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有感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主题

《沁园春·长沙》主题之我见沁园春·雪朝代:近代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余通: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原驰原作:原驱)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红装一作:银装)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创作背景《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
“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
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写及历史与战争。
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
它既不像有些篇什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
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
“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作了新的发掘。
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
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又作过批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
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回赠。
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沁园春,词牌名。
主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感

《沁园春⻓沙》读后感,读⽑泽东《沁园春⻓沙》有感 《沁园春⻓沙》读后感【⼀】 整篇词上阕写了作者重回橘⼦洲头,在橘⼦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阕作者回忆了⻘年与同学们游玩橘⼦洲,抒发了⾃⼰的抱负与感慨,表现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独⽴寒秋,湘江北去,橘⼦洲头。
”这⼀句表明作者独⾃来到橘⼦洲观看到这漫妙之景。
“万⼭红遍,层林尽染。
”⼀句⽤了⽐喻、夸张的修辞⼿法,写出了秋天的⼭上,枫叶红透漫⼭。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个字,动静结合,既写出了在红⼭映衬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现湘江边的⽣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态。
⽽在柳永的《⾬霖铃》中,同样是写江⾯景⾊,柳永却⽤“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词写得⽓势如此之恢弘、强硬,⽽柳词却显得婉转、伤感。
⽑词与柳词⻛格之软硬、深浅⽴现。
“⻥翔浅底”虽在写⻥。
却⼜更衬托出了湘江⽔之清澈。
与柳宗元的《⼩⽯潭记》中的“皆若空游⽆所依”有异曲同⼯之妙。
《沁园春⻓沙》读后感【⼆】 曾⼏何时,在初中的⽂章中读到⽑泽东的这⾸诗《沁园春·⻓沙》。
今天,⼜在⺴上看到关于⽑泽东临死前的遗嘱,渐渐我回忆起这⾸诗歌,回想中学时代并不理解这⾸诗的感情。
只知道这⾸诗是⽼师必须让背下来的。
现在再读到这⾸诗的时候,我突然⼼潮澎湃,整个诗的感情在我的全⾝沸腾。
那时候的⽑泽东正是⻛华正茂,是在⽑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命活动的中⼼⼲州时所写的。
⽑泽东同志从1911⾄1925年,曾数度在⻓沙学习、⼯作和从事⾰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了许多重⼤事件,如⾟亥⾰命、第⼀次世界⼤战、俄国⼗⽉⾰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变⾰。
这样的岁⽉,如历史群⼭中耸峙的⼀座⼜⼀座峥嵘的⾼峰。
万⼭红遍⼀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美表现于外在⽅⾯,体现为⾼⼤、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分为两类:数学的崇⾼,如⾼⼭的体积;⼒学的崇⾼,如暴⻛⾬的⽓势。
俄国著名⽂艺批评家⻋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件事物较之与它相⽐的⼀切事物要巨⼤得多,那便是崇⾼。
作文读《沁园春雪》有感精选17篇

作文读《沁园春雪》有感精选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讲话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entence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作文读《沁园春雪》有感精选17篇作文读《沁园春雪》有感第一篇今天,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这篇诗词。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精选7篇)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沁园春·长沙》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读后感篇1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报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
特别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间时,长时间积蕴的关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忧患、天地之巨变等方面的感触,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诵于口头,或泻于笔端。
如曹操之『短歌行』,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陈子昂簦上幽州台,万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叹时运之不济、人生之短促。
这类名篇佳作举不胜举。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词,与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为开阔,气势梗为恢宏,哲理梗为厚重,达到了美与力的最佳融合。
词的上段,勾勒出无比壮美、充满生气的秋天图画。
首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我站在橘子洲头,身躯被清寒凝重的氛围所笼罩,脚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
既点明了时节、地点和环境,又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非常自然的垫铺。
后面的词句由“看”字领起,连贯直下,一气呵成。
远望:万山红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视:鹰击长空;俯察:鱼翔浅底。
远近高低,全收眼底。
这是一幅充满了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的秋色图。
这是主客观的统一,更是独抒性灵的个性色彩的浓重铺染!一“争”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
眩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透视着顽强的生命动力。
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红是“红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论;第三是情绪之烈:红绿两种颜色争辉,船只竞相前进,鹰与鹰较量,甚至连水里的鱼也要与雄鹰比试。
当然,这是词人将自己的激情注入万物,使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阅读

《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都是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它们在内容、风格和主题上有所不同。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长沙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而《沁园春·雪》则描绘了北国雪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
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但选取的题材和角度有所不同。
其次,从风格上来看,《沁园春·长沙》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细腻描绘了长沙的景色和作者的感受,语言朴素自然,流畅通达。
而《沁园春·雪》则更注重对意境的营造,通过描绘雪景来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语言更加华丽,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从主题上来看,《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作者对长沙的怀念和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期望。
而《沁园春·雪》则更注重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评价,通过描绘雪景来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展望。
总之,《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虽然都是毛泽东的著名诗篇,但它们在内容、风格和主题上有所不同。
读者可以通过对比阅读来更好地理解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读《沁园春雪》有感(三篇)

读《沁园春雪》有感读《沁园春雪》有感(三篇)沁园春雪这首诗想必大家都读过吧,甚至背得滚瓜烂熟。
没错,这首诗就是我们国家伟大的伟人—毛主席的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诗。
这首诗就是为了进行抗日,红军在1936年2月,渡河东征进入山西,取得了多次胜利,并准备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沁园春雪》即作于此时。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阅读吧!沁园春雪读后感(一)这首诗给我的影响很大因为这是一首雄壮的写景抒怀之作,并且这首是在抗日时期写的,我爸爸也是一个“抗日迷”。
我爸爸叫我背这首诗,当时我还很不愿意,但我背完这诗,我就深深地被这首是吸引。
这首诗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主题鲜明,体现出了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上阕写景,意境优美,气势恢宏,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放。
下阕议论,由景生情即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价,抒发诗人的抱负。
这首是现在已成为中学生必学的诗词,你想想对现代文学影响有多大?你可以想想现在的诗词有多少有这种的情感和美句。
想想60年前,70年前的中国,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奥运梦圆北京,五洲健儿齐聚,各国政要云集,我们无比自豪。
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更加被毛泽东词作雄浑的气魄,开阔的意境,壮丽的画面,博大的情怀所打动,更加感到这首词字字千钧,句句写实,毫无夸饰,绝无虚言,它的.预言,一一成为现实。
今天的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迎接五洲宾客;今天的中国,更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中华儿女正在为振兴中华,实现强国梦而努力拼搏;历史将继续证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读后感(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狂风夹裹着鹅毛般的雪花,呼啸着横扫这山河表里的秦—晋高原。
龟裂的沟壑和风剥的山冈,不再裸露出贫瘠的棱角,一片白茫茫多干净。
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问世已经70余年了,公开发表也有60多年了。
至今捧读,仍然会被他那气吞万里的胸怀和雄视千古的睿智所深深打动,所强烈感染。
想想历史,看看现实,我们惊人的发现,历史的车论仿佛一直在朝着毛泽东所指出的方向前进!70 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肆虐,中国人在国际上被人鄙视为“东亚病夫”。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阅读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
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
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
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
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
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
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
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
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阅读

《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对比阅读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
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只见长城内外苍茫一片,了无生机,连滔滔黄河也被雪冻冰封,不再奔流。
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
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准备转往绥远对日作战。
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他登高远望,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词。
其所在地,北距长城约150公里,东距黄河约25公里。
可见,词中描写的不全是实景,而更多地是诗人脑海中的景象。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它屹立在中华大地的辽阔北疆,它代表着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它作为中原的万里防线曾无数次阻挡了外族的入侵。
在雄伟的长城内外,正是一片战火硝烟。
日本人威胁华北,炮口直指平津要地;殷汝耕投敌卖国,组织“冀东自治政府”;蒋介石不顾大义,鼓吹“攘外必先安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奔腾咆哮着滚滚向前,它无私哺育着华夏文明,它与历史之河一同流淌见证着悠悠五千年荣辱兴衰。
在浩荡的黄河之畔,又是一场生死搏杀。
国民党集结了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几十万军队围攻解放区。
而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人马只剩八千,立足未稳,粮弹奇缺。
站在群山之巅,顶着刺骨寒风,面对漫天飞雪,你会有怎样的心态呢?作为红军统帅,冒着内战炮火,迎对列强欺凌,你会做怎样的回答呢?广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会冰封吗?浩瀚深长的中华历史之河会断流吗?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毛主席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困局,拥有着怎样惊人的洞察,又进行着怎样深刻的思考!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有
感
读《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有感
读毛泽东的诗,总会感觉到很强的时代感,总会感觉到他要抒发的感情是那么的浓烈,是那么气吞山河. 无论是《长沙》还是《雪》,虽是写景,却不失诗中要表达的抱负.
读毛泽东的诗,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进他所处的环境的.我们没有身临其境,却倍受君临天下的气势.是的,中国从来就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
《雪》, 磅礴的山峦连在一起,何等壮丽的冬色.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冬雪图就展现在眼前.似没有纹身也一样铭心.写景同时抒发远大的理想,是一代风流人物的表现.
《长沙》,深远的秋景在毛泽东的笔
下,不但没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种感觉:秋原来是可以像春一样充满生机和生命.于是硕果累枝头的季节,解放了人们的旧思想.对四周枫林如火的真实写照,寄寓着他火热的革命抱负.
《雪》与《长沙》是异曲同工,共奏中国美好江山的悠扬乐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狂风夹裹着鹅毛般的雪花,呼啸着横扫这山河表里的秦-晋高原。
龟裂的沟壑和风剥的山冈,不再裸露出贫瘠的棱角,一片白茫茫多干净。
在这孕育过中华古老文明的斑驳大地上;在这承载着几千年滚滚风烟的黄土高坡上,如今已看不到:旌敝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的古战场痕迹;再也听不到: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的画角厮杀声。
那一切的一切,如今都已归于沉寂,深盖在这厚厚的冰雪之下;埋藏在那蜿蜒的纵横沟豁之中。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这无垠的原野早已和莽莽的天穹混同一体。
没有了分隔,看不到界限。
寰宇中,只剩下飞扬洁净的雪花和一个顶天立地的伟岸巨人;一个有生人以来最为睿智、最具仁心、最英勇、最高尚、能补天缺,能填地陷的无以伦比的宇宙之子。
此时,他正凝视着这天地之间,倾听着那千百万年来被蹂躏和被奴役的生灵的挣扎和哀号;那来自遥远、犹响在耳旁的呼叫,正穿透时空连结古今汇成一片低沉不息的哀吟、弥漫在宇空之中。
如诉如怨,像是祈祷更像是在泣求:“巨人啊,你该现身了,唯有您能够拯救这老弱衰残、病入膏肓;正道消糜、寡廉无耻;豺狼当道、弱肉强食;贫富不均、苛政如虎;蹒跚不前、灾难深重的古朽中华;唯有您能使这饱受压迫、沉溺苦海的龙种传人,得以解脱、得以解放、得以生存、得以繁衍”。
巨人紧锁的眉角像是两座高耸的山峰,饱含无尽的能量,如东山之阳,正欲喷薄而出。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奔腾万里、咆哮如雷、从天而降的黄河啊,
骤时岿然不动,连天大浪在半空中冻结定格。
像是千军万马,正等待着冲锋的号角;像是立起的战马,双脚凌空,正等待着巨人的召唤。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连这逶迤绵延,冰雪覆盖着的群山峻岭,也像要飞舞起来,准备投入这浩荡的大军之中;一望无尽的原野上,座座土冈岩峰,像是浑身披挂的银象,正要冲锋陷阵,就等待着主人的一声令下。
这席卷千里的气概;这高大雄伟的形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世间再没有什么堡垒可以阻挡这滚滚洪涛;天下更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扭转这历史潮流。
便从此,在这中华大地上将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史无前例、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新乐章。
“须晴日”。
在那太阳普照凡宇的时候;在那万民同歌、世界归清的时候;在那洁白无染的冰雪原野映衬着光芒四射的骄阳的时候;“看红妆素裹”天地同彩的时候,还有什么比这更富丽宏伟呢?
还有什么比这更动人壮观呢?还有什么比这更“分外妖娆”呢?
千年万里的长城,至今还蜿蜒屹立在崇山峻岭之巅,傲视着金戈铁马、狼烟突起、冰河入梦来的华夏大地;浩浩荡荡、从天而降的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回贯北西、纵横九州;一日江陵万重山,日夜奔流不息、盘旋在巴山楚岭的长江,带着无边落木,不尽地滚滚而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马平川的苍茫大地,风吹草低见牛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中岳泰山,还铭刻着多少历代君王的长生永业之梦、至今峭崖丹书,犹在经受风吹雨淋,尚是清暂可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平沙莽莽黄入天的戈壁滩上,胡杨总是那样遒健苍劲、坚毅强生;东南形胜,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参差十万人家的三吴都会,曾记录着老大古国的豪华竟奢。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看那宏图大略、一统天下、千古一帝的秦始
皇,虽远交近攻、平定六国、书同文、车同轨、功高盖世又如何;而这征战四野、开疆拓土、安顺西陲、平定北疆、金盘承露的汉武帝,也只以武功见长。
可惜他们的辞藻风雅、文采华章还是要略输一段。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就连号称贞观大治、强盛一时的唐太宗李世民,虽也横扫千军、安牧定番、任能举贤、从善如流、但也时过境迁了;还有那陈桥兵变、重统华夏的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荡平乱世、务农兴学、慎罚薄敛、如今也已人去楼空了。
欲论他们的晋骨雄舰清发典雅,总还是要稍逊几分。
而那个铁骑雄风、纵横捭阖、席卷万里的蒙古旋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虽勇冠三军、威震天下、征西平东、横扫欧亚、也就会“只识弯弓射大雕”。
徒作穷兵黩武,致使大军过后,哀鸿遍野;铁蹄底下,生灵涂炭,可如今也是荒冢一堆草没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这漫漫历史激流中,有多少壮士,博浪奋锥、易水歌别,一去不复返;有多少英雄,豪心万丈、志在千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多少豪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多少俊杰,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多少勇士,慷慨激昂、横刀立马、不畏生死,只留丹心照汗青。
一幕幕翻滚而出、奔涌而来,复而归于湮灭。
徒留下白发渔樵,空对青山夕阳。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江山如画,人生如梦。
古今多少事,是非成败转头空。
对这历史功过、抑扬春秋、浮沤古今、云雨世道,如今,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算只能无语对东流;便都付与了春花秋月,西风残照。
唯将杯酒酹明月,仰天长叹、热泪空洒。
“俱往矣”!
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
红旗卷起农奴戟,万类霜天竞自由。
天地之间、历史过客,又有谁能做到:为
有英雄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栏杆拍遍,何人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横空出世!同声喊:百万工农齐踊跃。
看如今:谁持彩练当空舞?狂飙为我从天落!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同心干,今朝更好看。
便从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翻地覆慨而慷,遍地英雄下夕烟;装点此江山,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