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

二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
2.实用性 ① 尽量满足学生的交际需要,练习要有利于 提高交际能力。 ② 语言材料要真实、自然。要尽量提供语言 环境的说明。 ③ 练习要充分,形式要多样,要求要明确, 编排要合理。
二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
3.科学性 ① 语言材料要规范、通用,具有典型性和逻辑性。 ② 语言与社会文化知识点的解释要正确。 ③ 语料的安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循序渐 进的原则。 ④ 注意语法点、句型及重要词语的覆盖、重现和循 环,要符合大纲的要求。 ⑤ 注意吸收学科理论、汉语本体和教材教法的新成 果。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1983年后正式使用,有局限性,只 适用于中国(强调对外)
汉语教学——国际场合使用较多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较为精确, 但太长,不上口 对外汉语教育(学)——不全面 对外汉语——专业名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 2.具有较为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包括基 础理论和教学理论 “一体”:汉语语言学本体 “两翼”:对外汉语学科与教学论和中外 文化素养 3.具有准确的学科定位 4.具有成熟的研究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三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一)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中心环节 (二)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组织教学 2.复习检查 3.讲解新课 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技巧
1.备课和教案 (1)分析教材 (2)分析教学对象 (3) 确定教学方法
2.课堂的组织 (1)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有创造性 地学习
中断(1966年-1972年)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

语言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
教学原则的基本性质及教学原则的层次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教学过程上看,从教学关系上看,从内外因
上看,从教学原则上
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的原则:把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确立为对外
汉语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的核心,并把这一原则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的 总原则之一,这是教学原则对学科性质和特点的最高体现 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框架的原则:所谓的结构、功能和文 化的具体所指究竟为何,还有分析,“三结合”如何结合同样有不同的 看法,对功能和文化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三结合”在教学中究竟体现 在哪些方面,如何来体现
核心是学科基本理论,外联(联系学科的理论基
础如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内导(指导学科的 应用研究如教材编写研究、测试研究等)
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
两面向: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面向中 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
三结合:结合国外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的理
论和实践,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教什么”和“怎么教”,结合中国的教育传 统和教学方法
际文化;知识文化的教学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养目 标来决定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法回顾 与展望
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历史回顾
第一阶段: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法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初创阶段,采用语法翻译法和演绎法进行教 学,典型教材是由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于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 语言综合教学的直觉意识
语言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按语言获得的先后顺序区分)第一语言是一个人出生发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是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
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练等环节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获得语言。
母语和外语(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母语是指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外国的语言。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按民族界限来区分)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
非本族语就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它民族的语言。
目的语: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学理论(教什么)、心理学理论(如何学)、教育学理论(怎么教)语言学理论又包括: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1958年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科书》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该教材集中体现了本阶段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1971年《基础汉语》《汉语读本》体现了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体现。
(相对直接法)1984年左右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
第二语言教学法是一门研究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包括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规律。
1、语法翻译法(母语与外语相互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语言学基础:历史比较语言学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官能心理学2、直接法(与语法翻译法相对)(19世纪下半叶西欧)在外语教学中不用母语,不用翻译,直接用目的语进行教学。
语言学基础:语音学和科学的连贯语法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教育学基础: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特点:以口语为基础,模仿多练为主,句子为教学基本单位3、听说法20世纪40年代美国《英语九百句》反复句型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
听说领先,反复操练,句型为中心,及时纠错。
最新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精品课件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 2.教学原则理论: (1)教学原则的基本性质:时代性、实践 性、理论性、针对性、层次性 (2)教学原则的层次体系:A.常规教学原 则;B.非常规教学原则:B-1上位教学原则 (大原则)/B-2中位教学原则(亚原则) /B-3下位教学原则(微原则) (3)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教学 原则的一般性质和教学原则体系的构成框 架是确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以及建 立教学原则体系的基本依据。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 理论基础
• 一、学科理论基础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 础为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 化学。哲学是这五门学科的重中之重,而 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也同样为理论基 础。
• 二、学科理论基础的地位和范围: (一)学科理论基础的性质和地位: 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不能 单独全面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它们中的任何一门 学科、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单独全面支撑起对外 汉语教学学科理论体系。 (二)学科理论基础的范围和理据: 1.哲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最深厚的理论基础; 2.语言学是该学科核心性的理论基础; 3.教育学是该学科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4.心理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5 .文化学也是对外汉语教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4)对外汉语教学的总教学原则: 原则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原则二: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 则; 原则三:以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为 框架的原则; 3.中国传统教学观:(1)教在前、学在后, 教为主、学为次;(2)中国传统教育中的 学习观认为,读书学习是重要的、高尚的, 但读书学习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而必须 要吃苦。
(三)跨文化教学理论: 1.文化教学的地位:掌握目的语所赖以 生存的文化,进而形成文化适应能力是目 的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体现; 2.文化教学的内容:第二语言教学中文 化教学和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与语言本身与 语言交际相关的所谓知识文化; 3.文化教学的原则:语言教学的同时必 须教授的是所谓的交际文化;知识文化的 教学原则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具体的培 养目标来决定。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内容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论一、教学要求了解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内容等;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属于应用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更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
第二节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主要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规律,教学活动的主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认知规律以及研究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
第三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和结构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可由基础理论、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三个部分组成。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历史知识要点:历史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和建国后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情况。
第五节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和趋势知识要点:国家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领导和管理。
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论一、教学要求了解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及异同,以及主要的第二汉语教学流派。
掌握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作为今后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法的参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知识要点: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的异同。
第二节第二语言教学法的主要流派知识要点:四种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
第三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点知识要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第四节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知识要点: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及文化学的关系。
三、本章学时数:8学时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论一、教学要求了解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教材的评估和选用原则,课堂教学的内容、结构等,测试的类别、内容和对外汉语师资的培养和评估;掌握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程序和技巧以及如何设计试卷。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知识要点:什么是总体设计,总体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术语解释:1、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在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其他语言。
在习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和使用的本民族的语言、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言都叫做第二语言。
2、第二语言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通常指在学习者掌握第一语言之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使学习者在学校环境(即课堂)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工具,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3、言语技能与言语交际技能:言语技能就是听说读写的技能,听说用于口头交际,读写用于书面交际,言语技能受语言规则的制约。
言语交际技能就是用言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它以言语技能为基础。
言语交际技能除了受语言规则制约外,还要受语用规则制约,保证言语的得体性。
言语技能要通过操练才能获得。
4、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的应用的学科称为应用语言学,它实际上是一种交叉性学科,是相关学科的学者将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研究问题而产生的新的学科。
应用语言学不同于理论语言学,它着重解决现实中与语言有关的各种实际问题。
论述:1、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实践来掌握汉语,以培养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或:实践性原则的基本内容是;针对学生的交际需要选择语言内容和语言材料;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原理,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自觉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语言;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快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如何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传统的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服从教师。
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服从“教”。
所以,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却处在被动的地位。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理论语言学和具体语言学都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语言学从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的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教学法流派的基础。
具体语言学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和语言规律的揭示,从微观上给语言教学以启示,不仅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影响到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等各个教学活动环节。
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如对比语言学、话语语言学、语用学对对外汉语教学都有重大影响。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P67)➢语言是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
符号是用来代替客观事物的,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
语言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集合体。
➢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语言中的音和义的关系也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所定。
语言符号一经社会“约定”,就有强制性,社会成员必须遵守,任何人都不能随便变更。
语言系统又是分层次的结构,由作为备用单位,用来构成符号形式的音位和作为使用单位的音译结合的符号——语素及符号序列——词、句子等层次构成,这就形成了语言大系统下面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
以语义系统为核心,各分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紧密联系。
语言系统依照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关系来组织和运作。
➢启示:A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
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B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分支系统。
如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
C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语言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P67)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的言语的区分,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的话语。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B关于直接用汉字教语音和汉字教学提前的试验。有 些教师认为用惯了拼音文字的学生根据汉语拼音学语音 要受母语文字发音和拼音的干扰,出现洋腔洋调。因此 主张直接用汉字教语音,让学生通过对汉字发音的强迫 记忆掌握汉语语音。等语音基本过关以后再教拼音,拼 音只作为给汉字注音的工具,而不作为联系发音和说话 的工具。这些教师还认为,一开始就教汉字不会给学生 带来不可克服的困难。
语言学学科——语言 汉语语言学学科——汉语 语言教育学科——语言教育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汉语作为第二
语言教学
就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而言,只有教学理论才 能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才是汉语作 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才能把汉 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例如语 言学学科)区别开来。在所有这些方面,其他理论 都无法代替。因此,只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 教学理论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本体理 论。
1984年在北京语言学院成立了语言教学研究所, 出版了《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1985)和《现 代汉语频率词典》(1986) 1985年又成立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杨惠元《听力训练81法》1988、《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 1996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1990 赵贤洲、李卫民《对外汉语教材教法论》1990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1990、《华语教学讲习》
③从基础阶段开始,直接用汉语讲课。从1964年秋 季以后,大多数教师一开始就直接用汉语讲课。 实践性原则讲求理论要实用,少而精,精讲多练。 并且,一个教学班常常包括好几个国家、好几种 媒介语的学生,不便于选用媒介语的情况,就开 始直接用汉语讲课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框架
1.语言的基本特征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2.国外语言学的发展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 3.功能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对对外汉语教 学的影响 4.结合汉语的特点分析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科学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 普通语言学(也叫理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普遍 性质、共同规律和一般原理。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的宏观指导,影响到 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 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 具体语言学(比如汉语语言学)是对某一语言的事 实进行描写、对其规律进行揭示。如汉语语言学。 从微观上给语言教学以启示,不仅影响到语言教学 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影响到总体设计、教材编写、 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各个教学活动环节。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2. 语言学的发展: 19世纪以前的语言学附属于哲学、语文学等学科, 未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至19世纪初历史比 较语言学兴起,把语言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语 言学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四大主要思 潮,也分别代表了语言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历史 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和 功能主义语言学。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4.2 启示: 第一,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习者掌握 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语言课应该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 点,加强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 力。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5.1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认识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 艺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其中人类主要的思维活 动——概念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词和句子),通过概 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进行。 5.2 “思维”的内部语言和“交际”的外部语言 思维过程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思维的结果则必须通过语 言来固定、完成并保存、传播。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 律必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的结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到思维的方式和习惯。 语言包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2.2.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代表人:《语言论》的作者布龙 菲尔德;主张:用共时研究的方法,通过可以观察 到的语言材料科学地客观地描写语言的内部结构, 揭示系统内部的关系,布龙菲尔德受当时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影响,用刺激-反应论来解释语言的产生和 理解过程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贡献: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 全面的、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 析和结构描写方法。 局限:只集中研究语言的形式与结构,忽视对语言 意义的研究。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 语言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文化学基础 本章主要学习这些学科中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和对 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7.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 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7.1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与动物 的重要标志 7.2 人类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除了交际需要外,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发达的大脑和完善 的发音器官。只有人类才先天具备学习语言的能 力,并能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学会并使用语言。 7.3 启示:第一,语言是可以学会的;第二,影 响语言学习的还有学习者生理和心理因素;第三; 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 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 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3.语言有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 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 启示: 第一,强调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就 是能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丰富的思想, 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 第二,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 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不能只是进行操练模仿, 而要帮助学习者归纳、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则,并 能在各种情况下运用自如。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2 语言系统是分层次的结构。 语言由作为备用单位、用来构成符号形式的音位和 作为使用单位的音义结合的符号——语素及符号序 列——词、句子等层次的构成,形成了语言系统下 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 以语义系统为核心,各分支系统既各自独立又互相 依赖,紧密联系。 语言系统及其分支系统、甚至每个符号内部,都是 依照一定结构规则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作的。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什么是语言?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1.1 这是语言结构的本质属性: 符号是用来代表客观事物的,符号的形式和意义的 结合是任意的。语言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的音和义关系也 是“约定俗成”的,由社会习惯决定。 语言符号一旦有社会“约定”,具有强制性,不得 随便变更。 例如:鱼的声音形式:yu,表达的意义:一种生活 在水里的脊椎动物,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大部分 可供食用。音和义的结合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 英语里:fish,日语:sakana,法语:poisson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5.3 启示 第一,要学好目的语,必须让学生了解目的语民 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第二,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 语言尽可能多使用汉语,而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 或媒介语。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6. 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语言离不开民族或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 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成为文化的载 体。理解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理 解文化必须了解负载该文化的语言。 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 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和社会习惯,否则 无法达到交际目的 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 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教学是对外汉 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2.2.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20世纪,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课程讲 稿在1916年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为《普通语言学教 程》。他被公认为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语言是符号系统,这一系 统有很多小系统组成;符号由形式和概念两部分构 成,这两部分的关系是任意性的,一旦形成以后又 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内部语言单位之间存在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区分了历时语言学 (研究语言在不同时期演变的动态语言学)和共时 语言学(研究语言在某一时期的状态的静态语言学) 20世纪30年代三个学派:强调语言符号的功能的布 拉格功能语言学派;强调语言符号间关系的哥本哈 根语符学派;以及强调共时研究语言事实的美国描 写语言学派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1.3 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3.1 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要掌握音义的联 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1.3.2 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 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 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 1.3.3 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是口头的, 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 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2.1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常常指作为社会惯例的语 音、词汇、语法的规则系统 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说是个人对语言在特定 环境中的运用,即运用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手段组成具体 的话语。 可以说,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通过言语来体现。 语言学派争议:研究内容或者研究对象是语言还是言语 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争论:教规则系统、重结构还是教 言语、重语言能力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1.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和希腊很早就成为 语言研究的三大中心。 1.1 中国对语言的研究从训诂学、文字学开始: 最早的辞书《尔雅》(公元前2世纪);西汉杨雄 的《方言》(公元前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 字》(公元1世纪)是最早按形义编排的字书。 1.2 印度:语法学家巴尼尼《梵语语法》(公元 前4世纪) 1.3 希腊:狄奥尼修斯《希腊语语法》(公元前3 世纪)
世界语言谱系图: 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http://www.360doc.c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ontent/12/0603/19 /506102_215658880.shtml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2.1 历史比较语言学派 贡献: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弄清了世 界上很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 系分类。 局限:强调语言的历史比较,语言的共时研究; 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缺乏对语言系统性的研究。
二、语言学的发展与第二语言教学
2.1 历史比较语言学派 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心在德国 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通过语音和词形的比较研 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发现了语言之间的亲缘关 系并建立了语言的谱系分类。 当时主要是研究印欧语系各种语言在不同时期结 构上的相同特点,寻找其共同来源。 英国学者琼斯(W.Jones)与1786年提出印度的梵 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有共同 来源。
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最本质的社会功能:人类的交际工具 4.1 什么是交际和语言交际? 交际:人与人之间为交流思想而进行的往来接触, 也可以说是“沟通”,其实际是传递与获得信息。 语言交际:交际双方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活动 进行表达和理解。表达往往采用说和写,理解往 往采用听和读。(非语言交际,如信号、体势语 等等)。语言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际工具。人 们在交际中学会使用语言,语言也在交际中得到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