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暗示和借代。

比喻: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比较,使得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教师的爱心像春日暖阳,温暖着学生们的心田。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属性,使表达更为亲切。

例如:“柳枝轻摆,像是在向人们招手。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相同句式来强化语势,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友谊像春天的新芽,像夏日的清风,像秋日的果实,像冬日的暖阳。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性来强调表达的情感。

例如:“他的歌声如此动听,仿佛天籁之音。


设问:通过提问引起人们的注意,强调接下来的答案。

例如:“这道题答案是什么?当然是3了。


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

例如:“难道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对偶:使用结构对称的句子,以达到平衡和美感的效果。

例如:“山高水长,天南地北。


暗示: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暗示意思,引发人们的联想。

例如:“秋叶落下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以简化表达或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萤火虫点亮了夏夜的星空。


这九种修辞手法都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

在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时,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和使用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14种修辞手法

14种修辞手法

14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运用的艺术技巧,通过巧妙的表达和运用,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

以下是14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附上例子:1.比喻(Metaphor):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直接的比较,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子:她的笑容是一缕阳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2.拟人(Personification):赋予非人物以人的特质,使其更具生命力。

•例子:大海张开宽阔的胸怀,迎接着朝霞的拥抱。

3.排比(Parallelism):将一系列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子:她奋斗、她坚韧、她不屈,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

4.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提出问题,但并不期望得到明确的回答,用于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思考。

•例子: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吗?5.修辞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通过反问表达一种观点。

•例子:你以为我会放弃吗?6.夸张(Hyperbole):夸大事物或情感,以强调其重要性或产生幽默效果。

•例子:我等了整整一辈子。

7.反讽(Irony):通过语境表达与字面意义相反的观点,通常用于讽刺或幽默。

•例子:这真是个美好的天气,她说,当外面正下着大雨。

8.比较(Simile):通过使用"像"或"如同"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例子:她的微笑如同清晨的阳光一样明亮。

9.借代(Metonymy):用一个与其相关的词汇来代替另一个词汇,以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子:政府宣布新政策,整个城市都沸腾了。

10.反复(Repetition):在文本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强语气或强调重要观点。

•例子:我们必须奋斗,我们必须坚持,我们必须胜利。

11.借题发挥(Digression):在讨论一个主题时,突然离题,引入另一个相关或不相关的话题。

•例子:说到环保,我想起了我们学校新建的图书馆。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

修辞方法都有哪些修辞方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一种技巧,主要通过使用特定的修辞手段来丰富表达的效果和意义。

修辞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其中的几种主要修辞方法。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使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达到强调和形象化的效果。

比如,“他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就是用蜜蜂来比喻一个勤劳的人。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意志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生动感和感染力。

比如,“风儿轻轻地拂过湖面”中的“风儿拂过湖面”,赋予了风儿拂过湖面的动作,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描述进行夸大或放大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瘦得跟竹竿一样”就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对方的瘦弱。

4. 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和有趣。

比如,“你难道不知道吗?”就是一个反问的表达方式。

5. 对比:对比是一种将事物进行对照,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比如,“他又高大又瘦弱”中的“高大”和“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对方的形象更加鲜明。

6. 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系列相同结构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从而增强表达的感受和力度的修辞手法。

比如,“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兄友弟恭”中的“父慈子孝”、“夫爱妻子”和“兄友弟恭”通过排比的方式,加强了对这些美德的赞美。

7. 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与要表达的事物相关联的词语来代替原词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明了。

比如,“一腔热血”中的“一腔”就是用来代替“热血”的。

8. 叠词:叠词是一种通过将相同的词语进行重复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奔腾的马蹄声”中的“奔腾”就是通过对“腾”这个词语的叠加和重复,使得描写更为生动。

9. 借喻:借喻是一种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形象和特点来描述或描绘所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的修辞手法,使得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形象感。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一、比喻(Metaphor)比喻是通过对两个或更多事物之间的隐性类比进行类比,用于强调或传达一个观点。

通过将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比喻可以为读者或听众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例如:他是我的明星,引发了我生活的光芒。

二、拟人(Personification)拟人是将人的特质赋予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以使其更具生动性。

拟人使我们能够与抽象概念进行情感上的共鸣,并更好地理解它们。

例如:时间在飞逝,不等人。

三、夸张(Hyperbole)夸张是一种夸大或放大事实的修辞手法,以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

夸张可以用于强调或传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我等了一辈子。

四、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反问是提出一个问题,不期望得到一个直接回答,而是用于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思考。

例如:我们难道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吗?五、排比(Parallelism)排比是在句子或段落中使用相似的结构或语法模式,以达到强调或增强效果。

例如:我昨天看到了痛苦,我今天看到了困难,明天呢?,我们将看到胜利。

六、修饰(Alliteration)修饰是在一个句子或短语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辅音开头的词,以增强语言的韵律和视听效果。

例如:如花般翩翩起舞。

七、对偶(Antithesis)对偶是在句子或短语中使用相对或对立的概念,以强调比较和对比。

例如: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时机,而不是困难。

八、修辞问答(Hypophora)修辞问答是在短语或段落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立即提供答案。

例如:你知道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吗?毅力、努力和坚持不懈。

九、直接对话(Anaphora)直接对话是在一个短语或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例如:我有梦想。

我有希望。

我有力量。

十、反转(Irony)反转是违背常识、预期或表面上的意义,以传达一种讽刺或隐含的观点。

例如:你真有福气,车子刚修好就又出了故障。

以上是常见的一些修辞方法,它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修辞性演讲和广告中被广泛使用,以达到各种艺术和感染力。

六种修辞手法

六种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演讲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技巧,以达到强调、揭示、美化、感染等艺术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六种,分别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仗和设问。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将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事物或现象,在某一方面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用一种事物来形象地描绘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事物形象生动,增强表达效果。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特性赋予非人类事物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可以使非人类事物具有人的生活气息,拉近人与物的距离,增强表达的艺术性。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的夸大事实,使其更突出、鲜明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强调某种情感,使表达更具感染力。

4.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同类事物或相对事物依次排列,形成韵律美和节奏感的修辞手法。

排比可以使句子结构紧凑,表达鲜明,具有强烈的说服力。

5. 对仗:对仗是一种将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在词性、词义、语音、字形等方面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手法。

对仗可以使句子和谐统一,具有形式美和韵律感。

6. 设问:设问是一种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通过设问引导读者或听众思考问题,强化表达效果。

设问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突出问题的核心,使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常见的7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7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7种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作对象)的(特点)。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写作对象)的(特点)。

3、排比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4、夸张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_______,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5、设问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答题模式:运用设问手法,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答题模式: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7.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答题模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10种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方法,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富有情感和意味。

1.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用来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类比来表达其中一种含义。

比喻可以使抽象概念更具体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比如“他的心如冰”就用来形容一个人冷漠无情。

2.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生物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特征的修辞手法,用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化。

例如“树叶在风中轻轻地低语”中,把树叶拟人化,使得描述更具有情感和生动性。

3.夸张:夸张是一种故意夸大事物或情况的修辞手法,用来引起读者注意并产生强烈的效果。

夸张常常用于幽默或讽刺作品中,例如“他高兴得飞起来了”。

4.暗喻:暗喻是一种隐含含义的修辞手法,通过隐晦的语言暗示其中一种观点或情感。

读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背景来理解暗喻的含义。

例如“扬一把细沙,让她爱上你”,暗示的是温柔细致的方式能够赢得对方的心。

5.反衬:反衬是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或人物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强调事物的特点或差异。

例如在描述一个勇敢的人时,可以与一个胆怯的人进行对比,以凸显出前者的勇气和果断。

6.排比:排比是一种将相同结构的语句或短语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用来强调其中一种情感或情节。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加表达的力量。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皆不祥”中的排比结构使得句子更加引人入胜。

7.借景:借景是一种利用大自然景物来抒发感情或表达思想的修辞手法。

通过对自然的形象和景物的描写,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例如“望穿秋水,凄凉的画面把人的心都冻结了”。

8.反衩:反讽是一种用表面正面的语言表达负面含义的修辞手法,通过讽刺或嘲讽来批评一种观点或情况。

反讽常常被用于讽刺社会现象或个人行为,具有强烈的讽刺和批评意味。

例如“这次选举真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好机会,人人都有机会买票”。

9.对偶:对偶是一种对称结构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排列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

63种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手法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运用特定的修辞技巧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总共63种:一、比喻类:1. 直接比喻。

2. 隐喻。

3. 暗喻。

4. 拟人。

5. 拟物。

6. 比拟。

7. 比喻。

8. 借代。

9. 象征。

10. 比兴。

11. 对比。

12. 对仗。

二、排比类:13. 词语排比。

14. 句式排比。

15. 对仗排比。

16. 修辞排比。

17. 修辞对比。

三、夸张类:18. 夸张。

19. 夸大。

20. 夸张法。

21. 夸张手法。

22. 夸张修辞。

23. 夸张表达。

24. 夸张修辞手法。

25. 夸张手法运用。

四、反问类:26. 反问。

27. 反问句。

28. 反问修辞。

29. 反问疑问。

30. 反问疑问句。

31. 反问疑问修辞。

32. 反问疑问手法。

五、夸比类:33. 夸大比喻。

34. 夸大修辞。

35. 夸大手法。

36. 夸大修辞手法。

37. 夸大修辞技巧。

六、设问类:38. 设问。

39. 设问句。

40. 设问疑问。

41. 设问疑问句。

42. 设问疑问修辞。

43. 设问疑问手法。

44. 设问疑问句式。

45. 设问疑问修辞手法。

七、对比类:46. 对比。

47. 对比句。

48. 对比修辞。

49. 对比手法。

50. 对比疑问。

51. 对比疑问句。

52. 对比疑问修辞。

53. 对比疑问手法。

八、夸张类:54. 夸张。

55. 夸张修辞。

56. 夸张手法。

57. 夸张修辞手法。

58. 夸张修辞技巧。

59. 夸张句。

60. 夸张句式。

61. 夸张语气。

62. 夸张修辞语。

63. 夸张修辞表达。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在修辞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修辞手法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说服力,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几种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如果漂亮的脸蛋是一份推荐书,那么圣洁的心就是张信用卡。

”“人生如果是一盘棋,那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没有气眼的生活。

”“今夏的女生是红桃绿柳,灿烂夺目,点缀了校园,可爱非凡。

”“希望是栖息在人类灵魂中的一种会飞翔的东西。

” “儿子是箭,父亲是弓,要想把箭射得更远,父亲的背便愈弓。

”“那些细碎的往事,当时只是寻常,如今却全变成钻石一样晶莹纯粹的回忆。

”“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王小丫的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2.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种类: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拟物)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 (拟物)F、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

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再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原因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又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又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9、通感:(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为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

形容的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

(《天山景物记》)“凝脂”,是由山色“柔嫩”,山形“柔和”而来,是作者将视觉转移为触觉,仿佛触摸到“凝脂”,让人产生柔嫩、舒服之感。

比喻的通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这是刘鹗《绝唱》中对黑妞说书的生动描绘。

通感和移用的区别:移用侧重于词语在一定语境下替换;通感则侧重在感觉上相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