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翻译错误分析总结

翻译错误分析总结在跨语言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错误,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还可能导致误解和交流障碍。
为了提高翻译质量,有必要对常见的翻译错误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
一、词汇层面的翻译错误1、词汇的误选这是翻译中较为常见的错误之一。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并非一一对应,译者在选择词汇时可能会出现偏差。
例如,“heavy traffic”被翻译成“沉重的交通”,而正确的应该是“交通拥堵”。
这种错误源于译者对词汇的理解不够准确,没有考虑到具体的语境和搭配。
2、词汇的漏译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遗漏原文中的某些词汇,导致信息不完整。
比如,“The new policy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conomy”如果翻译成“新政策对经济有影响。
”就遗漏了“significant”(显著的)这个重要的修饰词,使句子的意思大打折扣。
3、词汇的错译错译词汇可能会完全改变原文的意思。
例如,“She has a green hand”被错误地翻译成“她有一只绿色的手。
”实际上,“green hand”在英语中是“新手”的意思。
二、语法层面的翻译错误1、时态错误英语时态丰富多样,而汉语中时态的表达相对隐晦。
因此,在翻译时容易出现时态不一致的问题。
比如,“He will come tomorrow”被翻译成“他明天来。
”没有体现出“will”所表示的将来时态。
2、语态错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混淆也是常见的语法错误。
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如果翻译成“这本书被他写。
”这种翻译显得生硬,正确的应该是“这本书是他写的。
”3、句子结构错误在翻译复杂的句子结构时,容易出现成分缺失或混乱的情况。
比如,“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learn English well”被翻译成“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好英语。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浅析2016年4月4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是该奖项设立60年来,首次由中国作家问鼎。
其成功的翻译功不可没。
曹文轩的获奖很好地培育了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信心,如湖南籍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的作品《甜草莓的秘密》也被翻译成了英文,正逐步地走向英语世界的儿童读者。
翻译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
多种原因导致翻译实践中误译现象的产生,可归纳为译者的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
误译会损害原作者及其作品的声誉,会冲淡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以汤素兰作品为例,试图从无意误译方面进一步分析说明汉英误译现象。
一、原作及译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有四个阶段,湖南作家汤素兰是第三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多次获得各个级别的儿童文学奖。
2014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海豚出版社推出《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中、外文版),共十册,其中有汤素兰的儿童童话作品《甜草莓的秘密》。
《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精品书系》贴近儿童生活现实和心理现实,具有普世性与真善美的特点。
入选的作家作品由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精心挑选,权威编著,能够代表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审美艺术创造的最高水平和成就。
依1/ 7托中国外文局强大的中外翻译专家资源和优势,遵循儿童文学语言特点,以适合儿童阅读为宗旨,高品质翻译出版。
二、误译分析翻译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高品质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就是完美无瑕的翻译,翻译不可避免地伴随着误译。
引起误译的原因很多。
有的是由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引起的,这些误译是译者故意为之的结果,称之为有意误译。
但有些翻译显然是由于译者疏忽大意导致错误,或者未能得“意”忘“形”,表达生硬而又晦涩,或者表达时未能仔细推敲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类误译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避免的,这类误译称之为无意误译。
下面是以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汉英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现象。
(一)忽略文化语境,对文化负载词处理不当导致的误译词义的选择在翻译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考虑文化语境,只凭自己的经验选义,就会造成误译。
文言文翻译常见错误类型及应对策略

(三)语法分析推断
例4.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08年全国卷I) 误译: 误译: 兄长为国君时就像个君主,自己为国君 时像个兄长。
正确翻译: 忠臣不一定被重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四)语境分析推断
例5. 吾子何爱于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
错误类型4:遗漏虚词
例7.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庄暴见孟子》)
大王喜欢音乐,齐保国留法治理得差不多了 吧。
正确翻译:大王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大 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应对策略:替换法
错误类型5:该删的没删
例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从师学习的风尚不保流留法传也已经很久了!
应对策略:明修辞
宜直译的情形
(一)使用比喻、借代、婉曲、 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 译。
保留法
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太阳
乞骸骨
告老还乡
麾下
部下
宜直译的情形
(二)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要 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16.使怀敌人敌降服附,使远远方,的人何归附招,招而抚谁不,谁至会不?来呢?
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抚 谁,谁会不来呢?
刘氏的天下已经安定了,周勃又将使谁 的天下安定呢? 保留法
盖高帝之智,明于大而暗于小。 (《高祖论》)
应对策略:移位法
错误类型8:该意译的却直译
例13. 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 塞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我恐怕要先如狗马保般留法被扔到山沟里 ,最 终无法报答陛下的恩德并尽到自己的职 责。
对那些曾经与公孙弘有嫌隙的人公孙弘虽然假装表面上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
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浅析——成因及其对策

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浅析——成因及其对策
曹淑萍
【期刊名称】《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9)006
【摘要】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由于各种原因,误译的现象频频出现,即便是霍克斯(Hawks)这样的名家在翻译《红楼梦》时都出现了一些错误,可见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高明的译者也难免有所闪失.通过一些译例来说明造成误译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总页数】3页(P143-145)
【作者】曹淑萍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南,娄底,4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文学作品中的误译浅析 [J], 曹淑萍
2.浅析广告语误译的成因及对策——以肯德基某广告语翻译为例 [J], 甘凌燕
3.浅析外国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和对策 [J], 李春蕊;
4.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浅析 [J], 蔡朝松
5.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浅析 [J], 逯志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翻译中发现所翻译材料的错误及其对策

浅谈翻译中发现所翻译材料的错误及其对策中文翻译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下面是一些常见错误及其对策:
1.字词翻译错误:这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例如,直译法或字
面翻译可能会导致语法错误或不自然的表达。
对策是要理解原文的意思,
并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同时要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上下文错误:有时,在不了解上下文的情况下进行翻译可能会导致
错误。
上下文错误可能导致误解或失去原文的含义。
对策是要仔细阅读原
文并确保理解上下文,以便正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3.文化差异导致的错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一些表达在不同文化
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对策是要了解原文所属文化的背景,并适当
地调整翻译以避免文化冲突或误解。
4.语法错误:翻译中的语法错误可能会导致混淆或不准确的表达。
对
策是要熟悉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并确保译文的语法正确性。
5.漏译或误译: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遗漏一些信息或错误地
理解一些词汇或短语。
对策是仔细审查译文,并与原文进行比对,确保译
文准确无误。
总之,要提高中文翻译的质量,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意思和上下文,
并灵活运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领域的翻译,例如法律、医学等,还需要专业知识和术语的了解。
持续学习和实践也是提高翻译质
量的关键。
作为翻译的失误与反思

作为翻译的失误与反思一、引言作为翻译者,我们肩负着将不同语言之间的信息进行准确传递的责任。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翻译失误,这对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翻译的失误原因以及如何反思并改进翻译质量,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
二、翻译失误的原因分析1. 目标语言不熟悉在翻译过程中,若对目标语言了解不够深入,就很容易产生失误。
缺乏对于目标语言的了解可能会导致语言表达不准确,甚至混淆原文的意思。
2.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也是导致翻译失误的常见原因之一。
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及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如果翻译者对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背景理解不深入,就难以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3. 语法与语义的误解翻译中的语法与语义的误解也是导致翻译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跨语言翻译时,语法结构和语义理解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翻译出现偏差,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
三、反思与改进1. 提高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要提高翻译质量,我们首先要加强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阅读、听力、口语练习等方式,提升自己对目标语言的熟悉度。
只有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语法、词汇及表达方式,才能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
2. 加强文化背景的学习文化背景是翻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除了语言学习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
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化书籍,学习关于文化差异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准确传达其中的信息。
3. 注重语法和语义的准确理解翻译过程中,语法和语义是两个重要的环节。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语法结构和语义理解的学习,准确把握原文的意思,并在翻译中充分考虑到其文法和语义要求。
只有理解准确,才能在翻译中避免误解。
四、结论作为翻译者,我们应该认真反思翻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失误,并积极寻找改进的方法。
提高目标语言的水平、加强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注重语法和语义的准确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提高翻译质量,避免失误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我们要不断努力,追求翻译的准确性与自我提升。
文言文翻译错因

古文之美,源远流长,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为后世所推崇。
然而,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诸多错因,导致原文之意无法准确传达。
以下便是对文言文翻译中常见错因的分析与探讨。
一、词汇理解偏差文言文中,许多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亦有所不同。
若对词汇理解偏差,便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例如,“度”字,在文言文中既有“测量”之意,又有“限度”之意。
若将“度”字仅理解为“测量”,则会导致翻译不准确。
二、语法结构错误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若对语法结构理解不深,则容易在翻译中出现错误。
例如,文言文中的主谓结构与现代汉语的主谓结构有所不同,若在翻译时未注意到这一点,便可能导致主语或谓语缺失,影响整句的准确性。
三、语义理解偏差文言文的语义较为含蓄,若对语义理解偏差,则容易造成翻译错误。
例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若只从字面意思理解,可能会翻译为“早上三次,晚上四次”,实则意为“反复无常,欺骗他人”。
四、文化背景差异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若对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则容易在翻译中出现错误。
例如,在翻译古代诗词时,若不了解古代的习俗、典故,便可能导致翻译不准确。
五、翻译态度不端正翻译态度不端正是导致文言文翻译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的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急于求成,草率从事,导致翻译质量低下。
此外,部分翻译者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原文进行主观臆断,造成翻译错误。
六、翻译技巧不足翻译技巧不足也是导致文言文翻译错误的原因之一。
在翻译过程中,若未能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便可能导致翻译不准确。
以下是一篇文言文翻译示例,以说明上述错因:原文:昔孟母,择邻而处子。
错译: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邻居而居住。
正确翻译: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居住地时,注重邻里环境。
分析:原句中,“择邻而处子”意为孟母在选择居住地时,注重邻里环境。
错译中,将“择邻”理解为“选择邻居”,将“处子”理解为“居住”,导致翻译不准确。
翻译失误解因及应对策略

翻译失误解因及应对策略作者:郭如桃华颖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4年第04期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题型。
借助翻译,可以考查同学们文言文知识积累的程度,如句式、词语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借助翻译,还可以考查同学们借助语境分析推断的能力。
翻译是高难度的能力测试,是莘莘学子无法回避并且需要认真应对的重点题型。
通常来说,同学们翻译出现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一、知识不足翻译出现失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考生的知识储备不足。
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而在翻译时曲解文意,甚至是束手无策。
知识不足,又可分为词汇性知识不足、语法性知识不足、方法性知识不足。
1.词汇性知识不足。
此种问题是指文言词汇量少,特别是文言实词积累欠缺。
文言实词有许多是多义的,对于120个实词的常见义项考生应该下一番功夫予以熟记。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有意识地阅读一些文言读物,特别建议同学们熟读《史记》。
因为《史记》不仅是后世史书的楷模,实际上也是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其丰富的文言词汇实为广大考生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例1】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例l中的“尚”义为“求偶”,引申为“娶妻”。
许多考生对此词的含义不了解,翻译出现错误。
此句应译为: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这件事,但内心不怎么害怕。
【例2】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例2中的“尔曹”与“汝辈”一样,都是“你们”的意思,这个词语在平时的文言训练中有所涉及,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因翻译成“你”而丢分。
此句可译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例3】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例3中的“淫”“觋”两个词语,在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觋”。
社会上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男称“觋”或“祝”,女称“巫”。
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阅读基础,“觋”是无法翻译的。
此句需译为:陈希亮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男女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及对策
[摘要]文学文本翻译是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相
互交流,“误译”现象在中外文化的传递中无处不在。
从翻译和文化的相渗互动、翻译主体的心理作用的角度来分析,前理解及意识性心理是造成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根本缘由。
因此,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
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文学文本前理解心理缘由策略
文学文本翻译的全过程从原语作者创作原作开始,经译者的理解和阐释,后经译入语的读者对译作进行阅读。
译者的主导地位显而易见,他横跨原作和译作,联结作者和读者,所以,翻译中的误译都与译者相关。
译者的前理解及心理作用,译者阅读原文文本中的误
读生发了译者翻译原文文本的“误读”。
如将《西游记》中的“赤脚大仙”译成“红腿的不朽之神”,这种“误译”,并非译者不懂这个名词,也不是疏忽,而是社会风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对译介学来说,这种“误译”是研究不同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切入点。
本文从译者的前理解、有意或者无意的心理作用的角度,分析了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全面关照本族文化与异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
一、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缘由
1、前理解生发的误译
翻译本身是一定文化背景中的翻译,我们常说翻译负有“文化传真”的使命,即文化信息的“原汁原味”,但在文学文本翻译这一具体的层面上,绝对的传真是
不可能的。
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指出:“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它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作为翻译中不可避免的误译,并非是单纯的表面现象,如果将某些误译置于宏观的文化背景下考察,那么它将会向我们揭示更深层的原因。
中外不少翻译理论家对误译现象作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中国学者乐黛云先生认为:“误译其实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民族事物去解读异文化。
一般来说,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
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
‘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
由于译者和作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各自都受制
于其语言、宗教、社会、物质、生态等文化因素,有着先入为主的主体文化的思维定势,所以,译者对于原作的理解是以“前理解”为前提的,此“前理解”即构成了译者的主观意识,并在无形之中对于译者进行着操纵和支配,使其不自觉地做出相应的反应,用译者原有的文化经验去曲解原文的信息,这在译作中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
早期的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伦理价值观,西洋文学与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但译者为了主体文化认可的目的,对译语进行加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如,福尔摩斯在1916年中华版《福尔摩斯全集》中是守法、护法的正义之士,所以有关福尔摩斯吸毒的描写在译成中文时却变成福尔摩斯说:要不是因为身体健康欠佳,精神状态不好,也不会吸毒。
可见,译者为了晚清社会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以鸦片可以止痛为福尔摩斯的行为开脱。
再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忠孝“仁、义、孝”是为人之基本道德准则,所以,严复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对其中提到的哈姆雷特,恐国人不解,处理为“罕木勒特,孝子也”。
虽然译者的创造造成了源语中的某些文化特征部分遗失,但是目的语中的某些文化特征则借此进入。
由于不同的文化沉积和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文化的文化特征不可避免地渗入译作,误译的产生便是特定时空下前理解介入的结果。
2、有意、无意的心理生发的误译
从审美接受和文学阐释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文学文本翻译中的“误译”分为“无意识误译”和“有意识误译”。
无意识误译主要是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外语功底的不深和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造成的,前两个原因
属于语言层面问题,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第三个原因不单是语言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由于缺乏对译语文化的了解所造成的误译,问题更复杂,但它有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价值。
如:将“He looksblue today,”译成“他今天看上去是蓝色的”就成了笑话,因为蓝色代表“忧伤”,所以其真实意思是“他今天情绪低落”。
同样,将汉语的“下海、打的、扣帽子”忠实地按照语言本意译成外文,外国读者一定感到莫名其妙,由此可见,这种误译是在翻译者只通晓异国语言而不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时发生的,属于译者的无意识误读。
有意识误译是指“为了迎合本民族的文化心态改
变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学形象、文学意境等等;或为了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置本族的审美趣味的接受可能性于不顾,从而故意用不等值的语言手段进行翻译。
”这段话表述了有意识的创造性翻译则发生在
一些自觉的译者身上,他们不仅有自己的翻译原则,还有自己独特的追求。
他们或者为了迎合接受国的习惯和风俗,或者为了适应接受国读者的口味,或者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或者为了便于传播,译者强行引入异族文化模式而进行“有意误译”,如,美
国新诗派诗人庞德将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译作:Drawing sword,cut into water,wateragain flOWS Raise up,quench sorrow,sorrow again sorrow显然,这种译法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译者却置本族的接受性于不顾,强行引进异国表达法,以体现异国情调,这虽然一时难以被本国读者理解,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对读者还是有“拓视野”、“益心智”之效果。
二、关照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异同
翻译中的误译现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误读现象,一方面受到主体文化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又给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对促进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同时,这也体现出文化与翻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鲁迅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于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所以,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译者有意而为之的误译。
有意识误译是一种翻译策略,是译者在语言转换以外目的性行为的结果。
笔者认为,产生误译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译者考虑到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在对原作的诠释
上不得不背离原作二是译者忠实地依照原作的语言表达方式,违背了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由于两种文化间的距离和障碍,文本在译入时,难免存在主体文化以其特有的视角观看客体文化的现象。
而有意识的误译突破了常规,在正确表达原文内容和译文语言条件许可上违背了上述标准。
然而,人们对待文化误读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作为珍稀的收藏,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崇拜其空壳。
第三种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赞赏多元共存,反对用某一文化体系评判另一种文化体系。
也就是说,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常用三种方式对待异质文化差异。
以民族中心论为翻译原则的人,他们采
用“本国化”的态度对待异质文化,反对文化的“外国化”。
但是,在世界文化日益频繁交流的今天,只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不依单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另一种文化体系,本土文化才能融入世界文化之林。
依靠译者的误译这一通行证。
使得大批外国文学得以引进,误译推动了承载着客体文化的译作的传播。
但在这种相遇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简单地做一或二的切分。
譬如,现在风靡全球的美国文化、美国影视领导世界影视潮流,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文化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其背后就潜藏深层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潮流实际上对第三世界的自身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可以认为是侵略。
另一方面又岂能不是一种促进。
在跟上国际文化大趋势的同时,使本土文化模式引起外国的兴趣和关注,使
本土文化展现新貌,走向世界。
只要有两种异文化存在,翻译就是彼此间的最好媒介,正是由于外国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经过译者的翻译和更改,才能被本国文学传统直接吸收,才能成为该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误译不仅是对客体文化的认识,也是对主体文化的再认识,成为两种文化亲密接触的契合点,同时误译也以崭新的文化因子充实和更新主体文化的结构,供给新鲜的养料,从而滋养和丰富了主体文化,带动了它的发展,将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文化间的“误读”始
终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展开民族文化间的对话,目的不在于求取文化上的普遍性与一致性,而在于消除彼此间的误解,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
观照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异同是解决文学文本翻译中误译的有效策略。