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
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
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
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
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
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在奕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
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
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
在臣民唯有讲气节。
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
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
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
改革开放,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比较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及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明治维新: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下面对三者在四方面进行比较:一:主要社会矛盾洋务运动时期: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农民由于穷困和自然灾害的连年发生,也被迫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二、领导者和根本目的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
他们主张借用“西法”,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强”和“自立”,即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定位: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推翻了幕府政府的明治天皇政府,他们采取全新的改革措施以抵御西方势力的压迫,他们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天皇制度的转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
定位:自上而下、反侵略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革。
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为了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4.改革与革命明治维新属于革命,洋务运动属于改革,而改革开放则算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并不推翻原有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
而革命通常伴随着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变化,一种制度企图推翻另一种社会制度,造成社会较大的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变革内容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洋务运动三十年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比较

洋务运动三十年与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比较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
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
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
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
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有何异同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洋务运动是由清朝部分官僚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求富”。
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持和参加者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奕欣、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沈葆桢、丁汝昌等为代表。
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1861年1月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
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历史上为了救国、富国、强国的重要改革运动,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另一个大步踏进了成功的光明大道。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让我们一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的异同吧!首先,要比较的是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异同。
先来讲讲较前开始的洋务运动,它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那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
从外部来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
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
所以清政府这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便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洋务运动。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不容乐观,其历史背景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因此在这同样危及的情况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通过对比,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与改革开放背景其实都非常的类似,两场运动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想要富国、强国必须要进行的。
既然它们的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看来,它们迎来不同结局的原因并不在这里,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比较,来比较一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中的差别。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谈及改革开放,或会想到清朝末年,始于19世纪60年代,为救亡图存而兴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国家和政府的一些缺陷,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口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向西方学习,西学救国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清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在保持现有社会体制的原则下,在一定领域内进行改革。
以史为鉴,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通过与它的比较,为改革开放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况中,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列强虎视。
为维护统治地位,清政府意图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建立一支新式海陆军队。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阶层内部还不是铁板一块。
相当一部分手拥重权的大臣认为只是“奇技淫巧”,而对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的大臣不断攻讦。
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正是在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重要决定。
在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时刻;在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急需大力发展的。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情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家新一代领导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可见,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不同的是,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出发点,意图增强军事实力以撑起已腐朽的政府,而改革开放是年轻的党和国家拨乱反正,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 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 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 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 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 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 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 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 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 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 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 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 的扩大。
容闳
(2)李鸿章的上海洋炮局
李鸿章1862年后,在上海设立了3处洋炮局:
一所由英人马格里主持,其余分别由丁日昌和韩
殿甲主持。 (3)清政府建立海军的首次尝试——“阿思本舰队” 1862年,总理衙门通过总税务司英人李泰国在英 国购得了由8艘舰只组成的舰队,由英国阿思本上校率
领来华。1863年9月到上海,由于领导权之争,清政
与官无涉”。李鸿章奏准户部借给股本20万串(合银13.5
万两),作为设局资本,以“示信众商”。
招商局拟招商股100万两,到1873年,只招到47手里。开办之初的官
借资本“仍照原议交息”,存期3年,年利7厘,“公家只 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
(2)开平煤矿
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筹建开平煤 矿,规定“官督商办”。 1878年,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开平煤矿在洋务派所
的3支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海军衙门,命醇亲王奕譞为总
试析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之异同

试 析 洋 务 运 动 与 改 革 开 放 之 异 同
王 颖
( 警 广 州 指 挥 学 院 政 治 理 论 教 研 室 , 东 广 州 5 0 0 ) 武 广 10 0 摘 要 :洋务 运 动 和 改 革 开放 都 是 政 府发 起 的 自上 而 下 的 改 革 ,但 洋务 运 动 成 效 不 大 ,而 改 革 开  ̄ 3 多年 却 成 果 显 J0 c 著 。两 者 之 间 有何 异 同 ?本 文 对二 者加 以 比较 , 结规 律 并得 总 出结 论 : 须 继 续 坚持 改 革 开放 。 必 关 键 词 : 务 运 动 改 革 开放 以 史 为 鉴 洋 古 人 云 :以 铜 为 镜 , 以 正 衣 冠 ; “ 可 以人 为 镜 , 以 知得 失 ; 可 以 史 为 镜 , 以知 兴 替 。 这 句 话 深 刻 地 揭 示 了一 个 道 理 : 生 可 ” 在 活 水 平 E益 提 高 , 质 文 化 要 求 得 到 极 大 满 足 的 今 天 , 们 t 物 我 在 继 续 大 步 向 前 发 展 的 同 时 , 当 回顾 历 史 , 中学 习 经 验 . 应 从 吸 取 教 训 , 而 更 好 地 发 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 本 文 要 探 从 而 讨 的 话 题 . 是 洋 务 运 动 和 改 革 开 放 这 两 件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就 上 引 起 过 世 人 瞩 目的 大 事 件 。它 们 都 是政 府 发 起 的 自上 而 下 的改革 , 洋务 运动成 效不 大 , 但 甲午 战 争 宣 告 了 洋 务 运 动 的 彻 底 失 败 。 而 改 革 开 放 3 多 年 成 果 显 著 , 民 生 活 水 平 普 遍 0 人 提高 , 国家 实力 大 大 增 强 。都 是 政 府 主 导 发 起 的 改 革 . 果 却 结 大 相 径 庭 . 是 由 于 两 者 有 着 本 质 的 区 别 。 结 果 和 意 义 也 这 其 就截 然不 同。 根 本 目的 1洋务 运 动 . 1 世 纪6 年 代 初 , 内忧 外 患 的清 朝 统 治者 受 到 来 自外 国 9 0 侵 略势 力 和 国 内太 平 天 国 农 民起 义 的双 重 威 胁 ,此 时 的 清 政 府 虽 未 到 穷 途 末 路 的 绝 境 ,但 也 认 识 到 了继 续 故 步 自封 的 危 险 , 图 加 强 自 己的 军 事 力 量 , 立 一 支 新 式 的海 陆 军 。 在 一 力 建 部 分 开 明官 员 的 主 张下 , 政 府 开 始 学 习 西 方 国 家 的 “ 技 ” 清 长 , 以使 中 国 富强 起 来 , 应 变 化 的 世 界 形 势 。 “ 落后 为先 进 , 适 在 变 变 贫 弱 为 富强 ” 变 革 思 潮 的历 史 背景 下 . 务 派发 动 洋 务 运 的 洋 动 的根 本 目的仅 仅 是 拯 救 病 人 膏 肓 的 清 政 府 .维 护 地 主 阶 级 的统 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刚好30年,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家面貌都发生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变化,但在经过井喷式的发展后,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也开始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00多年前洋务运动半途而废的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论述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异同洋务运动:⒈性质;资本主义⒉主要策划者: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⒊时间:好象是1888年左右开始的⒋目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抵制列强入侵,有复兴民族的意图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改革开发:⒈性质:社会主义⒉主要策划者:共产党人,有邓小平等领导班子⒊时间:从1978年开始⒋目的: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因为十年文革,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要复兴经济,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技术,同时为了振兴中华.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基本都是不同的,但为了民族,这是相同点.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创造了世界农耕文明的辉煌,中国以天朝大国自居,在明朝后期逐步走向封闭。
十九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给处于闭关锁国的中国人当头棒喝,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在清朝晚期产生了洋务运动。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到现代社会的差距越行越远,所谓的天朝只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因此,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广纳人才,使中国的现代工业、教育、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后,试点地区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现代工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很多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洋务运动的发起:从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的统治就日趋衰落,危机四伏。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为掠夺原料和开拓商品倾销市场,他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和扩张,而积贫积弱的中国自然难逃此劫。
于是虎门销烟便成了列强挑起战争的借口。
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廷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割地赔款。
《江宁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侵略者攫取到了大量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中国则一步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在外患日益加重的同时,内忧也逐步加深,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清朝统治者忧心忡忡,清朝廷的支柱八旗军和绿营兵在内忧外患中几乎瓦解,代之而起的是湘淮地主武装。
于是一些有见识的大吏提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军队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主张。
这部分人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
他们从维护清朝统治出发主张学习外洋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技术,用以武装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从而达到对付农民起义和延续垂死挣扎的满清王朝寿命的目的。
因此就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和洋务运动的目的而言,我们不难明白它失败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的提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各方面工作的恢复和整顿,党内外一些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特别是“两个凡是”的提出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表明长期以来理论上“左”的指导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在实践上导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两年,党和国家的工作总体上处于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打破思想禁区,打破“两个凡是”和多年盛行的个人崇拜。
真理标准讨论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真理标准大讨论一直延伸到1978年10月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这次会议就中央政治局根据邓小平建议提出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解决“文化大革命”中遗留的一大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以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党的工作重点顺利转移进行了讨论。
12月13日的闭幕会上,邓小平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1978年12月18日开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强调要领导、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历史地科学地认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会议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本本教条的迷信和崇拜,突破体制和观念的重围,“杀出一条血路”,走改革开放之路,逐步摸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党的英明抉择推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从两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命运必然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国家主权不完整、农民运动不断情况下内忧外患夹击中的被迫选择,而且朝廷上下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主要由一部分思想较为开明的大吏、地主所主张和推动,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呼应和有力支持。
特别是列强的入侵,主权的丧失,使洋务运动缺乏必要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其强国梦想必然破灭。
今天的改革开放是在国家主权完整、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党所进行的主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胆尝试,这种尝试在全党形成了共识并在党的集体领导下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进行。
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因此,今天的改革开放不仅拥有政治制度条件,而且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资源,并在三十年来的实践中不断深入和发展。
指导思想的比较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表明他们不敢否定几千年来祖宗留下的以维系人心的治国经典,避免洋务派在兴办洋务之初就遭到顽固派极力反对。
另一方面又表明振兴清王朝非其真心,他们早就明白,满清王朝大势已去,只能勉强维持,很难复兴,因为清朝廷的腐朽已无救药可医,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这种指导思想使他们不敢触动封建制度之根本,而且技术引进又局限在十分狭小的范围。
在世界资本主义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对新生事物的顽固排斥,固守封建社会腐朽的东西,不敢、不愿从根本上革命,不顺应历史潮流,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失败是必然的、注定的。
改革开放:1979年3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1]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2[2]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3[3]至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核心是全面现代化,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是对今天改革开放的战略定位,所以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是在党对国情的准确把握、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准确判断的基础不断推进和深化的,特别是独立、创新、开放保证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始终不偏航。
主要内容的比较由于洋务运动的真正动机和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就是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中所阐述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为手段,维护封建体制。
因此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入手,为以湘、淮军为代表的各省军队组建出一支现代化的武装。
在政治上,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洋务派主张搞好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要记其“大德”,忘其“小怨”。
所谓“大德”是指1860年英法联手,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但没有推翻清朝廷,反而还帮助清朝廷打击太平军。
所谓“小怨”是指1840年以来,清朝廷屡次被外国侵略者所打败,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
特别对侵略者助剿以灭其内患的举动感激不尽,清朝廷的外交路线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由“鄙夷”变成了“亲夷”,这样,清朝廷在政治上变成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附庸,投入他们的怀抱。
在技术引进方面,洋务派主要举办军工企业,制造船炮,用以武装清王朝统治支柱——军队,出于发展军工企业的需要,也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和建立了一些学堂,并派遣了留学生。
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持和延续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改革开放在探索中形成了农村、城市改革的新内容和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面貌很快发生了显著变化。
1984年改革从农村发展到城市,改革主要通过企业承包、利改税、引进现代制度,国营、集体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等系列变革,改变了高度计划、高度集中、平均主义,吃社会主义大锅饭等状况,并逐步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与此同时,开展流通、金融领域的改革,搞活市场和流通,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经济领域改革的同时,政治领域改革逐步提上改革日程。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明确指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