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化学实验报告-2 BY WCHEN
化学创新实验实验报告

化学创新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探究新型催化剂对有机合成反应的影响,提高化学实验的学术性和研究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在传统化学反应中,常规催化剂对有机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存在一定缺陷。
因此,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新型催化剂来改进合成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同时,借助催化剂的可重复利用性和高催化效率,对于能否在环保、节能方面有所突破也进行了探究。
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苯甲醛和溴乙酸乙酯作为反应物,采用新型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苯甲醛 + 溴乙酸乙酯 + 催化剂→ 苯乙酸苯甲酯 + 氢溴酸在反应中,催化剂的主要作用是参与化学反应,并提高反应率和产物选择性。
我们采用的新型催化剂是纳米材料,其主要优点在于具有高效、可重复、经济、环保等特点。
实验中,我们将在不同催化剂条件下进行反应,通过比较反应时间、产率和选择性等来评价不同催化剂的优劣。
实验步骤1.在容量瓶中将苯甲醛和溴乙酸乙酯按照物质的计量比例加入,摇晃均匀;2.加入不同的纳米材料催化剂,反应温度定为60℃;3.反应时间为不同时间段,我们将在5min、10min、15min三个时间点采集反应样品;4.用稀盐酸溶液和乙酸乙酯分别洗涤反应产物,并分别注射到气相色谱法仪器检测产物的组成和产率;5.以反应物原料的产量为标准,求出反应的产率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催化剂一在第1次反应时,我们加入了第一种纳米材料做催化剂。
反应10分钟后,我们采集了反应产物并进行了检测,此时产物的组成和产率分别为94.1%和88%。
我们还发现,当反应时间增加到15分钟时,产物的产率达到了92.8%,但是此时产物中出现了杂质,产物的组成下降到了84%。
催化剂二第2种催化剂是第1种催化剂的改良版本,反应条件与第1次一致。
第2次反应的产物组成和产率表现较为优异,反应10分钟时,产物组成和产率达到了98.4%和94%。
同样的结果在15分钟后得到了确认。
铬含量测定实验报告

铬含量测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铬含量测定实验引言:铬是一种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广泛存在。
其存在形式包括六价铬(Cr (VI))和三价铬(Cr(III))。
由于Cr(VI)具有高毒性和致癌性,其浓度的测定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色法测定铬含量,并研究不同条件下铬的还原转化反应。
实验方法:1. 样品的预处理:将待测样品中的Cr(VI)还原为Cr(III),采用0.1mol/L SO2溶液作为还原剂。
取适量待测样品,加入适量SO2溶液,调节pH至3-4,使溶液中的Cr(VI)完全还原。
然后用蒸馏水稀释至定容,得到浓度为C1的还原液。
2.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0.1mol/L的Cr(VI)标准溶液,加入适量的0.1mol/L SO2溶液,调节pH至3-4,使溶液中的Cr(VI)完全还原。
用蒸馏水稀释至一系列体积分别为V1,V2,V3,...的标准溶液。
分别测定各个稀释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
3. 测定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取适量的还原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根据标准曲线,根据吸光度求得待测样品中Cr(VI)的浓度。
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方法,我们成功测定了待测样品中Cr(VI)的浓度。
测得吸光度与Cr (VI)的浓度呈线性关系,可用标准曲线求得浓度。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待测样品的浓度测定了三次,并计算了平均值。
各次测定的浓度和平均值如下表所示。
样品编号浓度测定1 浓度测定2 浓度测定3 平均浓度样品1 X1 X2 X3 Xmean样品2 X1 X2 X3 Xmean样品3 X1 X2 X3 Xmean由于测定结果的较差,我们对实验条件进行了反思和改进。
在实验中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可能包括:1. 样品预处理不彻底:在还原过程中没有完全将Cr(VI)转化为Cr(III),导致测定结果低于真实值。
下次实验中可以增加还原剂的用量,或者延长还原时间。
2. 吸光度测定的误差: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需要严格控制样品的质量和光程等条件,以确保吸光度的准确测量。
寒假模板高中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寒假模板高中化学实验报告模板实验名称:[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在这一部分,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背景,明确实验要达到的目标。
实验原理:在这一部分,详细阐述实验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和相关知识,以及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和实验步骤。
实验器材和试剂:列举出实验过程中所需使用的器材和试剂清单。
确保实验器材的准确性和试剂的纯度,同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的顺序,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并确保每一步的操作准确无误。
注意实验步骤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测结果,并以表格或图形的形式展示数据。
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实验数据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和处理,包括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计算。
根据实验原理和目的,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的结果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的结论。
结论要明确、准确,并与实验目的相符。
实验讨论:在这一部分,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分析和改进方法进行讨论,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列举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安全措施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列举本实验报告所参考的文献和相关资料。
附录:如果有需要,可以在这一部分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实验中使用到的计算公式等。
以上是高中化学实验报告的模板,请根据具体实验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实验报告的内容要准确、清晰,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以保证读者能够清晰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务必注意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并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
化学除磷实验报告

化学除磷实验报告实验目的研究利用化学方法除去水体中的磷污染物,并评估该方法的效果。
实验原理磷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元素,但过量的磷会导致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引发水华等环境问题。
除磷实验主要基于磷酸在酸性条件下与钙离子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钙沉淀的特性。
具体反应如下:H3PO4 + 3Ca2+ →Ca3(PO4)2↓+ 2H+实验中使用的除磷剂为氯化铝(AlCl3)。
实验步骤1. 准备1000ml脱离磷的污水;2. 将500ml污水分成两个容量瓶,每个瓶中加入250ml污水;3. 在一个容量瓶中加入100ml 10%的AlCl3溶液,并搅拌均匀;4. 在另一个容量瓶中加入相同体积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组;5. 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和记录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和浑浊度;6. 使用PH电极检测两个试管中溶液的酸度,并记录数据;7. 将两个试管中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和记录沉淀的形成情况。
实验结果在加入AlCl3溶液的试管中,溶液从无色变为浑浊状态,而在空白对照组中无明显变化。
PH值在加入AlCl3溶液后明显下降,空白对照组中维持不变。
经过一段时间后,加入AlCl3溶液的试管中出现了白色的沉淀物,而空白对照组中没有沉淀物生成。
结论本实验使用化学方法成功除去了水体中的磷污染物。
加入AlCl3溶液后,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浑浊,指示了磷酸钙的沉淀生成。
PH值的下降也证明了磷酸钙的生成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氯化铝作为除磷剂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除磷效果。
实验改进1. 实验中使用的除磷剂可以尝试其他化学剂,比较不同剂型的除磷效果;2. 可以调整溶液的酸碱度,观察其对除磷效果的影响;3. 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测定溶液中磷酸盐离子的浓度变化。
环境意义磷污染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本实验提供了一种利用化学方法除去水体中磷污染物的途径,为寻找可行的磷污染防治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这有助于保护水体环境,预防水华等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2024年化学专业实习报告范本

2024年化学专业实习报告范本一、实习概况本次实习是我在2023年暑期期间在某某公司进行的。
实习期为两个月,地点位于某某市某某区。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某某项目的研发工作。
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新型的催化剂,用于有机合成反应的催化剂设计和优化。
我主要负责实验室的日常操作、数据分析和文献调研等工作,并参与了一些重要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二、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实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在实验操作方面,我学会了如何准确地配制实验所需的溶液和催化剂,并且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实验技巧,如真空干燥、溶剂蒸馏等。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安全地操作实验室仪器设备,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知识来解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其次,在数据分析方面,我学到了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解读实验数据,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解读,我增强了对化学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性能关系的理解,并能够更好地指导实验的设计和优化。
此外,本次实习还使我加深了对化学文献的阅读和写作的理解。
在实习期间,我不仅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相关的科学文献,理解和掌握了前沿研究进展,还学会了如何撰写科学实验报告和论文。
这些能力的提升对我的学术研究和未来的科研生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实习心得在实习期间,我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实验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有时候,实验结果并不如预期,甚至会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挫折和困难,我学会了保持冷静,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和合作,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实验任务。
此外,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也是我在实习期间的重要经验之一。
通过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我了解到了科研工作中的一些重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还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本次实习也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对化学研究的兴趣和追求。
初中化学实验报告酸碱指

观察并记录酸碱中 和反应过程中指示 剂颜色的变化
观察并记录不同 种类酸碱指示剂 的颜色变化规律
观察并记录实验过 程中可能出现的异 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
观察颜色变化: 指示剂在不同酸 碱度溶液中的颜 色变化
记录数据:记录 实验过程中各个 时间点的颜色变 化和对应的pH值
绘制图表:将数 据整理成图表, 便于分析和比较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准备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酸碱指示剂等 配置酸碱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分别配置不同浓度的酸碱溶液 滴加指示剂:将酸碱指示剂滴加到已配置好的酸碱溶液中 观察颜色变化:记录溶液颜色变化情况,并分析实验结果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并记录酸碱指 示剂在不同pH值 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添加 标题
常见酸碱指示剂:酚酞、石蕊、甲基橙等。
添加 标题
变色规律: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中 性条件下呈紫色,碱性条件下呈蓝色;酚酞在酸 性条件下呈无色,中性条件下呈黄色,碱性条件 下呈红色。
添加 标题
影响因素:温度、指示剂的纯度、光线等 因素会影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论与总结
总结实验结果与结论
实验材料
酸碱指示剂
种类:酚酞、 甲基橙、溴酚
蓝等
作用:用于鉴 别溶液的酸碱
性
特性:在酸性 环境中呈现不
同颜色
实验中应用: 检测溶液酸碱 性,辅助实验
结果分析
不同酸碱度的溶液
实验材料:不同酸碱度的溶液,如 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等
实验步骤:将不同酸碱度的溶液分 别滴入酸碱指示剂中,观察颜色的 变化
考。
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化学产物分析实验报告

化学产物分析实验报告引言化学产物的分析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产物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其成分、结构和性质,进而了解反应机理和优化合成条件。
本实验旨在通过分析某一未知产物,研究其成分和性质。
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和试剂- 仪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pH计等- 试剂:未知产物、盐酸、氢氧化钠、硫酸等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未知产物溶解于水中,并进行初步观察。
2. 通过pH计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质。
3. 利用离心机对溶液进行离心分离。
4. 利用分光光度计对分离后的液体进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5. 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测试钠、碳酸氢盐等离子的存在与否。
6. 根据结果得出未知产物的结论。
实验结果1. 观察:未知产物溶解于水后呈现深红色溶液。
2. pH测试:溶液呈酸性,pH值约为3。
3. 离心分离:离心后,产生了沉淀和清澈的上清液。
4. 光谱分析:分光光度计显示了一条在400-500nm范围内的吸收峰,表明产物具有吸收紫外可见光的能力。
5. 钠的存在测试:产物溶液加入NH4Cl和NH4OH后,出现白色沉淀,表明产物中含有钠离子。
6. 碳酸氢盐的存在测试:产物溶液加入盐酸后,出现气泡,表明产物中含有碳酸氢盐。
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未知产物溶液是一种酸性溶液,含有红色染料,具有吸收紫外可见光的性质。
产物中含有钠离子和碳酸氢盐。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测未知产物为一种红色酸性染料。
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并未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的实验研究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和分析,以确定未知产物的具体成分和结构,及其潜在应用价值。
结束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到了化学产物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了如何利用仪器和试剂进行化学产物的鉴定和分析。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未知产物的性质和用途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能够在化学分析领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掌握。
最新化学实验报告模板

最新化学实验报告模板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探究化学物质之间的反应机制和生成物的特性。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化学试剂:包括但不限于硫酸铜、氢氧化钠、氯化钡等。
2. 仪器设备:电子天平、pH计、恒温水浴、滴定管、烧杯、试管、玻璃棒、洗耳球等。
3. 保护装备:实验服、防护眼镜、手套等。
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穿戴好实验服和防护装备,确保实验台干净整洁,准备好所有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
2. 称量阶段:使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化学试剂。
3. 混合阶段: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试剂,使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反应。
4. 观察记录:记录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气泡产生、沉淀形成等现象。
5. 数据分析:通过pH计测定溶液的酸碱度,使用滴定法计算反应物的浓度。
6. 结果验证:根据实验数据和化学反应方程式,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实验结果:1. 描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如溶液颜色的变化、沉淀物的形态等。
2. 列出实验数据,包括质量、体积、pH值等。
3.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生成物的产率。
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异,并探讨可能的原因。
2. 讨论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其对结果的影响。
3. 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建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阐述实验结果对理解相关化学反应原理的意义,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
- 对于有毒或腐蚀性的化学品,应在通风橱中操作,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和仪器,按照规定处理化学废物。
附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 实验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或视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1=1.206 R2=1.11 R3=1.11 A1=122.0 A2=122.0
实验结果: 分子总能 E 振动频率 -114.50320 a.u. 1200.1203 1274.3232 1554.5295 1845.9905 2899.5449 2956.4292 总能量 total 平动能 translational 转动能 rotational 振动能 Vibrational 热焓 Enthalpies 自由能 Free Energies 熵 Entropies 分子几何构型: 18.569Kcal/mol 0.889Kcal/mol 0.889Kcal/mol 16.792Kcal/mol -114.47266 a.u. -114.49748 a.u. 52.239 cal· mol-1· K-1 0.08348*10-3 a.u. · K-1
H
1.11037 122.385 1.20674
C
1.11037 122.385
O
H
CD 1 2 3 4
Cent 1 2 3 4
Atom C O H H
Z-MATRIX(ANGSTROMS AND DEGREES) N1 Length/X N2 Alpha/Y 1 1 1 1.20674 1.11037 1.11037
静电荷&自旋度: 0 1 分子坐标
*
C O 1 R1 H 1 R2 2 A1 H 1 R3 2 A2 3 180.0 R1=1.207 R2=1.11 R3=1.12 A1=122.37 A2=110.0
*注:对于分子坐标而言,R1、R2、R3、A1、A2 的数值都在不断变化,A2 作为自变量,分 别取 A2=110°、100°、90°、80°、70°、60°、50°,从 A2=110°开始,将每一个过 程优化的结果带入下一个计算的初始数据中,作为初始出局进行优化,分别计算∂A 的值。
将这两个结果取一个,将其数据作为初始数据,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得到最 终的结果,就是过渡态的状态。本次实验当中,我们以反应
H C H C H
为例,来计算过渡态的状态。
H O H O H C O
三、实验步骤
1、打开电脑当中的 G03W 软件,新建任务。 2、建设任务,进行计算方法(routine section) 、标题、分子所带电荷及自旋 多重度、分子坐标的输入,然后保存为输入文件。 3、选择 RUN 并保存输出文件的位置。 4、等待计算完成后,打开输出文件,分析所得到的数据。 5、初始态和最终态的优化和第一次实验过程相似,过渡态的寻找和优化则需要 先找到-DE/DA2 变号的角度,将这个角度进行优化,直到-DE/DA2=0,则是过
E/a.u.
E-A2图像
-114.34 -114.36 -114.38 -114.4 -114.42 -114.44 -114.46 -114.48 -114.5 120 -114.52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A2/°
∂E/(∂A_2 )
∂E/(∂A_2 )-A2图像
0.25 0.2 0.15 0.1 0.05 0
实验报告
化学测量与计算实验Ⅱ
实验名称
过渡态的优化
学生姓名 院(系)
陈文恺
学号
201311151067 2013 级
化学(励耘)
指导教师
方德彩、丁万见
实验日期 2016.03.07 交报告日期 2016.03.14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理解新的基组 6-31G**(或者 6-31G(d, p))的具体含义 理解 HF 方法的优缺点并且知道新的计算方法——DFT 方法,并且用基于 DFT 方法的 B3LYP 方法利用 Guassian03 软件对一个简单化学反应的过渡态进行计算和分析。 进一步熟练 Guassian03 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 Guassian03 程序的计算过 程。
R1=1.313 R2=1.129 R3=0.975 A1=101.0 A2=108.0
实验结果: 分子总能 E 振动频率 -114.41578 a.u. 1093.0348 1210.2666 1332.3288 1519.1030 2810.5605 3701.4148 总能量 total 平动能 translational 转动能 rotational 18.491Kcal/mol 0.889Kcal/mol 0.889Kcal/mol
∂E
∂X������
= 0;
能量的二级导数矩阵有一个且仅有一个负本征值;连接反应物和产物的能量 高点;满足前三条中能量最低者就是过渡态的定义。 过渡态
产物能量最低态
反应物的能量最低态 图一 反应过程中的驻点表示 4、 初始几何构型的寻找: 对于初始几何构型的寻找,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线性内坐标法,二是 逐点优化的方法。 在本次实验当中,我们采用逐点优化的方法。由初始状态开始,逐渐将键长和键 角向产物方向过渡,计算结果将得到 DA/DX 的值。将每次得到的结果带入下次计 算,并且比较哪两次的结果经过了零点。驻点就在这两个角度之间得到。
N3
Beta/Z
2 2
122.385 122.385
3
180
公式验证: ① ������������ℎ������������������ = ������������������������������������ + ������������������������ + ������������������������ : ������������������������������������ + ������������������������ + ������������������������ =0.889Kcal/mol + 0.889Kcal/mol + 16.792Kcal/mol = 18.570Kcal/mol = ������������ℎ������������������ 该等式成立。 ② ������ = ������ + ������������: ������ + ������������ = −114.50320 + 298.150 ∗ 1000 ∗ 2625.5 = −114.50226������. ������. 该等式误差很 大,对于反应物来说。 ③ ������ = ������ − ������������: ������ − ������������ = −114.47266 − 298.150 ∗
2
∂E
实验结果:
A2 的大小 110 100 90 80 70 60 50
总能量 -114.49699 -114.48239 -114.45902 -114.42828 -114.39486 -114.36856 -114.36697
∂E ∂A2
0.0585 0.1091 0.1576 0.1905 0.1833 0.1021 -0.1053
120
-0.05 -0.1 -0.15
110
1009080706050
40
A2/°
∂E
通过第二个图,即∂A − ������2图像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 A2∈(50°,60°)之间时会有
2
∂E ∂A2
= 0.
即符合过渡态定义的点。 将 A2=50°时的数据带入过渡态,进行优化,得到的结果就是计算得到的过渡态的状态。
二、实验原理
1、 新的基组 6-31G(d, p)或 6-31G**的定义:在 6-31G 的基础上,对于出了氢原子以 外的原子加一组 d 轨道(6 个) (即 d 或者第一个*的含义)对于氢原子加一组 p 轨道(即 p 或者第二个*的含义) 。新加的六个 d 轨道分别是 dxy、dyz、dxz、 2 2 2 dx 、dy 、dz ,尽管这样的 d 轨道比通常情况下我们认知的 5 个 d 轨道多一个, 但是对计算量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所以还是选择用 6 个 d 轨道进行计算。外加 d 轨道会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外加 p 轨道的影响相比较来说比较小。 2、 除了在第一次实验课中选用的 HF 方法外,还有 MP2、CASSCF、 CCSD、B3LYP、 QM\MM 等从头算方法,考虑到计算机性能和计算的时间的关系,本次实验我们使 用 B3LYP 方法进行计算。 3、 过渡态的计算: ① 定义:在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势能面的驻点(stationary point) ② 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有几个驻点,例如反应物最稳定的状态、产物最稳 定的状态和中间体的最高能量态(如图一) ,在驻点时,有
0.08348 1000 8.314 1
= −114.41025 ������. ������. = ������ 该等式成立。
3、逐点优化法确立过渡态的初始构型
输入信息: Route section: #p b3lyp/6-31G** opt=z-matrix freq 标题: Class2-3-110/100/90/80/70/60/50
N3
Beta/Z
2 1
101.305 107.971
3
180
公式验证: ① ������������ℎ������������������ = ������������������������������������ + ������������������������ + ������������������������ : ������������������������������������ + ������������������������ + ������������������������ =0.889Kcal/mol + 0.889Kcal/mol + 16.714Kcal/mol = 18.492Kcal/mol = ������������ℎ������������������ 该等式成立。 ② ������ = ������ + ������������: ������ + ������������ = −114.41578 + 298.150 ∗ 1000 ∗ 2625.5 = −114.41484 ������. ������. = ������ 对于产物 来说,该等式误差较大。 ③ ������ = ������ − ������������: ������ − ������������ = −114.38537 − 298.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