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文言文句式八大类型
文言文句式是指在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包括了八种主要类型:
1. 主谓式,即句子中有主语和谓语,例如,“夫子曰”、“孔子曰”等。

2. 主谓宾式,在主谓式的基础上增加宾语,例如,“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主谓宾宾式,在主谓宾式的基础上增加宾语补语,例如,“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 主谓宾宾宾式,在主谓宾宾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宾语,例如,“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 主谓宾补式,在主谓宾式的基础上增加宾语和补语,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 主系表式,即句子中有主语、系动词和表语,例如,“夫子
喟然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7. 主系表补式,在主系表式的基础上增加表语补语,例如,“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8. 独立式,即句子中没有主谓结构,常用于表示感叹、祈使或者独立的陈述,例如,“大哉孔子,十日而学”。

这些句式在古代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构成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
1、主谓宾结构:主语在前,动词在中,宾语在后。

这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通常用于表述简单的事实、动作或描述。

2、并列句结构:多个主语或动词并列使用,用逗号或顿号隔开,或使用“而、且、亦、或”等连词连接。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并列关系,强调事物的对比或平行性。

3、状语从句结构:状语从句通常放在主句前面,使用“之、乃、则、方、虽、虽然、即、虽则、尽管、虽则……亦”等词来引导。

这种句式结构可以用于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或转折关系。

4、倒装句结构:通常是将谓语动词或动词短语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谓语动作或表达疑问、感叹、条件等语气。

例如:“身登高望远,而心旷神怡”,其中“身登高望远”是倒装句结构。

5、对偶句结构:一般由两个相对称、语法结构类似、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用于强调对比、并列或对等的关系。

例如:“德者本之而生之,势者外之而成之”,其中“德者本之而生之”与“势者外之而成之”为对偶句结构。

6、修辞句式:文言文中修辞手法较为丰富,如比喻、夸张、反问、设问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在句式结构中的运用,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语气。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结构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结构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结构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之倒装。

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

表反问,译为“怎么会或怎么能”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何以战?《曹刿论战》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4.有所,译为“有……的”。

(人、物、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故患有所不避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

(人、物、事)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9.何如、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赤壁之战》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l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以是,以故,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初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句法结构1. 并列句:句与句并列构成句子,通过“而、兮、則”等连词连接。

例句:東方生白氣,且昨飛政東,師古者是欲以示人者也。

2. 简句:只有主谓结构,没有状语和补语。

例句:哉婦有國家!3. 省略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和状语等成分,使语句更加简洁。

例句:玉不琢,不成器。

4. 平行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

例句:今既一之而不再,且以皇生焉。

5. 状语从句:具有状语功能的从句,修饰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句:夫以哀滿涕泗,而愁不慚者。

6.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语,或通过自己的话语转述他人说的话。

例句:郭也,佼也,何不由郭而伤徐?(直接引语)書徒見徐,語之曰:“巫者之言,徐左秦右,欲伐吳者也。

”(间接引语)二、词汇运用1. 会意字:通过合并或组合不同的象形字形成的新字。

例字:星(由日和生组合而成,表示天上晃动的物体)2. 直筆字:由于筆劃的運筆順序逐漸變化而產生的字。

例字:以(畫第一遍的橫畫為基礎,在上部的橫畫加上橫撇)3. 通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字:乾(qián,表示天空); 干(gān,表示从事)4. 义符:用于表示某一范畴概念的字,帮助理解词义。

例字:子(表示亲属关系); 心(表示与感情相关的词义)5. 会意词:由两个或以上形声字组成,形象地表示事物的名称。

例词:桔(由木和吉组合而成,表示柑橘类水果)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特征,用一个事物来形容或说明另一个事物。

例句:心如琴瑟,適與不和。

2.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突出其中的特点。

例句:君人者不事卵氣酒悅。

3. 夸张: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情感的表达方式。

例句:燕雀离投,虎距之遠也。

4. 对仗:通过句子中的词语或句子的结构安排,使其呈现一定的对称关系。

例句:乱剑突如飞。

愁思盈如水。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

分析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语文水平。

本文将从句法结构和修辞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句法结构分析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结构较为简单直接,一般由名词或代词作主语,动词作谓语。

例如《论语·为政篇》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一个典型的主谓结构。

2.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通过并列的方式将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的成分连接起来,起到并列对等的作用。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封号为汉王”就是一个并列结构。

3. 状语结构状语结构在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的“哀公既葬,子之德曰:‘吾先君之时,国无害辱之名,民无贫穷之诟’”中的“无害辱之名”和“无贫穷之诟”就是状语结构。

4. 从属结构从属结构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目的关系等,通过连接词或从属连词与主句进行连接。

例如《孟子·告子上》中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其愚愚,使人聪明”中的“使人昭昭”和“使人聪明”就是从属结构。

二、修辞技巧分析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就是用蒲草与露水进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2. 对仗对仗是一种音韵上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词语或短语的排列,使句子在音韵上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通过“关关”和“洲洲”的对仗形成韵律感。

3. 倍数修辞倍数修辞是一种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短语来加强表达的修辞手法。

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的“民不堪命矣”就是通过重复“民”来强调人民的困苦和不堪。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古代汉语常有八种句式,分别是:1、判断句2、被动句3、省略句4、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5、宾语前置句6、定语后置句7、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8、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式: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环滁皆山也。

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2省略谓语: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3省略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5省略介词: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又试之()鸡,果如成言四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正常句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而主谓倒装句,却是相反。

如:怎么了,你?(现代汉语)甚矣,汝之不惠!(古代汉语)五、宾语前置句(1)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忌不自信时人莫之许也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沛公在安?大王来何操?3、以“之”和“是”为标志的何功之有?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六、定语后置句如: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七、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八、固定句式如:有以、无以、无所、不亦……乎、无乃……乎、如何、如……何、奈何、何……为、孰与、孰……与、有……者等等特殊句式翻译口诀:判断句式,看清标志,翻译要点,“是”为要义。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句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句法结构

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句法结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古典文学语言,经过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

本文将从词法、句法和修辞等方面介绍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句法结构。

一、词法规则1. 词性和词类:文言文的词性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

其中名词分为实词和虚词,动词则分为实词和虚词。

2. 词的变化: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有着复杂的变化形式,通过加前缀、后缀、组合词等方式进行变化。

二、句法结构1. 主谓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一般采用主谓结构,但主语可以位于谓语之后。

2. 谓宾结构:文言文常使用谓宾结构,即谓语动词后接宾语。

宾语的位置可以灵活调整,可以置于动词前、后或句末。

3.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同时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结构,是最常见的句法结构。

4.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并列结构较为常见,通过使用“与”、“并”等连词来连接并列的句子或词语。

5. 从句结构:从句在文言文中也很常见,常用的连词有“以”、“而”、“虽”、“若”等。

三、语法规则1. 重复句法:为了加强表达的语气,文言文中常采用重复句法,重复相同的词语或者句子结构。

2. 倒装句法:文言文中常见倒装结构,即将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以强调特定的信息。

3. 平行句法:文言文中注重平行结构的运用,通过词语、句子等平行结构的使用,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4. 排比句法:排比句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使用相似的句子结构或词语进行排列,以增强修辞效果。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句法结构主要包括词法规则、句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等。

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也能够为我们写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根据不同的文体和写作目的,我们也可以有所创新和变通,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以符合我们的表达需求。

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与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与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的句法结构与修辞手法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用于古代文人的诗歌、散文以及官方文件之中。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欣赏其美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句法结构1.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

它通过使用“与”、“及”、“而”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成分连接在一起,构成并列关系。

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些并列结构在表达思想观点时起到了增强语气、加强表达的效果。

2. 省略结构省略结构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通过省略某些成分来避免重复或者增强表达的简练性。

例如《史记》中的“欲速则不达”、“知足者常乐”等,这些省略结构在表达意思时更加简洁有力。

3. 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通过将谓语与主语的位置颠倒来达到强调句子中某一成分的目的。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在这个句子中,谓语“有”与主语“君子”发生了倒装,突出了“君子”的重要性。

二、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将事物与其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红楼梦》中的“秦可卿烧裙子”一词,比喻了秦可卿的勇敢和决绝。

比喻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描绘景物、刻画人物以及抒发情感等方面。

2. 排比排比是文言文中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并列使用,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例如《庄子·逍遥游》中的“飒飒者风,翻翻者雨”,通过排比句子中的动词,展现出风雨交加的景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 借代借代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与所表达的意思相关的词来代替原本的词语,以达到换一种方式表达的目的。

例如《史记》中的“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中的“黄帝”代指“黄帝所创立的中国”,通过借代的手法来进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类型同现代汉语大体上相似,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对于准确理解古文的意义十分必要。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

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含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

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

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第一节联合结构古代汉语的联合结构同现代汉语的联合结构相同,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等立的,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

联合结构有名词性的,也有谓词性的。

1.名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

例:1)宋公、陈侯、蔡人、魏人伐郑,围其东门。

(《左传·隐公四年》)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苏轼《赤壁斌》)3)吾与汝毕力平险。

(《论语,子罕》)4)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

(《左传·宣公四年》)2.谓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都是谓词或谓词性成分。

例:1)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3转折关系的联合结构。

谓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之间可以是转折关系,也称为逆接关系。

例如:1)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第二节偏正结构古今汉语的偏正结构基本相同,格式都是‚修饰语+中心语‛,修饰语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定语,一类是状语。

1‚定语+中心语‛。

这一类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多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作定语的多是名词、代词、形容词或数词。

例如:1)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左传·隐公五年》)动词性成分也可以作定语,例如:2)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

(《史记·酷吏列传》)7)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8)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史记·高祖本纪》)9)秦称帝之害奈何?(《战国策·赵策》)例七、八述宾结构‚变法‛‚无道‛作定语,例九主谓结构‚秦称帝‛作定语。

动词性成分在定语位置上已经不是典型的陈述,都指称化了。

例八例九,动词性成分作定语,都发生了自指化。

以上各例都是名词性成分作中心语,谓词性成分也是可以作中心语带定语的,只是频率比较低。

例如:10)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

将相和,……则权不分。

权不分,……在两君掌握耳。

(《汉书·陆贾传》)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史记·秦始皇本纪》)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孟子·公孙丑下》)13)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也。

(《汉书,东方朔传》)14)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

(《荀子·荣辱》)谓词性成分作中心语以后都不再是典型的陈述,都指称化了。

例十、十一谓词性成分‚掌握‛‚固‛带了定语,发生了转指化,转指‚掌握‛和‚固‛陈述的对象,即‚手中‛和‚地方‛,谓词性成分转指化就变成名词了。

例十二、十三、十四谓词‚险‛‚利‛‚乐‛‚欲‛‚怒‛没有发生转指,只是一般地事物化,即发生了自指,自指化的谓词性成分没有变成名词,仍是谓词性的。

因此,例十二、十三、十四是典型的谓词性成分带定语。

2. ‚状语+中心语‛。

这类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一般是谓词性成分,作状语的多是副词、形容词、数词、介宾结构和名词,动词性成分也可以作状语。

例如:1)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史记·五帝本纪》)2)馆舍未定。

(《孟子·离娄上》)3)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孟子·公孙丑上》)4)靖郭君相齐,与故人久语,则故人富。

(《韩非子·内储说下》)5)八年之中,九合诸侯。

(《左传·襄公十一年》)6)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战国策·齐策》)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8)子犯以璧授公子。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9)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l0)老妇恃辇而行。

(《战国策·赵策》)11)破广军,生得广。

(《汉书·李广传》)12)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

(《尚书·金縢》)例一、二,是副词作状语。

例三、四,是形容词作状语。

例五、六,是数词作状语。

数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动作行为的量往往用数词作状语的偏正结构来表达,如例五、六,也可以用数词作谓语的主谓结构来表达,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例七、八,是介宾结构作状语。

例九是名词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

例十、十一是动词性成分‚恃辇‛‚生‛作状语,此二例不是连谓结构,连谓结构的直接成分间是承接关系,没有结构核心,而以上二例两项之间是修饰关系,有结构核心。

例十二状语是‚尔之许我‛,是自指化的主谓结构作假设条件状语(也有的是为主语),。

以上各例,中心语都是谓词性成分。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性成分经常充任判断性或描写性的谓语,在这种情况下名词性成分也可以带状语。

例如:13)是乃狼也。

(《左传·宣公四年》)14)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第三节主谓结构古今汉语的主谓结构有不少相同点,例如:古今汉语主谓结构的基本语序一致,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名词性成分和谓词性成分都可以较自由地充任主语;主语都可以是受事成分;谓语多由谓词性成分充任。

古今汉语的主谓结构也有许多不同点,即使在某些相同的方面也是同中有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1.谓语可以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1)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2)谁与,哭者?(《礼记·檀弓》)2省略主语和暗换主语。

古代汉语主谓结构的主语常有省略的情况,例如《淮南子·女蜗补天》:‚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古代汉语的主语还有蒙后省略的现象,例如:5)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豳风·七月》)由于主语经常省略,导致并列或相承的主谓结构经常暗中更换主语。

例如:6)()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左传·隐公元年》)3谓词性成分作主语。

在古代汉语里谓词性成分可以比较自由地作主语,出现在主语位置上的谓词性成分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指称化。

例如: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禧僖公三十二年》)以上各例主语都是谓词性成分,例一主语是述宾结构和谓词性偏正结构,例二是连谓结构。

上述作主语的谓词性成分都发生了自指化,不再是典型的陈述,而是指某一件事了。

由于它们并未发生转指化,转指施事者或受事者,所以它们仍然是谓词性成分,是自指化的谓词性成分。

自指化的谓词性成分作主语,它的谓语一般都是判断性的或描写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如上述各例。

古代汉语的助词结构是具有标记的谓词性成分指称化形式,助词结构作主语的情况详见助词结构节。

4受事主语。

主语是受事的主谓结构是表示被动意义的,例如:1)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庄子·肤筐》)2)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

(《战国策·燕策》)3)言听计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4)兵挫地削。

(《史记·屈原列传》)以上各例主谓结构的主语都是受事,谓语动词不借助专门表示被动意义的词语直接表示被动意义,被动意义的主谓结构同主动意义的主谓结构形式相同。

现代汉语里也有大量这样的情况。

第四节述补结构述补结构是汉语里极富特色的句法结构,古代汉语的述补结构同现代汉语基本一致。

从位置上看,述语在前补语在后。

从语义关系上看,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和施事者(详见介词节)。

述补结构和述宾结构都是核心在前的结构,形式上相近,但二者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述宾结构是支配关系,述补结构是补充关系。

古代汉语里充任补语的成分主要是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也可以作补语,谓词性成分作补语是后起的语言现象。

1介宾结构作补语。

例如: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孟子·告子下》)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

例如: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史记·项羽本纪》)3)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司马迁《报任安书》)4)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庄子·逍遥游》)名词性成分作补语是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在现代汉语里,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一般都归人宾语,而不分析为补语,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现代汉语里动词同其后名词间的语义关系尽管也比较复杂,但复杂的程度终究不如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里作补语的成分主要是介宾结构,例如《墨子·法仪》:‚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但有时动词与名词间与上例完全相同的语义关系可以不借助介词,这就是名词作补语,如例十四‚买其方百金‛。

现代汉语介宾结构作补语的频率大为减低,介宾结构作补语多转变为介宾结构作状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