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九年级化学水和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溶液的形成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液态)
碘酒
碘(固体)
酒精(液态)
硫酸溶液
硫酸(液体)
水(液态)
稀盐酸
氯化氢 (气体)
溶质可以为
固体 液体 气体
水(液态)
1、溶质的状态可以为
固体 固体、气体溶于
液体 液体,形成溶液 时;固体和气体
气体 一般作溶质,液体
作溶剂。
多---溶剂 ; 少---溶质
A:A > B
B: A < B
C:A= B
D: 不能确定
练习2:当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时,KNO3溶液
A 放置一年时间后,KNO3将(B ) B A:会沉降下来 B:不会分离出来
C:会浮上水面 D:不能确定
讨论: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是不是 只有水能做溶剂呢?
[实验9-2 ] 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
汽油
H2O H2O H2O H2O C2H5OH H2O H2O
植物油
酒精
水
碗油腻腻的,用水洗不掉, 你会用什么物质将它擦除呢? 原理是什么?
[实验9-4] 乳化现象
振荡
静置
水和油 (没有加洗涤剂)
水和油 (加了洗涤剂)-乳化
液 体 分 层
液 体 不 分 层
返回
[实验9-4] 乳化作用
试管内加
1.汽油能像水一样溶解其他物质。
2.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 能力不同; 同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吗?
溶剂 溶质 水 酒精
振荡前 现象
分层
震荡后 静置后
现象 现象
均匀 混合
不分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品化学教案9.1 溶液的形成

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5
2019/5/19
思考:
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匙蔗糖, 搅拌后,还能看到蔗糖吗?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______(填“一种” 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2019/5/19
6
一、溶液
1.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3.组成
溶剂 水 水 水 汽油 二硫化碳 水 水
2019/5/19
CuSO4 H2SO4 C2H5OH 油脂 白磷 HCl H2CO3
(7) CO2溶于水的溶液
二、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探究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将三个烧杯盛等量蒸馏水,用温度计测量蒸馏水的温度,
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固
气体 多-溶剂
2.液-液互溶
少-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3.根据名称判断:溶质的溶剂的溶液
(若溶剂为水可省略不读)
2019/5/19
14
练习
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溶质 (1)硫酸铜溶液 (2)稀硫酸 (3)75%的医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6)盐酸
15
几乎不溶(溶液略显棕黄色)
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溶解,溶液呈棕色 几乎不溶
(1)汽油能像水一样溶解其他物质。
(2)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
2019/5/19
10
探究三:乙醇在水中的溶解
溶剂 水
溶质 酒精
2019/5/19
振荡前 现象 分层
2019/5/19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五、教学过程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一、课题的引入。
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
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
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看来应该加强溶液形成这门学科的教学,加强学生区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能力。
篇2: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导航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确定;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乳浊液。
一、填空题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专题复习《水和溶液》复习目标1、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溶液、悬浊液、乳状液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4、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读懂溶解度曲线图。
复习重难点重点水的组成和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
难点培养学生复习、综合、分类、读图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对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天然水都是溶液,可知水和溶液是密不可分的,究竟为什么如此,我们复习完本节课我想大家会知道的。
专题一:水的电解与组成1、实验现象(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
(2).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质量比为8:1 。
(3).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为氢气。
2、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一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方程式:专题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专题三: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在20℃时,四种氯化钠溶液(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思考:1 .第4号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不是28.6%2.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小结]1.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对于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专题四: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专题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意义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2)标准:100g溶剂(3)溶解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 g3、固体溶解度曲线(如上图)及意义点:(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9单元溶液》课件

CuSO4 H2SO4 C2H5OH 油脂 白磷
水 水 水 汽油 二硫化碳
(7) CO2溶于水的溶液 HCl
水
H2CO3
水
讲授新课
溶液有什么用途呢?
医药用品
无土栽培的植物 在营养液中
化学实验室中常 用的溶液
讲授新课
二 溶解时的吸热或者放热现象
将三个烧杯盛等量冷水, 用温度计测量冷水的温 度, 向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氯化钠、硝酸铵、氢 氧化钠固体, 搅拌, 待固体溶解后, 用温度计测量三 种溶液的温度。
讲授新课
思考1: 20℃时,往盛有饱和食盐水的烧杯中加入5g食盐,
加入食盐后的溶液中,质量不变的是( )D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 D.溶剂、溶质、溶液的质量
饱和溶液 不包括未溶解
的固体!
讲授新课
思考2: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欲使其成为饱和 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讲授新课
3.晶体的获得
(1)蒸发溶剂 (适用于溶解能力受温度影响较小
的物质) (2)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能力随温度的下
降明显下降的物质)
硫酸铜晶体
讲授新课
海水
贮水池
蒸发池
氯化钠
食盐
多种化 工原料
母液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结晶池
蒸发溶剂
讲授新课
硝酸钾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
雪花晶体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即为晶体。 【结晶】溶解在溶液里的溶质以晶体的形式析出, 叫做
讲授新课
【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块蔗糖, 用玻璃棒搅拌, 观 察现象。
现象 形成什么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形成了均一、稳定化呢?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
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溶液的形成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完整word版)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案

课题: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及其意义3、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过程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情感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概念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一、强弱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只有部分分子电离成为离子化合物(如弱酸、弱碱和水)二、弱电解质的电离1、CH3COOH CH3COO-+H+2、在一定条件(如温度、浓度)下,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电离平衡。
3、电离平衡的特征:(1) 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2)等-—V电离=V结合≠ 0(3)动-—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4) 定—-条件不变,溶液中各分子、离子的浓度不变,溶液里既有离子又有分子(5)变--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4、影响因素:(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通常电解质越弱,电离程度越小。
(2) 外因:①浓度: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溶液稀释有利于电离错误!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同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使电离平衡向逆方向移动三、电离平衡常数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嗖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比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
2、表示方法:AB A++B-3、同一弱电解质在同一温度下发生浓度变化时,其电离常数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课题:水和溶液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溶液以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中溶质、溶剂;2. 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3. 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4.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5.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 认识溶液的特点: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 使学生了解何谓电离以及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 使学生感知,溶解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4. 通过举例练习,让学生掌握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5. 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并通过练习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运算。
6. 通过探究使学生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感知溶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 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通过乳化作用让学生感受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宗旨。
3. 利用定量实验,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用量的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专题二: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和溶液探究活动一:水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氧化物反应: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通电分解:探究活动二:水的组成1、我们知道水是由和组成,得出该结论的实验是,化学方程式是;实验时,我们通过发现电源负极得到的气体是,通过发现正极得到的气体是,二者的体积比是,由于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粒子个数比,因此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所以水的化学式是,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2、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粒子,不发生变化的是粒子是。
3、现在请你在实验室中探究氢气的有关性质,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要证实“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这属于氢气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请你设计一种简单的实验方案,简述该方案的操作方法和有关现象;(2)欲点燃氢气,实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在点燃氢气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以防止发生,点燃氢气后,观察到的现象是: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色火焰,如果要检验氢气的燃烧产物,应采取的方法是,化学方程式是。
(3)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粒子,不发生变化的是粒子是。
探究活动三:水的净化、污染取一烧杯黄河水,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止一段时间后,不溶性的大颗粒将会沉降下来,然后进行(填操作名称),除去不溶性的小颗粒,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目的是除去水的颜色和气味,此过程属于变化;然后通入氯气(化学式:)进行消毒,此过程属于变化,目的是除去水中的;经过上述处理使之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输入千家万户的水属于(填混合物或纯净物);根据所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量可将水分为硬水和软水,使用硬水会对生活和生产带来麻烦。
区分硬水和软水可用,区分时是软水,是硬水;为了提高水的纯度并减少或除去水中的,生活中人们采取的方法是,实验室采取的方法是。
上述水的净化操作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探究活动四:溶液、热量变化、乳化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的叫溶液。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3. 电离:物质溶解在水中或受热熔化后形成自由移动的的过程酸: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是的化合物碱:电离产生的阴离子都是的化合物盐:电离产生和的化合物4、完成表格请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是错误的。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____________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______________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3)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______________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5、遇水吸热的物质是,遇水放热的物质是、、、。
6、汽油可以将衣服上的油污,洗洁精可以将衣服上的油污。
7、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取出10g,那么剩余90g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8.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g,水g,配制时的主要步骤是、、、装瓶存放;实验时需要的仪器是、、、、、。
9.下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失误,会引起溶质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会引起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量2.3g氯化钠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B.用量筒量取水时,面对刻度线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D.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不慎洒落探究活动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的溶液。
2、将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3、我们知道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但对于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填“浓”或“稀”)。
九年级化学课题:溶解度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2 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3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4 学会配制饱和溶液;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5 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6 理解结晶的概念,知道蒸发结晶是结晶的方法之一7 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8 学会用过滤、结晶法分离提纯物质教学重、难点:1 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溶解度的概念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 利用溶解度曲线对溶液进行判断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2 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3 利用配置饱和溶液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溶解度/g 5020 0Pabc t1t2专题二:水和溶液第二节:溶解度教学过程:探究活动一:溶解度1.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有关;气体溶解度随升高而增大,随升高而减小;2、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4、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都有“夏天晒盐、冬天涝碱”的说法,其原因是食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夏天风吹日晒有利于水分的蒸发,因此有利于食盐的析出;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因此到了冬天很容易从水中结晶析出。
5、请你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排序;(2)P点的含义是;(3)t2℃时,等质量abc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没有晶体析出的是;(4)t1℃时,等质量abc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析出晶体的是,没有晶体析出的两份溶液都变成了溶液;(5)t2℃时,将30g固体a和50g水混合,充分溶解后,可以得到g物质a的溶液;(6)若将ab混合物中少量的a除去,应采取的方法是;(7)若将ab混合物中少量的b除去,应采取的方法是;6、右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A.30℃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B.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C.M、N都是难溶物质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N的饱和溶液7、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 1℃升温到t 2℃,仍是饱和溶液B .t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C .t 1℃时,甲和乙各30g 分别加入80g 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D .t 2℃时,在100g 水中放入60g 甲,形成不饱和溶液8、根据下列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图,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A .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采用蒸发结晶进行提纯B .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有晶体析出C .80℃时,氯化钾与硫酸镁的溶解度相等D .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丽增大或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9、右图为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1)a 、b 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 (2)要从b 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3)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a 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 ℃探究活动二:有关计算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g ,则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 : : ,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3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100g ,则3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是 : : ,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
现有一种酒精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5%。
请填空:(1)80g 该溶液中含溶质________g ,溶剂________g 。
(2)向80g 该溶液中加入20g 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3)向80g 该溶液中加入20g 无水酒精,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将80g 该溶液与80g5%的酒精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 _。
(5)将20g 溶质质量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稀释为15%,需要加水的质量为 g 。
50- 40- 30- 20- 10- 甲 乙 温度/t t 溶解度/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