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悟空形象

合集下载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分析简介:《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写,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踏上西天取经的艰险旅程。

在这部作品中,孙悟空是其中一个主要角色,他的形象备受喜爱和关注。

1. 孙悟空的外貌特征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并拥有非常突出的外貌特征。

他身高较矮,面容呈现狡诈聪明的表情。

他有着修长而灵活的身材,肌肉发达且强壮,满头猩红的毛发使他与众不同。

此外,他头戴一顶金箍圈,这个神奇物品赋予了他超自然的力量。

2. 孙悟空的性格特点(1)机智聪明:孙悟空被描述为极其聪明和机智的角色,在危机时刻总能给人以巧妙解决问题和化险为夷的感觉。

(2)勇敢无畏:孙悟空在面对恶势力和险境时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

他对自己的力量有着极高的自信,并毫不犹豫地与妖精们进行搏斗。

(3)善良正直:尽管孙悟空有时会表现得顽皮和淘气,但他内心深处是一个善良、正直且忠诚的角色。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师父以及队友们的真心谨慎。

3. 孙悟空的能力与武器(1)七十二变:孙悟空能够借助自身独特的能力进行变化,能将自己变成任何物体或形象。

这项能力为他提供了在取经路上隐蔽身份、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的手段。

(2)筋斗云:孙悟空拥有一块神奇的云彩,名为“筋斗云”。

他可以骑着这朵云迅速穿越天空、跨越山脉和河流,使得旅途更加便捷。

(3)金箍棒:金箍棒是孙悟空最重要的武器,它能随意变大或缩小,并且轻松战胜任何敌人。

这把棒子也被视为他的象征之一。

4. 孙悟空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是唐僧师徒中最有实力和智慧的一位,经常担当起保护队伍安全和解决各类难题的责任。

他对待困境从不畏惧,总是用精彩而独特的方法克服困难并维护正义。

除了为主角们提供保护和支持,孙悟空还代表了一个追求自由、反叛传统束缚的形象,他对权威和不公平的行为表示不满,并坚持自己选择正确道路。

结论: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和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他机智聪明、勇敢无畏、善良正直并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使得读者们爱上了这一形象。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解析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解析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负盛名的一部,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作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形象进行解析,揭示他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1. 忠诚勇敢的战士孙悟空作为猴子精出身,本性顽皮好斗。

然而,在与唐僧结成师徒之后,他展现了对师父的绝对忠诚。

无论是面对妖魔鬼怪的威胁,还是众多磨难的考验,孙悟空始终坚定地站在唐僧身边,保护他的安全。

他不畏艰险,勇敢无畏地与敌人搏斗,在取经路上能力出众,百战百胜。

孙悟空的忠诚和勇敢无疑是西游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他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重视荣辱、顽强拼搏的精神。

2. 智慧通达的策略家尽管孙悟空外表看似粗犷,但他却拥有非常高的智慧。

在西游过程中,他熟谙法术咒语,对妖魔鬼怪的性格和弱点了如指掌,总能拿出对策来化解危机。

他巧妙地利用变化之术和法术,频繁应对各种危险局面。

而且,他善于偷取妖怪的宝贝,运用智慧打败对手,保卫唐僧师傅和取经团队。

孙悟空的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智慧、精通技艺、善于谋略的智者形象。

3. 无畏追求自由的叛逆者孙悟空在天庭的地位非常重要,却对天王敢于挑战。

他敢于反抗天庭的束缚,追求自由和平等。

在他被困于五行山五百年后,他由一只顽皮的猴子逐渐修炼成精。

孙悟空的形象正是通过这种叛逆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向人们传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他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自由奔放、勇于挑战权威的形象。

4. 善于变化的形象孙悟空具备丰富的变化之术,他能够转化为各种凶猛的动物和虚幻的形象。

这种变化之术不仅使他在战斗中有巨大的优势,也突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

这种变化的能力让他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应对各种危机,使他成为西游记中最耀眼的角色之一。

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中被塑造得非常丰满,他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勇敢、智慧通达、无畏追求自由的形象,还通过变化的能力展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势力。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孙悟空这个的形象创造,寄寓了吴承恩的理想。

他身上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挥舞金箍棒,扫出一切妖魔鬼怪的英雄气概,体现了出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他表现了一种正义的力量,反映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

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实质不仅仅在于敢斗,更在于斗则就胜,所以称为"斗战胜佛"。

他取得斗争胜利的两个法宝是:第一,武艺高强-- 这点在他大闹天宫中表现得最为精彩;第二,精于斗争,也就是有勇有谋,他是人民理想的化身,敢于反抗一切追求自由是他不屈的行为,善于学习不怕千难万苦是他永恒的精神,与天地万物的抗争、与妖魔鬼怪战斗时期生活永远的乐章。

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远离了自己的乐园,拜仙学道,甚至敢大闹天宫。

但最后还是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以失败而告终。

花了五百年的时间反省,终于觉悟,辅助唐僧一路除恶行善,历经磨难,终于修成正果。

1 生命绝对自由的原始追求-- 大自然的结合1.1 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和仙石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洞前有铁板桥,桥下有万丈涧,涧边有万个小洞,洞里有许多猴子,有老猴精号称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其实孙悟空就是由一块石头造化出来的孩子,他本身是个猴子,所以他极端好动,永不安份;而作为一个人,他又"一生受不得气",受不得势强凛弱;再作为一个神,他更不愿意受任何得束缚。

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所追求的是就是个性的解放,随性而为。

而《西游记》,开篇就独出心裁地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母体-- 花果山,这是没有任何束缚和污染的、绝对自由的大自然。

作者还构思了孕育孙悟空的仙石,这是绝对的自然物,用玉帝的话说:"乃天地精华所生。

"由此产生的孙悟空必定不会服从任何宗法制度和礼教桎梏的。

1.2 赋予自然人的形象与特点世德堂本《西游记》改定者说孙悟空的出生是:其母是"石"。

孙悟空形象意义解读

孙悟空形象意义解读

孙悟空形象意义解读
孙悟空是中国文化中非常著名的神话人物,也是《 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他是一只具有超凡能力的猴子,有着强大的力量和智慧,被赋予了众多令人惊叹的神奇能力。

孙悟空形象的意义解读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不拘束:孙悟空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他不受任何规则或束缚,追求自我解放和个体自由。

2. 悟道成仙:孙悟空通过修行和历经磨难,最终获得了不朽的神性。

他的形象体现了通过努力和智慧,人们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克服困难,实现成长和进步的理念。

3. 反叛与顽皮精神:孙悟空喜欢戏弄和取笑权威,不愿意受制于他人。

这一特点表达了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挑战,代表了反叛和独立的精神。

4. 正义与保护者:孙悟空在《 西游记》中具有真情实意、无私奉献的一面。

他常常站在正义的一方,保护弱者,对抗邪恶势力,体现了勇敢、仁爱和坚守正义的品质。

5. 成长与自我超越:孙悟空在西游取经的旅程中经历了多次成长和改变,逐渐从粗野傲慢的猴子成长为具有慈悲心和智慧的大圣。

这种成长和自我超越的主题也象征了人类觉醒和进步的过程。

综上所述,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代表着自由、智慧、反叛、正义以及成长与超越。

他的形象激励着人们勇于追求自由和自我完善,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正义、关心弱者和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

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分析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整个小说中,孙悟空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的悟空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的特点和代表意义。

一、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悟空作为小说的主要角色之一,他展现出了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他聪明机智、勇敢无畏,在面对各种危险和困难时都能从容应对。

他曾三斗白骨精,智取八戒等等,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智慧和英勇果敢的一面。

悟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对敌人的战胜上,还体现在对自己的修行和渡化众生上。

他不断学习和进化,最终获得了成佛的机会,成为了众生仰慕的“斗战胜佛”。

二、忠诚义气的朋友形象悟空在西游记中也展现出了忠诚义气的朋友形象。

他与唐僧、八戒、沙僧三位肉身众一起踏上了取经之路,始终不离不弃,互相扶持着度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尽管悟空有时调皮捣蛋,但他对师傅和伙伴们都抱有无限的忠诚和深厚的友谊。

他愿意为了师傅的安全和取经之路的成功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与天兵天将抗争,这种朋友间的忠诚和义气令人感动。

三、追求自由的反叛者形象悟空不仅仅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英雄,他也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反叛者。

在天庭任职期间,悟空因为不愿受到束缚,故意捣乱,最终被玉帝赶下凡间。

自此之后,悟空开始了他寻找自由的旅程。

他不受任何规则和束缚,随心所欲地行动,他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

这种反叛的精神展示了他对压抑和束缚的抗争,充满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四、象征智慧和力量的神化形象悟空在西游记中的形象也有着深厚的宗教意义和象征意义。

他具备了神性的特质,既有着智慧卓越的本领,又具备了超强的力量。

悟空的形象被赋予了很多神话色彩,他能够变幻成七十二般变化,还有着火眼金睛和逍遥云游等神奇的能力。

悟空的神话形象不仅在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他象征着智慧和勇敢的内涵,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角色形象,展现了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忠诚义气的朋友形象、追求自由的反叛者形象以及象征智慧和力量的神化形象。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篇1一、孙悟空形象的积极意义1、孙悟空是一个来历不凡聪明机智神通广大的人物形象。

他从师菩提祖师学道,学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之数。

后来又在东海龙宫获得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他不理睬天宫神圣不可侵犯的说教,抡起金箍棒打上凌霄宝殿,把天宫闹得不亦乐乎。

他不管生死定数“六道轮回”的说教,打入冥司,强行勾掉生死薄上的名字。

他也不理天子独尊,下不犯上的教义,全不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放在眼中,就连玉皇大帝面前也自称“老孙”。

孙悟空不仅敢打敢骂,而且在斗争中毫无恐惧之感退缩之态。

被天兵重重包围中他从容对阵,斗智斗勇,坚持到底。

大闹天宫时,十万天兵天将被他打得落花流水。

在整个天宫中东打西打无一神可挡。

2、孙悟空是一个蔑视封建等级观念的反抗性极强的人物人物形象。

天上的皇权统治是人间封建统治的投影。

天上的最高领导是玉皇大帝,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没把玉帝放在眼中。

天宫中星象群神的等级森严,但他一概都不承认,而且不论高低,俱以兄弟相待,俱是朋友,把天宫中的尊卑秩序给搅得一塌糊涂。

在当时玉皇大帝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且是天意所定,不可违背,而悟空根本不把这些放在眼中,表现了他极强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

否定等级观念,要求打破固有的尊卑之分,对天命和皇权的蔑视,在悟空的思想性格中,我们能感觉到打破旧秩序的新时代气息。

3、孙悟空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无畏、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人物形象。

在取经的路上,千难万险,遇见再多的妖魔鬼怪,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

这在和唐僧、八戒的比较中显得更加突出。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人物形象分析

1、热于摆弄,虚荣心强
袈裟拿出来炫耀,不幸被盗,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2、自尊心强,受不得半点委屈
以致于猪八戒在唐僧面前煽风点火总能如愿以偿
3、容易冲动
“三打白骨精”总是一气之下就打死了人家,最终 遭受了冲动的惩罚
其他作品中的孙悟空形象
动漫影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人性化的孙悟空 网络小说《悟空传》集中表现反抗权威,更贴近现 实 电影作品《大话西游》爱情的故事
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Q1: 假如要你从唐僧师徒四人中选择一名作为你的员
工,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Q2:
假如要你从唐僧师徒四人中选择一名作为你的男 朋友,你会选择哪个? Q3:
你最想成为唐僧师徒中的哪一个人,为什么?
浅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整体印象:
《西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英雄主角,反映了一个英雄的成长 历程 充满传奇色彩,是一个理想化式的英雄人物 猴、人、神的统一
1、斗争性与反抗性
大闹天空,蔑视神权,敢于与上级对峙
2、坚持不懈
虽艰险却未曾放弃,一直在路上;对师傅不离不弃, 忠心耿耿
3、勇敢无畏,积极乐观
斩妖除魔,视死如归 ps:个人能力强、诙谐幽默、重感情、人脉关系好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文学人物形象,他被广泛认为是《西游记》中最具有个性和形象特色的角色之一、孙悟空的形象不仅具有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也寄托了人们追求自由、求真、勇敢无畏的理想。

首先,孙悟空是一个非常勇敢无畏的人物,他具有极强的战斗能力和英勇的精神。

他以一条棍子闯过了千山万水,消灭了无数妖魔鬼怪,逆天而行。

他不怕任何困难和挑战,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无论是与天蓬元帅的战斗,还是与猫头鹰精的较量,他都毫不畏惧地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地奋斗到底。

他的勇气和无畏精神,激励着无数读者。

其次,孙悟空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物。

他拥有出众的智慧和战略眼光,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困难。

他在与猪八戒和沙悟净的旅行中,经常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智慧的办法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在与白骨精的战斗中,他巧妙地运用变化之术,帮助唐僧成功脱险。

他的聪明才智和灵活变通的能力,使他成为了整个西行取经队伍中的智囊之一孙悟空的形象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猴子”,既具有野性和狂野,又有智慧和聪明。

猴子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赋予了神奇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机智、敏捷和不服输的精神。

孙悟空在故事中展示了这些特质,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断超越自我,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有责任感的角色。

此外,孙悟空还展示了一种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理想。

他曾被囚禁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最终获得了重获自由的机会。

他通过与师傅唐僧一起西行取经的冒险,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是如何追求自由和真理的。

他拥有自己对道的理解和追求,通过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最终成就了正果。

他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们对自由和真理的向往和追求,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和哲学意义。

总的来说,孙悟空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经典和丰富的人物形象。

他的形象具有勇气和无畏、聪明和机智以及对自由和真理的向往。

他的形象在文学中既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融入了人们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孙悟空的形象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对自由、真理和勇敢无畏追求的理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现象中国古典著名小说《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启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西游记》学术史,400年来,随着人们对《西游记》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对孙悟空进行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孙悟空的认识与分析。

孙悟空是取经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人物形象,我们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孙悟空的形象。

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与理想的神话人物形象,在他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作品的战斗主题和作者的社会理想。

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标志着我国古典幻想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游记》的研究经历了百年历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自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创期,以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以新的价值观念与批评标准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定位,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第二期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七十年代末,是《西游记》研究的单一化时期,由于受特定政治气氛影响,研究偏重于思想主题的探寻,且多以社会学批评甚至阶级斗争学说图解《西游记》,成果相对较少。

第三期为八十年代初至世纪末,是《西游记》研究走向全面繁荣的时期,其特征有二:一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与质疑,提出了许多新见;二是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且多有争鸣之作,时闻辩驳之声,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把《西游记》研究推进到了新的学术高度。

在第一个时期中,代表性的学者及论著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关论述,胡适《西游记考证》与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等文章,及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有关部分,另外还有陈寅恪、袁珂、汪浚等学者也对《西游记》作了一定论述。

他们从作者、版本、人物、情节、主题、艺术等各个方面,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鲁迅与胡适共同确定了《西游记》的作者为明淮安人吴承恩;鲁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为杨本,郑振铎则提出永乐本说,孙楷第对现存的《西游记》版本作了详尽而精到的鉴别与著录,提出了许多创见;鲁迅与胡适分别提出了孙悟空原型的“国货说”与“进口说”;郑振铎则对西游故事的演化作了详细的归纳与论述;陈寅恪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原型作了新的探讨;等等。

当然,由于当时资料限制,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论述难免有片面甚至错误之处,但瑕不掩瑜,他们垦拓了《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处女地,为以后研究的逐步走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游记》研究进入第二阶段。

1957年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西游记研究论文集》集中代表了1949-1957年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从其中所收的文章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是研究方法,这一时期更多地是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解读。

1954年张天翼发表《“西游记”札记》一文,首次把《西游记》中的神魔斗争与现实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斗争联系起来,并提出孙悟空大闹天宫象征农民起义以及孙悟空后来成为投降派的观点。

这一研究方法被誉为“撇开了一切玄虚、歪曲的旧说,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西游记》的客观因素”,“应该是研究《西游记》以至其他一切神话小说的准则”。

自此,唯物主义的社会学批评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研究方法,在此方法指导下,研究者们对诸如吴承恩的思想性质、孙悟空的阶段属性、小说主题的进步意义等问题作了较有意义的探讨,从发表文章的数量看,是相当可观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了《西游记》研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但相对而言,由于受特定政治环境的影响,此时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方法也较为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时的研究,并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后,《西游记》研究呈现出全面复兴与繁荣的景象。

1982年10月第一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江苏淮安——连云港举行,会议议题涵盖了《西游记》研究中的诸多方面,如思想倾向、艺术成就、版本流变、故事来源以及吴承恩的生平、思想、创作等,次年编选出版的《西游记研究》是这次大会成果的集中展示,代表了本时期取得的初步成绩,昭示了《西游记》研究突破前一时期的狭小格局,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随后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各地持续不定期召开。

与此同时,港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被大量介绍进来,台静农、糜文开、张静二、柳存仁、夏志清、余国藩、杜德桥等对《西游记》的版本、人物、本源等方面都作了富有意义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从三、四十年代的长泽规矩也、小川环树一直到八九十年代的矶部彰、中野美代子,几代学者在《西游记》研究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其中如太田辰夫对《西游记》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的追索,矶部彰对孙悟空及猪八戒形象的形成过程的考察,都显示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有力地刺激和促进了国内研究的发展。

对《西游记》译介与传播情况的研究也陆续得到许多学者的注意,其中王丽娜成绩较著。

在阅读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孙悟空形象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大多单纯的从文学、社会学或者是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然而,我们通过对《西游记》的研读以及其他研究成果的思考,发现内在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本质,是孙悟空形象中最为深层和稳定的因素,而且孙悟空的形象深蕴着多重象征意义比如他疏狂放纵,自命清高,露才扬己,自尊好名等性情气度和传统文人极为相似。

超越、诗意、承担的精神品质也与传统精英文人的精神极为暗合。

他对自由独立的追求,对庸俗的超越,对生命形式的超越,对权势阶层和社会秩序的超越,对金钱的超越;他战斗的诗意化,自娱精神,游戏精神,务虚精神,个人的自大精神;他的责任感,勇于担当大业,选择了就要承担到底,不逃避,不推脱的精神等等诸多方面又和中国传统人文英雄主义的精神相契合。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神猴形象的来历和孙悟空形象的分析两大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作,其中形象分析又从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悲剧性、人文和时代精神、社会意义等几个方面研究。

一、孙悟空形象的来历。

胡适主张外来说,他在《<西游记>考证》中指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记》的祖宗。

并“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老的记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了一个哈努曼。

”葛维钧在《<西游记>孙悟空故事的印度渊源》中也同意孙悟空从印度传入,他指出《六度集经》中的猕猴同哈努曼的关系至为密切,从而得出了哈努曼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它源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发展成了孙悟空,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得出一个结论:孙悟空是吴承恩移来无支祁的“神变奋讯之状”创作而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鲁迅的本土说成为最有力的说法,吴晓铃先生发表《<西游记>和< 罗摩延书>》一文,表示支持鲁迅的本土说。

关于孙悟空神猴形象来历的论争断断续续,直到今天,张强在《新时期孙悟空原型研究述评》中总结了孙悟空原型研究主要出现了四种观点,即本土说,外来说,混血说和佛说。

二、孙悟空形象分析。

1.英雄形象。

曹炳建在《孙悟空形象的意蕴与民族精神》中提出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封建时代的一位斗士形象。

胡琳在《浅析孙悟空形象之多重性》中也提及所具有的反叛性。

从大闹天宫他自封“齐天大圣”,偷蟠桃,吃仙丹,踢翻炼丹炉,到取经路上,永不言弃,嫉恶如仇,侠骨柔肠,分析孙悟空形象。

2.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伊晓咔在《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意蕴》中从对孙悟空的访师学艺,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到最后成佛的分析,阐述说明了孙悟空从崇尚自我,追求自由,肆意张扬个性,最终在内外力量的双重作用下,走向个性泯灭,丧失自我,最终在佛光普照中放下金箍棒,双手合十的悲剧。

胡琳也在《浅析孙悟空形象之多重性》中分析了孙悟空的悲剧形象,提出他是统治阶级的奴役,神佛眼中的异类。

赵心宪的《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本质问题》和刘凤的《从紧箍咒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也对孙悟空的悲剧形象做了详细的分析,“紧箍咒”也多被认为是佛法无边的象征,而孙悟空的英雄形象仅仅是其悲剧性的外壳。

3.孙悟空形象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

朱峰在《孙悟空形象的人文精神论分析》中分析论述孙悟空的形象所蕴含的是一种文人气质和精神,如他的疏狂放纵,自命清高,露才扬己,自尊好名等性情气度和传统文人极为相似。

周先慎在《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中说明体现了孙悟空的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等美好品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精华,他的斗智斗勇也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曹炳建在《多重文化意义下的探索与追求》中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人类普遍精神的高度三个方面分析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基本内核,是造福人类事业而奋斗的抗争与进取精神。

4.孙悟空形象的社会内容和典型意义。

朱彤的《论孙悟空》中从孙悟空形象的社会历史根据、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取经故事中的孙悟空形象三个方面论述,提出孙悟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曲折概括了新兴市民社会势力渴望突破封建势力束缚,获得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的进步要求。

严云受在《论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中也对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对机构的批判与谴责,得出结论,作品在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中体现着鲜明的反封建正统的积极方面。

《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一只可爱可敬,勇敢顽皮,机敏睿智,乐观进取的猴子孙悟空,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通过这次的阅读与整理,发现孙悟空并不完全是大多数人肯定赞扬他的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英雄形象。

作者将神的本领,人的思想感情,兽的外形动作特征集孙悟空一身,是出色的人物形象,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去分析孙悟空的多重性格、气质,并与时代结合,分析其形象的意义。

孙悟空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需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其悲剧性也离不开明末清初封建主义到达顶峰的社会性质。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学术思想、理论、方法的快速更新与日益多元化发展,《西游记》研究要实现超越,实现新的突破,必须立足当下,对上一世纪取得的成果进行较好的消化与吸收,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同时也需要开拓视野,力求中外打通,古今融纳,以新知创新见,以更好地解决上一世纪遗留下来的问题。

文献研究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正确态度,多做些功底扎实的史料辨证与分析工作,也应该注意新材料的发掘,同时在对材料进行阐释时,应继承乾嘉朴学的优良传统,避免一意孤断和隐瞒论据。

文本研究应尽快走出简单社会学批评的框架,力求研究方法的更新与熟练运用,避免纠缠于不得其解的老问题,而应以新的视角与思路开辟新的研究空间,对小说的文本内蕴及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文化研究在采用新进的批评方法、理论时,首先要做到对理论、方法本身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具体运用时更要避免削足适履,生搬硬套,盲目求新求异,要在对小说文本内容与研究方法都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合情合理而有说服力的文化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