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的得与失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洋务运动的得失给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 19世纪的洋务运动与现在的改革开放有许多相似之处,分析洋务运动的得失对于改革开放的进展有重大意义。
以下,我从几个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得失带给改革开放的启示。
历史背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为挽救清政府统治,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统治阶级官僚开始主张学习西方,使中国富强起来以维持统治阶级利益。
而文化大革命过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开展的。
刚经历过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万物萧条、百废待兴。
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久旱过后的甘霖,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是当时形势下必要的选择。
由上可看出两者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可看出在中国面临危机时,改革是可行的办法,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是有一定作用的。
经济方面:洋务派为实现经济发展,打出“富国” 口号,放宽民间商业和手工业限制,以求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李鸿章招商筹办轮船招商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都展示了洋务派改革发展经济的决心。
这些举措虽然并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但其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为日后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经验。
改革开放所需要的经济发展就可以从洋务运动中得到借鉴: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模式,“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提高民众的创业热情。
从另一方面讲,洋务派的经济措施仍存在缺陷,尽管放宽了民间办厂限制,官府对民间企业的压迫仍在,腐败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打击了民族产业的发展;况且其改革不够彻底,限制依旧存在,民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避免个别政府从中牟利,对企业进行压榨;改革应彻底,不能半改半留,畏首畏尾。
政治方面:洋务派在政治体制方面并没有做出较大改革,终究是固守“中学为体”,拒绝民主体制,维护封建王权。
正是由于封建体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才使其余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体制的限制,腐败冗杂的官僚体系极大地抑制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
改革开放,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比较

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及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明治维新: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下面对三者在四方面进行比较:一:主要社会矛盾洋务运动时期: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
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农民由于穷困和自然灾害的连年发生,也被迫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二、领导者和根本目的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
他们主张借用“西法”,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强”和“自立”,即洋务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定位: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推翻了幕府政府的明治天皇政府,他们采取全新的改革措施以抵御西方势力的压迫,他们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天皇制度的转变,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
定位:自上而下、反侵略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革。
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为了为尽快加快经济发展,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4.改革与革命明治维新属于革命,洋务运动属于改革,而改革开放则算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并不推翻原有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
而革命通常伴随着战争,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变化,一种制度企图推翻另一种社会制度,造成社会较大的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变革内容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

比较洋务运动30年与改革开放30年19世纪中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包括对经世致用思想对于一国实力的增加有什么帮助,这几乎是每一个对中国近代社会有兴趣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
因为不管是以后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或是救亡图存、还是以为找到了进化论的这个改造中国社会的所谓法宝,或是保皇或是君主立宪、或是建立共和等等方式,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并贸易真正引起中央朝庭的重视,而是民间的力量在起作用,中央集权统治者并没有主动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
因而一个维持就有模式的国家机器面前,任何的所谓的改革之路似乎都不能真正找到强盛之路。
而仅仅是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是不能奏效的,对于这一点已经被一些国家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在19世纪的80到9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要求系改革的动态,并且浮现出一批系统改革内政的方案设计。
人们基本是比较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一个竭力鼓吹和推行了这么多年“洋务运动”国家,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被自己的近邻日本所打败,所以这次失败震动了晚清朝廷。
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中国向何处去,的确为世人所关注,因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列强对中国觊觎的局面,让感到中华的民族的存亡,仅仅是用所谓纯粹发展经济的方式是不能真正强国的。
中国的强国梦一直在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兴起,在当时并不触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形下,企图依靠洋务运动就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行的。
但是,向西方学习这毕竟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的。
有人曾把中国所谓的“洋务运动”也称之为“自强运动”,自强的思想其实在中国人面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建立起来之初,一些有为之士就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是中国的朝廷对于洋务运动与清朝命运的认识并非深刻。
因为当时所谓的“洋务”在中国,不过是一些朝廷重臣和一些外省督抚,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在看到了中国时局的一些弊端,以及睁眼看世界之后提出的主张,但是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阶级,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放弃自己“家天下”的,这种专制主义,其实正是中国近代化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

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晚清洋务运动和新中国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都是中国历史上为了救国、富国、强国的重要改革运动,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走向了失败的深渊,另一个大步踏进了成功的光明大道。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就让我们一一比较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中的异同吧!首先,要比较的是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异同。
先来讲讲较前开始的洋务运动,它从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那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
从外部来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
在这种危及的情况下,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
所以清政府这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便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洋务运动。
而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也不容乐观,其历史背景也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看,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因此在这同样危及的情况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党和国家提出了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通过对比,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与改革开放背景其实都非常的类似,两场运动同样是在内忧外患下,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想要富国、强国必须要进行的。
既然它们的背景是相类似的,那么看来,它们迎来不同结局的原因并不在这里,接下来我们深入一点比较,来比较一下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中的差别。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谈及改革开放,或会想到清朝末年,始于19世纪60年代,为救亡图存而兴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统治阶级内部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国家和政府的一些缺陷,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口号,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向西方学习,西学救国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清朝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同意在保持现有社会体制的原则下,在一定领域内进行改革。
以史为鉴,虽然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但通过与它的比较,为改革开放提供建议和意见,帮助正确认识改革开放。
历史背景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况中,内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有列强虎视。
为维护统治地位,清政府意图加强自身军事实力,建立一支新式海陆军队。
因此在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使中国富强起来,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形势。
变落后为先进、变贫弱为富强,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清王朝,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统治阶层内部还不是铁板一块。
相当一部分手拥重权的大臣认为只是“奇技淫巧”,而对主张引进西方技术的大臣不断攻讦。
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改革开放正是在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做出的重要决定。
在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正是拨乱反正的重要时刻;在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急需大力发展的。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情势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家新一代领导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可见,洋务运动的兴起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所不同的是,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出发点,意图增强军事实力以撑起已腐朽的政府,而改革开放是年轻的党和国家拨乱反正,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试析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之异同

试 析 洋 务 运 动 与 改 革 开 放 之 异 同
王 颖
( 警 广 州 指 挥 学 院 政 治 理 论 教 研 室 , 东 广 州 5 0 0 ) 武 广 10 0 摘 要 :洋务 运 动 和 改 革 开放 都 是 政 府发 起 的 自上 而 下 的 改 革 ,但 洋务 运 动 成 效 不 大 ,而 改 革 开  ̄ 3 多年 却 成 果 显 J0 c 著 。两 者 之 间 有何 异 同 ?本 文 对二 者加 以 比较 , 结规 律 并得 总 出结 论 : 须 继 续 坚持 改 革 开放 。 必 关 键 词 : 务 运 动 改 革 开放 以 史 为 鉴 洋 古 人 云 :以 铜 为 镜 , 以 正 衣 冠 ; “ 可 以人 为 镜 , 以 知得 失 ; 可 以 史 为 镜 , 以知 兴 替 。 这 句 话 深 刻 地 揭 示 了一 个 道 理 : 生 可 ” 在 活 水 平 E益 提 高 , 质 文 化 要 求 得 到 极 大 满 足 的 今 天 , 们 t 物 我 在 继 续 大 步 向 前 发 展 的 同 时 , 当 回顾 历 史 , 中学 习 经 验 . 应 从 吸 取 教 训 , 而 更 好 地 发 展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 本 文 要 探 从 而 讨 的 话 题 . 是 洋 务 运 动 和 改 革 开 放 这 两 件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就 上 引 起 过 世 人 瞩 目的 大 事 件 。它 们 都 是政 府 发 起 的 自上 而 下 的改革 , 洋务 运动成 效不 大 , 但 甲午 战 争 宣 告 了 洋 务 运 动 的 彻 底 失 败 。 而 改 革 开 放 3 多 年 成 果 显 著 , 民 生 活 水 平 普 遍 0 人 提高 , 国家 实力 大 大 增 强 。都 是 政 府 主 导 发 起 的 改 革 . 果 却 结 大 相 径 庭 . 是 由 于 两 者 有 着 本 质 的 区 别 。 结 果 和 意 义 也 这 其 就截 然不 同。 根 本 目的 1洋务 运 动 . 1 世 纪6 年 代 初 , 内忧 外 患 的清 朝 统 治者 受 到 来 自外 国 9 0 侵 略势 力 和 国 内太 平 天 国 农 民起 义 的双 重 威 胁 ,此 时 的 清 政 府 虽 未 到 穷 途 末 路 的 绝 境 ,但 也 认 识 到 了继 续 故 步 自封 的 危 险 , 图 加 强 自 己的 军 事 力 量 , 立 一 支 新 式 的海 陆 军 。 在 一 力 建 部 分 开 明官 员 的 主 张下 , 政 府 开 始 学 习 西 方 国 家 的 “ 技 ” 清 长 , 以使 中 国 富强 起 来 , 应 变 化 的 世 界 形 势 。 “ 落后 为先 进 , 适 在 变 变 贫 弱 为 富强 ” 变 革 思 潮 的历 史 背景 下 . 务 派发 动 洋 务 运 的 洋 动 的根 本 目的仅 仅 是 拯 救 病 人 膏 肓 的 清 政 府 .维 护 地 主 阶 级 的统 治 。
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之比较研究

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之比较研究作者:张红涛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近代洋务运动,目的在于“自强”和“求富”,前后30年,事关近代中国命运,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始。
改革开放30年,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洋务运动;改革开放;近代化;民族复兴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三个“永远铭记”,即把改革开放放到建国以后的党和国家的历史来评价,认为改革开放事业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各族人民不断奠定、开创、继承、发展和推进的。
胡锦涛的讲话包含着,改革开放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据此,我认为,要进一步深刻把握党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有必要把它放到整个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历史时期来考察,因为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而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列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三大伟人,就是体现了这一点。
把改革开放放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时期来研究,我觉得洋务运动和它具有可比性。
这是因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自觉地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的运动,它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始,目的在于“自强”、“求富”,追求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和列强的侵略下,清朝内外交困。
从外部看,刚刚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但仍然面临再度被侵略的危险;从内部看,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
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提倡引进西方技术,富国强兵,巩固和维护清朝统治。
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时间:1861开始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性质:1.从生产制度上来说他是采用封建制度,官员化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具备一定的封建性和垄断性;采用机器生产,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经济上甚至是教育上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牵制,所以又具有对外依赖性,所以并没有达到“求富”“自强”的口号。
洋务运动是清朝的一场生产技术改革运动,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保守性。
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主要内容:第一阶段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第二阶段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民用企业。
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
总的来说是:①从西方引进生产技术、设备、人才;②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围绕军事工业也发展了民用工业;③建立近代海军、陆军;④建立学校,派留学生出国。
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只学习到西方国家的器物层面,没有学习到其先进的政治制度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外国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有腐朽性。
教训:变革要从根本上进行,要变革到制度层面上,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学习别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只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1.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制压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制度。
2.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故不可一切仰赖外国,需自己独立自主,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与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要太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的比较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至1894年,晚晴洋务派在中国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自救运动,虽有一定成果,但最终以甲午海战失利宣告失败。
改革开放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运动,至今历时30余年,成果斐然。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都称得上大手笔,但其结果、影响却迥然不同,个中虽有诸多时代因素的不同,但并不妨碍我从历史背景、目的、指导思想、以及内容方式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一、社会背景是决定成功的条件洋务运动:“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描写中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诗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对外,外国势力不断渗透到中国,使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国家,当时俄国、英国、日本都有蚕食中国的野心①,而对内太平天国起义威胁着清朝政府的统治。
可以说时局动荡不安。
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但是,洋务运动毕竟只是少数先进的“洋务派”发起的自救运动。
在闭关锁国了千年的中国,还有更多的未开明的士大夫、官僚主义强烈的反对这种“崇洋媚外”的做法。
洋务派和顽固派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发生过激烈的论争。
顽固派“痛诋”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使用“用夷变夏”的“洪水猛兽”,使得洋务派“三十年来日在谣瘃之中②”,比如:在奕设立天文算学馆时就遭到了顽固派强烈的反对。
时任山东道检察御史张胜藻说:天文算学中国自古就之,不必设馆研习。
第二,强之道,在朝廷,莫如整纲纪、明政刑、严赏罚、练兵筹饷牟。
在臣民唯有讲气节。
况且轮船、枪炮制造,都应该由工部选精壮工匠、有心计的武牟,何需用正途出身的士人。
大学士倭仁上述:“夷人称兵犯顺,震惊宗社,焚毁圆明园,残骸众臣民,是大清两百多年来未有的奇耻大辱。
朝廷饮恨议和,当不忘雪耻复仇,岂能师事夷人?”当洋务派准备修建铁路时,以周德润为首的一些大臣不惜以“触犯山川之神”为理由阻挠修路,甚至说乾隆盛世并无火车、伦常,夕阳接卸来朝。
于是朝廷颁布上谕,以修筑铁路,资金难筹,举借洋债,多滋流弊,叠据延臣陈奏,莶以为铁路不易开。
186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广东人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派遣幼童留学美国的教育计划,并得到获准。
这些留学生因为吸取到资本主义教育的“新鲜空气”,受到西方习俗影响,渐渐摆脱东方习俗,有点做礼拜,甚至剪辫子,被监督视为有悖朝廷礼法,甚至忤逆行为。
于是,几届监督从维护忠君孝亲之道出发,都猛烈抨击容闳。
第四届监督吴嘉善到任训话,留学生未行跪拜礼,吴勃然大怒,责骂学生会“适异忘本,目无师长”。
他向总理衙门呈报容闳纵容学生,放荡淫佚。
最后导致出洋学生全部调回。
③就像一场拔河比赛一样,纵使前边的人如何发力,只要后边的人反对甚至捣乱,那么就不可能赢得比赛。
改革开放:1949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
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当时全国上至领导层,下至普通青年、工人、农民都积极的投入到了改革开放中。
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社会背景。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必然替代封建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星期的,是在变落后为先进、变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变贫弱为富强的变革思潮中发生和发展的;是在清王朝遭到太平天国革命和英法联军入侵两重压力下,采取“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策略而起步的,阵营的不统一,造成很多行政命令上的难以实施,促使洋务运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从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背景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件事情的成败在于当时所处的背景,支离破碎的权利,意见不合的团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二、目的的群众性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洋务运动:奕奏请圣上:“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
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
英国之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主肢体之患也。
故先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①;李鸿章曾说:“洋务最难著手,终无办法,惟望速平贼氛,讲求洋器”;“长江通商以来,中国利权操之外夷,弊端百出,无可禁阻。
英、法于江浙各口力助防剿,目前小有裨益。
但望速平此贼,讲求戎政。
……我能自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④对外维持“和局”,其迫切感首先就在于好腾出手来“靖内”。
当局把“和夷”对内与三国时的蜀、吴约共讨魏相比喻⑤,强调要“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强调要“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⑥由此可见在清朝的统治者心中,太平天国起义才是真正威胁其统治地位的人;尽管奕,李鸿章等人已经意识到外国势力对中国的威胁,可是这种威胁来得并不如太平天国猛烈,所以洋务运动开始的主要目的,是“借洋灭捻”,“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放在平定国内“叛乱”之后。
1961年5月苏联史学家齐赫文斯断言“自强”政策的失败原因是:“这个政策企图达到一个反动的目标,即把国内的各种社会关系认为的保留下来”“这个政策并没有引起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变革”于是,争取改革的运动取代了“自强”政策。
⑦在19世纪70~80年代,也就是洋务运动后期,英美两国通过修约取得新的侵略利权,日本侵犯台湾、俄国占领西部疆土、法国挑起侵华战争,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此时太平天国的捻军也已被剿灭,所以“御外儒”成了迫切任务,也成了首要任务。
尽管洋务运动前期与后期的对象不同,可是他们的共同目的也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
改革开放:中国经过“十年动乱”之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蒙受了严重的损失。
在这十年期间,社会生产力、国民产值都后退不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而此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当然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迟早都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因为,虽然与战乱、革命时期相比有振奋人心的业绩,虽然依靠对农民压取资金可以快速发展重工业,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不能保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疲软和停滞总会到来,落后和贫穷不能靠口号与宣传遮掩。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理论上是“国家的主人”与他们实际上无权受压形成尖锐对照,官民关系日趋紧张,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任何执政党既然好不容易夺取了政权,第一要务就是设法永久掌权。
由此看出改革开放的首要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是为了保持执政党的稳定性以及长久性。
对比两者的目的,不难看出,两者都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巩固各自的政权。
但是这两者各自的目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洋务运动并不是为了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而是还沉浸在中华几千年封建的思想中──我要维护我的政权,百姓的死活如同一只蚂蚁,没有利益。
而改革开放的高明之处在于:既维护共产党的政权,又实现了国民共同富裕,用现在的一句流行的广告语就是:“他好,我也好。
”两者互为互利。
目的的不同,造成了决策方面的对策不同。
三、指导思想是获得成功的风向标纵观春秋千载,其实任何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而思想上的指导作用更是不容置疑。
梁启超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教,二为政,三为艺。
这其实也是对应了中国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三个阶段。
从实践层面来说,洋务运动可以视为向西方学“艺”,即技术。
维新变法期间可以视为向西方学“政”,即政治体制;资产阶级革命则可以视为主要向西方学习“教”,即西方的思想文化。
在这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挽救了古老的中国,也将处于水深火热的仁人志士与市井平民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由此可见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洋务运动:对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维新派的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他批评洋务运动“仿效西法”,虽取得显著成就,但终因“舍本图末”,“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所以“犹不能与欧洲颉颃”。
他明确提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务运动的全过程基本上以学习西方的科技为主,先是志在“兵强”后又提出“国富”的目标。
兵强亦好,国富也罢。
其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御外侮”。
所以在思想层面上,洋务派的早期是受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在洋务运动的中后期,不再单纯强调建立军事工业,而是提出了富强的目标。
这一思想以冯桂芬等人为代表。
冯桂芬认为中国的改革应“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⑧。
已经将富的内容加入到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来。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顾名思义就是用外国人的技术来对抗外国人,不过想想,在国家主权都不完整的时候,单程的模仿外国人的技术,而不进行整体思维、体系的变革,是完全行不通的。
改革开放用科学的角度,分析当时中国的特殊情况,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看出,生搬硬套的理论,完全不符合国情,并且,不止要在行动中接受先进的可行的方式方法,还要从思想上去彻底改进、接纳。
在人类社会结构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次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