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学派的发展历程

货币学派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强调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货币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决定了经济活动的水平和物
价水平。
因此,货币学派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控制货币供应量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
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货币学派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货币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央行发行过多的货币,因此他们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越少越好,控制货币供应量是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
此外,货币学派还批评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干涉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货币学派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其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虽然货币学派的观点在一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但其对经济学的贡献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
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一、学派代表人物领袖和奠基者: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生于纽约,其父母是俄罗斯犹太移民。
193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做研究生,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并受芝加哥大学聘请教授经济学理论。
1948年升任芝加哥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直到1977年。
在这30年里他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形塑成一个紧密而完整的经济学派,被称为“芝加哥学派”。
期间为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货币在商业周期的角色,这是他学术上的重大分水岭。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经在1980、1988和1993年访问过中国。
他是极出色的演说家,能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艰深的经济理论,能随时即席演说,极富说服力,“没多少人能与他说上两分钟”。
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
弗里德曼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以他为核心的货币主义者在坚持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下,主张以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渊源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古罗马时代。
核心论点: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的货币数量所决定的,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直接来源)MV=PT。
p为社会平均物价水平,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T为社会总交易量。
货币流通速度由社会制度和习惯等因素决定,长期内相当稳定;在充分就业情况下,社会的商品和老物的总产量也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因素结论:在货币的流通速度和社会商品和劳务量不变的前提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而同正比例变动。
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在流通中的作用,即货币的支付职能3、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特点:(1)继承货币数量说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鼓吹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三、弗里德曼的基本理论观点1、货币数量的增长率同名义收入的增长率有着保持一致的关系。
三个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三个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如下:
1. 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短期经济政策效果的权衡关系。
在短期内,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或货币政策来降低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但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权衡。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短期内,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可以带来就业的增加。
因此,凯恩斯主义学派的解释是,菲利普斯曲线代表了短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2. 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将菲利普斯曲线视为一种长期均衡关系。
他们认为,在长期内,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使得两者达到均衡状态。
因此,新古典综合派的解释是,菲利普斯曲线代表了长期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无关关系。
3. 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的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但同时也会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降低失业率。
因此,货币主义学派的解释是,菲利普斯曲线代表了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短期负相关关系。
这三个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思考: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反对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
货币投放量 经济思想 与社会消费 需求
凯恩斯主 义 通货膨胀
政府开支
税收
国家干预力 度
赤字财政
加强国家对 高税收 经济干预
反对扩大政 控制货币发 府开支、预 行 货币学派 算赤字 扩大供应而 供应学派 不是消费需 求 减税 减少政府对 经济的过度 干预
4、新特点:
①“新”在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 ② “新”字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 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 ③ “新”在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 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连动的关系 5、本质(局限性):
①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垄断资本在…… ②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并存的两极社会 ③美国“新经济”没有背离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循环的 规律,2001年又进入新的一轮经济衰退期
1、时间:克林顿执政期间 (20世纪90年代)
2、表现:①创下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 ②通货膨胀问题被解决 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出现了50年以来首 次巨大的财政盈余 ④失业率降到30年来的最低 ⑤企业利润大增,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 市繁荣
3、原因:①把平衡预算……,通过缩减…… ②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
请思考: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干预。
2、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1)货币学派 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的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 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 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的干预经济。
(2)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强调以供给创造需求,认为发展经济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 而不是需求,只要供给充足,需求就会跟上,整个经济便会随之出 现稳定增长。该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认为减税能刺激 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能加强市场机制 的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第七讲货币学派

2、稳定政策有效还是无效
在政策方面,货币主义注重控制货币数量,主张反通货膨胀
优先,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虽然货币主义 者并不完全赞成完全不受束缚的“自由放任”,但他们又认为,
一方面应把国家干预限制到很小的程度;另一方面,最好通过
市场机制调节。 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看,货币主义是凯恩斯主义的有力挑战
(二)现代货币数量论与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比较分析 如果把传统货币数量论模型中的K(K=1/V)看作是Y以 外的其他变量,即把K(或V)看作取决于W,rm,rb,re, (1/P)*(dP/dt),u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则两个函 数方程是一致的。 1、传统货币数量论把K或V看作有一定制度决定的变量; 而现代货币数量论则把它看作W,rm,rb,re,(1/P)* (dP/dt),u等可观察到的几个有限量值的稳定函数。
二、货币主义的产生
“货币主义”(Monetarism)一词最先是由美国的货币主 义者卡尔· 布朗纳(Karl Brunner)提出来的。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一 文中提出货币极端重要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在西方经济学界引 起很大反响。但到了7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对于“滞胀”束 手无策,既不能解释原因,更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凯恩斯主 义随着资本主义的“滞胀”的产生而衰落,货币主义才脱颖而 出。 通货膨胀成为头号的经济问题。 菲民收入的 比率:K=M/PY。实际上,K是交易方程中V的倒数,M=PY/V。
剑桥方程M=KPY可改 写为: M/P=KY。
式中:M/P表示人们自愿在手中保存的实际现金余额。 因此,剑桥方程也是一个实际货币需求函数方程。表明: 人们自愿在手中保存的实际现金余额的大小取决于国民 收入。在KY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增多,物价就会上 涨。
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三、货币主义的政策建议和影响 (一)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是无效的 1、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纯粹的财政政 策在刺激经济方面是无效的; 2、由于政府支出(或投资)往往是非生产性 的, 而私人投资一般是生产性的,因而 “挤出”发 生的结果往往会降低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
总之,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扩张性财政政 策无助于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失业率,反而会 引起通货膨胀,降低国民经济增长。
40
30
20
10
0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1
第5章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和理性预期 和理性预期
第一节
新自由主义诞生的背景
20世纪 6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严重动 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地位: 1、难以解释滞胀现象。 2、难以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 3、长期的政府干预导致严重后 果。
弗里德曼:价格指数P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Y 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货币数量M同比例变 化,故此M应该是P和Y的一次齐次式。则:
f ( λ P , rb , re , r P , ω , λ Y , u ) = λ f ( P , rb , re , r P , ω , Y , u )
约 定:
1 λ = P
P E` P` P E
AS`S AS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D y ` y* y` y
一、货币主义(货币学派)
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 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1912-2006) :经济学家 货币主义(亦称货币学派)创始人,芝加哥学派主要 代表之一。1932年在拉特格斯大学毕业,1933年获 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5-1937年在美国自然资源 委员会工作,1941-1943年在美国财政部赋税研究署 工作。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去芝 加哥大学任教,1948年任该校教授。1977年退休后 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1967年任 美国经济学协会主席。1969-1971年任尼克松总统经 济顾问委员会委员。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chaper7-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3、均衡产出(价格)的决定: 均衡产出(价格)的决定:
ytd =yts
预期误差(短期) 预期调整 理性预期
C
p2 p1 p0
p
LS
SS1(pe = p2 ) SS0(pe = p0 )
B
A
AD1(M1) ADO(M0)
yn
y1
y
四、基本结论:
1、能够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只改变 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 2、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对实际产 量和就业有影响。
图示:
需求冲击 工资粘性 工资粘性 p LS AS0 AS1 pn p1 p2 p3 AD1 y1 y2 yn AS2
AD0 y
四、政策结论: 政策结论:
从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到充分就业均衡 状态是一个缓慢和痛苦的过程,所以用 政策来刺激从需求是必要的。
第五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比较
五、政策含义: 政策含义:
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无效,随机性的货币政策有害。 宏观经济政策要有效,必须具有欺骗性质。
你在一段时间中可以欺骗所有的人,你在长期中 可以欺骗一部分人,但你绝不可能在长时期中欺 骗所有的人。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不会在长期中系
统性和持续性地犯认识上的错误,所以,宏观经 济政策是无效的。 全盘否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结束语
六、评价: 评价:
货币主义的思想曾一度在西方具有很大 的影响。 货币主义理论也使得货币政策受到了较 多的重视,使控制货币数量成为政策的 首要目标。 货币主义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市场的自 发作用。
第三节 供给学派
一、理论观点: 理论观点:
1、否定凯恩斯产量增长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 率增长,生产要素的变动取决于对各种生 产要素的激励。 3、降低税率,特别是边际税率能刺激供 、 给。
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

1.简述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与主张货币主义学派的显著特点是强调货币对需求的作用。
米尔顿· 弗里德曼是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货币主义学派理论主要由现代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构成。
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作为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因素,认为物价水平或名义收入水平是货币需求与货币供应均衡的结果。
但货币供应由法律和货币当局的政策决定,是外生的。
因此,货币数量论主要研究货币需求的决定。
弗里德曼说:“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理论,而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
”自然率假说——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国家干预会破坏其稳定性。
这种内在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被称作“自然率假说”。
它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动态平衡机制,外生力量只能产生短期影响,而不能影响其长期均衡。
其他主要论点:一是货币数量变动导致了货币收入的短期波动;二是货币数量在长期只影响价格和货币收入,不影响实际收入和就业量。
因此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三是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影响实际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2.简略回答均衡分析方法的概念和内容经济学中均衡指经济运行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一种暂时稳定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假定条件,来分析经济运行中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在经济学中,均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有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等。
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分析单个市场、单个商品、单个要素的供求均衡与价格决定关系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认为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受其本身供求关系的影响,又受到其他相关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仅受该商品所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还受相关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
均衡分析考察的是均衡形成与稳定的条件。
均衡能不能稳定,如果能稳定,稳定的条件是什么?均衡一旦打破,如何才能恢复?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不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的形成和稳定的条件,称为静态均衡分析;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来考察均衡状态的变动过程,也就是考察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过程,称为动态均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思想渊源
(一)旧货币数量论
1.定义:
旧货币数量论是一种关于货币流通 量与一般物价水平关系的理论。其主 要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 价值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大小,假若其 他条件不变,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数量 成正比,货币价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
2.公式:
(1)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Equation of exchange ;现金交易数量说)
1970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 一文;1971年《名义收入的货 币理论》短论,构成现代货 币数量论的主要结构。
(二)其他代表人物
1.美国:
艾伦·沃尔特斯
卡尔·布朗纳
(Karl Brunner )
艾伦·梅尔泽
2.英国:
艾伦·沃尔特斯
(AllanΒιβλιοθήκη Meltzer )戴维·莱德勒
(David Laidler )
货币需求量;P为平均物价水平;M/P为手中的 货币量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货币量;f为货 币符号;y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真实 收入、持久收入;w为来自于非人力资本的收入 或者说来自于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rm, rb,re为货币、债券和股票的收益率,即利率; dp/p·dt为价格水平预期变动率;u为其他不属于 收入方面的因素,如将来的经济稳定程度)
时去世。信奉犹太教,
狮子座。
(经济学顽皮的侏儒)
1933年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哥伦比 亚大学博士学位。1945—1946年明尼苏达大 学副教授。1948年芝加哥大学教授,1977年 退休。
芝加哥大学商院
“一个人也要学习 管理家里的经济,一 个好的经济学家应该 像一个好的政府一样 管得要少。”
第四章 货币主义学派
第一节 货币主义的产生
一、产生背景
滞胀的出现: 1973—1975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1%
二、代表人物
(一)弗里德曼
1.生平
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19122006)。现代货币主义
主要代表,美国当代著
名经济学家。父母是俄
国移民,父亲在他16岁
MV=PT
(2)庇古的剑桥方程式
(Cambridge Equation ;现金余额数量说)
M=KPT (隐含利率因素)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
1.前凯恩斯主义——魏克塞尔的货币和 利息理论。
(1)瑞典学派简介。
(2)魏克塞尔的货币和利息论(自然利率论)
①魏克塞尔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第一次把货 币理论和经济理论结合在一起研究,体现在《利 息和价格》中。在这本书中,他对货币数量论施 行了小手术,进行了重新的表述,新成了自己的 货币和利息论,即自然利率论。
受不同因素的制约所以不一致。其中,自然利率 的变化决定于生产率、生产要素的供给、资本的 数量,而货币利率则由大金融机构支配,它变化 的更快。所以,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之间存在差 异,正是这种差异对价格起着渐进的和积累的作 用。
如果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预计借
入资本的收益率大于借入资本的货币利率,即货 币成本,他预计获利会较大,就会增加投资,扩 大生产规模,这将导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价格 的上升,并且进而引起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价格上 升,价格出现不断上升的循环累积过程。这种累 积过程将一直持续到银行将货币利率提高到与自 然利率一致时为止。反之亦然。
但是这种说法与统计资料不符。实际上,即使
国民收入有变化,消费和储蓄之间的比例也是
稳定的。因此弗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性收入假说, 它表示消费者长期内可获得的收入。(续)
弗氏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安排支出, 不是看手中持有多少现钱,而是看持久性收 入,所以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就取决于持久性 收入。由于持久性收入相对稳定,货币需求 也就很少变动,这样货币供给就显得尤为重 要。又因为货币供给量受货币当局的操纵, 在短期内会剧烈变动,从而影响了经济体系 的稳定。所以要使经济稳定发展,必须稳定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使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 相适应。
这样,魏克塞尔就将利率与商品价格水平联
系在一起,将货币理论和价值理论联系整合在一 起,将货币数量论带入到现代货币数量论的王国。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灵活偏好论)。 (1)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公式:
MD=M1+M2=LI(Y)+L2(R)
在这个公式中凯恩斯指出,货币需求量
既同收入有关,又与利率有关,这样,凯恩斯
将利息率明确地写进了货币需求公式。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与传统货币数量 论的区别:凯恩斯认为,在充分就业以前,货 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引发真正的通货膨胀, 他忽视了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导 致后来的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二节 货币主义的经济学说 一、现代货币数量论
(一)公式: M/P=f(y,w,rm,rb,re,dp/p·dt,u) (M为财富的持有者个人手头保存的货币量,即
——米尔顿·弗里德 曼
与爱妻露丝在一起
1967年美国经济学会长。 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员。 1971年尼克松总统经济 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1年里根经济智囊团 的主要成员。1976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2.主要著作:
200多种出版物(20多本著 作)。
1956年《货币数量论——一种 重新表述》和1957《消费函数 理论》奠定货币主义的基础。
(二)公式的含义 1.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恒久性收入。 2.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三)公式的提出的意义
1.提出了恒久性收入假说。
恒久性收入假说是相对于凯恩斯的暂时性
收入假说而言的,是对凯恩斯的暂时性收入假
说的发展。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收入越高,边际
消费倾向越小,相对于消费而言,储蓄就越大,
②利率可分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其中, 自然利率就是在实物经济条件下,企业家借入实 物资本进行生产以后,以产品或实物的形式偿还 给资本家的部分,它实际上等同于实物资本的收 益率。而在货币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家回报给资 本家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利率,即货币利率
③在现实经济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二者
迈克尔·帕金
(Michael Parkin )
撒切尔夫人经济顾问,《新 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
“弗里德曼”条目撰写人
迈克尔·帕金
在中国讲学
(MichaelParkin)加拿大西安大 略大学任教。曾任加拿大经济 学会主席,《美国经济评论》 和《货币经济学杂志》编辑, 欧洲货币联盟运动的先锋
与夫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