规模不断扩大,游客数量逐渐增多,旅游设施不断改善等方面。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漓江流域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 一) 自然条件对 漓江流 域古 民居建筑 装饰 的影 响
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漓江流域古民居的发展, 推动了 村落 建筑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 , 同时也提高了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上
3 . 民俗 文化
海的过渡地带。 文献日 “ 西有三江 , 其一为漓。 ” Ⅲ漓江位于广西桂 的进步。 林北 , 发源于越城岭的猫儿山, 流经今兴安、 灵川、 临桂、 阳朔、 恭 漓江流域的民俗文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思想观念,
切相关, 充满了乡土民俗气息,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与民俗。
4人 I Z l 迁 移
流和主要河流, 构成了漓江流域城古民居的整体布局的形式。自然
环境成为漓江流域古民居形成和发展的自 然基础, 它与社会背景、 人文环境一起成为漓江流域 古民居建筑装饰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人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人1 3 迁移使得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 和交融, 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传播文化。 人口迁移使得不同地域之间文
风水文化的存在是人们精神上的 一种寄托。 他们有所畏惧, 有
所需求, 通过建筑的风水文化来得到心理安慰和精神永宁。 漓江流
域古民居从建筑的选址落位到建筑的装饰艺术 , 都深受风水文化的
影响。
且还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自然文化、 社会经济、 哲学思想、 人文内涵和 民俗民风等。

2 . 经 济背 景
地域经济水平的状况会直接关系到地域建筑的发展水平。 漓江 流域的经济发展对整个地区民居建筑装饰有重要的影响。 漓江流域 的经济从两千多年前秦代开凿灵渠, 灵渠古称秦凿渠、 零渠、 陡河、
兴安运河、 和漓江相通 , 于公元前2 1 4 年凿成通航 , 仍然发挥着功
用。 正是灵渠开通使得漓江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带动了漓江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研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1. 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均衡漓江流域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古老的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

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不同,部分村落的旅游开发并不充分,游客流量有限,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

2.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部分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受到冲击。

一些村落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导致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模糊化。

3. 基础设施滞后,服务水平不高在部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不高,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游览体验,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形象和竞争力。

1. 统一规划,优化旅游资源配置针对不同村落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文化,制定统一的旅游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均衡化。

2. 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乡风民俗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倡在旅游开发中保留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加强对古老建筑和手工艺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等形式,加强对游客的文化教育,提高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村落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加大对村落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提升传统村落的接待质量。

4. 推动乡村振兴,提升综合竞争力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推动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整体发展水平。

加大对村落旅游品牌推广和宣传力度,提升传统村落的综合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交融,文化的趋同表现为回族和壮族聚落已融
入该区 域 的 主 流 文 化———宗 法 礼 制 文 化, 在 建 筑
群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制上与所在区域的汉族趋同,
表达了共同的文化内涵。该景区传统村落的汉族
主要受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影响,在宗法礼制文
化主导下形成了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文化交融共
生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及建筑形制。民族本原文化
[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39(1):82-93.
第 1期 李欣原等: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83
表 1 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文化特色 Table1 Spatialdistribution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villagesaroundLijiangRiverscenicarea
治理的有效工具 [10]。宗 法 礼 制 文 化 通 过 以 血 缘 为 基础的社会关系、家族院落的组织形式,折射在 村落的空间组织。
一是等 级 尊 卑 礼 制 在 建 筑 空 间 布 局 的 折 射。 宗法礼制文化讲究“居中为尊、追根溯源”、“长者为 尊”。因此,宗族繁衍过程的新增建筑,往往以老建 筑为中心纵向或横向组合拼贴,由“间”到“屋”,以 “进”连接,由“屋”到“宅”,由“宅”到“群”,最终形 成以宗族血 缘 为 纽 带,体 现 等 级 尊 卑 的 建 筑 群 落, 并且“宅”之“进”数,应与“宅”之主人的地位(为官 等级)相匹配(图 3)。
大埠乡大岗埠村 兴坪镇渔村
兴坪镇兴坪村 (兴坪古镇所在地)
明永乐年间 明正德年间 三国时吴某露元年 (公元 265年)
汉族 壮族
汉族
湖南 本土
本土
湘赣民系、广府民系文化 共同影响,回族汉族文化 碰撞,壮族汉族文化交融
白沙镇旧县村
明万历三十七年
汉族
湖南
白沙镇遇龙堡村
约 1350年建村,明嘉靖 三十七年(1558年)设塘堡
研究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表达形式尤为迫切。举世 此类研究的不足,继而指导景区传统村落资源优化
瞩目的漓江风景名胜区(简称该景区)周边的传统 整合及振兴实践。
村落,族文化 折 射 与 表 达 的
村落集聚、历史积淀深厚、生态资源良好、景观资
源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空间特性,使其极具典型性、 作用路径分析
Fig3 Logicdiagram oftraditionalresidential spaceorganizationinLijiangRiverscenicarea (间—一明两暗三大空;屋—湘赣式或广府式砌体木构地居)
中原陆续迁入的汉族文化产生强大的同化力,同
二是宗法礼制文化在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组织
分区
传统村落
建村年代
聚居民族
迁徙地
文化特色
湘赣文化 主导区
柘木镇龙门村 柘木镇禄坊村
大圩镇熊村
明正德年间 明末清初 北宋初年
汉族 汉族 汉族
不详 不详 江西
湘赣民系文化影响主导
大圩镇大圩村 (大圩古镇所在地)
汉高祖七年 (公元前 200年)
汉族
湖南、江西、广东
草坪乡潜经村
元朝
回族
河南洛阳
多民系 文化交 融地带
第 39卷 第 1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Vol39No1
2019年 2月
Journalof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
Feb 2019

文章编号:1674-9057(2019)01-0082-12
图 4 宗法礼制文化在传统村落公共中心空间组织的折射 Fig4 Reflectionaboutpatriarchalclancultureofetiquette inspatialorganizationofthetraditionalvillagepubliccenter
融合岭南传统民居文化特色(如冷巷等)。二是在 湘赣民系 “横巷体系” 的基础上,吸取了广府民 系 “纵巷体系” 的特点,将湘赣民系的横向排列、 纵向递 进 式,贯 穿 嵌 入 到 具 有 广 府 民 系 特 征 的 “梳式结构” 的空间组合,是适应地域气候的建筑 文化的折射,呈现湘赣民系、广府民系在建筑群空 间组织的相互交融。如大圩镇大圩村是大圩古镇历 史文化街 区 的 所 在 地,其 主 街 横 向 延 伸 平 行 于 河 道,并通过 数 条 纵 向 的 巷 道 将 主 街 与 河 道 联 系 起 来,整体呈现 “梳式结构” (图 6),这样的结构既 有利于村落沿河组织交通,又可利用当地夏季地域 风向东南风和西南风,让此时的季风方向几乎与纵 巷平行, “梳式布局” 中的 “纵巷” 引导夏季风 到达群落深处,实现自然通风降温。
高田镇龙潭村
明朝万历 10年(1582年) 壮、汉、苗族
不详
注:下划线者为重点研究的典型村落;“”为获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古镇所在地。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文化折射与表达的
作用机理认知,应从多民族文化的折射开始,从
文化的趋同和文化本原特色两方面开展研究。多
民族文化交融侧重回族、壮族与汉族文化的碰撞
的内涵,并集中体现在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组织上。 庙也是其建筑空间生长轴线上的中心节点,多处于
21 “宗法礼制”文化的建筑群空间组织物化分析 村口、主街口等突出位置,应运而生的公共建筑通
宗族作为 “家” 与 “国” 之间的纽带,是我 常有戏台、书院等,建筑群和街道亦以之为中心向
国农耕时代重要的社会印记。宗法礼制成为社会 外拓展。例如龙门村飞龙庙布置于村口,而大圩村
村落空间的折射过程、空间表达与文化认知的研 力,对物质空间中的物体进行刻画和设计,形成象
收稿日期:2017-04-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68007);广西建筑新能源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桂科能 18-J-21-3;桂科
能 18-J-21-2) 作者简介:李欣原 (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通讯作者:刘丽荣,教授,llr8288@qqcom。 引文格式:李欣原,韦文俊,刘丽荣, 等. 传 统 村 落 建 筑 空 间 的 文 化 折 射 与 表 达———以 漓 江 风 景 名 胜 区 周 边 传 统 村 落 为 例
形态的演进需要借助于抽象和演绎的方法[9]。
多民系(广府民系与湘赣民系)文化交融的文化折
84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9年
射路径,通过建筑群空间组织和建筑形制层级的空 间进行表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折射路径,通 过建筑元素和建筑符号相呼应的空间予以表达。运 用实证研究和类型学的分析方法,通过对该景区 传统村落采集的信息和图像进行类型分析和对比 研究,构成多民系和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符号系 统,分析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图示语境。旨在探究该 景区独特的文化在符号体系的表达过程,分析文化 折射与空间表达的路径与表现形式,构建区域系统 的联动和动态的演进的关联逻辑(图 2)。
性保护、民宿与旅游开发、空间再利用、文化转 村落的文化折射,正是将相关的意向和符号直接
型、文化元素与表征空间的整合等方面来梳理与 使用到相应的建筑空间,将文化与物质空间重叠。
延续承载空间的文化内涵[2-6],总结了漓江流域 文化的表达则是文化折射形成的建筑空间形态的
传统村落的建筑特征[7],但缺乏对于文化在传统 多层次的系统图式语境,即运用文化的内涵和感染
时也逐渐在区域内占据主导地位,期间主要受相近 的折射。祠庙是宗族供奉先祖、神灵的地方,是宗
地域汉族的民系文化(广府民系、湘赣民系)的影 族中宗教、信仰、交流、活动的核心,是宗族文化
响。汉族文化崇尚 “礼”,从功能上看,“礼” 在于 体现和凝聚族人的重要空间。建筑群围绕村落的公
维护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有利于聚落的稳定并形 共中心———祠庙进行空间组织,形成空间凝聚力, 成宗族法制。传统建筑空间充分 地 体 现 了 “礼” 始终都受宗法礼制文化意念所支配[11]。村落的祠
传统村落是文化遗产的表达空间,是文化折 究,而从景区的视域加以研究的则更少。本文以
射的载体,可传承历史文化和 “乡愁”[1],反映特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为例,开展空间的文化
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特征、地方特色、民俗风 折射与表达研究,力图找到认知和分类的有效途
情等,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 径(这是缓解传统村落生存危机的第一步),以弥补
图 1 村落分布图 Fig1 Villageslocation
系统的研究开始,把现实生活中获得与创造的各 种价值观念进行再生产、再创造和再表达。基于
征(符号)式的空间艺术形式,在建筑物质空间中 传统村落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建筑元
沉淀文化内涵,继而形成文化的空间表达形态, 素和建筑符号的空间表达层次,构建符号系统:
图 2 传统村落空间文化折射与表达的逻辑构架 Fig2 Logicstructureofculturalreflectionandexpression
intraditionalvillagespace
按照关联逻辑,挖掘传统村落重要的、典型
的空间所蕴藏的文化信息,进而归纳总结文化的演
进和空间的独特表达形式。这将从新的研究视角
更好地揭示传统村落空间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研
究结果将有助于引导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文化内
涵的双重保护和传承,丰富传统村落规划理论和
指导规划实践。较好地解决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
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
2 多民系文化交融的建筑群空间组织
在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村落的形成过程中,从
图 3 漓江风景名胜区传统民居建筑平面空间 组织逻辑示意图
代表性和极高的研究价值(表 1,图 1)。
英国文化学 家 斯 图 亚 特 · 霍 尔 第 一 次 提 出 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