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康德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第一节康德哲学的概述前批判时期按照他的宇宙图示,宇宙中到处充满着精神和物质,但两者分布不同离宇宙中心越近,引力越大,理性越弱;离宇宙中心越远,理性越强。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所以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拥有一定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康德在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的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教育,接受了唯理论把唯理论置于经验之前并且之上的位置的基本立场。
但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他接受了牛顿物理学,同时也意识到了经验论的重要性,并由此接受了经验论对唯理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正是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梦中惊醒。
然而他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独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途径。
以1770年发表的《论感性世界和知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为标志,康德的思想进入了批判时期,他再文章中指出,不是外部对象,而是先验形式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还做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区分,物自体在认识之外,而现象则在认识之内,同时受到时空和知性概念的统摄。
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在发表演说后,康德沉默了十一年,在1781年发飙了《纯粹理性批判》。
在他书第二版序言中,把这部书的意义概括为“哥白尼革命”。
这场革命是为了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
在第一版序言中,他描述了这场革命。
在历史上,形而上学号称是一切科学的女王,但是时代变了,风尚遍了,形而上学在当代遭到轻蔑、谴责和遗弃。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怀疑论,尤其是近代的英国经验论。
康德之处,造成这场哲学危机的根源是:1)形而上学企图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j 经验论对形而上学的怀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任然不能客服形而上学的独断论,因为独断论是纯理性的,而理性使用的原则既然超出了经验界限,也就不能用任何来自经验的试金石来对其进行检验了3)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完全不受经验指导,而且完全依靠单纯概念,但是理性至今还没找到一个普遍的必然的原则和标准,人们按照自己的理性标准各行其是,纷争不断“它的做法不仅是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是瞎摸。
康德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在他之前,在自然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宇宙不变论)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考博必备康德的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是十八世纪末德国市民—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
他在近代德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功绩,主要在于他推翻了十八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的哲学革命,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
(一)前批判时期1.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1)两个阶段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以l770年为界限,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阶段。
(2)前批判时期的主要思想①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重大研究成果就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
②天体运动是变化发展的过程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论文中,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假说。
康德的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其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天体运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③星云假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按照这个假说,宇宙原来是一团云雾状的、炽热的、旋转着的物质粒子——“原始星云”,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而发生旋涡运动,逐渐形成太阳、行星和卫星。
④评价a.进步性康德的星云假说包含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对宗教神学的有力冲击,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b.局限性在康德身上,始终带着德国市民的软弱性格。
就是在这部匿名发表的著作中,康德也还是给上帝留了点地盘,说自然规律是上帝的“意旨”,只有上帝才是宇宙的“原始原因”,并声称“我的体系同宗教是一致的”。
2.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1)现象和物自体①基本含义贯穿于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有两个基本概念:“现象”和“自在之物”(亦译为“物自体”或“物自身”)。
a.“自在之物”是在人们之外存在着刺激人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
b.“现象”是认识所能达到的,“自在之物”刺激人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
第三篇 导言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西方哲学史 第三篇导言
第三编 近代西欧各国哲学
导言:
• 本篇主要阐述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哲学、16—18世 纪英国经验论和欧洲大陆唯理论以及18世纪法国哲学。而18世纪 后期到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哲学由于其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处于 重要地位,将在第四篇集中阐述。近代西欧各国哲学与近代自然 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近代自然科学发展,促进了哲学认识论的 发展,形成了经验论与唯理论派别。近代科学的方法是实验和数 学的结合,而经验论强调经验和实验方法在科学中的作用,唯理 论则强调数学和演绎方法在科学中的作用。唯理论与经验论在争 论中揭示了对方的局限和理论弱点,深化了对人类认识的基础、 过程、方法和范围的哲学思考,为随后哲学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自然与自由的统一1. 引言1.1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简介康德批判哲学体系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后期所建立的一种哲学体系,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关键篇章之一。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系统阐述了他的哲学理论,强调理性在认识和道德领域中的作用与限制。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旨在解决自然科学和道德哲学之间的矛盾,探讨自然现象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如何在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之间取得平衡。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但同时也具有自由意志的特质。
在他看来,自然和自由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统一于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下。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道德规范则是主观内在的。
人类需要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性和道德行为来实现自由的目标。
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探讨了自然与自由的关系,强调了人类自主性和道德行为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思想体系,康德试图建立一个既能够尊重自然规律又能够维护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框架。
康德对于自然与自由的统一的探索,为后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自然与自由的关系康德认为自然和自由不同但又相互依存,二者是构成我们认识世界的两个基本条件。
自然是指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规律,而自由则是指人类的自主意志和道德选择能力。
康德认为自然界是按照固定的规律运行的,而人类则具有自由的意志和选择能力。
他认为自由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我们内在的属性,是我们作为理性生命体的本质。
在康德看来,自然界的规律性不排除人类的自由意志,人类可以通过道德选择来超越自然规律,实现道德行为。
自然和自由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互统一的,自由是自然的延续和升华。
康德强调,在道德行为中体现的自主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主性使我们超越自然的需要和欲望,按照理性的原则行动。
康德认为自然与自由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和实践世界的基础。
2.2 自然的规律和人的意志康德认为,自然界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意志无关。
西方哲学史 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总结(马工程版)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姓名:xx学号:xxxxxx第一编古代哲学第一章: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第二章:古典时期希腊哲学第三章:晚期希腊哲学第一章:古希腊早期哲学题目:古希腊早期哲学时间:2019、09、12地点:15301授课:内容:一、自然哲学的划分从学派上划分:毕达哥斯拉学派米利都学派爱菲斯学派爱利亚学派原子论从地域上分伊奥尼亚地区各派哲学南意大利地区的哲学阿布德拉地区的原子论哲学哲学思想性质上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倾向哲学(一)泰勒斯论断:水是世界的本原主要哲学思想:1、关于世界的产生2、关于宇宙的形成与结构形成:汪洋——陆地——世界万物结构:大地浮于水上3、关于灵魂的思想:物活论思想简评:·“水是世界的本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命题,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的正式诞生古希腊人开始用自然本身去说明万物的存在,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古希腊人力图在感性观察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去对自然的起源和统一做出理论上的抽象概括,宣告了人类理性的胜利理论局限: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这种特殊的,感性的事务,只能勉强说明世界的起源和构成,表现了哲学思考的朴素性2、展现了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不自觉的理解(二)阿那克西曼德主要哲学思想:世界的本原是“无定”思想简评:“无定”比泰勒斯的“水”更有高度,具有唯物主义倾向无定可分离的思想包含着辩证法的幼芽(三)阿那克西米尼主要哲学思想: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生长过程关于灵魂的思想思想简评:稀薄和浓聚两种运动更能说明世界的生成,开辟了用量的不同来解释事务性质差异的新途径关于灵魂的观点表现出用感性物质形态来解释一切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四)赫拉克利特总体特征:流变主要哲学思想:1、万物变的本体和根基是火(火是万物的始基,一切生于火,一切又都归于火)2、万物变的普遍性3、变的原则和规律(火按一定分寸燃烧,按一定分寸熄灭)4、变的源泉或原因(对立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5、变的总体特征(循环和平衡)思想简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在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系统阐述自发辩证思想的哲学家其辩证法以感性直观为基础,具有朴素性,自发性,神秘性,关于世界的循环流变观也是荒谬的名言搜集:一切皆流,无物常往,我们踏进有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康德的批判哲学

形式逻辑 先验逻辑
逻辑使用--分析旧知识--形式逻辑--判断
知性 |
|
||
实际使用--产生新知识--先验逻辑--范畴
形式逻辑只是针对已经有的知识分析它的判断形 式,即 S - P 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在形式逻辑 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先得获得知识,然后才能分析 知识。 S - P 之间有某种综合的关系,我们先得对 S 和 P 进行综合,形成 S - P 的判断,形式逻辑才 能分析这个判断的形式。因此,在形式逻辑的判断 背后,有先天认识形式在起作用,这就是范畴。
康德在先验感性论中对空间与时间的证明叫做“阐 明”( exposition ),在这里对范畴的证明叫做“演 绎”( deduction )。 ex + positio =把……摆出来,音 乐上叫做“呈示部”(展开),属于直接性的说 明。 deduction ,演绎=推理,属于间接性的论证。先验 感性论有形而上学阐明和先验的阐明,先验分析论也应该有 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不过实际上只有先验演绎。因为 在康德看来,范畴的先天性是无须证明的,或者说,亚里士 多德的形式逻辑的普遍必然性可以算做形而上学的演绎,需 要证明的是范畴作为主观的思维条件,如何构成了经验的先 天条件。
我们只有一种直观--感性直观 排除了直观中的经验内容--纯直观 对外部事物的感觉的形式--空间 对内部心灵活动的感觉的形式--时间 空间与时间: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
关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直观形式的证明
1 、形而上学的阐明 所谓“形而上学的阐明”要说明的是空间与时间不 是经验的物理学概念,而是先天的直观形式。 2 、先验的阐明 所谓“先验的阐明”意在证明空间与时间乃是一切 经验的先天条件,换言之,离开了空间与时间我们 就不可能获得任何感觉经验,唯其如此,我们才能 说明几何学和算术的普遍必然性。
目录 《西方哲学史》 马工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十五章 黑格尔哲学 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顶峰 第二节 精神现象学 第三节 逻辑学 第四节 应用逻辑学和哲学史研究 第五节 法权哲学 第六节 黑格尔学派的解体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十章 欧洲大陆唯理论 第一节 斯宾诺莎 第二节 莱布尼茨 第十一章 英国经验论 第一节 洛克 第二节 贝克莱 第三节 休谟 第四节 苏格兰常识哲学
第第十一二节章启1蒙8世主纪义法者国哲哲学学 第二节 百科全书派哲学 第三节 卢梭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四篇 德国古典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哲学 第一节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学” 第三节 人本学 第四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第一节 物理学 第二节 形而上学 第三节 心理学和认识论 第四节 伦理学 第四章 希腊化和罗马时期哲学 第一节 伊壁鸠鲁派 第二节 斯多亚派 第三节 怀疑派 第四节 新柏拉图主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二篇 中世纪哲学
导言 第五章 教父哲学 第一节 早期教父哲学 第二节 奥古斯丁 第三节 黑暗时代里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西方哲学史 目录
第一篇 古希腊罗马哲学
导言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哲学 第一节 伊奥尼亚派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派 第三节 爱利亚派 第四节 原子论 第二章 苏格拉底哲学与柏拉图哲学 第一节 智者运动 第二节 苏格拉底 第三节 柏拉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哥白尼式的革命
1. 挽救形而上学: •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一个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古老的学科,曾
经享有“一切科学的女王”的崇高地位,然而迄今为止不仅没有 变成一门科学,反而失去了其理论基础,沦为被抛弃的境地。那 么,如何才能把形而上学从这样一种状态中挽救出来、并使它变 成一门科学?
• 他认为,形而上学可以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通过实现思维方式 的革命变为一门科学。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要“归功于一 个人在一次试探中灵机一动,造成了一场革命 ”。以前人们总是
《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扉页
(2)第一版先验演绎: • 第一版中的先验演绎从人的知性的综合能力开始,侧重于知性的综
合过程。 • 他认为,感性直观的杂多材料呈现在知性之前,知性的工作是对这
些材料加以比较、归类、连接和整理,这就是他所谓的综合。 • 知性的综合过程:
领悟直观 的综合
想象再现 的综合
“死死地盯着图形”,在图形中辨认它的特性;而产生数学的那
场革命性转变却要人们把先天设想出来的东西归于事物,并以此
必然地推导出事物的特性。同样,如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中那些具
有决定意义的实验,也是按照理性设计作出的,这说明了理性必
须挟着那些按照不变的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 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鼻子走。
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的是一个先天综合命题,它们的真理不 依赖于经验,并且能够反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
通过范畴的先验性,“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这个问题得以解答。
• 康德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 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中明确地说:“自然界的最高 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即在 我们的理智中。”
2
先验范畴的先验演绎
3
人为自然界立法
1. 形而上学演绎
• 形而上学演绎是说明有哪些先验范畴: • 判断是概念的连接,知性是逻辑思维的能力,逻辑判断的形式与
知性的纯形式必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多少种逻辑判断,就 会有多少个先验范畴。 • 判断表:
量的判断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质的判断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无限判断
概念认知 的综合
(3)第二版先验演绎:
• 第二版中的先验演绎则是从知性的联结入手,侧重于范畴在经验中的 客观必然的运用。
• 他认为,联结是感性直观的杂多被综合为统一的经验表象,这种知性 的联结来源于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
• 联结的认识内容:先验统觉或自我意识的统一性是人类知识的最高原 则,它把一切直观的杂多,在一个关于客体的概念中先天地和必然地 联结起来。
② 康德看到形式逻辑的功能与人的认识根源有关,把逻辑的形式与认识的 形式结合在一起。
2. 先验范畴的先验演绎
(1)先验演绎要解决的问题: • 范畴为什么具有使得经验成为可能的
先决条件? • 康德说,这是批判哲学中最困难、也
是最重要的部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他先后写了两次,分别呈现在《纯粹 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
3. 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形而上学领域的应用: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 按照对象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 天文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 过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样的直观?这是涉及数学基础的问题。他把这个问题归结为: 纯数学何以可能?
(2)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
① 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指比自然科学定律更一般的判断。 ② 它们之所以是综合的,因为这些判断的主词不包含谓词的意义。 ③ 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命题,如“一切物体都有重量”说明了“物
体”与“重量”之间普遍必然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来自经验。 ④ 如果追问这种联系的来源是什么?这是涉及自然科学基础的问题。
(3)康德在这两类命题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类命题,这就是先 天综合判断。作为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前提,他把先天综合判断 分为数学命题、自然科学的基本命题和形而上学的命题三类命题。
注意: ① 对康德来说,“先天”首先是一个逻辑概念,而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先天命题并不一定
在时间上先于经验,并不是天赋观念。 ② 他明确地把“先天”定义为“普遍必然性”,认为只有具备了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才能成
• 康德认为:“这个设想同哥白尼当初的想法非常近似,他原来 认定整个星群围绕观察者旋转,可是这样解释天体运动总是不 能令人满意,于是他就想到换一个法子试一试,假定观察者旋 转而星群不动,看看是不是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现在我 们在形而上学里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在对象的直观问题上试一 试。”
4. 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关系的判断
定言判断 假言判断 选言判断
模态的判断
或然判断 实然判断 必然判断
• 范畴表: 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复多性 总体性
质的范畴
实在性
否定性 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
实体和属性
原因和结果 作用和反作用
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和不可能性
存在和不存在 必然性和偶然性
• 对范畴表的两点说明:
① 康德批评亚里士多德没有认识到范畴与判断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用简 单枚举法罗列范畴的数量。他利用亚里士多德逻辑体系的判断表,推导 出自己的范畴系统。
为经验的前提。 ③ 他所说的经验不是经验论意义上的经验,而是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2. 先天综合判断的三种类型
(1)数学命题: ① 康德不同意经验论者把数学命题当作分析命题,而是把数学命
题归于综合判断。只有通过直观,才能得到普遍必然的结论。 ② 如果继续追问:那种赋予数学命题以普遍必然性的直观是什么
五、先验理念论
•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由感性而到知性,再由知性而到理性。知性和理性 都是逻辑思维的能力,知性是概念和判断的能力,而理性是推理的能力。按照从 判断形式推导出知性范畴的思路,他认为可以从推理的形式推出理性的最高概念, 即:
材料组织为有条理的、可被认识的经验。
2. 感性纯直观
(1)人类所具有的感性纯直观只有两种:空间和时间。 (2)时间与空间:
① 形而上学说明:论证了时空具有的纯直观的先天性质; ② 先验说明:对时空具有的先验形式的论证,认为直观形式是使纯数学成为可能的先
决条件。
四、先验知性论
1
先验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实践理性批判》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判断力批判》
(Kritik der Urteilskraft)
《纯粹理性批判》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
第一节 纯粹理性批判
01
02
03
哥白尼式的革命
05
先天综合判断 何以可能
先验感性论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
第十三章 康德的批判哲学
01 纯粹理性批判 03 判断力批判
02 实践理性批判
本章概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 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
马鞍匠家庭,父母是路德宗敬虔派的
2. 哥白尼式的革命: • 康德认为,理性在认识中不是按照主体依照对象的模式、而是
按照对象依照主体的性状的模式来进行。 • 这种思维方式革命的实质是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的倒转,类似于
天文学领域里的哥白尼革命。他相信,在形而上学领域也能通 过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道路,使形而上学变为一门科学。
天文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是指哥白尼打破了地心说的传统模式,在天文学史上可以说 具有彻底的变革性。
06
先验理念论
形而上学作为 科学何以可能
04
先验知性论
本节概述
• 康德顺应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提出“批判哲学”的纲领。他认为, 批判哲学是理性的批判,矛头直指理性自身,批判的结果不是怀疑 或否定人类理性,而是确定理性的权威。他认为,只有经得起理性 的自由、公开检查的东西才博得理性的尊重。理性的批判是理性的 自我审视和反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 性、知性和理性,说明超越感性和知性的纯粹理性在人类知识范围 没有客观实在性;认为理性批判的依据不在经验范围,而在于先验 形式和能力。他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里,把这部书的意 义概括为解决哲学危机的“哥白尼革命”,实际上是以此作为他的 先验唯心论纲领。
他把这个问题归结为:纯粹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3)形而上学的命题
① 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何以可能。 • 他要说明的事实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命题确实表达了基本概念或范畴之间普遍
必然的联系。 • 但传统形而上学的命题与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不同,它们没有扩
展人类的知识,也不能为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但却出自某种深刻的、纯粹理 性的根源。 • 如果进一步追问:这种纯粹理性根源是什么?即是追问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禀赋 何以可能? ② 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康德的目标是把形而上学改造成一门科学。他认为,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 命题是科学意义上的先天综合判断,为人类的知识和一切理性活动提供坚实的 基础。
2. 批判时期
• 在这一时期,他撰写和发表了大量哲学著作,主要包括《纯粹理性 批判》(1781版、1787版)、《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 形而上学导论》(1783)、《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自 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论永久和平》(1795)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本章主 要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 理论来阐述他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