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历年人口及三产业比重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全市按
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
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一座仍然年轻的城市
“深圳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红利效应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市统计局人士说。
普查资料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
101.88万人,占
9.84%;15-64岁人口为
915.64万人,占
88.40%;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8.28万人,占
1.76%。
深圳仍属于年轻人城市,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深圳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84.34万人,占12.03%。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变化如下:
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94人上升为2233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
4、在户籍人口中,包括了户籍在本市,但已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
5、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常住人口1035.79万昨日从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深圳常住人口为
1035.79万。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深圳10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长
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0.3%;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共5608个,增加931个,增长19.9%;私营企业39424个,增加20224个,增长105.3%;其他内资企业540个,增加319个,增长144.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8434个,增加1231个,增长17.1%(详见表2)。
2004年未,市中心区拥有产业活动单位数37356个,占全市的48.6%;特区外拥有产业活动单位数27881个,占全市的36.2%。
产业活动单位数最多的是福田区,产业活动单位数为23978个,占全市的31.2%;其次是龙岗区、罗湖区、宝安区和南山区,产业活动单位数都在1万个以上;盐田区单位数量相对较少,产业活动单位数为1360个,仅占全市的1.8%。
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目大小依次是:福田、宝安、龙岗、罗湖、南山和盐田。
个体经营户数目大小依次是:宝安、龙岗、福田、罗湖、南山和盐田(以上详见表3)。
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制造业的单位19575个,占25.4%;批发和零售业24878个,占32.3%;房地产业5717个,占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329个,占8.2%。
以上四个行业合计占73.5%(详见表4)。
个体经营户较为集中的四个行业是:工业14503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5.1%;批发和零售业189076户,占66.3%;住宿和餐饮业29913户,占10.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953户,占13.7%(详见表5)。
二、就业人员2004年末,全市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3]数为5609679人。
其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为3069655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2539956人。
在就业人员中,单位就业人员4651326人,占82.9%;个体经营人员958353人,占17.1%。
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女性2183975人,占47.0%。
在单位就业人员中,制造业2575308人,占55.4%;房地产业561263人,占12.1%;批发和零售业365514人,占7.9%;建筑业243543人,占5.2%(详见表6)。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全市按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
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四、年龄构成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普查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346.41万人,占49.43%;女性为354.43万人,占50.57%;全市人口性别比为97.74(女性=100),其中特区内为110.04,特区外为91.30。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査数据:常住人口1035.79万昨日从深圳市201()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新闻通报会上得悉,深圳常住人口为1035. 79万。
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时相较,深圳1()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加3. 98%。
全市总人口1322万“深圳常住人口十年来年均增加3. 98%,低于上一个十年(1990-2000) 6. 34%的增加,但仍快于全国((). 57%)、全省(1. 90%)的平均水平。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十年,深圳人口仍増加较快,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流入量较大。
十年来,深圳经济维持较高增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职位,吸引了大量市外人员到深圳工作和生活。
深圳常住人口中,约有798万人是非户籍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77%;二是户籍人口增加较快。
十年间,深圳采取多项办法,降低了入户门坎,加速了户籍人口增加步伐。
普査记录的户籍人口达251. ()3万人(未剔除流出市外半年以上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的121. 48万人相较,1()年共增加了13()万人,増加1. 1倍,年平均増加13万人,年平均增加7. 53%。
1035. 79万的人口数字是不是偏少?统计局负责人表示,这一数字是以201()年11月1日零时为统计时点的常住人口数据,而这一时点的全市总人口为1322万,与我市相关部门此前发布的数字相当。
性别结构男多女少“深圳男少女多的人口性别结构在十年中已悄然改变,此刻与全国一样,也是男多女少。
”统计局人士介绍。
普査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61. 40万人,占54. 20%; 女性人口为474. 39万人,占45. 8()%。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18. 34,同2000年“五普”的97. 74对比,1()年间,我市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 6个百分点。
同期,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上升5. 2个百分点;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下降1. 5个百分点。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分析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分析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分析报告⼀、区域概况【罗家胜负责】(⼀)地理区位和交通1、概况深圳市,⼜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珠江三⾓洲东岸,处于⼴东省沿海,南邻⾹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
是中国第⼀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26⽇正式设⽴。
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个昔⽇的边陲⼩镇发展成为具有⼀定国际影响⼒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的“深圳速度”。
深圳与⾹港⼭⽔相连。
在短短的30年⾥,深圳从⼀个南疆边陲⼩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是中国⼝岸最多和惟⼀拥有海陆空⼝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有着强劲的经济⽀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位列内地城市第⼀。
⾄今。
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融中⼼、信息中⼼、商贸中⼼、运输中⼼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深圳经济发展很快,除了改⾰开放后被设为经济特区的政策原因外,其位置条件也是重要因素。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深圳在中国改⾰开放的进程中所起的作⽤愈加重要:窗户改⾰开放的“试验⽥”排头兵/doc/5ffeb110a2161479171128c7.html /programs/view/_Oh4H6m8W-M/——专家观点2、政策优势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
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陆对外开放程度最⾼,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才群体。
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 观念开放, 对外来⽂化的吸纳能⼒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陆名列前茅。
政策优势的变化随着我国改⾰开放⼒度的加⼤, 全⽅位开放及区域优惠政策趋同化将使深圳的政策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削弱。
深圳投资环境分析

目录1. 城市房地产市场宏观背景分析与评价 (3)1.1 城市概况及特征 (3)1.2 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3)1.3 城市规划与建设 (6)1.4 宏观政策 (8)2 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与评价 (10)2.1 土地市场 (10)2.2 房地产总体市场 (11)2.3 住宅市场 (14)2.4 写字楼市场 (18)2.5 商业营业用房市场 (22)2.6 二手房市场 (25)2.7 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26)3 城市房地产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分析 (28)3.1 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8)3.2 城市房地产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28)3.3 典型企业及典型项目 (29)图表目录图1 -1:2000-2004年深圳市GDP (3)图1-2:2000-2004年深圳市人均GDP (4)图1-3:2000-2004年深圳市三次产业结构 (4)图1-4:2000-2004年深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5)图1-5:2000-2004年深圳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性支出 (5)图2-1:2004-2005年深圳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10)图2-2:2000-2004年深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及其增长率 (11)图2-3:2000-2004年深圳市商品房建设情况 (12)图2-4:2000-2004年深圳市商品房供求比 (12)图2-5:2000-2004年深圳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和空置面积 (13)图2-6:2000-2004年深圳市商品房销售价格 (14)图2-7:2000-2004年深圳市住宅开发投资额及其增长率 (14)图2-8:2000-2004年深圳市住宅建设情况 (15)图2-9:2000-2004年深圳市住宅供求比 (16)图2-10:2000-2004年深圳市住宅销售面积和空置面积 (16)图2-11:2005年前三季度深圳市住宅各区销售面积比例 (17)图2-12:2000-2004年深圳市住宅销售价格 (17)图2-13:2000-2004年深圳市写字楼开发投资额 (18)图2-14:2000-2004年深圳市写字楼建设情况 (19)图2-15:2000-2004年深圳市写字楼供求比 (20)图2-16:2000-2004年深圳市写字楼销售面积和空置面积 (20)图2-17:2000-2004年深圳市写字楼销售价格 (21)图2-18:2004-2005年深圳市写字楼租金 (21)图2-19:2000-2004年深圳市商业营业用房开发投资额 (22)图2-20:2000-2004年深圳市商业营业用房建设情况 (23)图2-21:2000-2004年深圳市商业营业用房供求比 (23)图2-22:2000-2004年深圳市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和空置面积 (24)图2-23:2000-2004年深圳市商业营业用房销售价格 (24)图2-24:2000-2004年深圳市二手房成交面积 (25)图2-25:2005年前三季度深圳市二手房交易的区域分布 (25)表1-1:重点政策列表 (9)表2-1:2005年1-9月深圳全市及各区域住宅平均销售价格 (18)表2-2:深圳市住宅市场需求量预测 (26)表3-1:2004年深圳市住宅住宅销售面积前15名 (29)表3-2:2004年全市住宅销售金额前15名 (29)表3-3:招商地产开发典型项目情况 (30)表3-4:万科地产开发典型项目情况 (30)表3-5:航空城(东部)实业开发典型项目情况 (30)表3-6:华侨城地产开发典型项目情况 (31)表3-7:闽泰地产开发典型项目情况 (31)表3-8:华侨城地产开发典型项目情况 (32)表3-9:佳兆业地产开发典型项目情况 (32)1.城市房地产市场宏观背景分析与评价1.1城市概况及特征⏹区位优势明显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前沿,南接香港新界,东临大亚湾,西抵珠江口,北临东莞市和惠州市,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共有12个口岸,是中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也是内地与香港唯一接壤的城市。
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经济学院会计系会计学专业 庾建华学号:**********【摘要】本文将回顾深圳自从改革开放后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增长状况,以及通过深圳与上海两个城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对比,分析深圳其特殊的人口增长特征,说明深圳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深圳人口状况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些负面影响作阐述,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人口;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历史;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文化素质;人口产业结构;负面影响【教师点评】本文对深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论述,对论及问题能作全面深入的探讨。
文章强调,能否处理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认识到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要确保人口增长符合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文章还针对人口增长存在问题提出改革的合理建议。
文章观点明确,分析正确,材料充实,论证有力,能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尤其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深圳人口增长与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作较深入的相关性分析。
文章叙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构架严谨,层次分明。
(点评教师:褚可邑教授)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来就是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秩序的急剧变化,能否处理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全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拟对深圳改革开放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与上海市的对比,分析深圳自身特有的人口增长特征。
一、深圳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深圳市自从改革开放成立特区以来,只有区区二十余年的历史,但是深圳市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一个落后偏僻、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一跃而成为一个现代化程度相当高的城市,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深圳市人口增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深圳市人口增长轨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深圳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惊人的,30年时间人口增加了约27倍。
在人口快速增长背后,主要推动力是非户籍人口的高速增长,本文重点分析深圳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政策制度等方面对非户籍人口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希望对其它城市在人口的增长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论文关键词:关健词:深圳,人口增长,非户籍人口(一)深圳人口增长概况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贸出口、海洋运输等多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其人口数量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速增长,1979年至1990年末,常住人口以每年约12.7万的平均速度增长。
1991年至2000年期间的常住人口,以每年约53.3万人口平均速度增长。
2001年至2008年末,常住人口则以每年约22万的人口平均速度增长。
常住人口在30年来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9.3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其总体呈先缓后快再缓的人口增长格局。
从其增长过程来看,户籍人口增长相对平稳,而非户籍人口却飞速增长。
1979年至1990年的户籍人口基本上以每年约3.3万的人口平均速度增长,1991年至2000年的户籍人口基本上以每年约5.6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2001年至2008年的户籍人口则以每年约12.9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这三个时间段户籍人口增长区间差别相对较小,且深圳的户籍人口主要以自然增长为主,增速相对平稳,其速度是呈稳步上升态势。
而非户籍人口则增长迅猛,人口增长区间较大,1979 年至1990年以每年约8.9万人口平均速度增长。
1991年至2000年则突飞猛进,以每年约47.7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户籍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
2001年至2008年非户籍人口速度增长有所放缓,以每年约9.1万人口的平均速度增长。
据图1-1可见,深圳常住人口的较上年增长轨迹与非户籍人口的较上年增长轨迹大致相稳合,由此可推知,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非户籍人口快速增长的积极拉动,非户籍人口在整个深圳常住人口中占的比重较大,在深圳人口的快速增长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增长速度将直接影响到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