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G处理流程规范

合集下载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引言概述: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BUG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和软件质量的提高,建立一套严格的BUG管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BUG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1. BUG管理流程1.1 缺陷提交:用户或测试人员发现BUG后,应该及时将BUG提交到缺陷管理系统中。

1.2 缺陷分类:根据BUG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对BUG进行分类,以便后续处理。

1.3 缺陷分析:开发人员对提交的BUG进行分析,确定出现BUG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1.4 缺陷修复:开发人员根据分析结果进行BUG修复,并在缺陷管理系统中记录修复的过程和结果。

1.5 缺陷验证:测试人员对修复后的BUG进行验证,确保修复的有效性。

1.6 缺陷关闭:验证通过后,将BUG关闭,并在缺陷管理系统中记录关闭的原因和结果。

2. 缺陷报告的要求2.1 准确描述:缺陷报告应该准确描述出现的问题,包括复现步骤、环境信息等。

2.2 具体说明:缺陷报告应该详细说明问题的现象、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差异。

2.3 附加信息:缺陷报告中可以附加一些截图、日志等信息,以便开发人员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2.4 优先级和严重程度:缺陷报告应该明确指定问题的优先级和严重程度,以便开发人员能够及时处理。

3. 缺陷管理工具的选择3.1 功能全面:选择一款功能全面的缺陷管理工具,包括缺陷提交、分析、修复、验证、关闭等功能。

3.2 用户友好:缺陷管理工具应该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和操作体验,方便用户使用。

3.3 数据统计:缺陷管理工具应该能够提供缺陷统计和分析功能,帮助项目管理者了解项目的进展和质量情况。

3.4 可扩展性:选择一款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的缺陷管理工具,能够满足项目的特殊需求。

4. 缺陷管理的注意事项4.1 及时响应:对于用户提交的缺陷报告,应该及时响应并进行处理,避免用户的不满。

4.2 优先级管理:根据缺陷的优先级和严重程度,合理安排开发人员的工作任务,确保重要的缺陷能够及时解决。

BUG管理规范与流程

BUG管理规范与流程

实用标准文档BUG管理流程与规范目录1概述 (4)1.1编写目的 (4)1.2适用范围 (4)2关键角色及应负责任 (4)3BUG流程图 (5)4活动描述 (5)5BUG书写规范 (7)5.1测试人员BUG提交 (7)5.1.1主题 (7)5.1.2步骤 (7)5.1.3实际结果 (7)5.1.4预期结果 (7)5.1.5备注 (8)5.2开发人员解决BUG (8)6BUG严重等级 (9)6.1致命 (9)6.2严重 (9)6.3一般 (10)6.4优化 (10)7BUG优先级 (10)7.1紧急 (10)7.2高 (11)7.3中 (11)7.4低 (11)8BUG解决方案 (11)8.1设计如此 (11)8.2重复BUG (11)8.3已解决 (11)8.4无法重现 (11)8.5延期处理 (11)8.6新增/变更需求 (11)9BUG状态 (11)9.1激活 (11)9.2已解决 (11)9.3关闭 (11)10其他要求 (12)11相关文件 (12)12附件 (12)1概述1.1编写目的本文档定义bug的整个生命周期,规范bug的管理流程。

Bug在流转的过程中有章可循。

规范bug严重等级与bug解决优先级,使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能根据此文档准确判断bug的严重程度并加以解决。

1.2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测试人员、开发人员。

2关键角色及应负责任5BUG书写规范5.1测试人员BUG提交5.1.1主题•用一个简短的句子描述问题,不要写成一大段•以进入问题模块路径开头,方便项目经理分派任务,以及开发人员定位问题•描述问题时要详细、简练、抓住要点,直接切入正题,不要罗嗦•不要夸大或缩小问题的严重程度5.1.2步骤•用数字编号,一步步的描述重现问题的所有操作步骤•提供明确的再现问题的步骤,避免问题被以“不能重现”关掉•设置区域需要详细描述,如:各设置项值为默认、**值更改为“”,其他设置项值为默认;•尽量用动词作为开头,描述每个步骤。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一、引言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错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软件缺陷(BUG)。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制定一套BUG管理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详细的BUG管理规范,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管理和解决BUG。

二、BUG管理流程1. 提交BUGa. 开发人员在发现BUG后,应及时记录并提交BUG报告。

b. BUG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BUG的描述、复现步骤、期望结果、实际结果、BUG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等。

c. 开发人员应尽量提供详细的复现步骤和截图等辅助信息,以便测试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复现BUG。

2. 分类和优先级a. 测试人员在接收到BUG报告后,应对BUG进行分类和评估优先级。

b. 常见的分类包括功能性BUG、性能BUG、界面BUG等。

c. 优先级评估应根据BUG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来确定,常见的优先级包括高、中、低三个级别。

3. 分配和跟踪a. 测试人员将已分类和评估优先级的BUG分配给相应的开发人员。

b. 开发人员在接收到BUG后,应及时确认并开始解决。

c. 开发人员应在解决BUG的过程中,及时更新BUG状态,并保持与测试人员的沟通。

4. 解决和验证a. 开发人员在解决BUG后,应及时更新BUG的解决方案,并提交给测试人员进行验证。

b. 测试人员应根据解决方案进行验证,并在验证通过后关闭相应的BUG。

c. 如果验证不通过,测试人员应重新打开相应的BUG,并提供详细的验证结果和反馈给开发人员。

5. 统计和分析a. 测试团队应定期进行BUG统计和分析工作,以便发现和解决常见的BUG问题。

b. 统计和分析的内容包括BUG的数量、解决速度、解决率等。

c. 根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测试团队应及时调整和改进BUG管理流程,以提高BUG的解决效率和质量。

三、BUG管理工具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追踪BUG,团队可以使用专业的BUG管理工具。

常见的BUG管理工具包括JIRA、Bugzilla、Mantis等。

BUG处理流程规范

BUG处理流程规范

BUG处理流程规范1. 1目的提高测试以及产品缺陷修改效率,避免出现搁置和遗漏的缺陷,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质量检查和缺陷修改成本1. 2适用范围适用于研发部门(Confernece、Flash、监控),质量保证部门1.3 定义bug:通过测试检查出的产品缺陷;新建、打回、已确认、已指派、已解决、已关闭:测试中bug的不同状态,详细信息见本规范第3部分;1. 4参考资料无2 BUG提交和处理规范说明1、在测试人员提交bug的时候,必须对bug信息进的描述必须详细全面、清晰明确,如果有条件,需要描述使用的环境,在BUG出现前的具体操作,如果抓图,必须抓取jpg全屏图象,但不能使用BMP格式上传到BUG库中,有抓包文件需要上传BUG库,空间不够需要放到\\\\192.168.0.254\\qa\\测试\\bug日志目录中,标题以BUG号区分;2、在测试人员提交bug的时候,必须按具体情况,填写重要级别、出现频率、优先级别三个栏目,而非测试人员不得对上述信息进行直接改变,如觉得这三个信息填写不恰当,可以在该bug下的注解中提出意见,并“打回”给bug提交人员或质量部经理处,经过确认后修改;3、开发人员对bug进行处理后的变更状态成“打回”时,或“指派”给产品部门时以及变更成“已确认”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说明,在状态变更时,必须要指定具体接收人;4、开发人员在注解中描述该BUG计划什么时候解决或做其他阐述的时候,要明确写清承诺的具体版本号,禁止使用“上一版本”、“本版本”、“下一版本”等字样,以免造成误会或混淆;修改完成的BUG注释中加入相关的确认信息,如“XXX Review并通过。

5、如果已经是“关闭”状态的BUG,测试人员在后期测试中又出现了需要重新打开,重开后的BUG状态为“打回”,测试人员需要再多一个操作,即“指派”给具体的研发人员。

6、一直处于“打回”状态的BUG,测试人员需要经过两轮(即两个版本)测试后仍然没有重现的,可以关闭。

(完整版)Bug管理规范及流程

(完整版)Bug管理规范及流程

时间 2022.6.19版本1.0 创建人Bug 属性规范及流程 (1)1. 目的 (3)2. 范围 (3)3. 工具 (3)4. 角色和职责 (3)5. Bug 属性定义 (4)5.1.bug 类型 (4)5.2.bug 严重性 (5)5.3 bug 优先级 (5)6. Bug 管理流程 (6)6.1 提交 bug (6)6.2 分配 bug (6)6.3 解决 bug (7)6.4 验证 bug (7)6.5 遗留 bug (7)6.5.1 跟踪遗留 bug (7)6.5.2 产品发布后发现的 bug (8)6.6bug 分析 (8)本文档定义 bug 的整个生命周期,规范 bug的解决方案及管理流程。

Bug 在流转的过程中有章可循。

规范 bug 严重等级与 bug 解决优先级,使开辟人员与测试人员能根据此文档准确判断 bug的严重程度并加以解决;禅道:序号010203角色测试工程师开辟负责人开辟工程师职责1) 提交 bug ,用 bug 级别反映 bug的严重程度2) 验证 bug 是否已被解决1) 确认 bug ,并进行 bug 分配2) 分析 bug 修复进度,对项目的质量、进行风险评估1) 修改 bug,并备注处理方式开辟人员、测试人员属性名称来源bug 类型严重性优先级标题描述附件概率Bug 类型功能Ui接口性能其他描述包含所属产品、所属模块、所属项目、影响版本,选择bug 来源利于开辟定位并解决;根据 bug 的自然属性划分的 bug 种类因 bug 引起的故障对软件产品的影响程度Bug 必须被修复的紧急程度用一句简洁的语言将问题的核心描述出来详细描述 bug浮现的步骤和结果为 bug 添加更核心的说明,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包括截图、视频、 log 等描述 Bug 复现的概率描述产品功能方面的 bug :包括模块功能实现、功能使用性、逻辑性等 bug UI 表现,包括对话框样式和文字描述问题与其他组件、模块或者设备驱动程序、调用参数、控制块或者参数列表相互影响的 bug不满足系统可测量的属性值,如:并发量、数据量、事务处理速度等设计、安装、挪移性等Bug 严重性致命(1)严重(2)普通(3)优化(4)Bug 优先级紧急(1)高(2)中(3)低(4)描述不能执行正常的功能操作,或者因产品原因导致系统死机,需即将修复的问题部份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尚可继续测试,不影响产品稳定性;次要功能或者界面存在的一些错误,不影响正常测试;测试对于产品的一些改进建议;描述影响测试,需即将修复;必须在版本发布之前修改完;必须修改,不一定即将修改,需讨论确定在某个特定的里程碑前修改完对产品的影响比较小,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不修改在提交一个缺陷的缺陷,首先尽量描述这个缺陷的属性。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各种BUG(缺陷),这些BUG会对软件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解决这些BUG,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BUG管理流程非常必要。

二、BUG管理流程1. BUG的发现- BUG的发现可以通过测试、用户反馈、代码审查等方式进行。

- 发现BUG的人员应及时记录并详细描述BUG的现象、复现步骤和环境等相关信息。

- BUG应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进行优先级排序。

2. BUG的记录- 所有发现的BUG都应该被记录在BUG管理系统中,以确保及时跟踪和解决。

- 每个BUG应该有唯一的标识符,便于后续的跟踪和查询。

- 记录BUG时应包括以下信息:BUG的描述、现象、复现步骤、环境、严重程度、优先级、发现人、发现时间等。

3. BUG的分析和确认- 由开发人员对BUG进行分析,确认该BUG是否属实。

- 如果BUG属实,则确认该BUG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 BUG的解决- 开发人员根据BUG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进行解决。

- 解决BUG时应编写相应的代码,并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确保解决的有效性。

- 解决完BUG后,应及时更新BUG管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并通知相关人员。

5. BUG的验证- 验证已解决的BUG是否完全修复。

- 验证可以通过复现步骤进行,确保修复后的软件功能正常。

- 验证通过后,应及时更新BUG管理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并通知相关人员。

6. BUG的关闭和归档- 当BUG被验证通过后,可以将其关闭,并进行归档。

- 归档后的BUG可以作为经验教训,供后续项目参考和学习。

三、BUG管理系统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追踪BUG,建议使用专门的BUG管理系统,如JIRA、Bugzilla等。

这些系统可以提供BUG的记录、分析、解决、验证和归档等功能,方便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四、BUG管理的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BUG管理流程进行操作,不得随意跳过任何环节。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在软件开辟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浮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或者缺陷,这些错误或者缺陷被称为BUG。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解决BUG,提高软件质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BUG管理规范。

二、BUG管理流程1. BUG的发现- BUG可以通过测试、用户反馈、代码审查等方式被发现。

- 发现BUG的人员应及时记录并详细描述BUG的现象、复现步骤、影响范围等信息。

2. BUG的分类与优先级划分- BUG应根据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分类和优先级划分,以便开辟人员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 常见的分类包括功能性BUG、性能问题、界面问题等,优先级划分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

3. BUG的确认与分配- 由开辟人员对BUG进行确认,确保BUG的存在和可复现性。

- 确认后,开辟人员应根据BUG的分类和优先级进行分配,分配给相应的开辟人员进行解决。

4. BUG的解决- 开辟人员应根据BUG的描述和复现步骤进行定位和解决。

- 在解决BUG的过程中,应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以确保解决BUG的同时不引入新的问题。

- 解决完成后,应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验证。

5. BUG的验证与关闭- 验证人员应根据开辟人员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测试用例进行验证,确保BUG已经被解决。

- 验证通过后,验证人员应将BUG标记为已解决,并关闭该BUG。

- 如果验证不通过,应及时反馈给开辟人员,开辟人员重新解决并进行验证。

6. BUG的统计与分析- 对已解决和已关闭的BUG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的病根和改进软件开辟过程。

- 统计和分析的内容可以包括BUG的数量、解决周期、解决率等。

三、BUG管理工具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跟踪BUG,可以使用专门的BUG管理工具。

常见的BUG管理工具有JIRA、Bugzilla、禅道等。

这些工具可以匡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协作、记录和解决BUG。

四、团队协作与沟通在BUG管理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与沟通非常重要。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

BUG管理规范一、引言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BUG(缺陷、错误)。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解决这些BUG,提高软件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制定一套BUG管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旨在规范BUG管理流程、责任分工、报告格式以及解决方案的编写,以便团队成员能够高效地处理和解决BUG。

二、BUG管理流程1. 发现BUG:任何团队成员在测试、开发、运维过程中发现的BUG都应该及时记录下来。

2. 报告BUG:BUG应该以统一的报告格式进行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BUG的标题:简明扼要地描述BUG的主要问题。

- BUG的描述:详细描述BUG的现象、复现步骤、影响范围等。

- BUG的优先级:根据BUG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给出优先级评估。

- BUG的截图或日志:提供相关的截图或日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复现BUG。

- BUG的归属者:指定负责处理该BUG的团队成员。

3. 确认BUG:由归属者对报告的BUG进行确认,验证是否为真实存在的问题。

4. 分类和优先级评估:归属者对已确认的BUG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优先级评估。

5. 分配处理:根据优先级评估,将已确认的BUG分配给相应的团队成员进行处理。

6. 解决BUG:团队成员根据分配的BUG进行分析、定位和解决。

7. 验证修复:修复BUG后,归属者应进行验证,确保BUG已经被解决。

8. 关闭BUG:验证修复后,归属者应将BUG标记为已关闭,并给出解决方案和关闭原因。

三、责任分工1. 归属者:负责对报告的BUG进行确认、分类、优先级评估、分配处理、验证修复以及关闭BUG。

2. 处理者:负责根据分配的BUG进行分析、定位和解决,并及时反馈处理进度给归属者。

3. 验证者:负责验证修复后的BUG,确保问题已经解决。

四、报告格式1. BUG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描述BUG的主要问题,方便快速理解。

2. BUG的描述应详细描述BUG的现象、复现步骤、影响范围等,以便归属者和处理者能够准确理解和复现BU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UG提出和处理流程规范
1引言
1. 1目的
提高测试以及产品缺陷修改效率,避免出现搁置和遗漏的缺陷,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质量检查和缺陷修改成本
1.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研发部门(Confernece、Flash、监控),质量保证部门
1.3 定义
bug:通过测试检查出的产品缺陷;
新建、打回、已确认、已指派、已解决、已关闭:测试中bug的不同状态,详细信息见本规范第3部分;
1. 4参考资料

2 BUG提交和处理规范说明
1、在测试人员提交bug的时候,必须对bug信息进的描述必须详细全面、清晰明确,如果有条
件,需要描述使用的环境,在BUG出现前的具体操作,如果抓图,必须抓取jpg全屏图象,但不能使用BMP格式上传到BUG库中,有抓包文件需要上传BUG库,空间不够需要放到\\192.168.0.254\qa\测试\bug日志目录中,标题以BUG号区分;
2、在测试人员提交bug的时候,必须按具体情况,填写重要级别、出现频率、优先级别三个栏
目,而非测试人员不得对上述信息进行直接改变,如觉得这三个信息填写不恰当,可以在该bug下的注解中提出意见,并“打回”给bug提交人员或质量部经理处,经过确认后修改;
3、开发人员对bug进行处理后的变更状态成“打回”时,或“指派”给产品部门时以及变更成
“已确认”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描述和说明,在状态变更时,必须要指定具体接收人;
4、开发人员在注解中描述该BUG计划什么时候解决或做其他阐述的时候,要明确写清承诺的
具体版本号,禁止使用“上一版本”、“本版本”、“下一版本”等字样,以免造成误会或混淆;
修改完成的BUG注释中加入相关的确认信息,如“XXX Review并通过。

5、如果已经是“关闭”状态的BUG,测试人员在后期测试中又出现了需要重新打开,重开后
的BUG状态为“打回”,测试人员需要再多一个操作,即“指派”给具体的研发人员。

6、一直处于“打回”状态的BUG,测试人员需要经过两轮(即两个版本)测试后仍然没有重
现的,可以关闭。

但是此两轮测试在该BUG中必须有注释,比如:“XX版本(要求有具体版本号)测试没有重现”,当第二轮测试仍没出现时也需要注释一次,即可进行关闭。

3 Mantis
Mantis是PHP/MySQL/Web-based缺陷跟踪系统。

其特点:
个人可定制的Email通知功能,每个用户可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只订阅相关缺陷状态邮件;
支持多项目、多语言;
权限设置灵活,不同角色有不同权限,每个项目可设为公开或私有状态,每个缺陷可设为公开或私有状态,每个缺陷可以在不同项目间移动;
主页可发布项目相关新闻,方便信息传播;
支持上传文件,提供进一步的bug信息;
支持上传项目文档;
方便的缺陷关联功能,除重复缺陷外,每个缺陷都可以链接到其他相关缺陷;
缺陷报告可打印或输出为CSV格式。

支持可定制的报表输出,可定制用户输入域;
有各种缺陷趋势图和柱状图,为项目状态分析提供依据,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可以把数据输出到Excel 中进一步分析;
流程定制不方便,但该流程可满足一般的缺陷跟踪。

在提交bug时需要填写相关信息,还可以上传相关文件(如出错的log或者截图等),对于bug添加注释(允许再次更新)。

下面是基本信息的介绍
[出现频率]
可重现-- 稳定地能重现
经常-- 比较经常出现
偶尔-- 偶尔出现
不可重现-- 无法重现
N/A -- 其他情况
[严重性]
不合理或别扭-- 使用不方便,吹毛求疵的标准
文本错误-- 文本错误
崩溃死锁-- 导致死机的bug
严重错误-- 导致功能无法正常运行下去
次要错误---功能性问题
[优先权]
高-- 优先级高
中-- 普通优先级
低-- 优先级较低,有时间就解决
加急-- 紧急bug,尽快解决
特急-- 刻不容缓,马上需要解决
无-- 无关紧要,可以慢慢解决
[bug状态]
新建-- 新加入的
打回-- 需要更多的诊断信息,需要bug提交者提供
已确认-- 看过了,确认问题和指派
已分派-- 指派给程序员解决
已解决-- 应该已经解决了,等待测试确认
已关闭-- 关闭bug,确认已经解决
一个典型的bug跟踪流程:
由测试人员提交bug,如果经过协商确认这不是bug,由测试人员直接“关闭”bug。

如果是bug,但是可能延期到下一个版本或者不着急解决的,由测试或者开发人员将状态设为“已确认”。

如果是需要修改的bug,“指派”到相关的开发人员负责。

开发人员在完成bug的修改后将bug状态修改为“已解决”。

然后由测试人员再次测试后确认bug修改了,将bug状态设为“已关闭”。

这样一次bug修改就完成了。

但还有特殊情况,有时候关闭的bug会再次出现,这时候需要重新打开bug,bug状态变为“打回”,重新进入“指派”或者“确认”的流程。

可以注意到上面的流程中,“开发人员”是无权关闭bug的,他只能把bug标记为resolved等待“测试人员”或者其他管理人员关闭bug。

[mantis在权限的实现方面支持下面几种权限的用户]
查看人员-- 只能观看bug情况的用户
报告人员-- 只能提交bug的用户
修改人员-- 能够提交bug和更新bug的状态
开发人员-- 有很高的权限,可以对BUG进行修改、指定、解决、关闭、删除。

经理-- 管理project的用户,可以将开发人员指定给某个项目。

管理员-- 系统管理员
在mantis的权限控制系统中“开发人员”拥有对bug生存周期的全部权限,个人感觉这是不妥的,至少关闭、删除bug的权限要属于bug的“报告者”或者“经理”一级,有时间的话可以对于系统进行相关的定制。

另外mantis值得注意的功能就是Email通知和图形统计功能,Email通知允许用户通过Email跟踪bug的状态,并且及时地通知bug的所有者(被指派到的开发人员)相关信息。

图形统计功能可以统计bug的种类和其他基本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