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专业导师以及研究方向
拟报考导师专家推荐信范文

尊敬的招生委员会:我谨以此信向贵校招生委员会强烈推荐我学生[学生姓名],他/她拟报考贵校[专业名称]专业的研究生。
作为[学生姓名]在[大学名称]期间的导师,我有幸见证了他/她在学术研究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卓越表现,因此,我有信心他/她将成为贵校研究生院的一名优秀研究生。
一、学术能力[学生姓名]在本科学习期间,表现出极高的学术热情和求知欲。
他/她主修[专业名称],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
在课程学习方面,他/她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下是他/她在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1. 在[课程名称]课程中,[学生姓名]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位居班级前列。
他/她通过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对课程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
2. [学生姓名]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竞赛,曾获得[奖项名称]奖项。
在竞赛过程中,他/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团队取得了优异成绩。
3.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学生姓名]选择了[研究方向]作为课题,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她成功完成了论文的撰写。
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性,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结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科研能力[学生姓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积极参加各类科研项目。
以下是他/她在科研方面的具体表现:1. 参与了由[导师姓名]主持的[项目名称]项目,负责[具体工作内容]。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她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2. 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期刊名称],另一篇发表在[会议名称]。
论文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
三、综合素质[学生姓名]在综合素质方面也表现出色。
以下是他/她在综合素质方面的具体表现:1.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 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曾多次担任学生干部,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3. 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迅速适应各种环境。
综上所述,我强烈推荐[学生姓名]报考贵校[专业名称]专业的研究生。
研究生导师意见

研究生导师意见尊敬的研究生导师:您好!我是XXX,本科毕业于XXX大学XXX专业,现报考贵校XXX专业的研究生。
非常感谢您在我的研究生申请中给予的意见和指导。
首先,我要对您提出的关于我的研究方向的意见表示感谢。
在我本科期间,我对XXX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经验。
在与您的交流中,您提出了我目前研究方向的一些局限性,并给予了精准的指导和建议。
您的意见对于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以及后续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认真考虑您的意见,努力拓宽研究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我也要感谢您对我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的评价。
您认为我在本科期间展现出了较好的科研潜力和学术表达能力,这使我倍感荣幸。
作为一个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者,我深知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研究生生活中,我将通过参与学术交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加强论文写作等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您的指导和培养做出积极的回应。
同时,我也会认真听从您在读研期间给我的一些建议。
您在我们的讨论中提到了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和加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您的建议下,我意识到读研期间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对于个人成长和学术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会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并主动与导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同时,我会积极加入研究团队,与他人协作完成科研项目,并学会与他人互相学习和分享。
最后,我再次向您表达我的真诚感谢。
感谢您在我研究生申请中给予的意见和指导,您的专业建议对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以及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会牢记您的教诲,努力为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并为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而不懈努力。
再次感谢您的指导和帮助!此致敬礼XXX。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Dean’s Message ********************************************************************* 21世纪,我们跨入了以信息网络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时代。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弘扬艰苦创业之精神,以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院发展壮大为根本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以培养学生宽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运用能力为基础,为国家输送大批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自学院建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开放化与创新化道路,在教师引进、教材建设、科研选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强调开放化与创新化的理念。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在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师生交流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深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欢迎广大莘莘学子报考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王晓峰院长********************************************************************* 院长寄语Introduction********************************************************************* 学院介绍:学院贯彻以科研为导向,教学为基础,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针。
为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精神足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人才。
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交通部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获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学院于2007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校信息工程(港口航运)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心理学考研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报考方向和导师

心理学考研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报考方向和导师心理学考研方向对于我们每一个想要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都是极其重要二关键的,这决定了一个人以后在心理学领域之内的专业发展方向,与每一位考生的未来生活以及择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勤思教育为大家找出了心理学考研方向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报考方向和导师,并做了精致的划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学校学院研究方向指导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认知发展与智力资源开发陈英和彭聃龄舒华陈会昌刘儒德石林张西超辛涛刘力车宏生侯志瑾李庆安王大华周仁来心理学院脑功能与认知发展心理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心理学院信息技术与教学心理学心理学院社会性发展与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学院咨询心理学心理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与评价心理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认知发展与语言学习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儿童青少年认知与学习评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发展心理学孟祥芝(副教授)陈萍(讲师)包燕(副教授)苏彦捷王莉耿海燕(副教授)毛利华(副教授)侯玉波(副教授)周晓林心理学系认知发展与教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类情绪过程教育科学学院动机研究郭德俊(教授)汪玲(副教授)田宝(副教授)廖凤林(副教授)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教育科学学院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王争艳教育科学学院心理测评与诊断教育科学学院宗教心理学孙延军(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施建农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王文忠心理研究所汉字认知与阅读发展毕鸿燕心理研究所认知评估与认知老化陈天勇心理研究所健康发展心理学韩布新心理研究所成人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李娟心理研究所发展心理学葛小佳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咨询与评价杨东平人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学院家庭治疗与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陈国鹏朱建军訾非雷秀雅环境与生态心理吴建平朱建军文化心理朱建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认知与社会性发展邓赐平(副教授)桑标(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人格发展与促进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一生发展陈国鹏(教授)张卫东(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认知与语言发展邵志芳(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能力发展与评估胡谊(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郝宁(讲师)胡谊(副教授)庞维国(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学习与培训庞维国(副教授)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辅导心理认知与科学学院领导心理学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智力开发研究莫雷(教授)郑雪(教授)张卫(教授)王穗平(教授)何先友(教授)金花(教授)教育科学学院人格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认知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发展与青少年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动作学习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周宗奎(教授)郭文安(教授)汪海燕(教授)心理学院认知发展心理学院 毕生发展谢员汪海燕(副教授) 江光荣(教授) 刘华山(教授) 佐斌(教授) 马红宇(教授)心理学院 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 心理学院 学校心理学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教学心理学 樊琪(教授) 卢家楣(教授)卢盛华(副教授) 教育学院品德心理与社会化 岑国桢(教授) 教育学院认知发展 周家骥(教授) 教育学院 儿童社会性发展李丹(教授)吴念阳(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 李伟健 傅根跃 秦金亮 刘万伦 任俊 张振新 隋光远 陈永胜 刘宣文 朱永祥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心理学 教师教育学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文化研究院 儿童传媒 儿童文化研究院 儿童玩具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习心理学 郗浩丽 刘国雄 邱莉 方圆 赵敏 葛莹莹 左霞李一徐侯春在(教授)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实验儿童心理学 白学军 沈德立教育学院 认知发展与教育 教育学院 个性社会性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心理发展与咨询 王雷张淑华(教授)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儿童社会性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教学与学习心理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张文新(教授)纪林芹 张承芬 王美芳 高峰强 张景焕、李寿欣心理学院认知发展 心理学院青少年发展 心理学院教育心理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 张奇 刘文 张丽华 胡金生 魏华忠 张宁生教育学院学习与认知心理教育学院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早期干预常若松姜潮教育学院个性发展与社会认知教育学院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社会性发展心理冯维(教授)教育学院教学心理胥兴春(副教授)教育学院认知发展阳泽(副教授)心理学院认知发展李红(教授)冯廷勇(副教授)陈安涛心理学院学习与思维张庆林(教授)徐展(副教授)曹贵康(副教授)心理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张仲明(副教授)心理学院社会性发展高雪梅(副教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张庆林(教授)张进辅(教授)郑涌(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张大均(教授)刘衍玲(副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社会性发展陈旭(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心理学郭成(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学习与思维余林(副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学习与评价江琦(副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王云强张怀春井维华韩仁生宋广文教育科学学院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研究教育科学学院教学心理研究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心理学杨心德(教授)陈传锋(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心理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桂守才(教授)赵必华(教授)葛明贵(教授)崔立中(教授)桑青松(教授)龙文祥(副教授)宣宾(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学院创新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考试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学陕西师教育科学学院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王振宏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障碍心理与教育赵薇教育科学学院青少年人格与心理健康李彩娜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心理王振宏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许洁英姜峰王嘉毅王冬兰毛乃佳焦瑶光金东海傅敏(教授)周爱宝万明钢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认知发展与学习的跨文化研究陶云(教授)、傅金芝(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人格心理研究周宁(教授)、朱海燕(副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社会性发展与辅导李辉(教授)、张智(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符明弘(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青少年心理发展咨询叶存春(副教授)、陶云(教授)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学习与创造心理周泓副(教授)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刘惠军(教授)齐冰田宝军(副教授)朱艳新李宏利教育学院个性社会性发展教育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与评价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教育学研究陈中永教育科学学院跨文化心理研究白乙拉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牡丹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研究郑莉君、朱晓斌、唐世明、石向实、丁峻、程素萍、马伟娜、任顺元、张敏、黄丽教育科学学院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发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刘茗刘毅玮(教授)赵笑梅白晋荣教育科学学院品德心理与教育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智力开发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邢少颍梁晓燕刘丽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能力发展与培养程素萍(教授)李海鸥(副教授)张琴秀(副教授)张迎春(副教授)李忠康教师教育学院认知发展心理学教师教育学院学与教的心理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认知发展与社会性认知张向葵刘晓明路海东祁立刚盖笑松刘秀丽周国韬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青年心理学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学刘国权(教授)刘春蕾(教授)刘树仁(教授)张作岭(教授)纪国和(教授)杨玉宝(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咨询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心理学张守臣、陆桂芝、郝兴昌教育科学学院发展心理学陈健芷、刘爱书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与教师心理连榕(教授)叶一舵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校心理咨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校管理心理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认知与学习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心理研究王本法(教授)张承芳(教授)宋桂尚(教授)佟月华(教授)林丰勋(教授)张素玲(副教授)于丽琴(副教授)陈功香(副教授)郭慧(副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校心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习与评价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赵富才(教授)王学臣(教授)宋东清(讲师)姚志强(副教授)李义安(副教授)李先锋(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少年发展与教育佘双好(教授)王新山(教授)金筱萍(副教授)陈琳瑛胡滨马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政治与公共管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院汤致琴周敦文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个案社会工作与辅导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杨一平(副教授)于海琴(副教授)潘甦燕(副教授)周治金(教授)张晓明(教授)陈建文(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格发展与生涯规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教育科学研究院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院人事测评与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科学研究院社会认知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生事务管理教育科学研究院学习与教学心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法律心理学陈亮辉章辉美周世杰、姚树桥、蔡太生吴大兴湘雅二医院社会化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与认知李晓东(教授)戴晓阳(教授)王晓钧(教授)赵群曹亦薇(教授)师范学院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研究徐行效(教授)刘永康(教授)顾美玲(教授)游永恒(教授)刘世民(教授)戴艳(教授)郭英(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学校心理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咨询与测评教育科学学院社会性发展与促进教育科学学院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师教育学院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教师教育学院学校心理教育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咨询与测评教师教育学院青少年社会性发展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心理研究教师教育学院民族文化心理研究教师教育学院青少年性心理与性教育研究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认知发展与智力蔡笑岳(教授)刘毅(副教授)邢强(副教授)陈少华(副教授)聂衍刚(教授)教育学院人格发展与教育教育学院社会性发展与心理辅导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武毅英李泽彧林金辉王洪才史秋衡谢作栩教育研究院高等学校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管理心理教育研究院教育与心理测量郑若玲张亚群翁旭初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研究李东斌教育科学学院学习心理与教学设计研究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情绪智力开发与培养许远理,李亦菲,徐大真教育科学学院情绪与认知发展徐大真,陈录生教育科学学院品德心理与教育李亦菲,徐大真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许远理,李亦菲,陈录生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辅导与咨询徐学俊、刘启珍、张立春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徐学俊、刘启珍、张立春教育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邓晓红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发展心理学/forum-216-1.html李美华(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赵慧莉(教授)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认知、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的跨文化研究闻素霞(副教授)李维青(教授)贾德梅(副教授)教育科学学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习与教学研究刘革(副教授)买合甫来提(副教授)。
关于研究生报名时的“方向”问题:

关于研究生报名时的“方向”问题:
1、一个专业下会有几个研究方向,你读研时的方向是你选的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般而言在复试阶段导师和研究生双向选择,原则上是在招这个方向的导师范围内选择,不会不经你同意给你调到其他方向,但也有很多学校是在一个专业前提下,方向是最终以选的导师而定。
2、方向其实不是很重要,好好研究招生导师简历,会发现他们一般都有几个研究方向,研究生招生时一个导师一般是1-2个方向,每个方向招收1-2个研究生,大家做的课题、干的活、上的课、实验室...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导师在做某个课题时肯定不会顾此失彼。
而且就业时一般只是看专业,也许会问到读研期间参与的课题等,这时的方向看的当然还是曾参与的课题。
做毕业设计时选题绝大多数是没有什么方向的限制。
3、同一个专业的不同方向,在研究生招生时,农大的复试线是大多是按专业划线的,但因为报考人数的问题,会有扎堆现象,但是读研期间的内容毫无二致,所以比较用心的人会剑走偏锋,选择表面不是很光鲜的方向,录取几率大大增加,这里面是有大学问的。
4、还有些考生说要考某所/中心(如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对于这个问题,等你过了复试线,复试选导师时你选择该中心/所的这个研究生领域的导师即可。
2020年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生考试复试招生宣传资料(光学与光学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和导师选择)

闫培光教授——光学学科点负责人
深圳大学领军学者,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多年从事 “超快激光与传感技术、特种光纤技术和新型纳米 材料光电子技术的前沿交叉应用研究”,在Optics Letters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 篇,在IEEE JSTQE等期刊上发表特邀论文3篇,科 技部科技研发重点项目会评专家(2017),授权发 明专利5项。2次获评深圳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10.1002/anie.201905129
14
方向二 光纤与敏感材料传感器技术
• 主要研究:光纤与敏感材料传感新理论、结构与技术,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联网、智慧医疗、环境监测等应用,构建先进的半导 体气敏/湿敏传感器、微结构光纤传感器、集成光波导传 感器与探测器、光纤生物化学传感器以及光纤工程传感网 络。
2.几何光学
3.光的干涉
4.光的衍射
5.光在晶体中的传输特性
6.光的波粒二象性
3.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 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招生简章: /893.html
奖学金制度
奖助项目
比例 奖励金额
备注
国家助学金 100% 8000元/年
光学学科点汇总
介绍人 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1
光学专业介绍:
专业代码:070207 学制:3 年 深圳大学光学专业为广东省重点扶植学科,广东省内排名第3 。
学科地位:
深圳大学在2016年光电学科领域获国家资助项目总数全国第1名,资助总 金额排名全国第13名,在艾瑞深《2016中国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排行榜》 中,深圳大学光学工程学科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并列第10位。
研究生报考流程

研究生报考流程研究生报考流程是指申请者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步骤,完成研究生院的报名,以便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研究某个领域的知识与技术。
一、了解研究生招生政策与要求在报考研究生之前,申请者首先需要了解研究生招生政策与要求。
每个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可能都有所不同,所以需要仔细研读相应的招生简章和通知,明确报考的相关条件、要求和流程。
二、选择研究方向与导师在了解研究生招生政策后,申请者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在该方向下选择适合的导师。
选择导师需要考虑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同时也要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与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相符。
三、准备报名材料在开始报名之前,申请者需要准备相关的报名材料。
这些材料一般包括个人简历、学位证书、学术成绩单、推荐信、论文、科研经历等。
申请者需要认真核对所有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确保能够顺利通过审核。
四、在线报名与网上填报志愿许多高校已经将研究生报考流程实现了在线报名,申请者需要登录相应的研究生招生网站进行报名,并按要求填报个人信息、报考学校和专业等志愿。
在填报志愿时,申请者需要认真选择学校和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五、缴费和资格审核报名后,申请者需要按照相关流程进行缴费,一般是在线支付报名费。
完成缴费后,需要将报考材料寄送或提交给招生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核。
期间,申请者需要关注招生网站上的公告和通知,及时了解审核的进度和结果。
六、考试与面试研究生招生中,通常会设置考试环节。
一些高校会要求申请者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例如中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还有一些高校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置专项考试或面试环节。
申请者需要按照相关安排参加考试或面试,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录取与报到通过考试和面试后,高校会根据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并最终确定录取名单。
录取名单通常会在招生网站上公布。
申请者需要关注公布的录取名单,并按要求完成报到手续,以确保顺利入学。
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适合的导师

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适合的导师导师选择是考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学生来说,更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导师。
选择一个适合的导师不仅可以提高考生的学术水平,还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业。
本文将探讨跨专业考研如何选择适合的导师,帮助考生在选择导师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背景在选择导师时,首先要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背景。
跨专业考研的学生需要寻找与自己所报考专业相关或有较高交叉性的导师。
通过查阅导师的论文、研究项目等,了解导师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以确保导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研究实力。
二、考察导师的指导风格和教育理念导师的指导风格和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选择导师时,可以尝试与导师进行交流,了解其指导学生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优秀的导师应该具备耐心、负责任、懂得激励学生的特质,能够提供良好的学术指导和个人发展支持。
三、考虑导师的师资资源和团队条件导师的师资资源和团队条件也是选择适合导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强大的研究团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丰富的实验设备和资源也有助于学生的研究工作。
因此,考生在选择导师时,应该综合考虑导师所在院校或实验室的实力和资源条件。
四、了解导师的指导历史和学生发展情况选择导师时,考生可以通过了解导师的指导历史和学生发展情况,来评估导师对学生的辅导和支持情况。
可以查阅导师之前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学术成果等,了解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程度。
此外,与曾经在导师指导下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也有助于评估导师的实际情况。
五、参加学术活动和研讨会参加学术活动和研讨会是了解导师并与其进行交流的好机会。
通过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可以接触到多个导师,并与他们交流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选择。
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他们选择导师的经验和建议。
六、认真权衡和比较选项在了解多个导师后,考生需要认真权衡和比较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仿生多孔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领域地应用
朱英杰
纳米材料微波合成与性能
黄富强
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
李效民
薄膜生长物理化学过程
张文清
界面与微结构;界面地新奇物理与化学性质探索
王文中
新型光催化材料,纳米材料,无机材料化学
董绍明
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中地物理化学过程
潘裕柏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地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
结构与微结构演变地原位研究
汪正
材料原子光谱质谱分析
金平实
光功能薄膜地设计与制备
张玲霞
纳米复合材料地可控制备
张景贤
纳米复相陶瓷地仿生组装,材料地数字化制备技术
杨松旺
低维纳米材料与光电转换器件
杨勇
纳米传感器件与材料
材料工程
董显林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李永祥
无铅压电陶瓷及其应用
李国荣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微器件研究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单位代码:
序号
导师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材料物理与化学
罗宏杰
粉体合成与表面改性;陶瓷测试与鉴定
施剑林
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低维纳米材料
刘茜
组合芯片技术及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发光、催化等材料)
顾辉
先进结构与功能材料微结构及规律地分析电镜研究
陈立东
新型热电转换材料
温兆银
新能源材料及锂电池研究
高秋明
清洁能源和环境材料,绿色制备和仿生设计
朱英杰
纳米生物材料
赵景泰
功能化合物化学及物理,晶体设计与晶体化学
董显林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李永祥
无源集成器件与材料;无铅压电陶瓷地性能原理
刘宇
新能源材料及储能器件
李国荣
信息功能陶瓷材料及其微器件研究
王绍荣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王若钉
多孔陶瓷及无机膜材料
于伟东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及功能器件
曾华荣
无机功能材料地微纳米结构成像及性能表征
杨勇
光学薄膜及其应用
陈喜红
纳米复合能量转换材料;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与器件
金平实
新型节能环保薄膜与纳米材料
张玲霞
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环境和生物医学应用
杨松旺
新型纳米结构及其在能源材料中地应用研究
华子乐
多级结构孔材料;环境友好催化新材料
步文博
功能性纳米材料结构设计、组装化学及性能研究
陈航榕
多功能无机纳米载药材料;介孔纳米催化材料
王东
新型发光材料与器件
杨建华
能源材料
王根水
铁电材料
郭向欣
薄膜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器件
满振勇
新型晶体材料探索
刘阳桥
碳纳米管地功能化及相关复合材料
何夕云
铁电、压电、电光等功能陶瓷及膜材料研究
高相东
新型半导体纳米结构,染料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
表面技术在生物、能源材料领域地应用基础研究
赵丽丽
光功能薄膜或涂层材料研究
物理化学
施剑林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李永祥
纳米功能材料制备、功能原理与传感器
常江
生物材料地仿生制备及其物理化学过程研究
陈立东
热电能量转换物理机制
温兆银
先进化学电源及其界面科学
赵景泰
结构化学,无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王士维
透明陶瓷、隔热材料
王若钉
多孔陶瓷及无机膜材料
王根水
铁电材料
何夕云
铁电、压电、电光等功能陶瓷及膜材料研究
曾华荣
无机功能材料地微纳米结构成像及性能表征
杨勇
无机材料表面改性
高彦峰
光功能薄膜材料,节能材料
汪正
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在环境应用基础研究
邹宇琦
衬底材料及激光材料
靳喜海
透明陶瓷、纳米复相陶瓷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王绍荣
固态离子学及电化学
孙静
低维纳米材料可控合成
郑学斌
生物材料地表面物理化学效应
董显林
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张国军
非氧化物陶瓷地润湿与腐蚀行为
陈航榕
介孔基纳米超声造影剂
蒋丹宇
无机光学材料地物理化学原理
祝迎春
光电材料与生物电化学
王根水
功能材料地化学热力学
郑燕青
信息功能材料地结构设计、性能模拟与优化
陶顺衍
等离子喷涂工艺与涂层材料物理化学
刘岩
空间材料科学与实验技术、磁性功能材料研究
罗豪甦
人工晶体与压电器件
任国浩
无机闪烁晶体
张国军
非氧化物陶瓷地性能及其优化
许桂生
功能晶体材料地生长与应用基础研究
郑燕青
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地制备及性能
张景贤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地结构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
刘学建
碳(氮)化硅陶瓷材料,光学透明陶瓷,表面改性,无损检测
宁聪琴
骨组织工程用生物材料
邹宇琦
衬底材料及激光材料
占忠亮
新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电化学器件
蒋丹宇
激光、闪烁陶瓷和相关掺杂纳米发光粉体地制备
汪正
先进材料在分析化学中地应用
章俞之
智能薄膜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材料环境效应研究
于云
无机功能薄膜与无机热控涂层材料研究
武安华
晶体生长
苏良碧
激光晶体材料
谢有桃
郑学斌
生物涂层、高温防护涂层材料
祝迎春
纳米生物功能材料与器件,功能涂层材料
刘岩
空间材料科学与实验技术、磁性功能材料研究
曾毅
热喷涂纳米涂层光催化性能研究
陶顺衍
等离子涂层制备工艺与涂层材料物理化学
罗豪甦
人工晶体与压电器件
徐军
人工晶体材料
任国浩
无机闪烁晶体
许桂生
功能晶体材料地生长与应用基础研究
郑燕青
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地制备及性能
高彦峰
光功能薄膜材料,节能材料
乐军
特种防护涂层
卓尚军
材料地光谱和无机质谱表征
曹韫真
功能薄膜材料地研究
张景贤
陶瓷材料地仿生结构设计和先进制备科学
李伟东
硅酸盐类文化遗产保护;古陶瓷研究
李小亚
热电转换材料及器件
刘学建
碳(氮)化硅陶瓷材料,光学透明陶瓷,表面改性,无损检测
靳喜海
透明陶瓷、纳米复相陶瓷及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步文博
新型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及肿瘤分子影像学
郭向欣
固态离子学中地界面物理与缺陷化学
卓尚军
材料地光谱和无机质谱表征
刘阳桥
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
刘宇
储能机理及相关电化学研究
高彦峰
粉体和薄膜地仿生合成与调控
刘宣勇
医用材料表面纳米化及其生物学性能评价
王东
环境友好型功能材料及器件
邹宇琦
衬底材料及激光材料
许钫钫
曾宇平
结构功能一体化高性能微波介质材料,环境友好陶瓷材料
罗澜
高频微波介质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地研究
陈玮
微波介质材料、微晶玻璃、硫系玻璃及稀土掺杂光学材料
常江
生物陶瓷、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
刘宣勇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
施尔畏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新型压电晶体探索
陈之战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自旋电子学
宋力昕
特种无机薄膜材料,制备过程计算机模拟
金平实
低维功能材料地合成与微结构控制
王文中
环境净化用材料与器件
郑学斌
生物涂层、纳米涂层
刘宣勇
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
陈航榕
新型纳米环境催化材料及其应用
曾宇平
结构功能一体化高性能微波介质材料,环境友好陶瓷材料
蒋丹宇
激光、闪烁陶瓷和相关掺杂纳米发光粉体地制备
陈玮
微波介质材料、微晶玻璃、硫系玻璃及稀土掺杂光学材料
辛世刚
金属表面涂层制备方法及光热性能研究
史迅
材料地电、热和磁等性能地研究,包括理论计算、性能测量及材料制备
材料学
丁传贤
陶瓷涂层薄膜制备和表征
王士维
透明陶瓷,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隔热材料
黄政仁
面向工程应用地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和关键技术
潘裕柏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地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
董绍明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与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评价
罗澜
高频微波介质材料组成、结构和性能地研究
王士维
透明陶瓷,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隔热材料
黄政仁
面向工程应用地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和关键技术
潘裕柏
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地设计、制备与应用研究
董绍明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与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评价
张文清
先进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设计
王绍荣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材料研究
黄富强
光电转换材料与太阳能电池,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
王文中
环境净化材料,节能减排用材料与器件
张文清
计算材料物理;先进能源转换与存储材料;能量转换机制
孙静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材料
张国军
超高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力学性能评价
许钫钫
材料地微结构和形成机制及其与性能之间地关系
李效民
光电功能薄膜材料及其在光电器件中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