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2年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传记探究类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程千帆评传莫砺锋1913年9月21日,程先生诞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
当时的程家清贫,但富有文学传统。
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同学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等。
他在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同学用文言文写文章以及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
而对于日后将成为专治古代文史的专家来说,这种艰苦、繁重而且乏味的学习却是格外有益甚至是必需的。
假如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高校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
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养分。
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名目学、文学批判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很多治学方法。
他在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才气横溢的程先生赢得了正在金陵高校国学争辩所读争辩生的有名才女沈祖棻的青睐。
堪称天作之合的这对夫妇,在以后的四十年中不但在诗词写作中有琴瑟唱和之乐,而且在学术上互收切磋之益。
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当时我们之所以写这一类的文章,并用这样一些方式来争辩古代作家与作品,特殊是千帆,在这些论文中,他尝试着从各种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且企图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是由于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争辩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判亲密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判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部编版2020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诊断考试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杂剧的名称,唐时已经有了。
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述及南诏攻入成都时驱掠人口之事时说:成都、华阳两县被驱掠的人中有杂剧丈夫两人。
这是杂剧名称见于记载之始。
南诏进攻成都,在唐文宗太和三年,当时已是唐代晚期。
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其盛行一时,则当在宋代。
北宋都城开封习于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词中有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时风气实是如此,杂剧就不能不受影响。
宋室南渡,临安成为都城,杂剧继续发展。
南宋周密所撰《武林旧事》皆记临安城事,其末篇所记宋杂剧名目多至280种,可见一代盛况。
临安北距建康不远,南朝陈时的旧音历时悠久,临安其时也不能不受到影响。
因此临安的杂剧虽仍保持当年开封正声,恐也难于避免受到陈时旧音的影响,因而会使杂剧的音调更为繁富而多变化。
这一点前人似未多所道及。
金人南迁后,原来的中都开封为元代的大都所代替。
流行于中都的杂剧转而流行于大都。
由于金、元的倡导,杂剧到元代更有显著发展,达到高峰。
杂剧名家辈出,不断会集于大都,极一时之盛。
钟嗣成《录鬼簿》中有详备的记载。
大都和中都皆在北方,杂剧既由开封传来,就难免带有北方的音调。
据说当时用的是七声音阶,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
这样虽合乎北方人的口味,却为南人所不习用,因而就出现了南曲。
南曲用韵以南方语音为标准,可能就是以临安为中心的语音。
据说当时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自然合于南人的口味。
可以说这样柔缓宛转的声调,自南朝以来大都如此,自然和北方的遒劲朴实的声调不能互相调节,只好改弦更张。
但无论北曲还是南曲,都并未超出杂剧的范畴。
元明之际有了传奇。
传奇出于杂剧,却和杂剧有不同之处。
杂剧皆为四折,出场人物虽不一,主唱却只有一个。
程千帆评传 阅读答案

程千帆评传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程千帆评传阅读答案程千帆评传一九三二年夏,刚满二十岁的程千帆考上了金陵大学。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二年级一调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本套试卷一共150分。
考试时间是是150分钟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本套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沉着〞,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进步到科学的那么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宏大,以致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根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别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交融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 第六单元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六单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
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
”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
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
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
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
形成错落之美。
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
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
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现代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现代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高三语文郑州三测答案 (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4)①丰富塑造人物的角度和手法,侧面烘托 阿熳的形象。如通过写女友因对他不满而与他分 手,侧面表现了阿熳坚持“慢生活”的决心和他 的不被理解;用周围人对阿熳的过度关注与阿熳 的宠辱不惊形成对比,突出了阿熳闲适心态的难 能可贵;通过写上司对他的赏识,侧面表现了他 的能力和对公司的责任心。②丰富小说内容。如 通过写同事们对阿熳的种种揣测评议和对他升迁 的嫉恨,表现一些人阴暗猜忌的心理和喜欢搬弄 是非的习惯,增加了小说的丰厚感(反映现实生 活的深广度和现的角度看: ①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学生的主要任务之 一就是学习。而很多学生每天花在玩手机 上的时间已经很多,不能再把宝贵的课堂 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收手机有利于学生 上课集中注意力,减少学习时间的浪费。 ②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老师在讲台讲 课,学生却在下面玩手机,这是对老师、 对学问的一种不尊重。因此,有必要采取 措施强制不自觉的学生交出手机。
(2)从反对的角度看: ①“强制收手机”有违大学自由民主的风气。 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没有必要采取整齐 划一的手段强制学生学习。而应创设自由的 学习氛围,让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自主发展,多样化发展。 ②“强制收手机”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不信 任。大学生已经具有明辨是非和自我管理的 能力,上课玩手机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 于弊,他们自有判断,因此,不宜采取强制 措施收缴他们的手机,而应引导他们自觉专 心听讲。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9. 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
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 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 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 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 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 层次清晰。 (6分;每点3分,其中分号前后内容答出一 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
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

2023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二模试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是谁在“唤醒中国”①历经百年苍桑,依然风华正茂。
走过“万水千山”,还需“跋山涉水”。
行进在新长征路上的中国(史无前例/前所未有)地置身于复杂环境中,世界变局和复兴全局相互激荡,有形斗争和无形较量轮番博奕,可预见风险和不可预见挑战(络绎不绝/接踵而来)②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目标越是远大,航程越是风高浪急,就越需要有领导核心的掌舵定向、科学理论的指引领航,带领中国朝着灿烂光明的伟大目标勇毅前行。
站在时代山巅倾听天簌之声,历史如潮,大道如砥。
亿万群众的自觉,会让涓涓细流汇成浪奔之涌③点点滴水聚成澎湃之势,迸发出改造大地、更新山河的所向披靡的洪荒之力。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磅(páng)礴苍桑风华正茂B.掌舵(duò)博奕洪荒之力C.披靡(mǐ)勇毅大道如砥D.迸(bèng)发天簌涓涓细流(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史无前例接踵而来B.史无前例络绎不绝C.前所未有络绎不绝D.前所未有接踵而来(3) 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第①处:句号第②处:省略号第③处:逗号B.第①处:问号第②处:省略号第③处:顿号C.第①处:句号第②处:句号第③处:逗号D.第①处:问号第②处:句号第③处:顿号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照农民画与时俱进,将纸上的农民画以刺绣的形式搬到棉麻丝织品上,实现了两种民间工艺的融合。
打破刺绣和农民画之间的壁垒,“把画从纸上搬到布上”,说起来远不是这般简单。
,最后形成了这种实用性和审美性高度融合的新型产品。
(1) 在上面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①再对农民画绣的色彩及形式进行调整②布是有弹力的,勾线的过程中拉力不均容易跑偏③有些元素可能会与传统民俗有所违背,还要考虑保留日照农民画精髓④农民画本身是满的,搬到布上要考虑如何用最少的针法让画绣最有饱和度⑤但凡有一点错位,人物的面相可能就变形了A.②④③⑤①B.④⑤②①③C.②④③①⑤D.④②⑤③①(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确的一项是______A.打破农民画和刺绣之间的壁垒,“把画从纸上搬到布上”,远不是说起来这般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千帆传阅读答案
:读书文学文化程千帆程千帆传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
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
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
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学习过程艰苦、繁重而且乏味,但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
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
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
”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
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
虽然他从小就在私塾中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的技巧,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
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
《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
一九五四年,他与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
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
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师从古代文学的大家进行研究时,我们感到了旧有方法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应该说,这
种方法后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
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
他后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
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一般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
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在他看,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
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
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程先生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
他的著述偶然出现错误时,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
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摘编自莫砺锋《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千帆身上具有诗人的灵性与敏感,他醉心于新诗创作,先后在新诗刊《诗帆》上发表多首诗歌,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B.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C.作者将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既肯定了程千帆在诸多领
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也赞美了他崇高的品格。
D.本文在写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文章在叙述程千帆求学经历、学术成就等的同时,也对相关内容给予了精当的评价。
5.程千帆在治学方面表现出了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6.文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两句话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在传主身上又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5分)
答案:
4.A(”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评价不当,原文只肯定了其对新诗的创作热情,并未言及对新诗的贡献。
)
5.①刻苦钻研,孜孜以求。
程千帆始终保持勤奋钻研的求学态度。
②乐于探索,勇于创新。
程千帆醉心于新诗创作,勇于尝试新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③坚忍顽强,锲而不舍。
即便被打成”右派”,他也”打腹稿”式地”发愤读书”。
④闻过则喜,谦虚谨慎。
乐于让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总是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
(4分。
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6.关系:”师傅领进门”是个人开展学习的有效途径与必要前提,但个人的修行则是”师傅领进门”后能否学业成功的关键。
(1分)
表现:①程千帆师从伯父君硕先生,君硕先生注重文辞义理,要求严格,这帮助程千帆打下了坚厚的古文基础。
但这更要得益于程千帆在艰苦繁重的学习中的刻苦与坚持。
进入金陵大学,各位大师为程千帆提供了丰厚的给养,但关键还是在于程千帆自己求学心切,博采众长(2分)②在学习的过程中,程千帆掌握了古典诗歌的技巧和古文研究的方法,但是他能够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新诗方面取得了自己的成就。
能够坚持独立思考,形成了独特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