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萎凋技术研究进展
萎凋、发酵等关键工序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的生产实践与研究进展

[]黄 国资, 8 吴家尧。 提 高夏暑季 “ 等. 英红九号”红茶 品质 的技术
措施[]中国茶 叶,2 1 (1:0 3 . J. 0 00 ) — 1 3 []方世辉, 9 王先锋, 生. 王惜 不同发 酵温度和程度对工夫红茶 品质 的影响[]中国茶 叶加工,04() 9 2 . L. ) 2 0 , : — 1 21 [ 0 陈以义, 1] 江光辉. 红茶变温发酵理论探讨[] J. 茶叶科学,931 1 9,3
s o s be f r q a i y j b a k t a [ ]F o C e it y p n i l o u lt n lc e J .o d h m s r ,
2 0 。( 1 :8 2 0 7 1 )9 -1 . 0 0
[]夏涛, 6 童启庆. 红茶芳香物质 的前体及其转化途径[]中国茶 L. 】
氧化酶类 活性增强 , 促进 了一系列生化反应 , 为红茶品质 ℃ ~ 4 相对湿度 6 % ~ 0 历时 1h O ; 2 ℃, 0 7 %, 8 ~2h 萎凋槽萎 的形成奠定 了物质基础 , 经适度萎凋处理 的鲜叶 , 其发酵 凋则热空气温度 为 3 ℃,叶温 以2 ℃ ~ 3C 5 8 3  ̄为宜 , 摊叶厚 液的 T F含量明显 高于未萎凋叶 。赵和涛 研究表明, 红茶 度 1e 2 ( 8m~ 0m,每小时翻一次 ,历时一般 8 ~1h : h 0 ,相对 萎凋过程 中, 由于一些低分子蛋 白质和肽类化合物发生酶 湿度一般为 5% ~ 0 0 7%,最高不超过 8 %。陈成基I 为 , 5 m 认
红茶发酵过程 中 ,与儿茶素 的邻醌相结 合形成红色结合 2 h 4 ,在温度较高 、相对湿度低 时 ,可缩短到 lh 2 ; O ~1h 物 , 叶底明亮;氨基酸在发酵过程 与氧化 的儿茶素结合 在 阴雨低温时 , 使 萎凋时间可延长至3 h~ 6 ;日光萎凋气 0 3h 以及在干燥过程 中与糖类物质互相作用形成挥发l香气产 生 温在 2 ℃左右较为理想 ;萎凋槽萎凋热空气温度控制在 5
红茶的光质萎凋方法与相关技术

为了提高红茶中茶红素含量,上述茶鲜叶为蜀永1号茶鲜叶,所述LED光源为黄光,所述 LED光源的光强为1000lx;或者,上述茶鲜叶为四川中小叶群体种茶鲜叶,所述LED光源为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鲜叶为蜀永1号茶鲜叶,所述LED 光源为黄光,所述LED光源的光强为1500lx。
10.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鲜叶为四川中小叶群体种鲜叶, 所述LED光源为黄光或蓝光,所述LED光源的光强为1500lx。
技术说明书
体种红茶最佳的萎凋光质为1500lx黄光或1500lx蓝光,干茶乌褐、较油润、有金毫,汤色
红、明亮,甜香高锐,滋味甜醇、爽口,叶底红匀、明亮,红茶茶多酚含量较低,可溶性 糖、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较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红茶的光质萎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28℃条件下使用LED光源对蜀永1号或四川中 小叶群体种的茶鲜叶进行萎凋处理,茶鲜叶摊叶厚度3~5cm,时间12~16h。
萎凋叶主要生化成分。萎凋结束后,按照上述加工方法制作红茶,用于检测红茶感官品质和 主要生化成分。
检测方法
(1)茶叶感官品质检测参考GB/T 23776-2009,由3位高级评茶员分别计分,再计算出平均分。
(2)茶叶主要理化成分检测茶多酚测定采用GB/T 8313-2002;氨基酸测定采用GB/T 83142013;可溶性糖测定采用硫酸-蒽酮比色法;茶色素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法。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鲜叶为蜀永1号茶鲜叶,所述LED 光源为黄光,所述LED光源的光强为1000lx或1000~2000lx;或者,所述茶鲜叶为四川中小 叶群体种茶鲜叶,所述LED光源为黄光或蓝光,所述LED光源的光强为1000lx或2000lx。
红茶加工过程萎凋和发酵工序技术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创新的红茶发酵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如生物发 酵、液态发酵、固态发酵等。生物发酵是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来进行发酵,能够 提高发酵效率和红茶品质,但微生物菌种的选择和控制是关键问题。液态发酵是 将茶叶置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可提高发酵效率和品质,但设备成本较高。 固态发酵是在茶叶保持固态的条件下进行发酵,能够保持茶叶原有的形态和品质, 但发酵时间较长。
基本内容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萎凋和发酵工序技术对红茶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在萎凋阶段, 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能够促进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而发酵阶段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发酵时间能够促进 茶叶内含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丰富的香气物质。
基本内容
此外,萎凋和发酵工序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红茶品质的重要因素。在一 定的条件下,适当的萎凋时间能够为后续的发酵过程提供更加良好的香气和滋味 表现。
基本内容
文献综述: 关于红茶加工过程中萎凋和发酵工序技术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早期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单一工序的影响,如萎凋时间、温度和湿度等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以及发酵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香气物质的形成等。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这些 工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更加深入地探讨红茶品质形成的机理。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例如,不同品种和地区的茶叶对于萎凋和 发酵工序技术的适应性可能存在差异,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此外,尽管 本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于红茶品质形成机理的深入了解仍需进一步加强。
基本内容
结论: 本研究综合评述了红茶加工过程中萎凋和发酵工序技术的研究现状,并通过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展示了这些工序技术与红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萎 凋和发酵工序技术对红茶品质具有重要影响,适当调整这些技术参数有望提高红 茶的品质和风味。
红茶加工工艺及机械设备研究进展_韩余

红茶加工工艺及机械设备研究进展韩余1,2,肖宏儒1,秦广明1,宋志禹1,丁文芹1,赵映10引言目前,世界红茶产量、贸易量在各类茶叶中均居首位,并且深受消费者青睐[1]。
近年来,中国红茶生产发展较快,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表1),2005~2011年,红茶产量逐年上升,尤其近两年增幅较大,出口量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表2)。
2010年以来,红茶逐渐成为茶叶市场热点,红茶市场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摘要: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红茶加工工艺与加工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未来红茶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红茶;加工工艺;机械设备;新技术中图分类号:TS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553(2013)02-0020-05韩余,肖宏儒,秦广明,等.红茶加工工艺及机械设备研究进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2):20~25Han Yu,Xiao Hongru,Qin Guangming,Song Zhiyu,Ding Wenqin,Zhao Ying.Current reserch situations about processing tech -nic and mechanic equipments for black tea [J].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3,34(2):20~25收稿日期:2012年12月14日修回日期:2013年1月22日第一作者:韩余,男,1987年生,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
E-mail:changda_2008@通讯作者:肖宏儒,男,1958年生,江苏泰州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工程装备。
E-mail:xhr2712@DOI:10.3969/j.issn.2095-5553.2013.02.006(1.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表12005~2011年中国红茶产量及增幅Tab.1Production and annul amplification of black tea in China from 2005to 2011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产量(万t) 4.79 4.83 5.32 6.977.198.8011.40增幅(%)/0.8310.1431.013.1522.3929.54表22005~2011全国茶叶总出口量和红茶出口量Tab.2Gross export volume of tea and black tea in china from 2005to 2011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红茶所占比例(%)12.4710.9710.3813.4613.1112.1011.04茶叶出口量(万t )28.7028.7028.9029.7030.2930.2432.26红茶出口量(万t ) 3.58 3.15 3.00 4.00 3.97 3.66 3.56要保持红茶产业良好发展势头,红茶自身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及相应设备的发展与创新。
高茶黄素含量红茶的创新工艺研究进展

摘要:茶黄素(theaflavins,tfs)因其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和其保健功效特点,成为了红茶加工和茶叶深度开发利用领域中的热点。
中国传统工艺加工的红茶茶黄素含量普遍偏低,与国际市场追求的红茶浓、强、鲜的品质特点相差较远,导致中国红茶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新工艺开发加工出高茶黄素含量的优质红茶。
综述了茶黄素与红茶品质的关系及其形成机理、萎凋(冷冻萎凋和加压萎凋)和发酵(外源酶、化学添加剂和变温发酵)过程中的高茶黄素含量红茶加工创新工艺,并展望了后续可开展的高茶黄素红茶加工工艺,旨在为开发高茶黄素含量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执行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茶黄素(theaflavins,tfs);红茶;萎凋;发酵;创新工艺中图分类号:ts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0-2453-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02茶叶以其天然、营养、保健的特点备受青睐,成为世人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根据发酵和氧化程度的不同,茶可以分为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全发酵茶三类。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以茶树新鲜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饮食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资本流通的不断推动,中国红茶生产迅猛发展,2014年产量上升到21.53万t(图1)[1,2]。
随着中国红茶消费市场的连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生产红茶。
但是,中国的红茶品质与印度、斯里兰卡及肯尼亚等国的红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如酚氨比较低,汤色发暗欠红亮,滋味淡薄欠强爽,浓度、强度不高,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茶黄素(theaflavins,tfs)是红茶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和品质组分[3],是目前茶叶深度开发领域中研究的热点,在天然药物、功能食品、日用化工、功能饮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生产出高tfs含量、品质优良的红茶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红茶萎凋技术研究进展

红茶萎凋技术研究进展张丹丹(福建农林大学)摘要:萎凋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基础工序。
本文综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仔细分析了红茶萎凋中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红茶凋技术及萎凋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红茶;萎凋;品质;Abstract: This is the foundation and key processes withering tea quality form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black tea withering chemical changes and physical changes, the system analyzes the main technical factor withering of tea, and black tea withering withering process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Keywords: black; withering; quality;在红茶加工的萎凋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红茶的色、香、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红茶萎凋过程中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研究表明,在红茶萎凋过程中主要物理变化表现为茶青叶含水量的减少。
含水量减少导致叶质变柔软,为红茶揉捻造形创造了必要的物理条件。
鲜叶萎凋失水主要是通过鲜叶背面的气孔及表皮角质层而进行的,通常嫩叶中50 肠水分是通过角质层散发的,而粗老叶由于角质层厚而坚实,只有5 一10 肠的水分是通过它散发的。
萎凋的失水过程主要为3 个阶段,首先是萎凋叶中的游离水蒸发,其次是叶中“自体分解水”和“分散水”散发,最后才是“化合水”和“结合水”散失[1]。
在红茶的萎凋过程中,萎凋叶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变化。
祁门红茶初制中萎凋与初烘工艺研究_丁勇

基金项目:黄山市重点科技专项“祁门红茶提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2008ZN10);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丁勇,男,1970 年出生,安徽宣城人,研究员,研究方向:制茶工程。通信地址:245600 安徽省祁门县城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Tel:0559-4512865,E-mail:ahtdy@。 收稿日期:2009-12-18,修回日期:2009-12-28。
· 112 ·
中国农学通报
渐水解形成水化果胶,而全果胶减少,说明果胶物质不 仅在自己的各个部分之间互相转化,而且通过分解还 形成了其它化合物,如半乳糖、阿拉伯糖等,风力小有 利于果胶水解作用。祁红中的果胶物质与品质关系密 切,水溶果胶含量高则茶汤滋味变得醇和回甘。 2.1.2 萎凋风力试验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通过分 析表 2 可知,各处理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萎凋过程中 显著增加,至发酵结束时略有减少,足烘结束时又略有 增加。萎凋试验中不同风力条件下,游离氨基酸含量 变化有一定差异,处理 A、处理 B、处理 C 中随风力增 大游离氨基酸含量有递减趋势。原因是萎凋中蛋白质 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可逐渐水解形成游离氨基酸; 发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略降,表明游离氨基酸又参与 其它物质间的缩合、聚合作用及香气成分的形成而使 其总量有所减少[6];足烘后游离氨基酸含量略升,说明 游离氨基酸的形成、转化又存在不同的路径。并且,低 风力的萎凋处理有利于茶叶中的蛋白质酶促水解。
艺技术保持相同。通过检测 3 种萎凋风力处理的在制 品固定样及毛茶样,比较分析相应样品的水解产物及 次级代谢产物等生化成分的含量变化。在制品茶样采 集后,按 GB 法测定含水率;并分别取 200 g 微波固样, 烘箱干燥,干燥样经粉碎过 40 目筛后,装于磨砂玻璃 瓶密封待检测。 1.3.2 祁红初烘工艺中不同程度的试验处理 此试验选 择对 25 型自动链板烘干机,调控热进风的风力风温、 设置初烘程度重、中、轻 3 种处理(较干、尚干、较潮), 处理 D 风温 130℃、风量 151.6 m3/min、风速 3.1 m/s,处 理 E 风温 120℃、风量 133.2 m3/min、风速 2.8 m/s,处理 F 风温 110℃、风量 105.3 m3/min、风速 2.4 m/s,以上风 温、风量、风速测定皆以平均值计,其它工艺技术保持 相同。初烘叶 3 种处理干燥程度水分含量测定值:处 理 D 为 31.34%、处理 E 为 35.48%、处理 F 为 38.04%。 1.4 检测方法
萎凋技术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量和鲜 叶减重率作 为指标 。萎调不足 : 叶 内含水量偏高 , 生
物化学变化不足 , 揉捻时芽 叶易断碎 , 条索不紧 , 揉捻时茶汁
赖兆祥 等 研 究表明 , 采用鼓风萎凋与 日光萎凋 工艺加 工英红 九号 红茶 , 其 主要 内含 物的变化差异不大 , 感 官品质
较一致 , 采用 冷冻萎凋所制 的红茶在滋味 、 汤 色 、叶底 方 面
一
n ) 、室 内萎凋 、机械揉捻 、发酵 、烘干的工艺组合制得红 茶样 ,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对 茶样进行 比较分析 ,结 果表 明,晒青处理的红茶与对照香型没有差异, 但可以显著 提高红茶的香气 ,对红茶滋昧的醇厚度也有所 提高 。 1 二 夫红茶采用什 么萎凋方式较好 , 综合来看 , 日光萎凋
要 有 萎 凋 方 式 、萎 凋 时 间 、萎 凋 温 度 及 萎 凋程 度 等 ,萎 凋
槽萎凋从 色 、香 、味 、形 品质 表现都具有优质红茶 的基本 品质 特征 ,又能进行人工控制, 不受气候 自然条件 的制 约 ,
机械化 操作 ,生产量大 ,所 以在规模化生产 中是一种较 为
理想 的萎凋方法 。 刘家泉等 用福云六号和金萱两个 品种鲜叶进行 日光萎
萎凋技术对工夫红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陈国宝 李伟 荣 吴全聪 邵静娜 项 威
( 浙 江 丽水 市农 业 科 学研 究 院 , 3 2 3 0 0 0 )
工夫红茶 的加 工工艺 中 ,萎 凋是第一道丁 序 既有 物理方面 的 失水 ,也有化 学方面 的物质 转化 。影 响萎 凋品质的因素主
凋 ,设 不 晒 、轻 晒 ( 晒1 0 n l i n ) 、重 晒 处 理 ( 晒3 O m i
效果对红茶最 后品质 的形成 影响较大 。因此 ,本文通过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茶萎凋技术研究进展
张丹丹
(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萎凋是红茶品质形成的基础工序。
本文综述了红茶萎凋过程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仔细分析了红茶萎凋中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红茶凋技术及萎凋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红茶;萎凋;品质;
Abstract: This is the foundation and key processes withering tea quality form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black tea withering chemical changes and physical changes, the system analyzes the main technical factor withering of tea, and black tea withering withering process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
Keywords: black; withering; quality;
在红茶加工的萎凋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红茶的色、香、味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红茶萎凋过程中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研究表明,在红茶萎凋过程中主要物理变化表现为茶青叶含水量的减少。
含水量减少导致叶质变柔软,为红茶揉捻造形创造了必要的物理条件。
鲜叶萎凋失水主要是通过鲜叶背面的气孔及表皮角质层而进行的,通常嫩叶中50 肠水分是通过角质层散发的,而粗老叶由于角质层厚而坚实,只有5 一10 肠的水分是通过它散发的。
萎凋的失水过程主要为3 个阶段,首先是萎凋叶中的游离水蒸发,其次是叶中“自体分解水”和“分散水”散发,最后才是“化合水”和“结合水”散失[1]。
在红茶的萎凋过程中,萎凋叶在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变化。
众多研究表明红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增加,赵和涛[2]研究表明,红茶萎凋过程中,众多氨基酸都不断增加,对红茶品质形成十分有利,夏涛等[3]研究表明,适度萎凋处理后的鲜叶,其发酵液茶黄素含量高于没有进过萎凋的鲜叶。
王贵芳[4]研究表明,萎凋后的鲜叶部分芳香物质的含量显著增加,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2红茶萎凋的主要技术因子
2.1萎凋温度
萎凋温度过低,则不利于水分的散发,不利于茶叶的揉捻和造型,鲜叶难以发生化学变化,不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难完成,影响萎凋进程;温度过高,鲜叶失水率过高,发生红变,不利于后续发酵及造型,影响红茶品质,使成茶香气低、茶味粗。
萎凋温度的调节还可用摊叶厚薄、通风条件来进行调节,在调节温度时必须掌握先高后低,风量先大后小的原则。
2.2萎凋湿度
王伟伟等[6]研究表明,相对湿度( RH) 70%萎凋制得的红茶茶黄素含量最高,金心怡等[7]认为工夫红茶采用室内自然萎凋的相对湿度60%~70%,采用萎凋槽萎凋时,相对湿50%~70%,最高不超过85%。
2.3其他
各种红茶要求因其品质要求不同,萎凋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制作红茶的茶树品种不同,对红茶的萎凋的程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3 红茶发酵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
3.1结合乌龙茶工艺(摇青)萎凋
冯红钰[7]等利用乌龙茶品种“黄金桂”加工生产成红茶产品“黄金桂红茶”,结合乌龙茶工艺(摇青)萎凋,外进行日光萎凋10~15min后进行3次摇青,每次摇1.5min,制成产品具有独特的桂花香。
陈凤月等[8]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制天然花香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
3.2冷冻萎凋
袁弟顺[9]等人认为将红茶进行冷冻萎凋,鲜叶在—17℃的条件下,其细胞破碎率明显增大,水浸出物含量叶明显增多,缩短了红茶发酵的时间。
黄建琴[10]等人认为采用冷冻萎凋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茶黄素的消耗,有利于红茶品质的提高。
3.3槽式萎凋
红茶槽式萎凋技术使用较为广泛。
萎凋槽结构简单,主要有长10 米,宽1 ~ 1.5 米的槽体,大都装有吹风装置和热风装置。
赵和涛[11]和金心怡等[5]认为,采用萎凋槽进行红茶萎凋,萎凋温度以35℃为宜。
萎凋槽萎凋比自然萎凋可节省厂房,提高红茶品质,结构简单造价低,便于推广,深受红茶产区欢迎。
3.4 新型萎凋机
肖茂[12]研制出“多列仿自然同步萎凋机”该装置通过仿自然萎凋,模仿红茶自然萎凋中的光、热、水条件,使得生产出的红茶较为卫生,品质也较好。
徐国华[13]改进传统红茶萎凋机,研制自动连续红茶萎凋机,在密闭空间中设有冷冻装置、供热装置、温度传感器等,可实现红茶的自动化萎凋。
季连强[14]研制出变温变风量红茶萎凋机器,通过设计整体鼓风装置、热风装置,温度传感器等,提高了红茶萎凋的工作效率。
3.5红外光萎凋
黄怀生[15]研究发现采用红外光照射萎凋30min,对花香型工夫红茶香气形成有一定效果,特别有利于花果香的形成,但花香持久性欠佳。
在萎凋机中的还有运用远红外发热膜[16],远红外发热膜有良好的导热性,且释放热量均匀,在红茶萎凋中效果极为明显。
4 红茶萎凋程度检测技术
4.1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测定
李洁等[18]利用photo-shop CS的滤镜等工具并对鲜叶萎凋20h内色泽参数和含水量的变化进行了监测,发现R、G色泽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茶鲜叶萎凋程度的变化,色泽参数0.9516,综合考虑可选用色泽参数R作为监测茶鲜叶萎凋程度变化的量化指标。
4.2 电子鼻技术的运用
电子鼻能识别各种气味[19]。
已有相当多的应用报道显示了电子鼻技术在运用气味鉴定茶叶品级方面的应用。
可以根据茶叶随萎凋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香气的原理,将电子鼻技术应用于萎凋检测。
5 小结
现有的萎凋设备以人工调控为主,机械性能弱、设施功能差,为适应茶叶加工连续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可控萎凋风力、稳定风温的连续萎凋机的研制已提上议事日程,实现红茶又好又快的自动化萎凋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段红星,邵宛芳.红茶zm-r中物质变化与品质形成的关系[J].福建茶叶,2004,(2):13—14.
[2]赵和涛.不同萎凋方法对红茶品质的影响[J].广西热作科技,1994,(4):56—59.
[3]夏涛,童启庆.浅淡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J].1996,(4):13—15.
[4]王贵芳,陈荣冰.加工工艺对红茶主要生化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福建茶叶,2008,(1):6—8.
[5]金心怡.茶叶加工工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王伟伟,江和源,江用文,等. 红茶萎凋处理温湿度条件对PPO、POD及茶多酚和色素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13):86-90
[7]冯红钰,莫小燕,马仙花,等.花香型黄金桂红茶新工艺初探[J].中国热带农业,2014,(3):34—35.
[8]陈凤月,潘玉华,黄先洲.花香型坦洋工夫红茶萎凋技术[J].农产品加工,2012,(9):68—74.
[9]袁弟顺,林丽明,金心怡,等.冰冻对工夫红茶发酵及水浸出物泡出速率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0(5):437—439.
[10]黄建琴,王文杰,丁勇,等.冷冻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J】-中国茶叶,2005,(2):18—19.
[11] 张成仁,袁成早.对滇红工夫茶萎凋技术设备革新的思考[A].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论坛[C].2012:130-132.
[12]肖茂.多列仿自然同步萎凋机P]中国专利:CN201420603188A2014-07-13
[13]徐国华.自动连续红茶萎凋机P]中国专利:CN102210360 A.2011-10-12
[14]季连强.变温变风量红茶萎凋机器[P]中国专利:CN203661931U2014-06-25
[15]黄怀生,谭正初,银霞,等.花香型工夫红茶的开发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2,(4):39-40,35.
[16] 钱国莲. 茶叶萎凋机的远红外加热装置[P]. 中国专利:CN202653095U.2012-01-09.
[17]谭俊峰,郭丽,吕海鹏,等.超高压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8,29( 9) : 87-91
[18]谢丰镐,孔宪乐[J].茶叶,2010,26(9):110—114.
[19]李洁;齐桂年[J].蚕桑茶叶通讯,2008(03)18—19.
[20]Gardner J W,Bartlett P N.A brief history of electronic nose[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1994,18 ( 1 /3 ) :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