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合集下载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极具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文人们用他们的笔记下了这一历史盛况,在宋代的诗词中有不少是描写当时茶文化的,这些诗词为我们今天更好、更生动地认识宋代茶文化提供了甚多的帮助。

本文不揣简陋,将自己的一些认识奉献给喜好中国茶文化的方家,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1、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

2、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3、七宝茶,当时的贡茶之一,诗见梅尧臣《七宝茶》。

4、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苏轼《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5、宝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诗见王令《谢张仲惠宝云茶》、欧阳修《双井茶》。

6、日注茶,又名日铸茶,产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的日铸山,诗见苏轼《宋城宰韩文山惠日铸茶》。

7、卧龙山茶,产于浙江省绍兴市,诗见赵几《次谢许少卿寄卧龙茶》。

8、蒙顶茶(蒙山紫笋茶),产于四川省蒙顶山区,诗见文同《谢人寄蒙顶茶》、陆游《秋晚杂兴十二首》。

9、月兔茶,产于四川省涪州,诗见苏轼《月兔茶》。

10、垂云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宝严寺,诗见苏轼《怡然以垂云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

11、修仁茶,产于今广西荔浦县,诗见《饮修仁茶》。

12、峨眉雪芽茶,产于今四川省峨眉山,诗见陆游《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二首》。

13、七宝茶,产地不祥,诗见梅尧臣《七宝茶》。

14、北苑茶,产于福建北苑,是当时声誉最高的贡茶,诗见蔡襄《北苑茶》,北苑茶多制成龙凤团茶,但龙凤团茶并非一定是北苑所出。

二、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诗中的茶文化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文化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茶道、茶礼、茶诗等与茶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唐诗中的茶文化。

一、茶诗的兴起唐朝时期,茶诗的兴起与繁荣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

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茶诗传世。

这些茶诗涉及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品茗等多个方面,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茶的形态、色泽、香气和口感。

例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中,描述了玉泉山的仙人掌茶:“曝成白片厚如积雪,吸之满腹生灵气,忽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将茶的形态、色泽和口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品茗的功力。

二、茶道与茶礼唐朝的茶道和茶礼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强调的是一种宁静致远、和谐自然的品茗境界,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而茶礼则是在茶道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礼仪规范,包括敬茶、饮茶、泡茶等方面的规矩和仪式。

许多唐代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茶道和茶礼。

例如,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描述了他收到新茶后的喜悦和兴奋,并详细描述了泡茶和品茗的过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茶的热爱和品茗的功力,还体现了唐朝时期茶道和茶礼的盛行。

三、禅与茶唐朝佛教盛行,禅宗尤为盛行。

禅宗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修行,而品茗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种境界。

因此,禅与茶在唐朝时期紧密相连。

许多禅寺周围都种植有茶叶,僧侣们也常常采摘茶叶制作茶叶供信徒们品味。

许多唐代诗人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禅与茶的关系。

例如,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中写道:“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从摘鹰嘴。

”这首诗描绘了山寺的僧人种植茶叶并采摘制作成新茶供客人品茗的场景,表现了禅与茶的紧密联系。

诗词中的茶文化

诗词中的茶文化

诗词中的茶文化置一椅于案边,沏一壶新茶,置于案上,手执一书,临案而读,茶香入喉,沁人心脾,书香入脑,明人理智,此情此景,悠然自得。

忽又一想,此景若现于古代,定又有一番滋味:早起,于园中摆好几案,面对着园外绿柳红花而坐,执书而读,煎上一壶香茶,茶香伴着花香,书香和着水气,待茶煎罢,置于案头,于读书之余细细品味,书茶合一,境界超然,于兴起时,偶得佳咏,初为几句,进而点缀成篇,怡然自得,便不知有几首传世,更不知后人是否记得这闲咏之人。

而观其所读之书,亦可有李义山之“昨夜星辰昨夜风”、柳耆卿之“杨柳岸晓风残月”诸句。

于此间,诗词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忽而回到现实,想起我所读之书,有一首元曲,突然进入了我的脑海:人月圆·山中书事元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先不论这首曲所要表的意旨是什么,但看其中的字句,便可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村野之中,自然之间,终此一生,除大自然外,唯以书、酒、茶为伴,于此境界里,我们便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

再走出此曲,纵观中国古代诗歌、词曲,茶的意象特别繁盛,似乎在文人写诗作词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奥秘?我们便要看诗词与茶的契合之处以及诗词与茶的那份不解之缘。

与中国的诗词一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诗词中所体现的茶文化,便必有其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读诗词时,需了解其中暗含的茶文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迹遇,探究其所要通过茶来表达的意思,和寄托的愿望。

于是我在此便妄谈一下。

一、茶之苦:人生释怀诗词的典雅与茶的清香使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美妙起来。

我无法触摸那些文人墨客恣意的潇洒的灵魂,我也达不到诗人词人出口成章的高度,我更不能体会茶道的精髓和哲理,我能做的只能是膜拜那些在茶的清香里留下的墨宝。

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茶文化是中国千年文明的瑰宝之一,其中传承着众多的诗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珍品,更是关于茶的传说、品味和体验的宝贵资料,为后人探讨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学源泉。

以下是对几篇茶文化诗词文学作品的简析:
《茶经》: 这是茶文化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是唐代的陆羽所著。

它在中国茶艺发展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茶叶的种类、泡茶的方式,揭示了泡茶的时间、茶具的选择、水的质量等茶道中诸多细节,深入浅出,娓娓道出。

唐代的《观绿》诗中写道:“白露侵堤草,夜寒下渚鸥。

翠阴消未得,遍处是凉秋。

山随赤日尽,江入碧云浮。

闲话传芳思,更待慕清求。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秋日的景色,绿色的茶叶与秋日的景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此种景色对诗人的内心也有所影响,能使人心静神宁,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瞬间。

因此,唐代的文人雅士们开始创作形式各异的茶文学作品。

唐代最著名的茶叶赞美诗就是陆游的《茶经讲》。

在诗中,陆游赞扬茶叶的美妙之处,强调了饮茶的益处以及泡茶的过程,形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茶道文化,被后人称为“茶圣”。

唐代的茶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短诗和词歌,还有长篇的散文。

韩愈的《茶品论》就是一篇代表作,以他自己的经验,详细地描绘了茶的工艺制作、品味和质量等方面的细节和知识要点,成为了茶道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总之,茶文化中的诗词文学作品是展现它深厚历史和文明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精髓,也是茶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经典的表述方式,和精美的内涵,让我们从中汲取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也为我们喝茶提供了做法和理论的文学依据。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2010-08-10 13:58:23)转载原文标签:转载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

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茶文化,精神象征正文: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

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

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

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

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

”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

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

“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

”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

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

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

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

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茶文化,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

在漫长的发展中早已经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方式。

茶,不但作为一种饮茶方式存在,而且还象征着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和兴趣爱好。

在中国,茶也在不断地被歌颂和吟唱,成为中国文学一个重要的分支,以文学的形式记录着茶文化的荣辱兴衰。

就文学的题材分类,涉及到茶的文学形式便可以称之为茶文学。

当然,茶文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茶文学更多的是与茶相关的文学形式,即可以作为背景出现,亦可成为被歌颂的主题。

狭义的茶文学则是以茶作为主体的文学形式。

但不论是广义狭义,其实可以看出,茶与文学几乎同时存在于中国文化历史中,它们共同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中华悠久灿烂的文明,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宝贵遗产。

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意蕴及内涵,无非是要借助茶为视角,去审视和梳理中华蔓延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史。

通过茶的视角,感悟中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意蕴和内涵。

1 茶诗词中的历史意蕴文学存在的意义,就是以个体的形式记录生活。

它不同于历史的客观公正性,文学有着个体存在于世界上的差别,但也正是这些差别性才使得人类文明百花齐放,多姿多彩。

中国诗歌的滥觞当属《诗经》,它的出现便象征着中国先民强大的创造力。

古代先民将歌唱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记录下中国历史的发展,无形中也成为了后世研究先秦历史的最好证据。

在《诗经》中曾出现多篇与茶有关的诗歌,如《诗经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另外在《诗经七月》和《诗经绵》中均有涉及茶元素。

尽管茶是作为背景出现的,但是茶已蕴含了巨大的文化力量。

茶,连同《诗经》中出现的诸多意象和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先秦的活历史。

它虽没有像司马迁太史公般的传记写作,但却描绘出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古代原貌。

这是茶在《诗经》中的功劳,也是茶作为诸多文化意象所体现出的意蕴和内涵。

2 茶诗词中的艺术内涵中国咏茶诗词,归根到底是文学,它体现出的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诗中的茶文化说起茶诗妙品,首推唐诗。

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赞茗之高洁、记茶会之盛况,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

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

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

”此诗浪漫飘逸,读来若闻氤氲仙气,别有一番神韵在。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流传至今尚有70余首,最受推崇的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在白氏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中,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等。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

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

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

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

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

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

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精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用"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

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

茶与中国古代诗词的交融与表现

茶与中国古代诗词的交融与表现

茶与中国古代诗词的交融与表现古人云:“诗意香茗,茗意诗情。

”茶与中国古代诗词有着一种深厚的渊源关系,它们如同两个相伴的知己,在岁月的流转中交融与表现。

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是古代文人雅士们追求品味艺术和追求精神寄托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茶与中国古代诗词的交融与表现,旨在展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诗词艺术的独特韵味。

一、茶与中国古代诗词的渊源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历史悠久。

在古代,茶被列为贡品,且备受皇室和文人雅士的青睐。

而诗词作为古代文人的表达形式,用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

茶与诗词相继产生并传承,二者之间逐渐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

茶的润泽、清香以及独特的茶文化,使得它成为古代文人自然灵感的源泉。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在品茗之余,在茶香中获得诗词创作的灵感。

茶的品味过程慢而细致,与诗词的创作过程不谋而合,因此茶与诗词的渊源逐渐加深。

二、茶在古代诗词中的表现形式1. 描绘茶的香气和品味茶的香气和品味是古代诗词中常被描绘的主题之一。

例如宋代文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中国寿春绿川深,烟波江上人同絪。

薰章黄菊沏新茗,烟波江际见青丝。

”这里的“沏新茗”生动地描绘了茶的香气和清新味道。

2. 茶作为清雅、修身的象征茶在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清雅和修身的象征意义。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岁晏经过人事变,白头增醉减香烟。

”这里的“白头增醉减香烟”用以表达对茶的品味,同时也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生活的变迁。

3. 茶与情感的联结茶和情感是经常并列出现在古代诗词中的。

茶可以激发文人的思绪,也可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

宋代文人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写道:“江山如画,一抔茶花春。

”这里的“一抔茶花春”通过茶花的形象,表达了美好的情感和春天的生机。

三、茶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共同表达茶与中国古代诗词共同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品味艺术的追求以及情感的表达。

茶与古代诗词表达的核心是对人生的体验、对自然的景致的赞美与思考、对情感的陶冶。

古代文人在品茗的过程中寻找灵感,用诗词表达对茶的喜爱、对自然山水的倾慕、对生活的感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2010-08-10 13:58:23)转载原文标签:转载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

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

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茶文化,精神象征正文: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

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

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

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

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

”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

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

“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

”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

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

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

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由僧侣间发起的。

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

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唐朝,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

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

饮茶的过程就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

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

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

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

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

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

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

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

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

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

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联句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

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

他们: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

诗曰: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

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

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

因为诗中说的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

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少见的。

4、宝塔诗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

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在其它诗中也不可多得的。

诗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

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

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茶。

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

第三句,显然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相得益彰的。

第四句写的烹茶,因为古代饮的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

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

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一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宋代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

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

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

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

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

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

最有代表性的欧阳修的《双井茶》诗: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

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

四:元、明、清茶文化1、元代茶文化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

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