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教学教案
高二教案(第四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趋势》复习教案)-教学教案

全部德育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解决 个人成长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包 括顺境逆境问题、机遇问题、把握适度原那么的问题、远大志向 与埋头苦干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曲折的问题等等;另一类是建 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实际问题,如深化改革、坚持自 食其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问题,有步骤、分阶段把实现现代
第5页 共5页
1、识记 (1)内因的含义、外因的含义。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第1页 共5页
2、理解 (1)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开展申的作用。 (2)列举实例,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打算,质变是量变的势
对是非、正误的识别、判定实力,对所学理论观点的分析综合实 力。详细表述如下:
(1)通过根本原理的教学,造就学生的理解、思维实力。即到 达 “懂”和“信”的要求。
(2)通过方法论意义的教学、造就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理论的实 力,视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即到达“会”和“用” 的实力。、
(3)通过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及 “本课小 结”的教学,造就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理论观点进展分析和 综合的实力。使他们的辩证思维实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第4页 共5页
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特别干脆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 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特别重视和普遍欢送。这些都使本课的地 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教案精选:高中政治《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高中政治《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教案精选:高中政治《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①内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②外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正确分析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既不能否认外因的作用,又要反对外因决定论。
教学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2)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的还是变化发展的?(3)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通过二、三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当我们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
如:事物为什么变化、发展?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事物的外部,还是在事物的内部?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其基本的状态或形式?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是怎样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毫无方向和趋势可循,还是有其总的方向和趋势?这些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课的学习中一一得到正确的回答。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说课稿课件

改革开放二十成就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 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 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开 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 到小康水平。 到小康水平。
问题:用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问题:用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本课知识结构: 本课知识结构:
世界观: 世界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1.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方法论: 2.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3. 对外因要辨证对待, 对外因要辨证对待, 正确分析
你认为弗莱明取得成功的原因 是什么? 是什么?
(四)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对外因要辩证分析、正确对待” 对外因要辩证分析、正确对待”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 ( )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 )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 、能力目标 ( )通过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 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运用实例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 )通过运用实例说明原理, 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同学间的讨论,辩论, 辩证思维能力以及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辩证思维能力以及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3、觉悟目标: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觉悟目标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如何对待这些因素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如何对待这些因素才能使自己健康成长,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解决办法】通过一条具体线索——鸡蛋变小鸡加以分析。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解决办法】这一问题哲学界一直有争论。
教学时把握好限度,不必过多展开,让学生初步明白即可。
三、教学手段、方法:多媒体师生互动——在合作中学习。
生生互动——议论、交流、探索、升华。
四、板书设计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2、内外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1)内因——根据(2)外因——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重视内因(2)不忽视外因(3)辩证分析、对待外因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把内、外因结合起来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出问题——(1)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化发展的?(2)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动力是什么?由此自然引出——事物的矛盾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哲学上称为内因和外因。
新课探究:1、内因、外因的含义通过分析小鸡出生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指出内部矛盾称内因、外部矛盾称外因。
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①情境设置:三种事物(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鸭蛋、石头)分别加上适宜的温度。
②教师设疑: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结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3、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①情境设置:受精的鸡蛋分别加上不同的温度②学生讨论:“古莲子”和“医生”材料。
③教师设疑: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结论: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①情境设置:“球的运动”、“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②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外因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结论:外因通过影响内因来影响事物的发展。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教案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难点: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著名交响乐曲《蓝色狂想曲》吧!《蓝色狂想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大家想一下,有哪些条件促使了《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提问)哪一个条件起主要作用,那一个条件起次要作用(提问)《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
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根本原因和压力作用,我们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因和外因。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内因和外因的概念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同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天下第二个问题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中的有些同学可能见过母鸡孵化小鸡的过程,老师要问了,一只鸡蛋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变为小鸡?(提问)鸡蛋变成小鸡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必须是种蛋,第二必须有适宜的温度,二者缺一不可,那么二者的作用是不是完全相同呢?这里所说的种蛋,即受精的鸡蛋,原来种蛋产出时,受精卵就已经发育成多细胞的胚胎了,胚胎本身就存在着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在其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性状遗传信息,正是种蛋内部的这种矛盾,才决定了鸡蛋能够变成小鸡。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教学案--辩证法6:内因和外因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事物发展的原因江苏省滨海中学一.考点1.内因和外因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知识梳理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是指事物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3)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和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点拨](1)要明确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而内因是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
(2)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相结合的观点。
(1)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因为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地分析。
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点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三.重难点解读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区别。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矛盾,即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即事物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全面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基础、源泉。
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因素。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

政治教案--事物发展的原因
事物发展的原因教学目标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关于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教材分析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共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
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第一节 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

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从容说由于本框是第四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三衔接的任务,因此,我们在强调二、三、四内在联系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此外,由于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所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内因、外因的含义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用鸡蛋变成小鸡的具体事例入手引出概念为理解原理作好铺垫。
另外进一步突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教学重点教学中特别注意到了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适当加以解释。
在突破“外因必顺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时,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实物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教学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原则。
在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寓言情境、诗情境和新闻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一般教学活动模式如下:教师出示事例→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分析典型事例→小结、练习。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能力方面通过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实例说明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觉悟方面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例的分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教学重点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本知识,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视听资料将抽象的哲学道理以通俗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2、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难点:运用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矛盾的含义,以及矛盾的基本属性,下面有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什么?导入新课:大家都听说过著名交响乐曲《蓝色狂想曲》吧!《蓝色狂想曲》的诞生还有一段故事。
一天,美国最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这位指挥无意中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听了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而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奠定了格什温的音乐家生涯。
大家想一下,有哪些条件促使了《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提问)哪一个条件起主要作用,那一个条件起次要作用(提问)《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一是聪明的指挥登广告给格什温的压力。
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在这两个条件中可以说格什温的自身功底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而压力是起到推动作用,这种根本原因和压力作用,我们在哲学上称之为内因和外因。
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