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过关检测-高考历史科学复习课件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六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课时1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时冲

第二部分专题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课时1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时冲关练1.(2016·某某某某树德中学诊断)1834年,英国两艘军舰仅受轻伤就轻易闯过虎门,威逼某某。
为加强虎门要塞,这年底,道光帝任命关天培为某某水师提督。
……关天培吸取1834年的教训,历时5年,修建了“三重门”的防御体系。
……战前,多次操练演习。
材料表明( )A.面对挑衅,清政府是有所准备的B.清政府本质上是腐朽卖国的C.清朝备战工作在知己知彼的状态下展开D.清朝的备战无法应对工业化的西方军队解析依据材料吸取教训,修建防御体系,多次操练,表明清政府是有准备的,故A项正确;清政府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个别地方的准备,用知己知彼夸大了清朝的准备工作,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工业化军队,故D项错误。
答案 A2.(2016·某某某某模拟)中英《某某条约》中有“领事报关”的条款,规定:洋船至,将船牌、舱口单、报单等件,送交口岸本国领事,领事以此通知海关,于卸货、装货时,“公同查验”,交纳船钞税银,海关即发完税红单,领事凭红单,发回船牌等件,然后出口。
这项条款( )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丧失B.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进步C.促进中英贸易迅速增长D.使在华洋人取得治外法权解析中国海关关税趋于程序化,有助于中国海关制度的进步,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关税趋于程序化,海关自主权的丧失主要指的是对于关税税额的双方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与中英贸易的增长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D项无关,故错误。
答案 B3.(2016·某某某某质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湖广总督等针对汉口、某某一线“内地奸商依托洋商,任意私售私卖”现象,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某某、某某开埠设关。
这表明(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B.中国处理与列强外交关系的成熟C.中国重视自身利益诉求D.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与列强力争,最终促成汉口、某某、某某开埠设关”可知,中国重视自身利益,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B项材料不能体现;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错误。
2020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总复习练习阶段提升练六板块六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 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英各自的国家立场影响了二者对战争的看法,国家立场不会改变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18·广东汕头一模)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B 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广州的多,输往上海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项正确。
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
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
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3.1753~1851年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但“额定地丁银”不断增加,依据所学可知当时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的负担实际更为沉重,这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导致金田起义爆发,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外国侵略的加剧,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亩产量提高、生产工具改进、精耕细作的实现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故D项错误。
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大一轮: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时期
政治 由于西方列强的不 断侵略,中国逐步 陷入了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为取得民 族独立和政治民主 进行了艰难的抗争,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 打击了中外反动势 力
经济 随着西方列强侵略 的加剧,中国经济 结构发生了变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逐渐解体,洋务 运动中创办大量近 代企业,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 中国开始向近代化 迈进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目 导引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 代化迈进。
思想文化
近代 前期
清朝统治者 “天朝上国” 的愚昧思想受 到冲击,向西 方学习的新思 想逐渐成为主 流思想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11课时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考纲要求] 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给英国,后来英国殖民者又通过《北京条约》(1860年)和《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分别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和租借 “新界”,形成中国近代史上的“香港问题”。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图解历史] 两次鸦片战争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6单元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高考历史科学复习课件

A.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B.为侵略中国制造借口
C.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
D.实现中英两国平等贸易
解析 根据材料“1839年”“颇具政治家风范的大手笔”“中国人已
经落入了使他们自己直接面对女王陛下的圈套”可知,义律是要引发两国
间的冲突,故选B项。
第6单元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 片战争 至甲午 中日战 争前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2021届高考历史科学复 习课件 (通史 版)(共 34张PPT)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第6单元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 片战争 至甲午 中日战 争前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2021届高考历史科学复 习课件 (通史 版)(共 34张PPT)
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主 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 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 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
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进程曲折缓慢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西方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
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 中国工业化开始时是由地主阶级
领导 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 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的 变化
1.从政治折射点看: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 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从政治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经 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版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11课时

课后达标检测11第11课时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该评价适用于()A.雅克萨之战B.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北伐战争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可知材料的意思是说以封建、落后的军事力量、制度对抗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制度,结合所学,最符合的是鸦片战争。
A项交战双方都没有近代化,C、D两项发生时中国已有近代化武器。
2.(2015·南充高三适应性考试)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解析:选C。
A、B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正义”“可耻”不符;题目中未涉及对中国的支持,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可知格雷斯顿并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故本题应选C项。
3.(2015·湖南怀化质检)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
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
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
”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解析:选D 。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5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 第8讲

专题5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第8讲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并大量出口。
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B.传统的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化C.中国传统农业的倒退D.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解析:选D。
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并大量出口说明中国为列强提供原料,故D项正确。
农作物等种植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B项错误;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体现了中国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
2.1887年,某某市场上每包印度棉纱价格约为57两某某,而每包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则高达87两某某。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洋货涌入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发展解析:选D。
题干反映在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某某市场印度棉纱比中国本土手工纺纱价格低的经济现象,可知中国本土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故D项正确;A项“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无法从题干中得出,故排除;B项“萎缩”说法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排除;C项中的“逐渐消失”说法错误,故排除。
3.(2016·某某某某模拟)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历史影响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对洋务运动消极影响的评价,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这场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它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用现代化的手段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这违反了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运动破产。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第二部分第六单元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六)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9·安徽黄山一中月考)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
”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
”这说明中国() A.海关主权的逐渐丧失B.具有半殖民地化特征C.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D.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答案 B解析据材料“1850年……走私……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政府对英商走私行为的妥协与退让,从本质上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特征,故B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清朝海关职权逐渐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自然经济快速解体,英商走私也不能快速瓦解自然经济,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北京顺义区月考)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
由此可以推断()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D.洪秀全希望重振太平天国答案 D解析材料中的“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表明洪秀全希望采纳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措施,来重振太平天国,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资政新篇》是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资政新篇》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排除C项。
3.(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中法战争(1883~1885年)爆发前,驻法公使曾纪泽指出,“法越之事,虽强邻蓄意已久,然实由吾华示弱太甚酝酿而成”,一旦法国得手,“各国之乘诞于他处者势将接踵而起”。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含解析)新人教版

阶段提升练(六)(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D 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英各自的国家立场影响了二者对战争的看法,国家立场不会改变战争的性质,C项错误;双方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发生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D项正确。
2.(2018·广东汕头一模)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解析:B 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广州的多,输往上海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 项正确。
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
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
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3.1753~1851年广西人丁、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但“额定地丁银”不断增加,依据所学可知当时白银大量外流导致银贵钱贱,人民的负担实际更为沉重,这说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导致金田起义爆发,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外国侵略的加剧,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如亩产量提高、生产工具改进、精耕细作的实现等,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解析 答案
6.(2019·江苏苏州期末)1894年前,嘉定“布经市极盛”,但“自洋 纱盛行,不数年间,无复有布经营业,而市况顿衰”。在南汇,“近三十 年洋布盛行,于是织布之利亦渐失败”。这些现象表明当地( )
A.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B.土纺布对外贸易日益萎缩 C.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D.近代民族纺织业缓慢发展
第6单元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 片战争 至甲午 中日战 争前 过关检测-高考历史科学复习课件
历史
第6单元 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 片战争 至甲午 中日战 争前 过关检测-高考历史科学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历史
第六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考试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解析
4.(2019·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期末)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 员日渐增多,他们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到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中寻求 庇护和活路,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笼罩在这些地区上空的和谐宗法 社会之网。材料表明太平天国的兴起得益于( )
A.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兴起 B.乡村宗法社会瓦解导致成员贫困化 C.传统政治的社会控制机制衰落 D.西方列强入侵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洋布在中国的个别地方销售量大增,土布受到 极大冲击,说明当地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 是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不是中国的土纺布出口,排除B项;农业商品化程 度加深是指更多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土布不属于农产品,排除C 项;材料中的土纺布是手工业产品,不是近代民族纺织业的产品,排除D 项。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解析
2.(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下列言论可以用来解释鸦片战争中国战 败原因的是( )
A.“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 B.“(内地将兵)皆睹面接仗,……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 闻。” C.“没有好的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 D.“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 如人。”
D.银钱比价剧变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答案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1838年清朝各省出现钱文贬值银价上升的现象, 由1838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鸦片走私猖 獗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选C项。巨商囤积银元的现象在1838年之前也多 有发生,因此不是材料中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地方官吏盘剥 的现象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排除B项;银钱比价剧变是材料中描述的现 象,而非原因,排除D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答案
解析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自光 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反映了武器的落后,故A项排除;“(内地将 兵)皆睹面接仗,……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反映了闭目塞听 的落后状态,其根源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故B项正确;“没有好的 革命军,中国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反映了要有好的军队,故C项排除;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反 映了洋务思想,其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封建制度,故D项排除。
1.(2020·安徽A10联盟摸底)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书朝廷:
“各省州县地丁漕粮,征钱为多,及办奏销,悉以钱易银,折耗太苦,故
前此多有盈余,今则无不赔垫。各省盐商卖盐俱系钱文,交课尽归银两。
昔之争为利薮,今则视为畏途。”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巨商屯积银元
B.地方官吏盘剥
C.鸦片走私猖獗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晚清时期,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日渐增多,他们 开始脱离宗族庇护”“家庭成员间的冲突日渐撕裂……宗法社会之网”可 知,晚清以来,随着贫困和破产的宗族成员的增多,乡村宗法社会逐渐瓦 解,这说明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不断衰落,从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 因素之一,故C项正确,B项错误。“民间宗教组织和秘密会社的兴起” 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都属于传统社会机制衰落带来的后果,故A项排 除;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列强的入侵,故D项排除。
约4000万两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C.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答案
解析 表格显示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赔款和支出军费都远远超过清政 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说明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故D项正 确。赔款的多少不能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故A项 错误;虽然第二次战争赔款较少,但不能缓解清政府的财政窘境,故B项 错误;表格只是体现出赔款和用于军费的数额,并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军事 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故C项错误。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解析
5.(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一些领导人,在当
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请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乃有益也”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解析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反映了平均分配土地的主张,不
属于近代经济制度,故A项错误;“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反映
了绝对平均主义的“圣库”制度,故B项错误;“请先开制度局而变法
律,乃有益也”属于政治法律方面,故C项错误;“每年纳银若干,有失
则保人赔其所值”反映了保险制度,故D项正确。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热点追踪
当堂检测
课时精练
解析
3.(2019·广西钦州高二期末)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
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
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
战争费用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第一次鸦片战争
1960万两
约4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60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