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管道的护理

各种管道的护理
各种管道的护理

各种管道的护理

一、留置尿管的护理:

目前用的较多的是气囊导尿管,它具有许多优点,操作简便,内固定稳定,刺激性小,无需胶布固定,插入后与尿道密合度大,能有效的保持尿失禁患者会阴部干燥,有效的预防褥疮。①保持尿管通畅,引流管放置妥当,避免受压、扭曲、堵塞等造成引流不畅,以致观察、判断病情失误。

②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0.5%碘附擦拭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 1 0cm) 2次,大便污染时及时消洗消毒,储尿袋及引流管放置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多喂患者温开水,有足够的尿液保持自然的冲洗尿道系统。

③尿管更换时间:目前有两类引流系统:导尿管与引流袋预先密封连接成为无菌的密闭引流系统,2 周左右更换整套装置,这种装置可使菌尿发生时间推迟;另一类是导尿管与引流袋预先不连接,定时更换集尿袋。有资料表明,不同材质的尿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情况下橡胶尿管每周更换1次,乳胶尿管2周更换1 次。硅胶导管组织相容性好,刺激性小,每月更换 1 次。有研究指出为防止膀胱结石形成及尿管堵塞,可据患者尿液 p H选择换管的时间:p H值小于6.7为非高危引流留管堵塞者,可以间隔4周换管;而p H值大于6.8为高危引流管堵塞者,间隔时间为 2周。

④集尿袋更换时间目前多不主张每天更换集尿袋,频繁更换尿袋会破坏密闭引流系统,造成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连接处污染,导致感染率明显增加但究竟问隔多长时间更换,尚存在争议较多研究建议 7天更换一次尿袋,留置尿管 l 0天以上尿液有混浊、结晶现象者,每周更换2次尿袋。但也有研究建议集尿袋3天更换一次,7天更换一次则间隔时间太长,尿培养细

菌阳性率增加。频繁倒空集尿袋内尿液也会增加污染的可能性。膀胱冲洗大量研宄证明,膀胱冲洗并不能减少留置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甚至由于冲洗破坏了引流系统的密闭,可能损伤膀胱粘膜等原因,反而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机会。因此医学界不主张做预防性膀胱冲洗只有当病人存在感染.出血,尿管可能堵塞的情况下才进行膀胱冲洗。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可以起到稀释尿液、生理性冲洗膀胱的作用,可减少细菌进入尿道的机会,预防感染。

二、胃管的护理:

①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鼻饲时适当抬高床头30~40度角或半卧位,注入食物前必须确定胃管在胃内,注入速度宜慢,一般 200ml在 20~30 min 内完成,鼻饲完毕,在旁观察 5 m i n,注意有无呕吐,食物反流,3Omin内不易翻身或进行其他护理操作,每次鼻饲量不宜超过 200ml ,每2—3小时1次,温度以38~40℃为宜,注入完毕后必须再注入温开水冲净胃管,避免鼻饲液存积在管腔中变质,造成胃肠炎或堵塞管腔。对易反流者采取少量多餐,注意观察胃内容物残留情况,如鼻饲前抽出100ml,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②每天进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洁、湿润,鼻饲用物每日消毒1次。

③胃管留置时间按《护理学基础》要求,长期鼻饲患者7d更换1根胃管,改插另一侧鼻孔,以预防鼻、咽黏膜刺激性损伤。随着医疗器械材料的更新,I 临床使用的橡胶胃管逐渐由硅胶胃管代替,目前硅胶胃管更换时间各学者意见不一。朱玉芹等研究表明,长期鼻饲患者每 4周更换 1

次硅胶胃管为宜。胃管对鼻腔及咽部黏膜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胃管颜色变黑与留置时间成正相关,与胃内环境关系密切。可降低反复插管对鼻、咽黏膜的刺激,减少插管时患者的痛苦、材料的损耗及费用。

三、气管插管的护理:

①妥善固定导管,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清洁口腔周围皮肤并保持干燥,防止固定胶布脱落。

②牙垫和气管导管固定在一起,如果牙垫松动、移位,应及时取下胶布重新固定,防止牙垫移位或滑出,或造成牙齿直接咬压导管,阻碍通气。

③气管导管气囊,充气量约 3~5ml ,以气管导管外围不漏气为准,留置导管时间最长不能超过 7 2 h,留置期间每 2~4小时放气 1 次,每次约 5 ~1 0 m i n ,放气时用 5 号注射器抽出气囊内气体约 3~ 5 ml 为宜,定时放气充气,避免气囊对气管压迫时问过久造成气管内膜苍白坏死。

④置管期间保持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 2次,保持清洁湿润。定时进行气道湿化,防止气道分泌物结痂、干燥。

四、气管套管的护理:

①气管切开后,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切口少量出血,一般在手术 2

4 h后减少,切口出血量大时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切口每日换药 2次,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发现异常及时做细菌培养,固定带随脏随换。

②观察分泌物的颜色、量、性质,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留痰培养,控制感染。

③观察有无痰痂或异物堵管及发生脱管现象。

④充分吸痰: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操作前要熟悉病情,掌握吸痰的时间,根据吸痰指征,适时吸痰,提倡按需吸痰,吸痰前后要吸氧,提高氧浓度至 1 0 L /min , 1 ~2 m i n 后调回原浓度。吸痰前检查负压吸引器是否完好,吸痰时先将吸痰管的尖端放入无菌盐水中吸引少许,以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并有润滑作用,然后在无负压的情况下插入气道,当达到一定深度时,开放负压,边提边吸,边旋转边退管。吸痰管进入气道次数不宜超过 3次,吸不净痰液也先退管,吸氧后再吸,以防造成低氧血症,禁止插入同时施加负压,禁止反复提插,避免过于粗暴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跳骤停。

⑤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一人一付手套,一次一根吸痰管,口、气道要分开,吸痰管用无菌镊夹取,若合用应先气道后口腔,雾化器专人专用,专桶消毒,连接管一人一条,护理盘2 4 h更换一次,金属套管内套管每6小时拔出煮沸1 5 min,冷却后放入。

⑥翻身叩背是气道护理中一项重要措施,应鼓励病人咳嗽,每2 小时翻身叩背 1 次,拍背时手呈握杯状,由下向上,由外向脊柱方向震动。拍背的禁忌证有胸部外伤,肋骨骨折、气胸、胸腔出血或引流者。

⑦气道湿化和温化,常规进行气道湿化,每 4小时雾化吸入,也可用湿化液进行气道内直接滴药,每1小时 1 次,在呼气末转吸气时沿气管内壁缓慢匀速滴入。气道温化应达到 3 2~3 5 ℃,应 < 4 0℃.以免造成烫伤。

五、人工气道的湿化

正常的上呼吸道粘膜有加温、加湿、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保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温、加湿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除不畅。因此,做好气道湿化是所有人工气道护理的关键

病室及床单位: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室温在22℃-24 ℃左右。可采用的地面洒水、空气加湿器等方法使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

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气道湿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呼吸机上配备的加温和湿化装置;另一种是借助护理人员,应用人工的方法,定时或间断地向气道内滴(注)入生理盐水的方法,此法只能起到气道湿化的作用,吸入气体的加温还得靠呼吸机的加温湿化装置。

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液体入量不足,既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因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仍然处于失水状态。因此,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必须保持2500-3000ml/d。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现代多功能呼吸机上都有电热恒温蒸汽发生器。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是利用将水加温至一定温度后产生蒸汽的原理,使吸入的气体被加温,并利用水蒸气的作用达到使呼吸道湿化的目的。机械通气时,湿化器的温度一般控制在32-35℃为宜

气管内直接滴注:即直接向气管内滴(注)入0.45%的盐水,可以采用间断注入或持续滴入两种方法。间断注入,一般每隔15-20min向气道内注入2-3ml。持续滴注方法为将安装好的输液装置挂在床旁,并连接静脉用头皮针,将头皮针刺入吸氧管内,通过氧气的吹散作用湿化气道;或在气管

套管口覆盖两层纱布并固定,将滴注针头别在纱布上,其滴速为每分钟4-6滴。此法适用于脱机的病人。有时为协助控制肺部感染,可在湿化液中加适量抗生素。另外,5%碳酸氢钠液气管内滴入,也可作为预防和控制肺部真菌感染的一项措施。

气道冲洗:应用2%碳酸氢钠或0.45%生理盐水,每次吸痰前抽吸2-5ml 于病人吸气时注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在操作前给予100%氧气2min,以免造成低氧血症。注入冲洗液后应给予吸痰或扣背,使冲洗液和粘稠的痰液混合震动后利于吸出。对于痰液粘稠者,可以间断反复多次冲洗。但一次冲洗时间不要过长。

雾化吸入:可用于稀释分泌物,刺激痰液咳出及治疗某些肺部疾病。雾化液一般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根据病情还可加入化痰和抗菌药物。经人工气道口进行雾化吸入,在吸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氧浓度下降、药物刺激导致气管痉挛、分泌物湿化后膨胀使气道管腔变窄等导致患者气道阻力增加。这些因素可使病人出现憋气、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烦躁等临床表现,因此在雾化操作前及操作中,应注意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氧分压低的患者雾化应与吸氧同时进行。雾化液宜现用现配。

六、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①引流管通过缝线固定于皮肤,均接无菌引流袋,每根引流管均应注明放置部位。

②腹腔引流袋固定的位置应低于腹壁戳孔平面,防止引流液逆流引起腹腔感染。对于卧床患者,应将引流袋妥善固定于病床两侧.既要保证引流管无扭曲和受压,又不可过度牵拉引流管;协助卧床患者翻身或更换体

位前,应先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因牵拉导致引流管脱出;患者下床活动前,应先将引流袋妥善固定于患者的衣裤上面。

③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护士应经常挤压引流管,一般每隔 1 ~ 2小时挤压 1次。挤压时左手固定近端( 引流管靠近腹壁戳孔的一侧 ) ,防止因牵拉引起患者疼痛和管道拔出,右手向远端用力牵拉并挤压引流管,反复挤压数次。准确记录每小时引流量、颜色和性状等。

④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量采取半坐卧位,这样不但使患者舒适,而且有利于腹腔内渗出液的充分引流和使胸廓活动更为充分。从而尽可能的预防肺部感染、膈下积液和腹腔积液诱发感染。促进肺功能及早恢复。

⑤严格无菌操作:腹腔引流袋一般每日应该更换 1次.更换前应先夹闭引流管,倾倒引流液。更换时要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首先,应夹闭引流管,将引流袋与引流管分离;然后,用棉签消毒引流管内、外口,消毒时遵循由内向外的原则;最后,连接无菌引流袋,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护士应密切观察腹壁戳孔处有无渗血、渗液、脓性分泌物以及皮肤红肿等异常情况。

并发症的观察:

1、出血一旦出现引流液量增多、颜色鲜红。应考虑腹腔活动性出血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输入血或血浆补充血容量,一旦诊断为腹腔活动性大出血,应该积极行手术止血。

2、腹腔感染一旦腹腔引流液由淡红或淡黄的清亮液变为黄褐色或白

色、粉红色粘稠液体,患者出现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等情况,应及时留取各腹腔引流管的引流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七、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1、引流管安装正确、连接紧密、不漏气。水封瓶的长管必须插入液面下3cm并保持直立位。胸壁的伤口,用凡士林纱布覆盖严密。水封瓶置于病人胸部插管水平下的60~100水平处,放置妥当,防止被踢倒或是抬高(一般水封瓶两侧有两个挂钩可挂在床架上,亦可用绷带加固)。

2.保持引力管的通畅。

⑴取半卧位,有利于气体的引流和呼吸;⑵鼓励病人咳嗽及做深呼吸运动,促进胸膜腔内气体的排除,有利于肺复张;⑶防止引流管折叠、扭曲、受压和滑脱,定时挤捏引流管一旦引流管管腔堵塞,(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即失去其引流功效,胸膜腔内的空气便无法引流出来,严重时胸腔内空气可进入胸壁软组织而出现皮下气肿,或经纵隔出现头、面部、颈部的皮下气肿。⑷水封瓶不可倒置、倾斜,不可高于胸部,以免液体或气体逆流胸腔。搬运病人或病人起床活动时,应有双止血钳夹闭引流管(不可用止血钳齿面,以免反复夹导致引流管破损),搬运后应先把引流瓶放置低于胸腔的位置固定妥当,才可松开止血钳;⑸如水封瓶不慎打破,应先立即夹住引流管,另换1无菌水封瓶,然后开放钳夹。如引流管不慎脱

出,应立即用手捏着引流口双侧皮肤,使伤口暂时闭合避免空气进入,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封闭,并通知医生再行插管。切不可将脱出的引流管再插入胸膜腔内,以免造成污染和损伤。

3、密切观察玻璃管水柱波动情况,玻璃管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余额4~6cm,表示引流通畅;玻璃管水柱随呼吸无波动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引流管被堵塞,失去引流作用,应及时给予处理,可挤捏引流管或用等渗盐水冲洗,操作时应防止气体进入胸膜腔。二是肺复张良好,为正常情况,可以拔管。

4、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水封瓶在使用前需先倒入无菌生理盐水,并在瓶身上贴1长胶布标明液体面的高度、倒入液体量、日期和开始时间。气胸做胸腔闭式引流一般无血性引流液,若引流量多,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5、预防感染。因穿刺造成胸腔与外界相通,易发生感染,所以预防穿刺部位感染是护理的关键。每日对穿刺点和周围皮肤用碘伏进行数次消毒,并以无菌敷料保护,如敷料潮湿应立即更换,防止感染。每日定时更换一次水封瓶和引流接管,操作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6、拔管指征。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病人无呼吸困难,就可拔出胸腔引流管。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加压包扎。拔管后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胸闷、呼吸困难、气促、以及伤口漏气、渗液、渗血、皮下气肿等,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八、一次性人造肛门袋

适用于结肠造口或人工肛门。

更换人工肛门袋①首先用生理盐水或酒精清洁造口及周围皮肤,并擦干皮肤。②测量造口大小,然后在肛门袋粘贴纸片中心剪除多余部分。③撕去保护纸片,将造口袋直接贴在造口周围皮肤上,使造口之肠管突入肛门袋内,贴时避免皱折。④每次排便后注意从袋内清除粪便,保持清洁。护理⑤皮肤粘膜护理造口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及时清除造口周围的粪便及肠液 ,用温水清洗干净 ,涂以氧化锌油保护。⑥扩张造口开放造口 1 周 ,即可开始扩张造口 ,戴上手套 ,用食指涂以石蜡油 ,徐徐插入造口至第二指指关节处 ,在造口内停留 1~2 分钟。每日1次 ,1 周后改为隔日 1 次。扩张造口时 ,动作应轻柔 ,手指插入造口不宜过深 ,以手指通过腹壁肌层至腹膜层为宜。如患者精神紧张应嘱其张口呵气 ,防止增加腹压。⑦定时排便训练开放造口后 ,每日定时由造口处注入生理盐水 80~100ml 或饮凉开水 300~400ml ,以刺激排便。⑧观察造口情况注意造口肠管有无水肿、渗出血、回缩、脱落以及血运情况等。如发现肠管粘膜失去光泽 ,颜色暗紫并带有恶臭分泌物 ,提示肠管坏死。

九、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应检查导管固定是否牢靠、局部有无渗血、管路是否通畅,并对病人进行卫生宣教,嘱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剧烈运动,以免管路滑脱,并教会一些如管路滑脱和穿刺处出血等意外情况的急救方法(主要是压迫止血并到医院就诊)。血液透析结束时,应用安尔碘消毒导管口并注入生理盐水再注入含的肝素生理盐水,以防止导管内凝血。最后,用已消毒的肝

素帽封口,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并固定。护士在使用留置导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连接血路管前,应检查局部是否有感染,用沾有安尔碘棉签消毒周围皮肤及导管口,并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出导管内肝素生理盐水及血凝块,然后连接血路管开始血液透析。若深静脉留置导管病人,每次血液透析期间出现畏寒、发热等症,在排除其他感染灶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为留置导管内细菌繁殖致感染的可能,故应立即通知医生,予以拔管,并将留置管前端剪下做细菌培养。同时,据医嘱给病人使用抗生素。

十、脑室引流管的护理: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①严格掌握引流管的放置高度,引流管悬挂于床头,引流管开口需高出穿刺点平面 l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②记录每日脑脊液量,控制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

③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提示有脑室内出血,若脑脊液出现混浊,呈絮状,并伴有体温升高,提示有颅内感染,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④保持引流管通畅,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严密观察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成角,以免造成脑脊液流通受阻,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病人头部活动时应适当限制,翻身和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引流管通畅时,引流管内的脑脊液平面随心脏跳动而上下波动,如不通畅,液面即静止不动,如引流管内平面不波动,应仔细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⑤搬运病人时应将引流管夹闭,以防因引流袋高度变化造成短时间内引流过量或逆流。

⑥保持创口清洁干燥。定时更换敷料,如被血液,渗出液污染时应随时更换,引流袋每日更换,更换时应严格无菌操作。⑦引流时问一般不宜超过7d,拔管前先夹闭引流管,并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现象,拔管后加压包扎局部伤口,并观察局部伤口情况。

十一、吸氧管的护理:

如为气管切开的患者,注意保持吸氧管的通畅,防止吸氧管脱出。使用鼻塞者每日更换,双鼻孔交替使用,并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防止导管阻塞而失去用氧作用,用氧过程中可根据病人的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皮肤颜色、湿度与呼吸方式有无改善来衡量氧疗效果,同时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分析判断疗效。吸氧管和湿化瓶应每日更换。

十二、留置双腔透析管

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

2、每次操作前应先回抽,再注入,检查管道是否堵塞,封管时严格按管道上标记的刻度进行封管。

3、发现管道有堵塞现象时,严禁直接强行推入药液。

4、每次换药时检查固定双腔管的线口是否有松动、脱落。

管道护理_规范 Microsoft Word 文档

前言 为规临床常见各种管道的护理,遵循“三基五性”的原则(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我们编写了《各种管道护理常规》。编写过程中,力求注重结合临床护理现状、国外医疗技术新进展及现代医院发展新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并方便查阅,成为临床工作和护理教学活动遵循的规和标准。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可能存在许多不足,在使用过程中衷心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二0一一年四月

目录 一、氧气吸入护理常规 二、胃肠减压护理常规 三、胸膜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四、肠造口护理常规 五、腹腔引流护理常规 六、“T”管引流护理常规 七、气管插管护理常规 八、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九、鼻饲病人护理常规 十、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膀胱护理常规 十一、留置尿管病人护理常规

一、氧气吸入护理常规 氧气吸入疗法是供给病人氧气,通过给氧,可提高肺泡氧分压,纠正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它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2.检查输氧装置连接是否正确及有无漏气。 3.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要求位置得当,利于病人活动,注重美观。 (2)保持管道通畅,保证病人有效吸氧。 ①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腔。 ②输氧过程中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脱落,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保持管道通畅的重要性及配合要点。 (3)持续吸氧者每日更换鼻导管,双侧鼻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每日更换输氧装置的湿化瓶,湿化液及输氧连接管。间断吸氧病人,每次停吸氧后防更换鼻导管待用。 (4)湿化瓶盛无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1/2-1/3满。 (5)换下的输氧装置按要求处理后干燥保存备用。 4.输氧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缺氧症状有无改善等。 5.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等用氧安全工作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胃肠减压护理常规 胃肠减压是应用负压的原理,通过胃管及减压装置抽吸胃肠道的积气积液。常用于解除和缓解各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或用作消化道及腹部较大手术的术前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增加手术安全,以及预防术后腹胀,减少缝线力和切口疼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 1.管道的护理 (1)保持胃管通畅:定时挤捏胃管,防止胃容物堵塞管道,必要时酌情调整胃管位

常见管道护理及注意事项

一、管道的分类 1、供给性管道是指通过管道把氧气、水分或药液补充到体内。如:静脉输液管道、氧气管、 鼻饲管、深静脉置管等。在危重病人抢救时,这些管道被称为“生命管”。 2、排出性管道是指通过专用性管道来引流出体内的气体和液体等,常作为治疗和判断预后 的指标。如: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尿管、各类外科手术引流管等。 3、监测性管道是指放置在体内的观察哨和监护站,监测病情变化的管道。如:上腔静脉导 管、有创动脉置管等。 4、综合性管道是指具有供给性、排出性和监测性功能.在特定情况下发挥特定的功能 二、常见管道的护理主要包括:胆道引流管(T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中心静脉导 管(PICC),脑室引流管。 三、导管护理风险识别与评估 按管道滑脱对病人病情或生命影响大小而分: 高危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T管、脑室引流管、胸腔引流管、动脉留置针、透析管、漂浮导管、心包引流管,尿道术后的导尿管等 中危导管:三腔二囊管、各类造瘘管、腹腔引流管 低危导管:导尿管、普通氧气管、普通胃管,但病人病情才是决定导管风险程度的基本点。比如气管插管,对于要马上拔管的病人和呼吸困难而插管的病人存在的风险是不同的,前者可以是中危甚至低危,后者就是高危了,同样,对于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人此时三腔二囊管就是高危导管了。 评估:评估内容:留置时间、部位、深度、固定、是否通畅、局部情况、护理措施、健康宣教等 评价:对于各种导管至少每班评估记录一次,有情况随时评估、记录 评估内容应及时记录于病情护理记录单上,发生导管滑脱,拔除各类导管必须及时记录。T管 T管的作用:用于胆总管探查术后,有引流胆汁、支撑胆管及胆道减压作用, T管应垂直引出腹壁,用缝线牢固固定在腹壁上,防滑脱 T管的识别:T管上有字如(24),大多数情况下内有大量胆汁 观察胆汁的量、颜色及性状。术后1~2天内,由于创伤原因,肝分泌胆汁减少,引流量也少,第3天肝分泌功能恢复,引流量渐增多,可达400~1000ml甚至更多,持续2~3天后渐减少,若长时间不减少,则考虑胆总管下端有梗阻可能 量:T管引流的胆汁约300-1000ml/d,肝胆管结石,胆肠内引流术后胆汁约可少于300m l/d或大于1000ml.,如胆汁量减少,检查导管是否扭曲或折叠,在排除外界因素的情况下,胆汁量突然减少应及时报告医生,查明原因;如果腹腔引流管胆汁增多或有腹痛发热,提示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的存在。若引流量大于1000,注意观察引流液性状。随着肠蠕动的恢复,胆汁量会逐渐减少,而无胆漏则是良好的征兆。 色:正常的胆汁为金黄色或黄褐色。红色或血样的胆汁示胆道出血,白色胆汁示胆道梗阻,肝功能不良的尿样胆汁转为墨绿色示肝功能逐渐恢复。 味:正常的胆汁无臭味,有腥味。如有粪臭味,高度警惕厌氧菌感染。 质:正常的胆汁,黏稠,清亮,胆汁稀薄,无黏液丝示肝功能不全,黏液性质恢复是肝功能恢复的征兆,胆汁内有泥沙或结石示肝胆管残留结石的存在,胆汁内有脓液或胆汁浑浊示胆道感染,胆汁中有菜汁、牛奶示胆肠瘘的存在或胆肠反流。 一般护理:1、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细菌感染后可沿引流管,向腹内深部迁移,并生长繁殖,造成继发感染,疼痛的护理: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分清是伤口疼痛,还是置管部位疼痛,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处理:如管子缝于皮肤的线太紧,报告医生,可拆除少许缝线;如连接的管

管道护理规范 Microsoft Word 文档

前言 为规范临床常见各种管道的护理,遵循“三基五性”的原则(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我们编写了《各种管道护理常规》。编写过程中,力求注重结合临床护理现状、国内外医疗技术新进展及现代医院发展新要求,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并方便查阅,成为临床工作和护理教学活动遵循的规范和标准。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可能存在许多不足,在使用过程中衷心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二0一一年四月

目录 一、氧气吸入护理常规 二、胃肠减压护理常规 三、胸膜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四、肠造口护理常规 五、腹腔引流护理常规 六、“T”管引流护理常规 七、气管插管护理常规 八、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九、鼻饲病人护理常规 十、生理盐水持续冲洗膀胱护理常规 十一、留置尿管病人护理常规

一、氧气吸入护理常规 氧气吸入疗法是供给病人氧气,通过给氧,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纠正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它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2.检查输氧装置连接是否正确及有无漏气。 3.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要求位置得当,利于病人活动,注重美观。 (2)保持管道通畅,保证病人有效吸氧。 ①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腔。 ②输氧过程中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脱落,并告知病人及家属保持管道通畅的重要性及配合要点。 (3)持续吸氧者每日更换鼻导管,双侧鼻腔交替插管,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和压迫,每日更换输氧装置的湿化瓶,湿化液及输氧连接管。间断吸氧病人,每次停吸氧后防更换鼻导管待用。 (4)湿化瓶内盛无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1/2-1/3满。 (5)换下的输氧装置按要求处理后干燥保存备用。 4.输氧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缺氧症状有无改善等。 5.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等用氧安全工作及相关注意事项。 二、胃肠减压护理常规 胃肠减压是应用负压的原理,通过胃管及减压装置抽吸胃肠道内的积气积液。常用于解除和缓解各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或用作消化道及腹部较大手术的术前准备,以减少胃肠胀气增加手术安全,以及预防术后腹胀,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改善胃肠壁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 1.管道的护理 (1)保持胃管通畅:定时挤捏胃管,防止胃内容物堵塞管道,必要时酌情调整胃管

临床各管道护理常规.doc

第九篇临床常见各种管道的 护理常规 第一节气管插管的护理 1.病人的头部稍后仰,协助其每1-2h转动变换头部位置,避免导管压迫咽喉部 及头皮压伤。 2.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随呼吸运动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标明导管 插入深度,随时检查导管位置,以及时发现导管有无滑入一侧支气管或滑出。 3.选择合适的牙垫,应比导管略粗,避免病人咬扁导管,影响气道通畅。 4.保持导管通畅,及时吸出导管、口腔及鼻腔内的分泌物;定时雾化吸入,防 止痰液粘稠不易吸出。 5.保持口腔清洁,定时做好口腔护理,用3%双氧水和清水冲洗口腔,防止口腔 溃疡。 6.气管套囊每隔3-4h放气3-5min,防止套囊对气管粘膜的长时间压迫。放气前,吸净口腔和咽部的分泌物。放气后,套囊以上的分泌物可流入气管,应经导管吸出。 重新充气时应避免压力过高。 7.若气道阻力大或导管过细、无效腔气量大,可将留在口腔外的过长导管剪掉。 8.拔除气管插管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注意有无会厌炎、喉水肿、喉痉挛 等并发症发生,并经鼻导管或开放式面罩给予吸氧,以防低氧血症。 第二节气管切开的护理 1.固定导管的纱带要松紧适当,以容纳一手指为宜。 2.支撑与呼吸机管道相连处的管道,以免重力作用于导管,引起气管受压而造 成气管粘膜坏死。 3.导管套囊适当充气,防止漏气或因压力过高而影响气管粘膜血液供应。 4.切口周围的纱布每日2次定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检查切口及周围皮 肤有无感染、湿疹等;局部涂抗生素软膏或用凡士林纱布;若使用金属带套囊导管, 其内套管每日取出、消毒2次。 5.套囊充气放气同气管插管。

第三节脑室引的护理 是经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部位: 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 (1)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机状态病人,如枕骨大孔疝。 (2)自引流管注入人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行核素检查,以明 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 (3)脑室内手术后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 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 可以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1)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室后,立即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连接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应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 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瓶(袋)挂高,以减低 流速,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次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 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电介质失衡。 (3)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 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应避免牵拉引流管。主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 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液通畅;若引 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可能的原因有:a.颅内压力低于0.98—1.47kPa(10—15cmH2O),证实的方法是将引流瓶降低再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 b 引流管放入脑室 过长,在脑室内盘曲成角,可提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 液流出,然后重新固定; c 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 室壁;d 若疑引流管被小凝血块活挫碎的脑组织阻塞,可在严格消毒管口后,用无菌 注射器轻轻向外抽吸,切不可注入生理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被冲至脑室系统狭 窄处,引起日后脑脊液循环受阻。经上述处理后,仍无脑脊液流出,必要时换管。 (4)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 后1—2日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 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 液浑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管道护理常规

氧气吸入护理常规 氧气吸入疗法是供给病人氧气,通过给氧,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纠正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代谢。它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 1.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 2.检查输氧装置连接是否正确及是否漏气。 3.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要求位置得当,有利于病人活动,注重美观。(2)保持管道通畅,保证病人有效吸氧。 a.每日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鼻腔。 b.输氧过程中防止管道扭曲、折叠、受压、脱落,并告知病人及 家属保持管道通畅的重要性及配合要点。 (3)每日更换输氧装置的湿化瓶、湿化液。 (4)湿化瓶内盛无菌注射用水或蒸馏水1|2-2|3满。 (5)换下的输氧装置按医疗废物处理。 4.输氧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缺氧症状有无改善等。 5.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等用氧安全工作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常规 胸腔闭式引流是在胸膜腔内放置引流管,又不与大气相通,以排出胸膜腔内的气体和液体,重建胸膜腔负压,维持纵膈的正常位置,促进肺膨胀的方法。常用于外伤性或自发性气胸、血胸、脓胸及心胸手术后。 1.管道护理 (1)妥善固定:引流瓶置于低于胸腔穿刺口平面60-100CM,妥善固定于床旁。 (2)保持密闭:检查引流装置管道连接是否正确、密闭,胸膜腔闭式引流长管应浸入水面3-4CM。 (3)保持通畅:避免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定时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捏,或遵医嘱负压吸引,心包纵膈引流保 持低负压引流。 (4)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瓶及引流瓶内的液体,更换前双钳夹闭引流管,引流瓶内装500ML无菌生理盐水 并标明刻度,勿使瓶内液体超过其容积的五分之三,脓 胸病人根据需要随时更换。更换后观察长管水柱波动情 况。保持引流口处辅料干燥,随湿随换,更换引流瓶及 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 2.病情观察

各种管道的护理

各种管道的护理 一、留置尿管的护理: 目前用的较多的是气囊导尿管,它具有许多优点,操作简便,内固定稳定,刺激性小,无需胶布固定,插入后与尿道密合度大,能有效的保持尿失禁患者会阴部干燥,有效的预防褥疮。①保持尿管通畅,引流管放置妥当,避免受压、扭曲、堵塞等造成引流不畅,以致观察、判断病情失误。 ②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0.5%碘附擦拭尿道口及导尿管近端( 1 0cm) 2次,大便污染时及时消洗消毒,储尿袋及引流管放置应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多喂患者温开水,有足够的尿液保持自然的冲洗尿道系统。 ③尿管更换时间:目前有两类引流系统:导尿管与引流袋预先密封连接成为无菌的密闭引流系统,2 周左右更换整套装置,这种装置可使菌尿发生时间推迟;另一类是导尿管与引流袋预先不连接,定时更换集尿袋。有资料表明,不同材质的尿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情况下橡胶尿管每周更换1次,乳胶尿管2周更换1 次。硅胶导管组织相容性好,刺激性小,每月更换 1 次。有研究指出为防止膀胱结石形成及尿管堵塞,可据患者尿液 p H选择换管的时间:p H值小于6.7为非高危引流留管堵塞者,可以间隔4周换管;而p H值大于6.8为高危引流管堵塞者,间隔时间为 2周。 ④集尿袋更换时间目前多不主张每天更换集尿袋,频繁更换尿袋会破坏密闭引流系统,造成导尿管末端与集尿袋连接处污染,导致感染率明显增加但究竟问隔多长时间更换,尚存在争议较多研究建议 7天更换一次尿袋,留置尿管 l 0天以上尿液有混浊、结晶现象者,每周更换2次尿袋。但也有研究建议集尿袋3天更换一次,7天更换一次则间隔时间太长,尿培养细

菌阳性率增加。频繁倒空集尿袋内尿液也会增加污染的可能性。膀胱冲洗大量研宄证明,膀胱冲洗并不能减少留置尿管相关泌尿系感染,甚至由于冲洗破坏了引流系统的密闭,可能损伤膀胱粘膜等原因,反而增加细菌逆行感染的机会。因此医学界不主张做预防性膀胱冲洗只有当病人存在感染.出血,尿管可能堵塞的情况下才进行膀胱冲洗。鼓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可以起到稀释尿液、生理性冲洗膀胱的作用,可减少细菌进入尿道的机会,预防感染。 二、胃管的护理: ①为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鼻饲时适当抬高床头30~40度角或半卧位,注入食物前必须确定胃管在胃内,注入速度宜慢,一般 200ml在 20~30 min 内完成,鼻饲完毕,在旁观察 5 m i n,注意有无呕吐,食物反流,3Omin内不易翻身或进行其他护理操作,每次鼻饲量不宜超过 200ml ,每2—3小时1次,温度以38~40℃为宜,注入完毕后必须再注入温开水冲净胃管,避免鼻饲液存积在管腔中变质,造成胃肠炎或堵塞管腔。对易反流者采取少量多餐,注意观察胃内容物残留情况,如鼻饲前抽出100ml,适当延长间隔时间。 ②每天进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洁、湿润,鼻饲用物每日消毒1次。 ③胃管留置时间按《护理学基础》要求,长期鼻饲患者7d更换1根胃管,改插另一侧鼻孔,以预防鼻、咽黏膜刺激性损伤。随着医疗器械材料的更新,I 临床使用的橡胶胃管逐渐由硅胶胃管代替,目前硅胶胃管更换时间各学者意见不一。朱玉芹等研究表明,长期鼻饲患者每 4周更换 1

常见各种管道护理

肾错构瘤标准的医学名称叫做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顾名思义,其主要成分是血管、平滑肌及脂肪。错构瘤不仅仅可以发生在肾脏,还可以出现在脑、眼、心、肺、骨等部位。过去认为肾错构瘤是很少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其检出率逐渐升高。 肾错构瘤既可以是一种单独的疾病,也可以是结节性硬化的一种表现(结节性硬化是一种遗传病,并有家族发病倾向,表现为大脑发育不良、癫痫、面颊部皮脂腺瘤),但是在我国最常见的还是单独发病的病例,合并结节性硬化的患者较少见。[1-2] 肾错构瘤属于肾脏良性肿瘤的一种,也不会发生转移,不过有很少数的错构瘤病例具有侵袭性(也就是恶性的倾向),有报道错构瘤发生肾外蔓延的病例,比如肾门淋巴结侵犯、瘤栓侵犯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等等。但是,肾错构瘤这种良性肿瘤还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最常见的危害是肿瘤破裂发生大出血,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绝大部分患者可能面临被迫切除肾脏的结局,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所以,虽然绝大部分的肾错构瘤是良性病变,但是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1-2] 肾错构瘤的发病率为0.13%,也就是说,每一万人口中中大概有十三例患者,发病有性别差异,女性居多,常在40岁以后出现症状。肾错构瘤直径小于4cm者很少出现症状,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出血的机会并不大;而直径大于4cm的患者中约有一半的患者有腰胀等症状,肿瘤生长速度较快时发生破裂出血的可能性也明显增大。 目前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的肾错构瘤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由于肾脏位置比较隐匿,前方是腹腔脏器,后方是强韧的腰背肌群,所以绝大多数错构瘤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仅有一些比较大的错构瘤,因为压迫十二指肠、胃等器官而出现消化道的不适症状。只有当较大体积的错构瘤突然破裂时,患者会出现腰腹疼痛和血尿等症状,严重的大出血患者可以在腹部触及到包块,甚至有休克症状,这时必须急诊行动脉栓塞甚至手术切除肾脏。 由于错构瘤的成分中有不成熟的血管,所以瘤体可能会突然破裂,引起肿瘤的出血,患者表现为急性腹痛,出血较多的话甚至会出现休克,所以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要引起警惕,及时来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如果出血不多,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积极监测;出血多症状重则需要急诊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甚至手术切除肾脏。[1-3] 肾错构瘤的诊断一般不困难,可以通过B超、CT或者核磁明确诊断。 肾恶性肿瘤:肾错构瘤内含大量脂肪组织,脂肪与周围组织声阻差很大,所以在B超检查时表现为强回声;而肾癌因为不含脂肪组织,B超检查表现为低回声,但有时遇到不典型的肾错构瘤,脂肪成分很少,这时与肾癌鉴别就有一定难度。同样原理,脂肪组织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CT值为负值即可诊断为错构瘤,但是少脂肪成分的错构瘤在CT下同样很难与肾癌相鉴别。此外,核磁扫描也是诊断错构瘤的好方法。但是,在临床上对于脂肪成分少的错构瘤,往往需要结合B 超,CT和核磁扫描三种方法来联合明确诊断。[2-3] 肾错构瘤的治疗主要依据症状、肿瘤大小等来判断。 1、对于无症状的直径小于4厘米的肿瘤,由于自发性破裂的风险不大,可以密切观察,积极监测肿瘤大小进展; 2、对于直径超过4厘米的错构瘤,如果肿瘤进行性增大,或者怀疑肿瘤有恶性倾向,则建议手术切除;

各种管道护理要点

常见各种管道的护理 一、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及中心静脉压测定 1、妥善固定导管,做好标记。每四小时检查一次,防止导管移位。 2、避免导管扭曲、折叠、受压,告知病人翻身避免积压。 3、每天消毒静脉穿刺部位、更换敷料,观察、记录插管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一旦发生,应及时拔出导管。 4、保持通畅,输液结束时,可用肝素稀释液封管,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长期输液者每日用肝素稀释液冲管。 注意: 1、排尽管道内气体,防止气泡进入体内形成气拴。 2、体位改变,应重新测定零点(零点测定:将零点测量器放在床旁,指针对准患者右侧腋中线第四肋间,然后根据这一高度调整)。 3、静脉压测量管道内不得输入血管活性药物。 4、注意保持管道通畅。每次测压后倒流入导管的血迹,应冲洗干净。 二、气管插管的护理: 1、病人的头部稍后仰,协助其每1~2小时转动变换头部位置,避免导管压迫咽喉部及头皮压伤。 2、妥善固定导管,避免导管随呼吸运动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标明导管插入深度,随时检查导管位置,以及时发现导管有无滑入一侧支气管或滑出。 3、选择合适的牙垫,应比导管略粗,避免病人咬扁导管,影响气道通畅。 4、保持导管通畅,及时吸出导管、口腔及鼻腔内的分泌物;定时雾化吸入,防止痰液粘稠不易吸出。 5、保持口腔清洁,定时做好口腔护理。

6、气管套囊每隔3~4小时放气3~5分钟,防止套囊对气管粘膜的长时间压迫。放气前,吸净口腔和咽部的分泌物。放气后,套囊以上的分泌物可流入气管,应经导管吸出。重新充气时应避免压力过高。 7、若气道阻力大或导管过细、无效腔气量大,将留在口腔外的过长导管剪掉。 8、拔除气管插管后,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注意有无会厌炎、喉水肿、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并经鼻导管或开放式面罩给予吸氧,以防低氧血症。 三、气管切开的护理: 1、固定导管的纱带要松紧适当,以容纳一手指为宜。 2、支撑与呼吸机管道相连处的管道,以免重力作用于导管,引起气管受压而造成气管粘膜坏死。 3、导管套囊适当充气,防止漏气或因压力过高而影响气管粘膜血液供应。 4、切口周围的纱布每日2次定时更换,保持清洁干燥;经常检查切口及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湿疹等;局部涂抗生素软膏或用凡士林纱布;若使用金属带套囊导管,其内套管每日取出、消毒2次。 5、套囊充气放气同气管插管。 6、拔出气管导管后,及时清除分泌物,经常更换纱布,使窦道逐渐愈合。 四、T管引流的护理: 主要目的:①引流胆汁;胆总管切开后,可引起胆道水肿,胆汁排出受阻,胆总管内压力增高,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隔下脓肿等并发症。②引流残余结石:将胆囊管及胆囊内残余结石,尤其是泥沙样结石排出体外;术后亦可经T管溶石、造影等。③支撑胆道:避免术后胆总管切口瘢痕狭窄、管腔变小、粘连狭窄等。 1、妥善固定: 术后除用缝线将T管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

临床护理中常见的管路护理

临床护理中常见的管路护理 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人民医院赵凤桃 【摘要】在临床护理中,适当及时建立相关的管路必不可少,而正确的管路护理至关重要,它确保了患者的有效治疗,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各种管路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可将常见的管路分为4大类,即与输液、气道、引流、营养相关的管路。 1 与输液有关的管路 静脉留置针,也称套管针,可用于静脉输液、输血、动静脉抽血等。(1)适用于长期输液、年老体弱、血管穿刺困难的患者。(2)危重患者的抢救治疗,可在较短时间内输完20%甘露醇,确保脑疝患者的抢救成功率。(3)套管针的柔软性可避免躁动、昏迷患者翻身时造成液体外渗。(4)连接三通管可同时输入多种无配伍禁忌的药物。(5)为保证血药浓度,可用于持续给药治疗。静脉留置针一般保留3-5天,最好不超过7天。可保护患者静脉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 护理:穿刺时血管选择行走较直、弹性好、部位易固定,避开上方有静脉瓣的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以防深静脉栓塞。严格无菌操作,标明穿刺时间,妥善固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避免肢体下垂,以防血液回流阻塞导管。穿刺点透明贴膜应隔日更换。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上方有无红、肿、热、痛、硬结等,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发现异常及时拔除套管针,局部肿胀可用50%硫酸镁或土豆片湿敷3次/日,直到肿胀消退。每次输液完后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避免空气进入,封管不宜过快过猛。 2与气道有关的管路 2.1 吸氧管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组织缺氧患者,比如气胸、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及某些外科手术、大出血休克患者等。 护理:指导患者及家属用氧时周围严禁烟火和易燃品。给氧前检查鼻腔有无生理性异常、肿痛及通气不畅情况,用氧时先调节氧流量再给氧,停用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以免关错而造成大量氧气冲入呼吸道损伤肺组织。鼻导管或鼻塞给氧的患者应每日更换鼻导管,避免分泌物堵塞导管影响患者吸氧情况。吸氧期间多观察患者病情、用氧效果、皮肤颜色、有无缺氧、呼吸困难、发绀、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等。 2.2气管套管 气管套管是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的管路,适用于连接呼吸机、长期昏迷不能自主咳痰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 护理:保持套管清洁通畅,每天清洁套管内管2次,气管套管口覆盖2-4层生理盐水纱布,及时更换,保持湿润*,避免粘液干结堵塞套管。及时正确吸痰并常规给予气道湿化。气管切开伤口每日换药保持干燥。气管套管应牢固固定,松紧适宜。严密观察有无皮下气肿、伤口出血、套管有无堵塞、脱出,拔管后24小时内床边备气管切开包,以备抢救使用。 3 与引流有关的管路 3.1 尿管 适用于不能自行排尿、尿失禁、某些外科手术等患者。 护理:插尿管时严格无菌操作,尿袋应低于臀部水平面以下,搬动或翻身时夹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